日本是亞洲東部一個島國,國土面積只有37.8萬平方公裡,它在歷史上有著大和、東瀛、扶桑等別稱。在古代,日本曾經是中國的附屬國,經常到中國來進貢。日本人也貪婪「天朝」的各種資源,他們不想屈於那座「小島」上。在唐朝時期,日本認為自己有足夠的實力和大唐抗衡,於是齊明天皇派遣4萬水師部隊攻打大唐,最後被唐朝名將劉仁軌打得落花流水,此時日本人才明白自己和大唐的差距,派遣了24批遣唐使來到唐朝學習先進的文化技術,後來回到日本實行大化革新,逐漸成為亞洲的一個軍事強國,到現在日本的很多方面還有中國古代文化的「影子」。
日本派遣使團向唐朝學習
在近代,日本也曾遭到西方列強的入侵,可明治天皇非常有遠見,開始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不到半個世紀內,日本就成為了亞洲第一的軍事強國,這就是日本史上著名的「明治維新」。
1931年到1945年,日本派遣250多萬軍隊發動了侵華戰爭,這場戰爭打了14年,很多中國軍人都戰死沙場,很多日本侵略者也喪命於中國。
但日本在抗日戰爭期間,有一支部隊一直沒有南下,這支部隊就是關東軍,關東軍成立於1919年,下轄有31個步兵師團,還有11個步兵坦克旅團,外加兩隻航空軍和一支敢死隊旅團以及偽滿國部隊,他們最高峰的時候兵力超過120萬,這支部隊負責防守東北三省,不管戰爭多麼緊要,這支部隊也沒有出動。日本之所以不動關東軍有兩個原因,一是要防守北方的蘇聯,因為中國的東北三省距蘇聯最近,萬一蘇聯軍隊打來,日本就失去對東北三省的控制權。二是東北三省有著豐富的資源,是日本在中國最重要的一個「供給站」。關東軍負責駐守這裡,維護日本巨大的利益。
關東軍
1945年8月,蘇聯集結了150萬大軍分三路對關東軍打擊。此時的關東軍有70萬,這時會有人問在東北的關東軍不是有120萬嗎,近50萬的軍隊跑到哪裡去了。日本在世界第二次戰爭中,它所涉及的戰場是最廣的,初期,日本把主要兵力都投到中國和東南亞戰場。隨著日本侵略的擴張,他的其他戰場需要兵力。1941年以後,日本抽掉中國戰場的大量兵力,這其中也有關東軍的50萬人。所以關東軍的實力大大削弱。
蘇聯軍隊進攻關東軍
在蘇聯軍隊進攻關東軍時,也遇到了關東軍的抵抗,但是還是蘇聯軍隊笑到了最後。在這次戰役中,擊斃關東軍8萬餘人,俘虜了60萬餘人。不到一個星期內,70萬關東軍被俘虜了60萬。蘇聯面對這60餘萬的日本俘虜,他們怎麼處理呢?
關東軍繳械投降
蘇聯對於這次戰鬥的戰利品,怎麼能放過這六十餘萬俘虜。於是,蘇聯軍隊分批把這些俘虜運回蘇聯。蘇聯為何把這些這麼多的俘虜押回國,當然是搞來做苦力改造羅。
日本戰俘
蘇聯在二戰中也是死亡了不少的人,這也讓他們喪失了很多勞動力。此時俘虜的日軍,正好被用來搞生產。
於是,60多萬的日本俘虜被送到蘇聯的西伯利亞進行勞動,在這裡氣候十分好冷,生活條件特別差,在一個冬季下來,日本俘虜被凍死五萬人。另外一個造成戰俘死亡的原因就是蘇聯軍隊隨意對俘虜進行屠殺,他們的理由也是很簡單的。
在西伯利亞勞動改造的日本戰俘
後來,日本政府要求蘇聯政府放回日本,蘇聯人想了想,勞動這麼多年,也可以了,再說留在這也是浪費糧食,死去的戰俘屍骨埋這裡就是浪費土地資源。於是活著的戰俘被分批送回日本,死去的日本戰俘的屍骨也被蘇聯人用大船送給日本天皇,當時天皇差點氣得吐血,因為屍骸還包括裕仁天皇的侄子三井太丸的骨灰。
戰爭對人類一個巨大的損害,哪裡有戰爭哪裡就有苦難。和平才是我們的選擇,和平是人類永久的主題。遠離戰爭,擁抱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