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漢科技大學文法與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 黃濤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治國理政過程中善於正確把握髮展規律,主動適應環境變化,有效破解各種難題,這得益於其深沉的歷史底蘊、博大的文化精神、高遠的思想境界和科學的思維方法,能夠以新理念引領新思想,以新思想謀劃新戰略,以新戰略奠定新格局。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新理念有利於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髮展優勢,體現了發展的引領性、平衡性、可持續性、開放性、包容性,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新發展觀。
借鑑中華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的精華,傳承和平、和睦、和諧的傳統理念,習近平總書記以宏闊的國際視野、寬廣的天下情懷,用中國眼光看世界,也用世界眼光看中國,著力於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生動地展示了中國夢的世界意義。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馬克思主義理論邏輯與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有機結合起來,從確立「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到提出「中國夢」,從統籌「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到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從把握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到牢固樹立五大發展理念,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自然發展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新境界,形成了治國理政的大邏輯、大格局。沒有思想就沒有靈魂,沒有理念就沒有方向。
正如西諺所說,「在亞歷山大勝利的根源裡,人們總能找到亞里斯多德。」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治國理政過程中善於正確把握髮展規律,主動適應環境變化,有效破解各種難題,這得益於其深沉的歷史底蘊、博大的文化精神、高遠的思想境界和科學的思維方法,能夠以新理念引領新思想,以新思想謀劃新戰略,以新戰略奠定新格局。
以大目標為邏輯起點:
以「兩個一百年」確立中國前進大坐標,以「中國夢」標定民族復興總目標
電影《建黨偉業》中,毛澤東有這樣一句經典臺詞:「什麼是政治?政治就是把敵人的人搞得少少的,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中國夢」概念,就是尋找凝聚全民族共識的最大公約數,用以匯聚社會正能量,凝聚改革共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中華民族、中國人民是休戚與共的利益共同體,是榮辱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分別是中國夢的兩個階段性目標。中國夢,我們曾經離它如此之遠,我們從未離它如此之近。中國夢凝聚起海內外中華兒女團結奮鬥的強大正能量,也成為國際社會觀察中國發展前景的窗口和風向標。「一個夢想、兩個百年」成為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
以大布局為邏輯展開:
以「五位一體」展開中國發展總布局,以「四個全面」明確改革發展總戰略
承接過去百年歷史滄桑,鋪展未來百年宏偉藍圖,立足於中國發展實際,堅持問題導向,黨中央逐步提出並推進「五位一體」、「四個全面」,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這個總目標的階段性目標,還是一幅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路線圖,又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布局。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協調,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而要實現這個奮鬥目標,就要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啟全面深化改革的閘門,十八屆四中全會高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旗幟,這是推動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藍圖的姊妹篇。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不論是全面深化改革還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都對從嚴治黨提出了新要求,也都以黨的領導作為實現目標的根本保證。
以大理念為邏輯遵循:
以「新常態」引領經濟發展大邏輯,以「新發展理念」推動發展全局大變革
新發展理念為「五位一體」、「四個全面」提供了科學指南和邏輯遵循。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國的經濟總量不斷增大,站在了更高起點上,但人口紅利逐漸減少、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增加、產能過剩等新問題紛至沓來,繼續保持雙位數的粗放增長,既不可能,也沒必要。「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對此,觀念上要轉變,認識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對路,戰略上要調整,要擺脫「速度情結」和「換擋焦慮」的思維定勢,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經濟「正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從要素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新理念有利於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髮展優勢,體現了發展的引領性、平衡性、可持續性、開放性、包容性,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新發展觀。一是崇尚創新。「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解決發展動力問題。創新是發展的活水源頭,「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經濟發展要突破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在於創新」。要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培育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構建發展新體制,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二是注重協調。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協調發展貫徹落實到四個方面即「四個推動」: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城鄉協調發展、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三是倡導綠色。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解決資源環境問題。發展對資源環境的新壓力與人民群眾對改善生存環境的新要求之間矛盾空前,大自然向粗放發展方式亮起了紅燈,唐代詩人白居易早就認識到,「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欲無極。」綠色發展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四是推動開放。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不斷拓展發展空間,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五是推進共享。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讓普通百姓有獲得感。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不管走多遠,都不能忘了為什麼而出發。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發展更有溫度、讓幸福更有質感。
以大胸懷為邏輯延伸:
以「一帶一路」攜手世界共同圓夢,以「命運共同體」展望人類未來前景
借鑑中華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的精華,傳承和平、和睦、和諧的傳統理念,習近平總書記以宏闊的國際視野、寬廣的天下情懷,用中國眼光看世界,也用世界眼光看中國,著力於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生動地展示了中國夢的世界意義。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零和思維已經過時,「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圖共贏」成為時代主旋律。他善於把握大勢,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乘勢而上,善於把世界的機遇轉變為中國的機遇,把中國的機遇轉變為世界的機遇,在中國與世界各國良性互動、互利共贏中開拓前進。習近平總書記積極發出中國聲音、宣示中國立場、提出中國方案、採取中國行動、展示中國形象、貢獻中國智慧,豐富和發展了國際關係理念。他提出的「一帶一路」建設強調包容發展、開放合作、互聯互通、文明互鑑、和平友誼,為全球經濟融合開放發展,世界其他國家搭中國經濟發展的便車提供了平臺。
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國際道義的制高點上,超越民族國家和意識形態,超越時空束縛,以整體意識、全球思維、人類觀念,重新審視這個世界,在國與國關係中尋找最大公約數,提出「命運共同體」概念,強調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經濟上合作共贏、共同發展;文化上兼容並蓄、交流互鑑;安全上命運與共、守望相助。他對國際權力觀、共同利益觀、可持續發展觀、全球治理觀進行綜合概括和全面提升,展現了中國領導人的濟世情懷與使命擔當,讓世界感知到全球治理中的中國智慧。另外,為避免大國之間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新型大國關係」主張,促使中國鄰裡之間和平友善相處「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均使全球治理深深地打上了中國烙印。
[責任編輯:李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