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學院研究所簡介
結構工程研究所
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結構工程研究所是重慶大學傳統優勢學科——結構工程學科的建設依託單位。研究所現有教師40人,其中教授/研究員15人,副教授17人,講師5人。擁有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
結構工程研究所研究領域包括混凝土結構、鋼結構、鋼-混凝土組合/混合結構、木竹結構、復材結構等,應用領域涵蓋了房屋結構、大跨結構、水工結構、風電結構、海洋結構等,聚焦高性能結構體系研發、結構精細化高效分析理論與方法、結構抗震性能及設計理論、結構設計施工一體化技術、結構預應力分析理論與技術、結構檢測及加固技術、結構可靠度分析理論及耐久性能等特色研究方向。
結構工程研究所科研成果在國家體育場「鳥巢」、深圳平安中心、嘉陵帆影、重慶來福士廣場等多項國家和地方重大工程中得到了應用,有效解決了我國工程建設中的多項難題,顯著提升了我國工程建設科技水平,深入貫徹了習近平總書記「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的指示精神。結構工程研究所近年來完成了100餘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省部級科技項目,在國內外重要期刊發表論文500餘篇;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4項、省部級獎勵35項;獲國家發明專利70餘項;主編和參編國家和行業標準40餘部;出版專著4本;主編和參編國家級教材7本,為國家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建設和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安全與防災工程研究所
安全與防災工程研究所現有教師34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14人,講師1人;其中國家級人才4名。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有工程地震、結構抗震分析理論及設計方法、結構風工程、結構抗火設計理論與應用、結構健康監測與安全評估等。近5年,研究所完成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100餘項,到校經費1億多元;在國內外學術會議及刊物上發表論文400多篇;出版專著10餘本;主編教材4本;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獎勵6項,國家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30餘項;主編或參編國家及地方標準13部;主持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重慶市精品課程1門。研究所已與美國、加拿大、日本、歐盟等10多所國外知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長期的合作研究關係。在地震應急救援和災後重建、山地城鎮建設安全與防災減災技術示範、地方建設與工程設計諮詢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巖土工程研究所
重慶大學巖土工程國家重點學科創建於上世紀50年代,是全國首批獲得博士授權的學科之一,是「雙一流」重點建設的學科之一,2006年被評為國家級重點學科。重慶大學巖土工程研究所現有教師29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8人,講師/博士後8人。依託庫區環境地質災害防治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山地城鎮建設與新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國家和省部級平臺建設的巖土工程實驗室,圍繞研究方向建立了先進的試驗系統,擁有微生物巖土試驗系統、大型土工模型槽試驗系統、振動臺試驗系統、巖石多場耦合三軸試驗系統、土靜三軸儀、土動三軸儀以及溫度控制空心圓柱扭剪試驗系統等一批先進的巖土試驗設備。
地下工程研究所
重慶大學巖土工程國家重點學科創建於上世紀50年代,是全國首批獲得博士授權的學科之一,是「雙一流」重點建設的學科之一,2006年被評為國家級重點學科。重慶大學地下工程研究所現有教師10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人,講師1人。依託庫區環境地質災害防治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山地城鎮建設與新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國家和省部級平臺建設的巖土工程實驗室,圍繞研究方向建立了先進的試驗系統,擁有微生物巖土試驗系統、大型土工模型槽試驗系統、振動臺試驗系統、巖石多場耦合三軸試驗系統、土靜三軸儀、土動三軸儀以及溫度控制空心圓柱扭剪試驗系統等一批先進的巖土試驗設備。
建築環境研究所
建築環境研究所現有在職人員16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4人,講師2人。近年來獲國家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獲省部級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項。研究所擁有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1名,教育部科技委委員1名,教育部土木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名,教育部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副主任1名,國家級教學名師1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名,巴渝學者1名,重慶市英才計劃創新領軍人才1名,重慶市學術學科帶頭人2名,中國僑聯和國務院僑辦「創新團隊」等。
研究所主要圍繞:建築室內環境、空氣品質、綠色建築、健康建築、可再生能源利用、城市軌道交通安全、建築智能化、建築消防等方向開展研究。近5年來主持、參與科技部重點研發項目/課題、國家973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等重大重點項目20餘項;主編、參編國家/行業/地方標準30餘部。獲國家發明專利30餘項,發表SCI、EI論文60餘篇,出版學術著作10餘部。研究所與國內外眾多知名研究機構與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支撐相關部委開展公共建築能源監管、可再生能源示範、綠色建築、綠色軌道、城市提升相關工作,為區域經濟建設和重大工程建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橋梁與道路工程研究所
橋梁與道路工程學科是重慶大學的特色發展學科,具有橋梁與隧道工程專業(橋梁方向)博士和碩士、交通基礎設施方向工程博士、建築與土木工程專業碩士等類型學位的培養和授予權。具有邊界層風洞、大型振動臺、電液伺服實驗系統、結構靜動力分析試驗系統等試驗設施,依託平臺包括山地城鎮建設與新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鋼結構與建築工業化協同創新中心,山地城鎮建設安全與防災重慶市協同創新中心,工程結構抗震防災重慶市重點實驗室、鋼結構工程研究中心、科技部重點領域鋼結構風致災害理論與控制創新團隊等。
橋梁與道路工程研究所以橋梁與道路工程領域高素質人才培養以及道橋工程設計、施工和管養的關鍵技術研究為總目標,從最初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工業化和現代化向交通基礎設施高性能設計和建造、結構防災減災和耐久性等方向發展,與結構工程、材料科學、計算機科學、交通工程、空氣動力學、海洋工程等學科聯繫緊密並相互融合交叉。學科緊扣國家大力發展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結合新材料、新工藝和原始創新發展戰略,逐步形成理論研究、物理實驗、現場實測和數值仿真相結合的學科特色,實現工程結構研發及施工的現代化、信息化和可持續化,為國家經濟發展、高層次人才培養、高水平科學研究以及高新技術成果轉化提供重要保障。在大跨度橋梁抗震與抗風、大跨度橋梁施工控制仿真理論與施工控制方法、鋼結構與組合結構橋梁基本理論與應用、高性能材料與新型組合結構橋梁基本理論與應用、橋梁結構耐久性、損傷診斷、評估方法與性能提升、路基路面高性能材料等方面,均取得豐碩的學術成果。研究成果已應用於杭州灣跨海大橋、青島海灣大橋紅島航道橋、寸灘長江大橋、廈漳跨海大橋、直投法活化橡膠瀝青(混凝土)技術和路面改建設計理論與方法等眾多大型橋梁和公路交通設施工程,多次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獎勵,產生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本研究所現有專任教師23人,其中教授9人,研究員1名,副教授4人,講師9人。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1個,中國科協青年人才託舉工程項目入選者1人,重慶大學百人計劃1人,商務部國際合作局專家組成員1人。近年來,研究所各成員共獲得國家級和省部級獎勵30餘項,主持「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餘項,主持省部級科研課題和重大工程項目百餘項。年均發表高水平論文和國家專利百餘篇。與多家行業領導企業單位實現戰略協同發展,為國家科技進步、行業發展以及人才培養做出重要貢獻。
清潔能源研究所
清潔能源研究所現有教師1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9人,講師1人;博士生導師12人,碩士生導師17人。研究所圍繞可再生能源在建築中的應用、區域能源與生態環境規劃、清潔能源開發與利用、可再生燃氣技術、燃氣高效低汙染利用、建築環境安全與保障、特殊建築能源供應與環控系統、建築環境能效評測等研究方向形成了鮮明的研究特色。研究所有國家級專業學會委員、理事4名,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燃氣分會副理事長1名,住建部專業評估委員會以及標準委員會委員各1名,國際製冷學會空調委員會委員1名,重慶市製冷學會理事長、副理事長各1名,重慶市土木建築學會熱能動力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各1名。研究所近3年來承擔國家級、省部級以及橫向科研課題120餘項,省部級重點教改項目1項,科研經費近2000萬元,發表國際期刊SCI收錄論文近100篇。研究所主編包括國家級等各類教材6部,出版專著4部,獲得省部級獎3項,主編、參編、參與審查國家、行業、地方標準30餘項。研究所教師擔任了《煤氣與熱力》、《地源熱泵》、《中央空調》等期刊編委員會副主任及委員。目前研究所在校各類研究生近200名,研究生獲得國家與行業科研與設計獎項20餘項。
工程建造研究所
工程建造研究所前身為施工技術研究所,於1992年設立「土木水利施工」碩士點,2002年設立「土木水利施工」博士點,是土木工程一級學科下設立的二級學科點。
工程建造研究所現有教授6人,博士生導師6人,副教授2人,講師13人。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複雜建築施工期結構分析及控制、大跨結構和特種結構施工技術、索膜結構設計與施工技術、綠色施工及建築工業化、超大面積地面無縫施工技術、土木工程項目管理以及土木工程技術與管理的交叉領域。
工程建造研究所緊密結合國家重大工程建設需要,主持和參與了一批國家重大和重點工程項目的建造技術攻關和項目管理諮詢工作,其中包括多個「十三五」重大專項子課題、住建部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級科研項目,解決了重大工程的許多關鍵施工技術和管理技術。工程建造研究所聚焦學科及行業前沿,在夯實學科的基礎上增進學科交叉融合,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工程建造技術、組織與管理的研究和諮詢優勢,為區域經濟建設和重大工程建設做出了貢獻。工程建造研究所教師主編及參編教材十多部,其中包括國家規劃教材及國家精品教材,主編及參編國家標準4部,行業標準4部,多部地級標準。目前工程建造研究所在科學研究、重大工程施工技術攻關、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等方面已處於國內先進水平,有些領域已經處於國內領先水平。
測繪工程研究所
測繪工程研究所於2014年3月正式組建,共有教師15人,其中兼職教授4人、副教授7人、講師4人。研究所主要依託土木工程大類的發展,以測繪科學與技術為研究主體方向,圍繞土木工程及山地城市需求,開拓發展利用GNSS、測量機器人、雷射掃描、無人機遙感、地面insar、衛星遙感等現代測繪技術進行土木工程智能測繪、大型結構健康監測、自然災害評估、3S集成與應用、空間信息採集與處理等方向的關鍵技術研究及成果推廣。研究所近幾年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省部級自然科學基金等縱向項目8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項、國家發明專利1項、軟體著作權登記2項,發表三大檢索論文論文10餘篇。
一、學校簡介
重慶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水平研究型綜合性大學,是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學校地處國家西南工商業重鎮、長江上遊經濟中心——重慶市,坐落在人文薈萃的文化名區——沙坪垻區。
學校現有在校學生46000餘人,在職教職工5200餘人。設有本科專業96個,覆蓋理、工、經、管、法、文、史、哲、醫、教育、藝術11個學科門類。材料科學、工程學、化學、計算機科學、生物學/生物化學、環境科學/生態學、數學、臨床醫學、植物與動物科學9個學科進入 ESI 前1%。,擁有國家級重點研究基地14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8個,教育部研究基地(國際化)7個,國家「2011計劃」協同創新中心1個。
近年來,學校依託土木、機械和電氣「雙一流」建設學科,進行學科群建設,布局新興和交叉學科。成立醫學高等研究院和醫學院,順利將腫瘤醫院劃轉為重慶大學直屬管理,實現了醫學學科建設高起點開局。成立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著力前瞻性創新性研究和學科交叉融合。構建1個科研管理機構和5個科研實體組成的「1+5」科技創新體系,推進科研組織管理模式創新。
2019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發布,重慶大學躋身世界前400強。
二、學院簡介
(一)歷史悠久,隊伍卓越
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科始建於1935年,經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組建重慶土木建築學院土建系,1954年更名為重慶建築工程學院建工系,1994年更名為重慶建築大學建築工程學院,2000年三校合併成立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院,2017年土木工程學科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是國內著名的「老八校」土木工程學科之一,周緒紅院士、楊永斌院士、田村幸雄院士為學科帶頭人。
學院下設9組9所1中心,即結構原理與分析課群組、結構體系及設計課群組、巖土與地下工程課群組、橋梁與道路課群組、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課群組、工程建造課群組、建築力學課群組、測繪工程課群組、建築圖學課群組9個課群組,結構工程研究所、巖土工程研究所、安全與防災工程研究所、橋梁與道路工程研究所、工程建造研究所、地下工程研究所、測繪工程研究所、建築環境研究所、清潔能源研究所等9個研究所(簡要介紹見附件)和土木工程實驗中心。
學院現有教職工295人,專任教師207人,其中教授(研究員)77人,副教授78人,博士生導師77人。教師隊伍中有國家級人次32人次,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4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名,全國優秀教師1名,青年長江學者2名,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名,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人選4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名,教育部長江學者創新團隊1個。省部級人才58人次,其中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6名,「重慶英才•優秀科學家」入選者5名,重慶市「巴渝學者」4名,「重慶英才•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入選者1名,「重慶英才•青年拔尖人才」入選者3名,重慶市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名,重慶市學術學科帶頭人19名,重慶市教學名師1名,重慶大學「百名青年優秀人才引進計劃」入選13人,重慶市創新團隊1個,重慶市級教學團隊2個。學院現有本科生2100餘名,全日制研究生1200餘名,已畢業各層次學生2萬餘名,其中土木工程專業歷屆畢業生人數居全國同類院校的首位。
(二)學科實力雄厚、科研平臺豐富
巖土工程為國家重點學科,土木工程為重慶市一級重點學科,巖土工程、結構工程、防災減災工程與防護工程、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為建設部重點學科。學院設有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土木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和土木水利專業碩士點。擁有庫區環境地質災害防治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高性能風電設施及其高效運行國際合作基地、低碳綠色建築人居環境質量保障學科創新基地、山地城鎮建設與新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鋼結構與建築工業化協同創新中心,山地城鎮建設安全與防災重慶市協同創新中心,工程結構抗震防災重慶市重點實驗室、土木工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等多個國家級和省部級平臺。
近年來,土木工程學院先後完成了包括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國家科技攻關項目、「973」重大基礎研究和「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在內的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300餘項,取得了一批有顯示度的科研成果並榮獲數十項科技進步獎。
三、專業需求
結構工程,巖土工程,橋梁與隧道工程,道路工程,防災減災工程與防護工程,土木水利施工,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測繪工程,其他交叉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