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北大每年,每個學校大概招3000人。每年清北招生數量不完全一樣,一般學校也不給出具體數據。我們可以看清華、北大給出的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這裡面說了確切的畢業生數量。在2019年,清華畢業的本科生有2971人,加上退學學生,清華每年招3000左右。北大扣除北大醫學院,招生人數跟清華差不多。
清北每年6000人,來自於不同的省。每個省的招生人數不一樣,平均的話,大概每個省的前200名可以進清北。這裡面,北京能進入的學生比較多,像人大附2019年考入清北的學生有111個,清華附考上了90個。
這6000人是如何上清北的呢?我以清華為例,清華招生可以說方式非常多,在清華的官網上介紹一共有以下幾種方式:高考、保送生、自主招生、領軍人才選拔、高水平運動員、藝術特長生、國防/定向生、飛行學員班、自強計劃、港澳臺僑、藝術類(美術學院)、國際學生等。
高考統考
一般來說,近幾年,高考狀元基本都選擇清華或者北大,全省的前幾十名基本都選擇清北。
自主招生和領軍人才選拔(強基計劃)
在2020年以前,考清北並不單純靠最終的高考成績,因為有自主招生,這裡面包括領軍人才選拔。有的是奧賽金牌得主;直接加分,有的是參加清北的夏令營或者冬令營,在期間通過清北的考試,獲得加分;有的是在模考時,排省裡前列,也能獲得加分;還有特長生,比如蔣方舟等,也能獲得加分。
原先有人做過統計,自主招生,包括領軍人才選拔、藝術特長生等,這類人是清北招生的主體,曾有數據說,大概70%的清北學生來自於這種。
在2020年後,遊戲規則改變了。沒有自主招生,只有強基計劃。強基計劃需要先高考,然後根據高考成績排序,清北再考試。看起來跟自主招生有些像,錄取分比普通高考分要低一些。不過,規模小了很多。其他有強基計劃的高校公布了招生人數,很多210人。清北沒有公布計劃,我看過有一人貼過表格,說清北每年的人數是900人,大概是總人數的30%。
這個對於普通學生來說是好事,因為通過高考上清北的比例肯定比原來要高了。
自強計劃
自強計劃主要是招收偏遠貧困地區、民族地區的農村學生,對於這些學生進行降分錄取。這個計劃從2011年開始實施。我看清華校領導做的報告,大概每年招收250人左右,大概佔總招生數的10%。像下圖這位甘肅學生魏祥,身體不便,下肢癱瘓,帶母上清華也是通過這個計劃錄取的。
高水平運動員和藝術生
清華對體育非常重視,經常說無體育不清華。在清華校友裡面,很多人都會提到清華的體育氛圍對自己影響最大。清華很早就開始招收高水平的運動員,像鄧亞萍、伏明霞、奶茶妹妹和柯潔等,都是通過這種方式進入清華的。下圖是2020年,高水平運動員的招生計劃。
藝術生也差不多。這兩者加起來,大概有200多人,大概不到招生人數的10%。
定向生
我在清華的官網上沒有看到最新的定向生招生簡章,不知道現在有沒有定向生了。在2019年的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中,定向生有180人,佔總畢業生總數為2.6%,這裡面定向生沒有明確是不是本科生。
港澳臺、國際學生
我看在就業質量報告中,沒有包括這些學生,所以這裡也不提了。
總結
總之,從上面看出,考清北確實不容易,因為把強基計劃、自強計劃、高水平運動員/藝術生去掉,每個學校只招1700人左右了,對應到各個省,基本就是全省的前100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