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嘉賓驚嘆:大陸發展20年,揚州快要趕上臺北了

2020-12-18 觀察者網

【觀察者網綜合報導】「它曾經沒落過,不到20年又繁榮興盛起來。」「如今已經快要趕上臺北了。」

在近日的臺灣爭論節目《夜問打權》中,一座大陸城市成為了焦點,它就是——揚州。 「立法委員」費鴻泰在節目中表示曾經沒落的揚州經過大陸20年的發展,如今已經快要趕上臺北了。同時他呼籲,希望臺灣能夠突飛猛進,希望臺灣不要再搞內耗,希望臺灣不要再搞鬥爭,蔡英文可不可以給年輕人一個未來!

費鴻泰表示,揚州的人均GDP約45萬新臺幣,房價又比臺北便宜,「生活水平應該不錯」。據觀察者網查詢,2016年揚州的人均GDP數值為97404元,2017年其人均GDP已達到112559元、首次突破10萬元大關;臺北市2017年的人均GDP為18.6萬元。

圖自臺媒

不過,費鴻泰表示,雖然揚州曾經是江南繁華之地,但隨著京杭大運河被海運、鐵路(天津到上海)取代,揚州也逐漸沒落。

但是,「大概就是這20年」,費鴻泰說,「不到這20年,又繁榮興盛起來」。

此外,費鴻泰補充道,像山東煙臺、威海這樣的三四線城市,也在這20年來不斷發展,「非常非常的漂亮」。(觀察者網註:煙臺為二線城市,威海為三線城市)

而反觀臺北,20年前它比揚州要進步得多,這20年來卻「原地踏步」,如今揚州這樣的三線城市都要快趕上臺北了。

為此,他呼籲:「我們希望臺灣能夠突飛猛進,我們希望臺灣不要再搞內耗,我們希望臺灣不要再搞鬥爭,希望我們的蔡英文,可不可以給我們年輕人一個未來!」

相關焦點

  • 臺灣嘉賓:大陸發展20年,三線城市趕上臺北
    「它曾經沒落過,不到20年又繁榮興盛起來。」「如今已經快要趕上臺北了。」  在近日的臺灣爭論節目《夜問打權》中,一座大陸城市成為了焦點,它就是——揚州。 「立法委員」費鴻泰在節目中表示曾經沒落的揚州經過大陸20年的發展,如今已經快要趕上臺北了。
  • 冶春臺北店:精緻「揚州園」
    大陸知名媒體駐臺北的記者已經蜂擁而至,其間有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福建東南衛視、深圳商報等一批記者。島內一批媒體也早早趕到,東森電視、中天電視、TVBS等記者已架起了攝像機。  「冶春臺北店,是大陸首家國企赴臺投資項目。」
  • 家大陸獨資餐飲企業揚州冶春茶社在臺北開業(圖)
    臺海網9月4日訊 (海峽導報駐臺記者 葉秀月)在江南絲竹聲中,淮揚美食百年老字號揚州冶春茶社第一家分店「冶春(臺北店)」於9月3日上午正式在臺北京華城開業迎客
  • 揚州百年老店冶春茶社臺北店周年慶
    揚州百年老店冶春茶社臺北店周年慶 2011-09-16 09:38     來源:中新網     編輯:白皛  中新網揚州9月3日電(記者 崔佳明)記者今天從揚州獲悉,揚州百年老店冶春茶社臺北店2日在臺北京華城舉行周年慶典。
  • 臺北女孩郭雪筠看大陸:對臺灣人有天然好感
    2012年郭雪筠從臺灣來北京求學,她在北京大學讀了兩年研究生後發現大陸人不了解臺灣人在想什麼,她感知到兩岸彼此存在大量誤解的不安。郭雪筠就以「愛臺北」為名在豆瓣上開始寫系列日誌,然後自己頂,隨後受到不少網友關注。
  • 臺灣人看大陸:趕上好時代 大陸「70後」輕鬆賺錢
    臺灣《旺報》「兩岸徵文」欄目2010年10月29日刊載臺北讀者投稿《膽識+信息 大陸70後輕鬆賺錢》,作者認識一位北京「70後」女性朋友,由於趕上經濟騰飛的好時代,並擁有經濟理財頭腦,「3年至少賺了100萬人民幣」。這位臺北讀者認為,大陸20世紀70年代生的這代人,除了碰上賺錢的好時代,更讓他感觸的是他們開闊的心胸。
  • 臺灣最發達城市臺北,相當於大陸幾線城市?現實有點出乎意料!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臺灣島上最發達的城市臺北,它相當於大陸幾線城市呢,網友們都說這跟自己想像中的不太一樣呀,那我們去了解一下吧。臺灣在我國眾多島嶼當中是最大的一個,對我國而言也有很重要的意義。那在臺灣這裡發達的就是臺北了,這裡是有錢人聚集的地方,而且也是臺灣的政治中心,許多人都喜歡來這裡玩,其實這裡許多地方顯得都比較破舊,是因為這裡經濟比較發達,所以修建得相當早,而且有些標誌性的建築已經修建了許多年。
  • 記者走訪臺灣:年輕人低薪 臺北只相當於大陸二線城市
    「臺北只相當於大陸二線城市」當《環球時報》記者試圖了解島內民眾的投票意向時,首先聽到的卻是對經濟的不滿和對政治的失望。60歲的臺北專車司機郭師傅告訴記者:「你們知道現在臺灣經濟真的不好。誰選上都一樣,都沒辦法把經濟搞好。」郭師傅說,他可能和上次選舉時一樣不會去投票。
  • 大陸記者看臺灣:你們的北京 我們的臺北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中新網12月19日電 臺灣《旺報》今日刊登了由中央電視臺駐臺記者撰寫的文章,文章以北京、臺北兩地派駐記者的視角呈現出這兩座城市20多年來的變遷:北京由蕭瑟樸實的皇城發展稱為喧囂繁華的現代化都市,而臺北則由閃亮亮的大城市放緩成為寧靜淡泊的懷舊之都。
  • 臺灣女生第一次到上海,直呼:大陸太可怕!臺灣人該認清自己了
    臺灣女生第一次到上海,直呼:大陸太可怕!臺灣人該認清自己了臺灣歷史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為我國的寶島,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臺灣的經濟水平是非常靠前的。當時大陸經濟還沒有如此發達的時候,臺灣就與新加坡,韓國,香港並稱為亞洲四小龍,這也足以見證當時臺灣在整個亞洲的經濟地位,這也讓臺灣人產生了優越感。但是近幾年中國大陸經濟迅猛發展,而臺灣卻一直停停滯不前,並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直到現在越來越多的臺灣年輕人出來旅遊才發現,曾經引以為傲的臺北101大廈,在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竟然隨處可見。
  • 大陸人看臺灣:臺北街道 架在海峽的一座橋
    中新網3月30日電 臺灣《旺報》30日刊文《臺北城區的街道名》,文章稱臺灣當局在對臺北街道命名的過程中,注重宣傳中華文化,體現了兩岸之間的文化同一性。臺北的街道名,如同架在臺灣海峽的一座橋,連接著海峽兩岸民眾的心。
  • 臺北市長柯文哲與姚明同開球 象徵大陸和臺灣差距?
    但以後,可能是臺北市長柯文哲了。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臺北市長柯文哲與籃球巨星姚明11日擔任海峽杯籃球邀請賽臺北站的開球嘉賓,到了媒體聯訪時間,柯文哲坦承說,「齁~!姚明實在是太高了,229公分。我站在他的旁邊,就顯得太小了!」
  • 2020揚州·臺灣文創設計大賽頒獎
    據新華社臺北12月14日電 (記者吳濟海、傅雙琪)2020揚州·臺灣文創設計大賽頒獎典禮暨蘇臺(揚州)文創論壇14日在揚州、臺北兩地連線同時舉行
  • 李偉國:趕上創業最好時候,四川臺灣都是家
    作為華燦工場·成都空間的運營負責人,兩年來,李偉國致力用創意設計增進兩岸青年融合作用,並藉助四川航天科工通信技術研究院資源優勢,累計孵化企業113個,其中21個為臺灣青創項目。  在參與並見證這些創業項目落地中,李偉國更真切地感受到四川的快速發展,「來成都前聽說『少不入川』,現在我逢人總說,『少不了入川』,四川、臺灣都是家。」
  • 李偉國:趕上創業最好時候 四川臺灣都是家
    原標題:李偉國:趕上創業最好時候,四川臺灣都是家   12月2日,「85後」臺灣青年李偉國被授予「四川省
  • 臺灣主持人:如果我們有大陸綜藝節目的製作費,嘉賓座椅都會鑲金
    印象中的臺灣綜藝節目都是那種主持人和幾個嘉賓在棚裡面錄的,類似《康熙來了》那種形式,製作費用比較少,就連鼓掌聲估計也都是後期加上去的,稍微多請幾個人表演節目都會感覺站不開了。吳宗憲就在節目中說過,臺灣綜藝節目處於一個非常時刻,需要大家群策群力,好好努力振興一下。
  • 臺灣最發達的城市臺北,相當於大陸幾線城市?遊客:意料之外
    自古以來,臺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中國佔有重要地位,臺灣以前被稱為「亞洲四小龍」,充分了解它的經濟水平,臺灣發展最好的城市是臺北,臺灣政治、經濟、文化的核心城市,在臺灣就像「大哥」一樣存在。以前臺灣對大陸人有一定的吸引力,大部分是因為臺灣的娛樂產業發展得很好,就編制自己來說,以前喜歡看流行的臺灣電視劇,聽臺灣的流行歌曲,可能是因為這個原因,對臺灣的好奇感很深,放假時,編輯去了臺灣最大的城市臺北,從建築上看,可能是因為臺灣發展得早,高層建築基本上建於80、90年代,到目前為止看起來都很舊,如果要和我們大陸一線城市的整個城市相貌相比,肯定是無法比擬的。
  • 臺灣輿論感嘆:現在的臺北,已不如廈門
    原標題:大陸發展迅速,臺灣輿論感嘆:現在的臺北,已不如廈門  臺海網9月10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薛洋/文 資料圖) 廈門近年來城市發展突飛猛進,顏值大幅提升,這也引發臺灣輿論的關注。繼臺媒上周發表社論指出,「廈門都已脫胎換骨,景觀遠比臺北漂亮」。臺灣知名時事評論員董智森近日也在政論節目上坦言,「現在的臺北,已不如廈門」。
  • 2018揚州·臺灣文創設計大賽
    崔佳明 攝  中新網南京12月8日電 (崔佳明 楊顏慈)搭乘7日下午從臺北到南京的直航,臺灣青年蔡富湞抵達揚州已是夜幕。城市間鱗次櫛比的高樓、應目不暇的霓虹讓蔡富湞驚嘆,「這裡非常現代化,比起詩詞中的揚州別有一番風味,期待臺灣創意與這座城市碰撞出新火花。」  從校園裡不時播出的揚州城市宣傳片中,蔡富湞今年春天第一次有機會深入了解這座千年古城。
  • 天涯作死和大陸比城建臺灣網友,想必是90年代的穿越者
    事情是這樣的:這位名字暱稱焦作西門町小曾的臺灣同學,再天涯稱臺灣城建好,並邀請大陸網友貼出自己家鄉的城建,並貼出下面這張號稱「天龍國」臺北的建築圖。如果看過海賊王的同學一定馬上就會明白,天龍人在海賊王的世界中是貴族的存在,也就是說臺北的某些同學認為臺北擁有許多其他地方根本無法擁有的利益和權益,當然城建也毫無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