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故事第一村——「耿村」民間故事

2020-12-07 aka漁夫

2006年5月20日,河北省藁城市申報的「耿村民間故事」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序號:14 Ⅰ—14。

耿村民間故事

「耿村」——中國文學史上的重大發現

在距離河北省會石家莊三四十公裡的不遠處,有一個從外表上看平平無奇的村莊,它叫做「耿村」。為什麼說它與其他的村莊不一樣呢,是因為啊,這裡的男女老少,都能隨口給你說上好幾個引人入勝的民間故事。說到這裡,想必大家會問了,故事我們聽的多了,從女媧補天的神話故事,到狼牙山五壯士的抗戰故事,這有什麼稀奇的呢,那便聽我給列位說一下耿村與中國文化的淵源。

耿村外貌

耿村的歷史——中國民間文學的發掘地

劉禹錫曾在陋室銘中說到,「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句古話用來形容耿村簡直是再合適不過了。耿村故事可以說說是一片活的歷史教科書,在耿村的歷史中,流傳著多達四千多篇的短篇長篇故事和歌謠,可以毫不客氣的說,您通過閱讀耿村的民間故事,對於中華文化就可以說略知一二了。

耿村古時就為中山國地,當時明太祖朱元璋義父耿再辰後封王葬於此地,靳氏七人前來看墳守墓,後形成耿村。耿村為什麼叫耿村呢?大家眾說紛紜,基本上有以下幾種說法,第一種說法,元朝末年,朱元璋與元軍作戰時不幸被活捉。元朝大將耿再辰押解朱元璋回京。走到此地夜宿,夢見豬(朱)拱金殿圓柱,他認為朱元璋是真龍天子下凡,於是私自把他放走,本人也自刎而死。朱元璋做了大明開國皇帝後,便稱耿為義父,追封為耿王,在此地重修了耿王墓。每年的四月初四耿王歸天之日,定為祭祀之日。為了看守墳墓,官府派藁城本縣落生村靳氏父子七人遷到這裡,專司看墳。姓靳的人口越來越多,這兒便成了村子,原先叫看墳莊,人們嫌村名不吉利,後來改成了耿村。

第二種說法,耿再辰本來就是朱洪武的乾爹,也是一員大將。在滹沱河畔與元軍打仗時被敵人殺死,天黑時颳起了一場大風,把停放靈車的地方旋起了一個大土疙瘩,後來,人們就把這沙丘叫就耿王墳。

第三種說法是,朱元璋義父耿再辰是個討飯乞丐,病死在這裡。幾個乞丐發了善心,用葦席片和高粱秫秸箔把他捲起來,準備挖坑埋葬。這時一隻鳳凰飛來落下,正好又被路過的縣官看到,縣官說鳳凰不落無寶之地,給我深深往下挖。結果衙役們挖了半天一無所獲,留下這個土坑葬下了耿再辰。一陣狂風,把這兒刮成了大沙崗。朱元璋坐天下後,封耿再辰為耿王。派落生村靳姓一家來看墳。

古時的車馬大道橫亙東西,西接山西陽泉、東達山東德州,而耿村呢,正好處於這條交通要道的中間,自然而然,這裡就成為了南來北往的商人的匯集之所,古人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這些來來往往的商人帶來的不只是金錢和貨物,更重要的是他們走南闖北的見聞,聽到過的故事和歌謠,特別是在清康熙的時候最為繁盛,有「一京二衛三耿村」的美譽,排在他上面的就是京城和天津衛。久而久之,耿村人在耳濡目染之下,骨子裡也有了經商的血液,耿村人的足跡遍布全國,更是帶來了數之不盡的故事。

耿村的民間故事,上可追溯到開天闢地的神話,下可延伸到近代抗戰的故事,從女媧補天的神話故事,到唐宋元明清的歷史軌跡,再到民國近代的抗戰歷史,耿村的故事應有盡有,4000多篇故事涉及歷史人物、宗教人物等240多個,地方傳說更是涉及京、津、陝、貴等大半個中國的20多個省份170多個縣市。

耿村的成就——耿村民間故事

經過專家普查,共搜集到了4000多個故事,整理了6300萬字的文字,編印了5卷《耿村故事集》、6卷《耿村一千零一夜》,公開出版了由耿村故事家講述的7本故事專集,以及400多萬字的研究性著作《耿村文化大觀》。

2006年5月20日,河北省藁城市申報的「耿村民間故事」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耿村民間故事》這一圖書。2015年,耿村被確定為藁城區省級美麗鄉村建設重點村。現今為止,耿村已經存在著超過五十個以上的耿村故事家,在他們中間有超過20個能講100多個故事。最多的是靳正新,能講800多個故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十大民間故事家」稱號。

耿村的傳承——代代薪火相傳

耿村的民間故事數不勝數,但是怎麼傳承成了人們必須解決的問題,現如今村裡的大多數勞動力都出去打工,閒暇時間越來越少,孩子們也更喜歡從電視電腦上獲取知識。更加需要在意的問題是,耿村故事不僅要求我們有能夠傳承和挖掘中華古代文化的能力,更要求我們能夠結合新時代主旋律,創造出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優秀故事。這就需要我們一代代人的不懈奮鬥與努力。

相關焦點

  • 百年來中國民間故事的集錄
    河北省藁城市耿村被譽為中國民間故事第一村,講述民間故事的傳統在這裡已有600年以上的歷史。圖為上世紀80年代,耿村的故事家在講述民間故事。在現代科學精神的倡導下,很多學人開始從事民間故事搜集、採錄,並將其編輯成書,諸如張清水的《海龍王的女兒》(1929年)、劉萬章的《廣州民間故事》(1929年)等。其中,以「林蘭女士」為名編輯的近40種「民間故事」叢書,影響了海內外學人對中國民間故事的認識。這個時候,人們漸漸意識到民間故事之於中國文化傳統建構的意義,之於文學發源與流變的特殊價值。
  • 劉守華:把中國民間故事「點石成金」
    劉先生參與開發了湖北民間文學的「三家三村」(故事家劉德培、劉德方和孫家香,伍家溝民間故事村、呂家河民歌村和青林寺謎語村),以及被稱作「漢民族神話史詩」的《黑暗傳》等。圍繞故事家成長和故事村形成的諸多文化因素研究,他先後發表了《文化背景與故事傳承——對32位民間故事講述家的綜合考察》《中國鄂西北的民間故事村伍家溝》《湖北「故事村」裡傳承的梁祝傳說》《故事村與民間故事保護》《清江流域的女故事家孫家香》《漢族傑出的民間故事家劉德培》等多篇論文,將故事及故事家的研究置於特殊的歷史時期和文化背景下分析,注重發掘其被形式所遮蔽著的民族文化底蘊,既分析民間故事的「思想」和「藝術
  • 一個會講故事的村莊
    長城網10月12日訊(記者 劉瀾瀾)10月12日上午,《耿村民間故事選》首發式在耿村故事村小學廣場舉行。  耿村屬藁城區常安鎮,是個僅有1200餘人、耕地1300畝的小村,以民間故事家群和民間口頭文學的集中發現而著稱於世,被譽為「中國故事第一村」,耿村民間故事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 民間故事 如何「不朽」,「失落」的傳統文化!
    然而在喜悅歡呼之餘,大眾也開始思考:為什麼提起童話故事,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伊索寓言》這些國外的名著,而對中國的民間故事,大眾尤其是孩子卻知之甚少呢?「失落」的民間故事一項調查數據顯示,我國青少年最喜愛的20個動漫形象中,19個來自海外,本土動漫形象只有一個「孫悟空」;而某大型門戶網站的一份網絡調查表明,1100位網民以10年為一個年齡段,在不同年齡段人群最喜歡的動漫形象中,無一來自中國。
  • 《滿族民間故事》:對民間文化一次全面的搶救
    11月中旬,由省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組織編寫的《滿族民間故事·遼東卷》被評為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文化部領導寫來表揚信。 普查採錄滿族民間故事,不只是為了保留保存,更是在保護我們的地域文化特色,因為它是生活在中國土地上的民眾共同創造的文化樣式之一,它流淌在民眾的血液裡。此次通過「滿族民間故事」項目普查走進真實的民間,實現了一次精神尋源、文化尋根。  上世紀80年代,遼寧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承擔了被稱為 「文化長城」的國家項目,進行「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 河北小村莊4000多個故事傳承百年:他們都是有故事的人
    距離省會石家莊四十多公裡,有個以故事聞名的村莊——耿村。這個1300多人的村子,上至八旬老人,下至四五歲的小孩,故事張口就來。從開天闢地的神話,到各朝代的奇聞逸事、民間傳說,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故事,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新生活,耿村流傳的故事無所不有, 耿村也因此享有「中國故事第一村」的美譽。
  • 一人能講380個故事:中國「民間故事家」靳景祥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一個人能講380個故事,但這確是事實。此人就是「民間故事家」靳景祥。  1928年,靳景祥出生於河北省藁城市著名的民間故事村———耿村。他只上過一年小學,為生活計,曾一度隨伯父靳瑞英說書賣藝,後當廚師,務過農,做過小本生意。1989年,他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吸收為會員。他這一生,因講故事而沉浮不定,順逆變幻。
  • 魏顯德:中國十大民間故事家(民間文化傳承人)(圖)
    在重慶市巴渝腹地走馬鎮的走新街59號,住著一位耄耋之年的長者魏顯德,他的一生與講述民間故事、演唱民間歌謠緊密聯繫在一起,被當地群眾稱為民間故事大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他「中國十大民間故事家」稱號。
  • 《中國老故事》:打造適合中國兒童民間故事讀本
    聆聽和閱讀在這塊土地上生長出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會讓他們獲得原始的生命能量、不竭的創造力和蘊含其中的生命智慧。近日,擔負著這一使命的《中國老故事》出版發行。全書共分12冊,每冊15~20個故事,將世代口耳相傳的中國經典民間故事,結合當代中國兒童母語閱讀的新進展與新需求進行採集改寫,打造適合中國兒童的民間故事讀本。
  • 民間故事:鬼壓床
    其實這個故事我很早就收集過來了,與其說是故事,不如說是笑話更來得貼切。這個故事是真實發生的,至於真假我們不得而知,或許是男子做夢也有可能。我也是聽爺爺曾經講過,至於爺爺,他也是聽太爺爺講的,因為這個故事就是發生在太爺爺朋友身上。具體日期應該是清朝時期,而地點就是我老家,也就是當時的江南省至德縣境內。
  • 辛集方言民間故事《西呂村王馬趕土地》
    辛集方言民間故事《石槽李的傳說》辛集方言民間故事《三丘石廟金馬駒子》辛集方言民間故事《新興路劉先生降妖收徒》大家好,我是夕陽樓主。今價我給咱說說「王馬趕土地」哩故事。王馬是歷史上哩真實人物,而且是非常有名氣哩個人。王馬是小名,大名叫「王驥」,驥是左邊一個馬右邊一個河北簡稱的「冀」。
  • 《中國民間故事》讀後感
    黃色的封面,精美的插圖,散發著油墨香的文字,這就是我最近在讀的書——《中國民間故事》。打開書本,就像展開了一幅奇妙的畫卷。
  • 中國家喻戶曉的四大民間愛情故事
    《梁山伯與祝英臺》:是中國古代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是中國最具魅力的口頭傳承藝術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在民間流傳已有1700多年,可謂中國家喻戶曉,流傳深遠,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
  • 冀南明珠—「中國民間笑話村」杜家寺
    本網訊:(任科、薛振英、石曉紅)7月24日下午,經過近三個小時的北京——邯鄲線上專家評審論證,邯鄲市邯山區杜家寺村高票通過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故事委員會、《民間文學》雜誌社等有關專家、評委對杜家寺「中國民間笑話村」的評審。
  • 綜述:我國民間故事研究論文
    研究對象的豐富、多樣及鮮活為從事中國民間故事研究提供了廣闊空間。進入 21 世紀以來,中國民間故事研究在民間故事史、講述研究等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在民間故事史的梳理方面,自劉守華 1999 年出版《中國民間故事史》引來學界廣泛好評後,祁連休、顧希佳兩位學者潛心研究古代民間故事數十年,厚積薄發貢獻了《中國古代民間故事類型研究》[1]、《中國古代民間故事長編》[2]兩部對中國故事學具有重要價值的著作。
  • 《中國民間文藝學年鑑》主編劉守華:用詩學眼光解讀中國民間故事
    新華社武漢6月30日電(記者俞儉)「多年來用『故事詩學』眼光來解讀民間故事,就是為了讓民間故事回歸文學,吸引大眾特別是青少年回歸中華精神文化家園。」《中國民間文藝學年鑑》主編、華中師範大學非遺中心主任劉守華教授30日在學術期刊與民俗學學科建設學術研討會上,深情闡述他對中國民間故事的詩學探求。
  • 河北小村4000多個故事傳承數百年:能講一千零一夜
    從開天闢地的神話,到各朝代的奇聞逸事、民間傳說,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故事,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新生活,耿村流傳的故事無所不有, 耿村也因此享有「中國故事第一村」的美譽。靳春利是耿村民間故事協會會長,他家院子很熱鬧,平日裡是鄉親們講故事嘮閒篇的小據點。  耿村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村莊到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成為名頭響噹噹的「中國故事第一村」,土生土長的耿村人靳春利是推動者之一。  他告訴記者,耿村人講故事的風俗有數百年之久。相傳耿村建於明初,因明太祖朱元璋的義父耿王(耿再辰)埋葬於此而得名。
  • 民間故事:巧除三隻手(四)
    隨後,李二黃的父親急匆匆地趕到村中,找了八名村民,帶了二百張十元票兒組成的兩千元錢,來到紫雲觀,並把錢交到望雲道長手中。老道長接過錢,隨後吩咐把李二黃捆綁在後殿旁的那棵老槐樹上,並把這八名村民按兩人一組,分成四組;又把手中的兩千元錢,按五百元一份,分成四份,一份五十張交給每一組。
  • 【故事】田螺姑娘(中國民間故事與神話傳說)
    歡迎添加"故事聽聽"回復漢字"故事",海量故事隨意聽
  • 中國民間故事,獻給中國人的「東方夜譚」
    著名作家卡爾維諾說:「民間故事是最通俗的藝術形式,同時它也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靈魂。」中華文明五千年,浩浩蕩蕩。什麼樣的故事才能穿越漫長歲月,經歷世世代代而流傳至今?《顧爺爺講中國民間故事》(全六冊)這套書或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