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20日,河北省藁城市申報的「耿村民間故事」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序號:14 Ⅰ—14。

「耿村」——中國文學史上的重大發現
在距離河北省會石家莊三四十公裡的不遠處,有一個從外表上看平平無奇的村莊,它叫做「耿村」。為什麼說它與其他的村莊不一樣呢,是因為啊,這裡的男女老少,都能隨口給你說上好幾個引人入勝的民間故事。說到這裡,想必大家會問了,故事我們聽的多了,從女媧補天的神話故事,到狼牙山五壯士的抗戰故事,這有什麼稀奇的呢,那便聽我給列位說一下耿村與中國文化的淵源。

耿村的歷史——中國民間文學的發掘地
劉禹錫曾在陋室銘中說到,「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句古話用來形容耿村簡直是再合適不過了。耿村故事可以說說是一片活的歷史教科書,在耿村的歷史中,流傳著多達四千多篇的短篇長篇故事和歌謠,可以毫不客氣的說,您通過閱讀耿村的民間故事,對於中華文化就可以說略知一二了。
耿村古時就為中山國地,當時明太祖朱元璋義父耿再辰後封王葬於此地,靳氏七人前來看墳守墓,後形成耿村。耿村為什麼叫耿村呢?大家眾說紛紜,基本上有以下幾種說法,第一種說法,元朝末年,朱元璋與元軍作戰時不幸被活捉。元朝大將耿再辰押解朱元璋回京。走到此地夜宿,夢見豬(朱)拱金殿圓柱,他認為朱元璋是真龍天子下凡,於是私自把他放走,本人也自刎而死。朱元璋做了大明開國皇帝後,便稱耿為義父,追封為耿王,在此地重修了耿王墓。每年的四月初四耿王歸天之日,定為祭祀之日。為了看守墳墓,官府派藁城本縣落生村靳氏父子七人遷到這裡,專司看墳。姓靳的人口越來越多,這兒便成了村子,原先叫看墳莊,人們嫌村名不吉利,後來改成了耿村。
第二種說法,耿再辰本來就是朱洪武的乾爹,也是一員大將。在滹沱河畔與元軍打仗時被敵人殺死,天黑時颳起了一場大風,把停放靈車的地方旋起了一個大土疙瘩,後來,人們就把這沙丘叫就耿王墳。
第三種說法是,朱元璋義父耿再辰是個討飯乞丐,病死在這裡。幾個乞丐發了善心,用葦席片和高粱秫秸箔把他捲起來,準備挖坑埋葬。這時一隻鳳凰飛來落下,正好又被路過的縣官看到,縣官說鳳凰不落無寶之地,給我深深往下挖。結果衙役們挖了半天一無所獲,留下這個土坑葬下了耿再辰。一陣狂風,把這兒刮成了大沙崗。朱元璋坐天下後,封耿再辰為耿王。派落生村靳姓一家來看墳。
古時的車馬大道橫亙東西,西接山西陽泉、東達山東德州,而耿村呢,正好處於這條交通要道的中間,自然而然,這裡就成為了南來北往的商人的匯集之所,古人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這些來來往往的商人帶來的不只是金錢和貨物,更重要的是他們走南闖北的見聞,聽到過的故事和歌謠,特別是在清康熙的時候最為繁盛,有「一京二衛三耿村」的美譽,排在他上面的就是京城和天津衛。久而久之,耿村人在耳濡目染之下,骨子裡也有了經商的血液,耿村人的足跡遍布全國,更是帶來了數之不盡的故事。
耿村的民間故事,上可追溯到開天闢地的神話,下可延伸到近代抗戰的故事,從女媧補天的神話故事,到唐宋元明清的歷史軌跡,再到民國近代的抗戰歷史,耿村的故事應有盡有,4000多篇故事涉及歷史人物、宗教人物等240多個,地方傳說更是涉及京、津、陝、貴等大半個中國的20多個省份170多個縣市。
耿村的成就——耿村民間故事
經過專家普查,共搜集到了4000多個故事,整理了6300萬字的文字,編印了5卷《耿村故事集》、6卷《耿村一千零一夜》,公開出版了由耿村故事家講述的7本故事專集,以及400多萬字的研究性著作《耿村文化大觀》。
2006年5月20日,河北省藁城市申報的「耿村民間故事」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耿村民間故事》這一圖書。2015年,耿村被確定為藁城區省級美麗鄉村建設重點村。現今為止,耿村已經存在著超過五十個以上的耿村故事家,在他們中間有超過20個能講100多個故事。最多的是靳正新,能講800多個故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十大民間故事家」稱號。
耿村的傳承——代代薪火相傳
耿村的民間故事數不勝數,但是怎麼傳承成了人們必須解決的問題,現如今村裡的大多數勞動力都出去打工,閒暇時間越來越少,孩子們也更喜歡從電視電腦上獲取知識。更加需要在意的問題是,耿村故事不僅要求我們有能夠傳承和挖掘中華古代文化的能力,更要求我們能夠結合新時代主旋律,創造出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優秀故事。這就需要我們一代代人的不懈奮鬥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