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人語
物換星移七十載,砥礪奮進著華章。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金融時報》金領生活周刊推出國慶特刊。在建設篇,聚焦剛剛通航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在收藏篇,通過一枚枚郵票,通過一個個煙標、火花,通過一枚枚錢幣,展新中國70年萬千氣象;在文藝篇,通過一個個個體悲歡,通過一張張手機照片,通過一行行詩篇,覽新中國70年輝煌歷程。「倚杖獨看飛鳥去,開窗忽湧大江來。」回首歷史,汲取力量,繼續前行。
寬闊壯觀的跑道,宏偉壯麗的航站樓,樓前交錯複雜的公路網……是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給參觀者的最初印象。這座機場,或將成為華北地區,乃至全國、全球的航空新地標。她彰顯出的建築藝術特色、民族風格和時代氣息,或將成為每年上億途經旅客最難忘的記憶。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航站樓。新華社記者才揚攝
屹立國門的建築景觀
對於外國旅客而言,機場航站樓往往是對一個國家的最初印象。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航站樓就是國門象徵。在機場建設中,航站樓建築設計是重頭戲,既要經典實用,又要體現國家特色。北京首都機場T3航站樓效法「東方巨龍」,天窗形狀都取自鱗片形象;惠靈頓國際機場的設計靈感源自海中巖石和海洋怪獸的傳說,外形酷似海岸「懸崖」,使用大量精美的銅板來反射光線,顯得古樸而華麗;西班牙萊裡達機場像調色板一般美輪美奐,沙烏地阿拉伯阿卜杜勒-阿齊茲國王國際機場如沙漠帳篷,摩洛哥馬拉喀什梅納拉機場狀如阿拉伯傳統建築……無一例外都是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國門象徵。
鳳凰展翅,是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航拍圖帶給人們最直觀的視覺印象。國際建築大師扎哈·哈迪德,這位曾經親手締造過杜拜舞蹈大廈、廣州大劇院、北京銀河SOHO、南京青奧中心等建築奇觀的藝術家,賦予這座機場以鳳凰的意象。
航站樓指廊的露天庭院。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鳳凰鳴矣,於彼高岡。梧桐生矣,於彼朝陽。」《詩經·卷阿》用鳳凰棲息於高崗梧桐,比喻周天子有道而賢臣聚集。於是,鳳凰棲息,不僅是古今嚮往的祥瑞圖景,也是政治得道、邦國安定的形象比喻。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這隻舞動的「鳳凰」,棲息於京津冀城市群正中央,也成為盛世的鮮明寫照。
1989年,老一輩建築大師弗蘭克·蓋赫裡曾說,扎哈·哈迪德是多年來所見設計發展軌跡最清晰者之一。她的作品充滿了激情與創新。這種激情和創新,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中就有鮮明體現:這座佔地140萬平方米的航站樓,僅屋頂投影面積就相當於25個足球場。大廳內,8根巨大立柱支撐起龐大的室內穹頂空間,成就了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單體機場航站樓、施工技術難度最高的航站樓以及最大的無結構縫一體化航站樓。
正如建築評論家艾達·路易絲·胡斯塔布所說,從扎哈·哈迪德作品中,「可以看到其中始終含有原創的和強烈的個性視覺,這種視覺已經改變了我們觀察和體驗空間的方法。哈迪德的碎片幾何結構和液體流動性,比創造一個抽象且動態的美好事物要做更多工作,這是一種探索和表達我們生活於其中的世界的主要工作」。無疑,扎哈·哈迪德是使用碎片幾何與液體流動的高手。在新機場中,形如鳳凰展翅的「五指形」航站樓,使旅客從出發層到登機口最遠只有600米,步行約8分鐘。為形成通透的採光效果,設計師使用了面積達18萬平方米、由中央天窗及六條條形天窗和八個氣泡窗構成的採光帶。光玻璃就用了12800塊,其中屋頂玻璃8000多塊沒有兩塊是一樣的。巨大屋頂被設計成一個自由曲面,令人嘖嘖稱奇。
歷時四年打造的這座「新國門」,按照設計,其終端旅客吞吐量1.3億人次,飛機起降量可達103萬架次,因而,它被國際媒體譽為「新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航站樓裡的民族風
到達旅客穿過廊橋取行李、購物、休憩,出發的旅客辦理手續、通關、候機,一座航站樓的內部設計和裝飾,都是令人無法忘懷的記憶。
在內景布置中,體現地區或民族風格,常常是國際著名機場的特色:在北京首都機場T3航站樓,雕花大缸、九龍壁,充滿了濃鬱的中國風。在新加坡樟宜國際機場,每個航站樓都有植物園,綠蔭密布,池塘縱橫;一座40米高的瀑布從玻璃圓頂的屋頂傾瀉而下,足以令旅客旅行後的緊張感頓消而恢復平和。德國慕尼黑機場則將啤酒廠囊括其中,迷你高爾夫球場、互動的飛機體驗以及巨大滑梯,常令旅客流連忘返。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航站樓內,也充滿了中國文化元素。扶梯口的紅牆,宛如北京皇城牆與紫禁城內牆的顏色;扶梯兩側的傳統窗花與仿灰色石牆,向旅客傳達著強烈的古都信息;牆頭的琉璃瓦、下方的漢白玉欄杆、柱頭的鬥拱以及停車樓內用來標示劃分停車區域的麋鹿、仙鶴等祥瑞圖案,直接將人帶入這座三千年古城的文化氛圍中。
大興機場中國園。東方IC
作為點睛之筆,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在「五指廊」中,還隱藏著幾座「秘密花園」。主題為絲園、茶園、田園、瓷園和中國園的五座花園,不僅可供旅客在候機或轉機過程中休息放鬆,更傳遞出鮮明的中國傳統文化。園中,亭臺間假山縱橫,遊廊貫通。在這座現代化地標中,令人頓生「穿越時空」之感。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園」中,雕梁畫棟間,朱漆彩繪尤其顯眼。設計者不僅傳達出中國文化鮮明信息,更給國際旅客展示了所在城市的園林風格。設計者運用了北京園林的風格特徵,令觀者立即能聯想到北海靜心齋與頤和園遊廊。
科技含量令世界矚目
在過去數十年裡,隨著航空旅客不斷增加,著名機場大多以佔地面積巨大而著稱。沙烏地阿拉伯法赫德國王國際機場,就以佔地7萬餘公頃而聞名,美國的丹佛國際機場,擁有美國最長的起飛跑道。
使用人臉識別技術的大興機場站檢票口。新華社記者張晨霖攝
作為京津冀地區的重要交通設施,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規模自不必說,其科技含量則更令世界矚目:
它擁有全球首座有高鐵下穿的航站樓。北京地鐵北京新機場線、京霸高鐵、廊涿城際、S6線已經鋪設待用,另外還預留了2條軌道交通線以備後起之需。當高鐵以350公裡/小時的速度通過「高鐵隧道」時,強大的振動和風壓,將對建築設計產生不可小覷的影響。為了機場安全,建設者採用了層間隔震技術。航站樓首層樓板下,隔震支座密布,將航站樓首層和地下一層完全隔開。分布在整個航站樓中的1320套隔震裝置,則能極大提高建築的抗震性能,使得建成後的新航站樓,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單體隔震建築。
它有諸多的因科技注入而呈現的「過人之處」。機場高速公路採用我國首創的雙層出發高架橋,大面積採用融冰雪材料、把冰點降到零下12℃;大量自助值機設備和自主行李託運設備;幫助旅客快速通關的人臉識別智能設備;行李全流程跟蹤系統……
圖為機場「喜迎建國70周年」展板一角。東方IC
圖為機場各項功能設施正在緊張調試中。東方IC
當飛機降落的廣播響起,旅客透過舷窗,就能遠眺到「鳳凰展翅」的身姿;走出廊橋,在宏大空闊的空間內駐足時,一個古國北方新的交通坐標逐漸清晰。
相關閱讀
布局臨空經濟區
一座機場對一片土地意味著什麼?《競爭論》作者、世界競爭戰略研究學者麥可·波特的解釋直指核心:機場是國家和地區經濟成長的引擎。
國際上成熟的機場,承擔的不僅是簡單的人員與貨物運輸,更有著近如住宿、娛樂、餐飲,遠到生產、貿易、科研等各種產業功能分布,聚集在機場附近的產業集群,聯通著世界各地的精英、資本和技術。因而,一座機場能帶來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遠不止跑道與航站樓,更在於臨空經濟區的規劃和建設。
締造的不只是一座機場
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深入,全球都市圈和大型機場的發展,臨空經濟也日益成為城市競爭的新方式。國際上,臨空經濟是一種產業組成形態,它依靠機場的吸引力和輻射力,使資本、勞動力、技術、知識、管理等生產要素向機場及其周邊聚集,並形成由航空運輸業、航空運輸服務業和具有航空指向性的產業集群。因而,臨空經濟是具有巨大輻射力的新型區域經濟形態。
「空鐵聯運的通達之城、中國韻味的文化之城、擁抱世界的交往之城、臨空經濟的創新之城、形象鮮明的印象之城、生態智慧的宜居之城」,在《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規劃(2016-2020年)》中,就曾對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的建設目標作出了明確定位。
在該規劃文件中提出,為發揮北京新機場大型國際航空樞紐輻射作用,北京市將與河北省合作共建新機場臨空經濟區,以此來促進京冀兩地深度融合發展。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已規劃完成三個功能區組團,共150平方公裡,其中河北部分約100平方公裡,北京部分規劃面積達到50平方公裡,規劃了航空物流區、科技創新區和服務保障區三大組團。
由此,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機場建設並投用的同時,臨空經濟區的規劃與建設也在緊鑼密鼓地展開。
科學布局產業結構
到底一座機場附近的臨空經濟區,能為所在地區帶來多少具體經濟效益?
據國際經驗推算,機場的投資效益比是1:8,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總投資近2000億元,因而未來預計產出將達1.6萬億元;另外,根據國際民航組委會的測算:每100萬航空旅客可為周邊區域創造1.3億美元的經濟收益,能夠帶來1000個直接和3700個間接工作崗位,每新增10萬噸航空貨物將直接創造出800個工作崗位,每新增一個航班將直接增加750個工作崗位。每天旅客吞吐量中約20%的人會在機場所在城市食宿,由此帶動城市就業,形成多產業發展的綜合性平臺。其經濟收益可謂不容小覷。
既然要形成綜合性平臺,就意味著臨空經濟區不能僅追求高大上,更要精而細。多方資源聚合的同時,科學的分布與產業生態精緻布局更為重要。
作為新機場的建設主體,北京新航城控股有限公司從2014年起,就超前進行了多項臨空經濟區(北京部分)的產業規劃相關研究工作,2017年,北京與河北兩地共同委託中國民航大學編制完成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產業規劃(150平方公裡)。規劃提出,未來著力打造航空物流產業集群、臨空服務業集群、航空航天產業集群、臨空創科產業集群和國際商務產業集群等五大產業集群,建成國際化、高端化、服務化的臨空經濟區。
據悉,新航城公司早已開展了城市設計工作以及綜合交通、海綿城市、地下空間等專項規劃,實現高水平規劃建設臨空經濟區,打造新國門形象、國際交往中心承載區。
打造「一刻鐘生活圈」
值得關注的是,新機場的臨空經濟區除了發展產業集群外,還將預留一定的發展空間以備未來產業之需。同時,考慮到未來每年將有上億旅客從空中俯瞰臨空經濟區,從而打造大尺度、大色塊的綠化景觀,也提上了日程。
與經濟生態布局同時,文旅的產業投資自然不會缺席。大興區就曾明確提出:進一步培育臨空經濟時代文化旅遊等文化業態,培育具有國際知名度的文化旅遊集聚區,並以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為引擎,全力建設國際旅遊集散中心,打造大興獨具特色的臨空文旅「新名片」。
今年8月28日,2019首屆臨空經濟時代新文旅產業投資峰會在大興區舉辦。大興區文化和旅遊局聯合中國旅遊研究院、華僑城旅遊投資管理集團有限公司等多家單位,共同發起成立臨空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合作聯盟。該聯盟將推進大興臨空經濟與文旅產業發展升級,搭建「產業+智庫+資金+運營」四位一體的智慧交流、模式創立與資源整合的工作模式。
「到目前我們已經儲備了包括杜拜伊瑪爾、漢諾瓦展覽公司等在內的10個文旅項目,這些項目落地後將引領周邊新業態的發展」,北京新航城控股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此外,位於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北京部分)內的國際會展中心、國際健康中心、國際購物小鎮、綜合保稅區四大項目,已全部進入招商階段。計劃打造的「一刻鐘生活圈」,布局教育、醫療、養老、文化、體育、商業等配套設施,計劃建設的國際化人才社區等項目也正浮出水面。(安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