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唐風圖:為詩經唐風繪製的插圖
《唐風圖·蟋蟀》
文、圖/記者 金葉
《唐風圖》現存有三本,分別收藏於遼寧省博物館、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其中,以遼寧少博物館收藏的南宋馬和之版最為出色。《唐風圖》取材於《詩經》毛氏傳本,12幅圖畫分別描繪了《詩經·唐風》中《蟋蟀》、《山有樞》、《揚之水》、《椒聊》、《綢繆》、《杕杜》、《羔裘》、《鴇羽》、《無衣》、《有杕之杜》、《葛生》、《採苓》十二章。《唐風》中的「唐」是指周成王的弟弟叔虞的封國,統治區域在今太原南的汾水河流域一帶,後來叔虞的兒子將國號更改為晉。
《唐風圖》的作者馬和之,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是中國南宋時期的畫家。紹興中(1131年~1162年)登進士第,官至工部侍郎,畫院待詔(畫家),為南宋宮廷畫院中官品最高的畫師,居御前畫院十人之首。他擅畫佛像、界畫、山水,尤擅人物,師法吳道子、李公麟,有「小吳生」之稱。線條運「蘭葉描」,飛動飄逸,有清俊嫻雅之韻。高宗、孝宗兩朝深重其畫,高宗曾書寫《毛詩》三百篇命馬和之每篇畫一圖,可惜他僅畫成50餘幅就去世了。
《唐風圖》為絹本淡設色,高28.7釐米,長827.1釐米,共12段。本來《唐風》中的詩歌是很難理解的,但馬和之的《唐風圖》卻用生動的藝術形象給予了豐富的詮釋。其構圖洗鍊,沒有複雜情節,沒有繁多形象,取景只有近景或中景,遠景代以空白,或只畫人物,刪去環境,儘可能通過環境描寫形成情調。畫面的構思、意境、造型尤為難得,從文學素養、歷史知識、技法創新等方面,都能體現作者之新意。
馬和之的傳世作品風格水平不一,其中真跡、摹本、偽作和誤定本混雜。遼寧省博物館所藏的《唐風圖卷》是其中比較可信的真跡:《唐風圖》無款印,但卷中有南宋所鈐「曾覿私印」,曾氏是紹興年間人,與馬和之同時,可證此圖為真跡;同時該圖畫法也與馬和之另外一幅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作品《後赤壁賦圖》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