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唯一!在90年代放棄企業12萬年薪,毅然投身科研,現當選院士

2020-12-15 中國教育那些事

山火一旦燒起來,很難自熄;高層建築失火由於消防工具的局限性,不好撲救;火災是空難致死的第二大殺手……由於以上原因,消除火災隱患,預防遏制火災事故發生是防範火災的關鍵所在。在中國阻燃材料研究這個高精尖領域,青島大學1978級校友王玉忠是唯一的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

阻燃技術是將阻燃劑引入到材料中,能使材料在遇火時,不易被點燃、離火自行熄滅,或可以實現延緩火場轟燃發生的時間,為人逃離火場避免危險爭取時間。

王玉忠,青島大學1978級學生,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1994年獲得博士學位後,主要從事阻燃材料、生物基與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及高分子材料循環利用等研究,特別是在高分子材料的阻燃領域,提出和發展了一些新的阻燃原理和方法,有效解決了制約行業發展的一些關鍵技術,使多個大類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很高的佔有率。曾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教育部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科技成果獎。

王玉忠出生於山東威海。1978年,他進入青島大學學習;1994年,他從四川大學(高分子)材料學研究生畢業,獲得博士學位,畢業後放棄12萬年薪的企業邀請,選擇留校在阻燃方向上繼續深入研究。1997年,36歲的王玉忠獲得博士生導師資格。

因為在專業領域的勤懇努力,王玉忠先後主持過國家863、國家重點科技攻關/支撐計劃項目、國際科技合作重點項目、國家重點技術創新項目,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重大國際合作項目等國家級和部省級計劃項目,並承擔完成了大量的國內外企業委託的重要項目。

通用有機高分子材料固有易燃性和難降解兩大缺陷,王玉忠致力於解決其分別造成的"火災"和"白色汙染"兩大問題,在環境友好的無滷阻燃材料和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領域取得系統的理論和應用成果,突破相關領域中多項關鍵技術,開發出一系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產品,為行業科技進步做出了貢獻。

2015年,54歲的王玉忠當選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院士,成為該年四川省高校在職教師中唯一當選院士的人。但他卻為人低調,謙虛地說:"我只是眾多科技工作者中的一員,院士只是一種學術榮譽,不想因此改變日常生活。"

2020年1月,王玉忠團隊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至此他在阻燃領域的研究成果獲全了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的三大獎(另外兩個大獎為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他每次獲獎的平均間隔時間長達十年,已經在該領域研究了三十多年。

目前,王玉忠在阻燃材料領域已經獲得了突出的成就,由他的發明技術所生產的幾種重要阻燃產品獲得了非常高的全球市場佔有率,他的研究成果還被廣泛應用到不同高分子材料中,開發出在多個領域有應用價值的阻燃材料。

王玉忠的生活簡單而充實,只要在成都,每天他必去實驗室工作,經常很晚才離開。多年來,他幾乎從未進過電影院,也很少鍛鍊,生活被科研填滿。"我覺得跟學生在一起,在實驗室裡幹活就是一種樂趣!"他說。

科研有突破,育人有成就。王玉忠對學生的要求極其嚴格:"我認為,所有的學生做學術之前要學會做人!"

前路漫漫,王玉忠將繼續帶領團隊勇敢前行、不斷探索;相信在未來,他會為我國科研事業和教育事業作出更多更大貢獻。

來自:青島大學

相關焦點

  • 浙江院士池志強:浙江大學畢業後投身藥理科研,90歲時仍堅持工作
    他生逢亂世卻自強不息,投身科研數十年如一日;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他心繫國家百姓開創中國藥理學新領域。他就是我國藥理學研究領導者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池志強。在當時那個動亂的年代,幾乎沒有人不被波及。當時正在讀初中的池志強便因動亂不得不搬入深山。生活給了池志強的家庭當頭一擊,隨著父親工作收入的減少,池志強的家庭開始逐漸走向下坡路。或許確實是時勢造就英雄,雖然生活困苦,但是池志強從未想到放棄,非但如此,生活的磨難更是激發了他吃苦耐勞和未來一心為國的愛國熱情。
  • 最難就業季,博士畢業出國變難,國內高校50萬年薪挽留優秀博士後
    年薪50萬招博士後隨著疫情的影響,2020年被稱為最難就業季,繼2月底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擴大今年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後,4月份科技部又在官方文件中透露了擴大博士後崗位規模的消息,2020年有874萬應屆畢業生、341萬考研生,而面對疫情,大部分企業發展停滯
  • 又一院士工作站落戶萬年
    日前,萬年縣鑫星農牧院士工作站合作籤約儀式在長沙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舉行。這標誌著繼袁隆平院士工作站落戶萬年後,又一個院士工作站落戶萬年。  當天,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所長吳金水、中國工程院院士印遇龍和萬年縣生豬集團董事長汪世彪,籤署了鑫星農牧有限公司與印遇龍院士合作協議。
  • 吳常信院士科研團隊與寬騰集團戰略科研合作啟動儀式圓滿成功
    吳常信院士在致辭中對寬騰集團的發展現狀和發展方向給予了肯定,同時表示本次科研合作將進一步推進企業創新發展的進程,研發團隊將有效發揮在企業重大關鍵技術難題、高層次人才培養、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的作用。希望寬騰集團進一步引進高端人才,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不斷提高創新驅動發展能力,引領行業發展。
  • 遼寧省高薪聘請兩院院士 40萬年薪150萬安家費
    兩院院士來遼工作,年薪40萬元,還可獲150萬元的一次性安家費,同時解決配偶工作並協助安排子女就業。  這樣優厚的招聘待遇,將出現在我省25日赴上海的招才引智招聘會上。  百家單位聯合,到上海挖人  昨日(15日),遼寧省人才中心召開新聞發布會表示,為解決我省因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的人才緊缺問題,我省將於25日組織全省百餘企業和科研機構等單位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招聘會,如此大規模的異地招聘在我省歷史上還屬首次。  眾所周知,上海是全國的人才高地,聚集了大量各專業各層次人才。
  • 孩子博士畢業,是選擇華為65萬年薪,還是公務員18萬年薪?
    可能很多人都會說,當然選擇65萬年薪的華為公司啊,你看工資差了3倍,而且華為還是這麼好的公司,全世界都是第一流的公司,不選擇華為,那豈不是很傻?結論真的是這樣嗎?而經過博士學習的幾年,你應該對自己的性格有所了解,你是靜得下來,在實驗室待得住,你是耐得住寂寞,你是熱愛科研的人嗎?如果是,可能華為65萬年薪,你值得擁有。你不喜歡社交,不喜歡那一套煩瑣的應酬,那華為是適合你的。
  • 博士畢業,他選擇放棄沿海地區40萬年薪,投身基層
    2019年夏天北京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博士畢業生李博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放棄東南部沿海大型企業的40萬年薪就業機會回到家鄉廣西「第一個為我伸出橄欖枝的是東風日產,開出的年薪近30萬,第二是個深圳的大族雷射公司,年薪加起來有40萬+……」然而,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這位從廣西鄉鎮一路走來的樸實小夥,卻給出了一個「讓人無法理解」的答案,放棄北上廣深,回到家鄉,選擇從基層做起,哪怕工資還抵不過讀博的獎助學金。
  • 中科院院士:填補國內空白,開創國際先河,科研成果震動醫學界
    他出身於書香門第,卻甘願遠離家鄉寒窗苦讀;他的研究成果填補國內空白,開創了國際先河,震動了世界醫學界,曾應邀赴瑞典出席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他擔任過全軍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培養出包括中科院院士在內的眾多人才。
  • 90多科研人員集體離職事件,科研人員薪資為什麼如此低!中科院黨組...
    日前,「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所屬某研究單元90多人集體離職」相關信息引發各界關切。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7月20日在官網表態,中科院黨組7月17日研究決定成立專項工作組,工作組於7月19日已抵達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開展調查工作。
  • 孩子博士畢業,華為65萬年薪,公務員18萬年薪,如何選擇?
    不管華為工資有多高,它終究只是一個企業,你要麼在華為晉升,要麼跑到其他企業裡去,但是不論是在哪個企業,你都沒有公務員那種權利。 而公務員則不一樣,雖然公務員的工資沒有華為高,但是公務員的社會地位以及潛在的上升空間是比較大的,如果你有兩把刷子能夠不斷往上升,那麼你的仕途會很順暢,到時你所擁有的權力就要比你所賺的錢更有價值。
  • 華為201萬年薪招畢業生!來自這些高校
    除了華為,還有諸多大企業向他伸出橄欖枝,甚至開出高達360萬的年薪。據長江日報報導,華為招募的「天才少年」,工資都是按年度工資制度發放的,共有三檔,最高年薪達201萬元。為何放棄360萬年薪,選擇華為?在一次國際會議上,張霽與華為結下了緣分。經過7輪嚴苛選拔,張霽拿到華為「天才少年」最高檔offer。「我認為華為招聘主要看的是研究方向和科研能力,其中研究方向是華為最為看重的。論文、專利是一位博士生科研能力的體現,但華為不是一個唯論文、唯學校的公司。」
  • 12位院士專家將「把脈」寧波企業
    本報訊(記者盧 磊 通訊員寧冰 江定)中國科協科技諮詢服務中心和寧波市科協將於9月19日至21日共同組織實施「院士專家寧波行」系列活動,來自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10位院士和湖南大學、西安交大的2位專家將應邀來我市,與部分企業進行面對面地「把脈」企業發展。
  • 6年過去了,放棄100萬年薪,回甘肅農村種地的北大博士,如今怎樣
    6年前,北大博士賈存勤,為了心中理想,放棄100萬年薪的工作,回農村種肉蓯蓉。經過幾年的努力,他在老家靖遠把幾萬畝的荒漠種成了一片綠地。一、北大博士畢業,不顧家人反對,放棄百萬年薪,回農村種地1976年,賈存勤出生於甘肅省靖遠縣糜灘鎮的一個小山村,父母都是種地的農民。
  • 清華大學100萬年薪網羅華人才俊
    無標題文檔清華大學100萬年薪網羅華人才俊2002年04月29日 京華時報   本報訊(記者馬義勳) 昨天下午,清華大學校長王大中院士
  • 方精雲院士:少而精的科研
    方精雲,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生態學系教授,長江學者。 方精雲的科研起步於20世紀90年代初,那是「教授賣燒餅」的年代,條件非常艱苦,他對那段經歷的印象十分深刻。 1989年,方精雲在日本獲得博士學位,回到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工作。當時中國的科研體制正處於變革之中,科研經費以國家財政劃撥為主,獲取相當困難。
  • 薪滿意足|潼南這些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歡迎你的加入!
    潼南這些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開始招收人員啦!薪滿意足歡迎大家前來喲!總投資12億元人民幣,公司集檸檬科研、植保技術服務、生產、銷售於一體,是高科技檸檬全產業鏈精深加工企業。檬泰科技所掌握的核心技術,已經實現了對檸檬的全果工業化深加工,「一果六分離,汙染零排放」,能夠從檸檬中提取高附加值的檸檬果膠、檸檬精油、檸檬烯、檸檬黃酮、NFC檸檬汁、檸檬果茸、檸檬苦素和檸檬核油等產品,其中主產品為檸檬果膠。
  • 中國工程院院士多吉:投身地質勘探 踏遍青藏高原
    幾十年來,中國工程院院士多吉幾乎踏遍了青藏高原的每一寸土地,談起當年翻山越嶺找礦的經歷,多吉腦中湧起無數幸福難忘的回憶。 1953年,多吉出生在西藏加查縣一個貧窮的牧民家庭。「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國家科考隊經常在我的家鄉進行地質勘探工作,那時在我心中就種下了科學探索的種子。」
  • 已有三名院士被取消院士資格!科研不易,更應珍惜名譽……
    終身榮譽不能成為科技創新的「絆腳石」,不能阻礙其他科研工作者在創新方面與院士公平競爭。 有些院士飽受詬病,比如玄學院士、菸草院士曾受學界和輿論一片質疑。 在國外的幾年,李寧學習到了先進的克隆技術,學成後拒絕了國外的高薪聘請,毅然選擇回國發展,並成為國內克隆領域的領軍人物。
  • 何澤慧院士的求學和科研之路
    何澤慧,看到她的名字,你腦海中的第一反應可能是:這是一個了不得的女科學家、中國的居裡夫人、中國第一位物理學女博士、中科院第一位女院士、中國第一代核物理學家……光頭銜就有一大串。在那個女性備受歧視的年代,她獨自前往上海考大學,並以當年唯一的「女狀元」榮譽考入清華物理系。求學期間,曾有教授對女生學習物理持反對態度,為此何澤慧據理力爭,終於說服了系主任,並以優異成績爭取到繼續學下去的權利。
  • 王子才院士:「祖國和人民的需要就是我們的科研目標」
    「祖國和人民的需要就是我們的科研目標」——訪哈爾濱工業大學自動控制、系統仿真專家王子才院士王子才院士近照。本報記者 張士英攝/光明圖片【光明訪名家】 初冬的一個上午,記者來到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採訪王子才院士,約好9點半正式開始,記者特意提前早到半小時,沒想到,院士到得更早。此前考慮到他已88歲高齡,提議去家裡採訪,但他的秘書李偉說「只要不出差,王院士每天都來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