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著火鍋唱著歌……近來,成都「KTV火鍋」吸引了不少年輕的吃貨,一邊唱歌,一邊燙火鍋,這樣的跨界玩法在吸引流量的同時,也引發了網友的質疑。在密閉的KTV包廂裡燙火鍋,衛生是否過關?雖然KTV火鍋跨界營銷有新意,但是否取得了允許熱食類的營業執照?(4月15日《華西都市報》)
「KTV火鍋」隱藏隱患不容小覷
有人說,「KTV火鍋」不過是一陣娛樂新風潮,價格高昂,過一陣新鮮勁過去,便會自行消散,不必在意。其實不然,不少「KTV火鍋」店已經運營一年多,生意相當不錯。按照當下網絡快速傳播及一些經營者、消費者盲目跟風的特點,「KTV火鍋」或許還會有不少效仿者,其隱藏的安全隱患不容小覷。
首先是法律風險。民以食為先,食以安為先。《食品衛生法》《餐飲業食品衛生管理辦法》等諸多法規都對餐飲業有著嚴格規定,簡單地說,不是任何營業場所都可以隨意變成火鍋店的,在KTV內經營火鍋,則需增加許可經營範圍。不經批准,擅自營業,「KTV火鍋」顯然有逾越法規界限之嫌。
其次是安全風險。KTV是較為封閉的場所,與餐飲店的消防設施也不是一個安全等級。而火鍋屬於「熱食類」食物,必須經過嚴格的消防、通風設施等資格審核。KTV內支火鍋,無疑大大增加了危險指數,若因火鍋引發火災,就不是「吃喝玩樂」的小事,而是關乎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大事了。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KTV火鍋」,要創新更要規範,跨界營銷必須在合法合格的前提下,其範圍、價格、衛生、安全和舒適度等都要經得起市場的檢驗和法律的核准,否則會帶來相應商業和法律的風險。斯涵涵
「吃著火鍋唱著歌」跨界經營不宜一棍打死
「吃著火鍋唱著歌」,是經典電影《讓子彈飛》裡呈現的畫面,現在終於有了現實版,成都有精明的商家或許從電影的情節中發現了蘊藏的商機,做起「吃著火鍋唱著歌」跨界經營的生意。儘管引發網友對安全隱患的擔憂和質疑,但這種「KTV火鍋」跨界經營方式不宜一棍打死,可以通過食藥監、消防等監督部門必要的監管,讓商家在做好食品衛生和消防等安全措施的前提下大膽地去探索。
讓消費者「吃著火鍋唱著歌」可謂是一種創新之舉。從經營的效果看,「吃火鍋」、「唱歌」兩不誤,能給消費者一種全新的體驗和感受,受到了不少消費者,特別是年輕消費者的「追捧」。而跟傳統KTV相比,「KTV火鍋」雖然打著包廂免費的旗號,但火鍋和酒水的價格卻幾近翻了一倍,實際上「討巧」地賺取了火鍋加酒水雙倍的錢。可以說,這種跨界經營方式也是商家尋求生存和發展的一次探索,究竟能否在市場上站穩腳跟,還是交由市場來進行「評判」。
有安全隱患不可怕,怕的是商家逐利而不去重視消除安全隱患。因此,當地食藥監、消防等監督部門應該履行職責,加強對「KTV火鍋」經營模式的日常監管工作,並指導商家採取有效措施,排除食品衛生和消防等安全隱患,凡是達不到安全標準的「KTV火鍋」,堅決不予經營。而商家則必須高度重視安全問題,做好「KTV火鍋」相應的風險防控,比如,火鍋採取電磁爐等安全的加熱方式;包廂內吃火鍋區域和唱歌區域設置隔斷,減少交叉感染病菌的可能性;增強包廂的通風效果,配備消防設備防範火災等。
簡而言之,只要落實好安全防範和監管工作,「KTV火鍋」不妨大膽地嘗試和探索。丁家發
跨界經營需「跨界監管」
「吃著火鍋唱著歌,誰不想要簡單快樂?」商家推出這種跨界經營,能夠贏得目標消費者的好感,能夠增加自身的競爭實力,在生意越來越難做的當下,此舉無可厚非。然而,跨界經營需要「跨界監管」,來保障不違法、不走偏。
從報導來看,那些「KTV火鍋」或者說「火鍋KTV」往往會「宰客沒商量」——商家打出「包廂免費」的宣傳,實際上,比起傳統KTV或傳統火鍋,收取的卻是雙倍的火鍋加酒水的錢,有消費者說,這就叫「免費包廂不免費」,這恐怕涉嫌虛假宣傳和消費欺詐了。
此外,傳統KTV經營範圍只包括卡拉OK娛樂服務,食品則只包括散裝糕點、飲品等;而火鍋屬於熱食類食物,要在KTV內經營火鍋,應根據餐飲食品經營許可申請流程,遞交經營熱食類的申請,經相關部門實地查看,符合經營要求才可營業。
總之,「KTV+火鍋」之類的跨界經營,必須在合法合格的前提下進行,邊吃火鍋邊唱歌的消費者,他們的正當消費權益,必須得到相關監管部門(比如文化、市場、應急等部門)的跨界守護,他們的衛生與安全之憂,也必須得到相關監管部門的跨界消除。放心地邊唱邊吃,才是「KTV+火鍋」的正確打開方式。李秀榮
(責任編輯:李佳佳 HN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