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最先開始媒體融合實驗
回顧發展歷程,光明日報很早就開始了媒體融合的實驗。
1998年1月,光明日報創辦光明網。1999年1月,我們將有關電腦網路的版面都交給光明網負責。由網站來負責報紙版面,網站的編輯同時也是報紙版面的編輯,這是媒體融合發展的一個創舉。10多年來,光明網既奮鬥在新媒體傳播的最前沿,又一直負責網絡、新媒體方面的版面,既辦網也辦報,積累了寶貴的媒體融合經驗,為報網融合提供了最直接的幫助。
以此為開端,光明日報很早就在全社實現了人員上的媒體融合:光明日報記者同時也是光明網記者,見網稿件可依據情況,選擇署名光明日報記者或光明網記者。光明日報記者向光明日報官方微博投稿,計入工作量。光明網也為光明日報供稿,署名光明網記者,同樣在工作量統計中有所體現。光明網的「光明網評論員文章」欄目,由光明日報評論部主筆,被中央外宣辦評為全國網際網路新聞品牌欄目。光明日報的「網言」欄目,由光明網負責編輯,得到中央領導同志批示肯定。
「融媒體」最符合廣大受眾需求
近年來,新媒體發展御風而行、一日千裡,對傳統媒體帶來很大衝擊。正如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同志所指出,傳統媒體已經到了一個革新圖存的重要關口。面對這種嚴峻形勢,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刻不容緩。媒體融合發展是傳媒領域一場重大而深刻的變革。
我們基於對媒體融合發展的全方位考量,提出了「融媒體」的概念。由此生發出來的「融媒體中心」和融媒體版,是光明日報落實《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精神,創建新型主流媒體的重要舉措。
我們持久地思索:從「鉛與火」「光與電」走向「數與網」的新聞傳播,還需不需要紙質媒體?如何在新的媒體業態下,走好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平衡木,使二者互相策應、互為支撐,共同為鞏固宣傳思想文化陣地、壯大主流思想輿論服務?
我們認為,儘管受到衝擊,紙質媒體憑藉專業性、權威性、可回顧性、閱讀地點的靈活性等優勢,仍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事實勝於雄辯,也許兩個側面就能說明問題。據我們統計,知識水平較高的讀者和中老年讀者,仍保留著閱讀紙質媒體的習慣。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即便是要獲得新鮮的新媒體資訊,第一選擇也不是上網、上微博,而是將視線投向紙質媒體,從報紙上了解新媒體發展動向和網絡上的精彩。他們是紙質媒體忠實的擁護者。近年來,光明日報發行量連創新高,受眾範圍不斷擴大,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紙質媒體的生命力。我們沒有理由放棄紙質媒體。
也必須看到,新媒體、新傳播技術提供了豐富的傳播方式和渠道,為越來越多的受眾特別是年輕受眾所喜愛。媒體工作者有責任站在技術發展最前沿,把最新、最快、最便捷的媒體服務和產品提供給廣大受眾。身處網絡時代,紙質媒體的受眾也有越來越強烈的互動交流需求,這是傳統方式無法提供的。
紙質媒體與新興媒體有機融合,將使受眾在獲取新聞信息的速度、數量和質量上實現動態平衡。面對新媒體上的海量信息,讀者很容易迷失其中,社交媒體和客戶端的流行,尤其加重了這一趨勢。融合後的紙質媒體,將成為網上海量信息的導航儀,為受眾提供最重要、最精華、最可信賴的閱讀指引,它與新興媒體各司其職,相互作用,為受眾提供完整的新聞信息服務。
因此,今後相當一段時期,融合發展後的媒體,既不是單純的新媒體,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紙質媒體,而是融合之後的「融媒體」。「融媒體」最符合廣大受眾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