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氣汙染防治把脈開方的「老中醫」柴發合:退休後越來越忙

2020-12-10 澎湃新聞
生態環境部微信公號 圖

「有藍天,心情就很好啊!」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原副院長柴發合笑著說。

柴發合有很多「第一」的頭銜——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環境領域首席科學家,主持編制首個「兩控區」酸雨和二氧化硫汙染防治計劃,擔任我國《大氣汙染防治法》修訂技術組組長,率先提出突破行政區劃、以空氣品質改善為核心的區域聯防聯控理論……

作為大氣環境學科帶頭人,他的大量創新性研究成果,已轉化為我國大氣環境保護的標準、技術指南、方案、規劃和管理辦法等,推動著區域空氣品質持續改善。

01

專業上的前瞻者:

長期系統研究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

外界常常認為,我國對PM2.5的關注和研究,是從2011年美國駐華使館公布自測的北京PM2.5數據後開始的。

「其實不是這樣的。」柴發合說,國內一批科研人員很早就開始從事這方面的研究。比如,2000年,他帶領團隊,首次從化學組分、邊界層結構、汙染與氣象條件的關係等角度,對北京PM2.5汙染進行了系統分析,解釋北京PM2.5汙染的時空分布特徵和影響因素。

本世紀初,我國經濟高速發展,能源消費量增長迅猛,高耗能企業數量增加。儘管一些城市開展了空氣汙染治理,但那時全社會對此的認識程度和重視程度都遠不如當下,「我們的管控力度沒有跟上汙染髮展的速度,當時心裡著急啊。」柴發合說,他和同事們化焦急為行動,不斷研究跟進。

2007年,柴發合牽頭在環科院建起了大氣環境觀測超級站,提供了研究北京地區大氣複合汙染及其演變特徵的科學實驗平臺,在北京奧運空氣品質保障和相關研究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0年,柴發合承擔了「典型地區大氣灰霾特徵與控制途徑預研究」項目,弄清了區域PM2.5汙染特徵和來源,項目建議演化為原環境保護部《清潔空氣研究計劃》,他作為這項環保系統最大的大氣環境科研專項計劃的副總師積極推動實施。

京津冀及周邊是我國大氣汙染防治的重點區域,也成為柴發合及其團隊長期研究的主戰場。隨後幾年,他先後主持《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聯防聯控支撐技術研發與應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深化大氣汙染控制中長期規劃》等項目研究。

2017年9月以來,作為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柴發合正在與我國科學家團隊一起進行大氣重汙染成因和治理攻關項目研究,進一步揭示區域重汙染來源的成因,為精準治霾和空氣品質的持續改善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

02

扛著壓力的專家:

以科研成果支撐法律法規和標準制定

柴發合常常提起2013年1月,那是我國74個主要城市開展PM2.5例行監測的第一個月,也是汙染極為嚴重的一個月。北京出現了5次重度汙染過程,京津冀13個城市PM2.5小時平均濃度達到430微克/立方米,全國多座城市空氣品質指數「爆表」。當時,他心情沉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呼籲加強大氣汙染治理。

同年,柴發合作為核心專家,參與制定《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大氣十條」),在目標設定、措施擬定、可行性論證評估和實施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大氣十條」中提到,到2017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細顆粒物濃度分別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細顆粒物年均濃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這在當時被不少人認為是不可能達成的。以當時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細顆粒物濃度每年大約1.5%-2%的下降速度來看,若要實現「大氣十條」設定的目標,管控方面需要比以往多下3倍-5倍的力氣。柴發合詳細測算了氮氧化物、粉塵等主要汙染物的可削減空間後認為,我們確實有潛力,但「需要付出非常大的努力才能做到」。

此後幾年,柴發合主持研究項目,以京津冀地區為重點,初步弄清了能見度與PM2.5及其組分的關係,提出了區域PM2.5控制的技術路線。他初步探明了京津冀區域大氣複合汙染的水平分布和垂直結構、基本來源和成因,提出5條汙染主要輸送通道以及區域聯防聯控技術與管理體系,為「2+18」和「2+26」重點通道城市汙染防控體系的建立,奠定科學基礎。

2017年底,「大氣十條」的目標全面實現,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PM2.5濃度明顯下降,北京市細顆粒物年均濃度控制在58微克/立方米。柴發合長長地舒了口氣,感嘆從上到下組織有力、治理有力,才有了空氣品質的迅速改善。

03

接地氣的「老中醫」:

為城市大氣汙染防治「把脈開方」

柴發合的研究不僅著眼於重點區域,也深入許多城市,其中就包括甘肅省蘭州市。

受兩山夾一河、冬季無風、產業以重化工為主等因素影響,蘭州一度經常出現在全國重點城市空氣品質排名倒數前十的「黑榜」上。當地曾流傳的順口溜說:「白天和黑夜一樣,太陽和月亮一樣,鼻孔和煙囪一樣,麻雀和烏鴉一樣。」甘肅省蘭州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武衛紅說,儘管當時採取了不少應對措施,但是沒能揪住癥結,眉毛鬍子一把抓,治理成效並不顯著。

在此情況下,柴發合帶領的科研團隊被邀請到蘭州。他們通過持續、深入的研究,弄清了汙染成因和汙染物來源,發現蘭州以煤煙型汙染為主,提出抑塵、控煤、企業汙染防治等多項治理舉措。

武衛紅曾犯嘀咕:蘭州的大氣汙染問題由來已久,這個團隊給出的對策能奏效嗎?然而,當地在科研團隊建議下推出供暖設施煤改氣等舉措後,2012年汙染程度明顯下降。這讓武衛紅興奮不已:「看來治理的方向對了。」

此後,柴發合團隊的建議進一步轉化為蘭州工業減排、燃煤減量、尾氣達標、揚塵管控等八大治汙工程。蘭州也摘掉了「黑帽子」,探索出大氣汙染綜合防治「蘭州模式」。

柴發合把這些歸功於蘭州市上下的努力。武衛紅則感慨:「他對我們的幫助真是太大了。」蘭州的經濟發展水平遜於東部城市,制定治理措施就更要考慮技術、資金問題。柴發合和團隊能夠結合本地歷史、產業發展水平和政府財力等因素,提出可實施、可操作的對策,「是非常接地氣的專家」。

因為接地氣、把脈準、方法實,柴發合成為很多地方的特聘專家,為在大氣汙染防治上「有想法,缺辦法」的基層政府出謀劃策。他集成多因素判斷、多模型模擬和多方法解析技術,為本溪、深圳、成都、石家莊、邢臺、臨汾等城市大氣汙染防治提供關鍵技術支持。

環科院大氣所年輕的同事起初以為,柴發合對很多城市的產業結構、地理氣象條件等如數家珍,做報告定然駕輕就熟。可後來才知道,他每到一地做報告,都會非常認真地準備,搜集素材、琢磨問題。有時半夜琢磨出點新思路,就立刻披衣而起,記錄下來。

「我們從事的是應用性研究。」柴發合說,既要弄清汙染物的來源和汙染成因,又要不斷思考給國家和地區提供有針對性、可行、有效的對策,促進科學施策、精準治理。

為此,他不會把科研項目簡單推給助手,而會深度參與科學攻關和基層調研。比如,山西太原是我國首個計程車全面電動化的城市,柴發合不僅關注此舉對空氣品質改善的作用,還在調研中特意打車,詢問計程車司機在電動化後的收入狀況,綜合研判這項舉措。

04

越來越忙的退休者:

投入到大氣汙染防治綜合科學決策支撐中

柴發合形容自己是伴隨著我國大氣汙染防治進程成長起來的科研人員。

20世紀80年代,他在廣州、遼寧中部城市等地開展大氣環境容量研究,提出以環境質量為目標、容量為約束、總量控制為手段、區域和城市相協調的調控理論。

到了20世紀90年代,我國酸雨汙染嚴重,他主持我國酸雨控制國家方案研究課題,確定各省電力和非電力二氧化硫優化減排量,參與提出「兩控區」劃分方案等,推動我國酸雨區面積佔比從1999年的30%縮至2015年的7.6%,全國二氧化硫年均濃度平均值由1989年的105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15年的25微克/立方米。

再後來,細顆粒物影響增大,他又長期投入到相關研究中。

因此,未來柴發合最想做的,是系統梳理我國大氣汙染防治歷程,釐清各階段的得失和思路:「這一路有非常多寶貴的經驗教訓。」比如,改革開放之初,鋼材年產量突破3000萬噸就是件大喜事,可如今這個數字都突破了10億噸。經濟的發展、物質條件的改善,讓環境狀況也發生了變化。柴發合認為,從社會學、經濟學、自然科學等多維度回顧這段歷史,更能明白汙染是怎麼來的、如何把經濟發展組織得更好,有助於啟迪後來者。

只不過,「現在沒時間寫」。柴發合遺憾地聳聳肩。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大氣所副所長徐義生覺得,柴發合比退休前還忙:「他辦公室的燈,總是亮得早,關得晚。」

近兩年,柴發合針對重汙染預報技術、預警級別、應急預案、應對效果評估等關鍵技術和聯合應對管理機制開展研究,逐一過程組織專家會商、分析和解讀,構建起完善的重汙染應對技術體系。僅去年至今就主持召開了20餘場重汙染天氣應急會商。他還常帶領研究團隊,深入太原、渭南、臨汾等城市,調研更新排放清單,分析控制難點,提出科學可行的「一市一策」方案,為實現重汙染天數明顯減少的目標四處奔波。

柴發合近兩年幾乎無休。同事們說他太忙太拼,他卻指了指辦公室窗外的藍天,頗有滿足感地笑道:「這是開心的忙。」

窗外,北京的AQI為26,空氣品質「優」。

(原題為《論文寫在大地上 成果「映」在藍天裡——記大氣環境科學家柴發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中國工程院張遠航院士專家團隊到我市 為大氣汙染防治「把脈問診」
    江門日報訊 (記者/林立竣 通訊員/江曉峰)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委、省政府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決策部署,堅決遏制臭氧及顆粒物汙染,持續推進大氣環境質量改善,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大氣汙染防治先行示範區
  • 科學精準防治臭氧汙染
    臭氧汙染治理工作的複雜性和艱巨性決定了臭氧汙染治理亟須強化科學支撐。如何科學治理臭氧汙染?目前,各地在科學治理臭氧汙染方面還有哪些工作要做?記者就這些問題採訪了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柴發合。中國環境報:臭氧汙染治理難在何處?治理臭氧汙染為何更需秉持科學治汙理念?
  • 溫室氣體與大氣汙染如何協同減排成環境部新任務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劉世昕) 在近日舉行的「中日環境高級別圓桌對話會」上,中日生態環境領域的官員和專家都對中國機構改革後如何實現大氣汙染物與溫室氣體協同減排,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首席科學家柴發合說,我國當前以京津冀地區為重點的大氣治理,一個是要控制PM2.5,一個是要控制「異軍突起」的臭氧汙染。柴發合解釋說,臭氧汙染的不斷攀升,與全球變暖也有一定的關係。科學研究已經明確,大氣汙染治理要從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和交通結構的調整入手,而這些調整都會帶來溫室氣體的減排。
  • 市大氣汙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暗訪胡集大氣汙染防治工作
    12月12日,市大氣汙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對鍾祥市胡集鎮大氣汙染防治工作進行暗訪,對發現的問題要求整改落實。12月12日17時至19時,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大氣汙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指揮長許道倫帶隊前往胡集鎮,圍繞大氣汙染防治工作進行暗訪。
  • 【大氣汙染防治】大氣汙染有啥表現?
    【大氣汙染防治】大氣汙染有啥表現?20世紀以來,人類文明經歷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城鎮化與工業化發展,但大氣汙染也隨之而來。在各國發展的不同時期,出現的大氣汙染及表現也有所不同。
  •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汙染防治法
    第三節機動車船等汙染防治第四節揚塵汙染防治第五節農業和其他汙染防治第五章重點區域大氣汙染聯合防治第六章重汙染天氣應對第七章法律責任第八章附則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大氣汙染,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 柴發合:我國大氣汙染治理歷程回顧與展望(《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隨後國務院成立了原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下設環境保護辦公室,後升級為原國家環境保護局),為我國重大大氣汙染問題的調查和決策起到了重要的領導、支撐和推動作用。1978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將「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防治汙染和其他公害」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並於1979年頒布了第一部環境保護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
  • 賈文和:防治大氣汙染必須齊心協力
    9月12日,國務院《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正式上網公布,行動計劃不僅提出了大氣汙染防治的具體指標,而且還推出十個方面具體措施,目標明確、內容詳實、措施有力,充分體現了新一屆中央政府防止大氣汙染的堅定決心。
  • 改善空氣品質 河北景縣防治大氣汙染「下猛藥」
    長城網4月26日訊(河北經濟日報記者 劉興華 通訊員 孟曉)今年以來,景縣堅持把大氣汙染防治作為建設「經濟強縣、文化景州」的重要抓手,下大力度,找準要點,全力以赴做好大氣汙染防治工作,確保了空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該縣聘請省、市環保專家對空氣品質狀況進行把脈會診,找準空氣品質下降的癥結。一方面,加快推進燃煤鍋爐淘汰,生活燃煤鍋爐已全部停用。
  • 湖南省檔案局扶貧工作隊邀農業專家為村裡發展把脈開方
    紅網時刻長沙8月23日訊(記者 陳美淇 通訊員 梁毅 鄔海華)8月23日,記者從湖南省檔案局了解到,在湖南省檔案局扶貧工作隊的邀請下,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的科技專家組到婁底雙峰縣湴田村開展調研和技術指導,為村裡農業發展「把脈開方」,運用農業科技助力扶貧工作。專家組在聽取了扶貧工作隊和致富帶頭人的詳細匯報後,來到有機水稻田間,查看水稻長勢和病蟲害情況。
  • 破釜沉舟 邢臺打響大氣汙染防治攻堅戰
    1月11日,在邢臺市委、市政府召開的大氣汙染防治攻堅專題工作會議上,市委書記錢三雄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大氣汙染防治效果不佳的關鍵所在。  領導重視是抓好一切工作的關鍵。在邢臺市委九屆七次全會上,錢三雄明確提出,要以破釜沉舟的力度和壯士斷腕的決心,打好藍天保衛戰,力爭到年底PM2.5平均濃度退出全國重點城市後十位;市長董曉宇在市十五屆人大五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聚焦PM2.5「退倒十」年度目標,調高標準,依法管控,打一場大氣汙染防治攻堅的標誌性戰役;市委、市政府多次召開大氣汙染防治攻堅專題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按照PM2.5退出全國重點城市倒三十的標準,堅決打贏
  • 國家大氣攻關中心:重汙染天氣預計正月初六前後逐步緩解
    2020年的除夕到正月初四,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和東北地區出現區域性重汙染過程,很多人發出疑問,工人回家了,工地停工了,路上車也少了,為什麼還會出現重汙染天氣?1月28日,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柴發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春節期間出現重汙染天氣,客觀因素是不利氣象條件,主觀因素還是汙染排放,預計正月初六前後會逐步緩解。
  • 館陶大氣汙染防治再受嘉獎
    日前,邯鄲市政府召開市大氣汙染防治3月份上半月考核獎懲會議,館陶縣空氣品質3月份上半月考核排名前3,再次受到表揚。根據3月23日邯鄲市大氣汙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關於我市2020年2月份各縣(市、區)空氣品質和揚塵汙染指數考核結果的通報》,館陶縣再次被市獎勵10萬元。截至目前,館陶縣已累計獲市大氣汙染防治政策性獎勵資金100萬元。
  • 中國結構性汙染問題突出 大氣汙染防治法律不健全
    沈躍躍在作大氣汙染防治法執法檢查報告時表示  結構性汙染問題突出  本報記者 張 洋 毛 磊  10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沈躍躍,向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作了關於檢查大氣汙染防治法實施情況的報告
  • 破釜沉舟 河北邢臺打響大氣汙染防治攻堅戰
    1月11日,在邢臺市委、市政府召開的大氣汙染防治攻堅專題工作會議上,市委書記錢三雄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大氣汙染防治效果不佳的關鍵所在。領導重視是抓好一切工作的關鍵。在邢臺市委九屆七次全會上,錢三雄明確提出,要以破釜沉舟的力度和壯士斷腕的決心,打好藍天保衛戰,力爭到年底PM2.5平均濃度退出全國重點城市後十位;市長董曉宇在市十五屆人大五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聚焦PM2.5「退倒十」年度目標,調高標準,依法管控,打一場大氣汙染防治攻堅的標誌性戰役;市委、市政府多次召開大氣汙染防治攻堅專題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按照PM2.5退出全國重點城市倒三十的標準,堅決打贏
  • 第二部分 釋義 第二章 大氣汙染防治的監督管理
    標準定得太低就起不到促進排汙單位積極治理大氣汙染的作用,重蹈超標排汙收費制度的復轍:標準定得太高則會超出企業事業單位的現實承受能力,不利於我國的經濟發展,也很難收到防治大氣汙染的效果。因此,本條第一款規定由國家根據加強大氣汙染防治的要求和國家的經濟、技術條件合理制定排汙費徵收標準。即國家以下面兩個條件為依據,制定徵收標準:一是防治大氣汙染的要求。
  • 專家一線把脈 精準「開方」解難題
    原標題:專家一線把脈 精準「開方」解難題   為充分發揮人才在經濟
  • 山西省部署秋冬季大氣汙染防治工作
    記者9月30日從省藍天保衛戰決戰指揮部獲悉,日前我省召開會議,分析研判環境空氣品質形勢,部署秋冬季大氣汙染防治工作。針對近期空氣品質連續反彈,進入秋冬季後不可控因素增多、發生重汙染天概率加大的形勢,會議要求採取步步為營的辦法,把省委省政府關於打贏藍天保衛戰的決戰任務實實在在落實好。
  • 河北設立「環境監察專員」強化大氣汙染防治
    新華社石家莊5月5日電(記者鞏志宏)為推動大氣防治壓力層層傳導,河北省6個環境督察專員辦公室日前掛牌成立,將通過對市縣及相關部門開展大氣環境監察和年度考核,強力促進大氣質量持續好轉。  記者從河北省環保廳了解到,6個環境監察專員辦公室設在河北省環保廳,實現了對各市環境監察人員的整合。
  •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汙染防治法(修改草案)》的說明
    林宗棠委員長、各位副委員長、秘書長、各位委員:        我受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的委託,現就《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汙染防治法(修改草案)》作如下說明:        一、修改大氣汙染防治法的必要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汙染防治法》(以下簡稱大氣法)於1987年9月5日由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自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