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豬豬精男孩RR從事「工改」10年,從開發商跳到諮詢公司,十年辛酸淚,每兩個月染一次頭髮,還是消不去半頭白髮。但在前兩年,工改行情爆火,收傭收到手軟的RR近期良心發現請我吃飯,順便請教某科在蛇口公寓的行情,他買了想知道投資價值。買了還來問,這種心理我歸為炫富。
但這頓飯吃得值得,RR前幾年做了幾個十分有趣的項目,分別體現了除深圳以外,粵港澳大灣區的工改情況。這是一場全新的戰役,舊實力派遷移或撤場,新來的勇者,通過金錢敲動陌生城市的大門,賭的就是城市產業發展變遷帶來的新機會。
如諾基亞退出東莞市場,微軟收購後再轉賣給開發商;龍光、泰禾等開發商通過購買工業用地進軍珠海,用地屬性成功轉成居住和商業用地。廣東省世界500強最早扎堆的廣州開發西區,如今政府在悄然的收儲工業用地,準備讓土地「換性」以符合城市的發展需求。
過去的工業區,如今成為核心地帶,工業用地可以名正言順的可以改為商住用地,曾經的禾稈,通過工改的面紗,蛻變成為閃耀的珍珠。東莞、珠海是開發商搶佔的新戰場,4000元/平不到的樓面價,賣到2萬+/平。與其說工改是暴利行業,不如說,發現城市機會,哪個行業都可以成為爆款。
而對於做實業的企業而言,面臨成本與市場的遷移,工改,在另一方面也是他們房地產解決方案的救命丹藥。
1
受深圳工改火爆傳染:
東莞工業用地三年翻四倍
深圳經過工改工政策的出臺,2017年全市通過工改立項不到40個項目。整個市場基本處於「歇菜」階段。業主叫價高,成本大,產品設計受限多,開發商轉戰東莞、珠海、惠州、中山等地尋找全新機會。
其中,東莞諾基亞廠房轉賣是較為典型的例子,經過幾輪轉手,最後買家為房地產開發商。1995年,諾基亞在東莞南城建廠,2013年9月被微軟收購。據南方都市報報導,當時工廠18年累計生產10億部手機,工人最多時接近萬人。隨後,市場銷量並未達到預期目標,東莞工廠產能出現過剩。自2014年5月以來,微軟公司已經將大部分生產線從中國、匈牙利和墨西哥轉移到越南。
該項目於2016年正式完成收購。據悉,該地塊售價在5-6億。周邊全是成熟的住宅區,毗鄰萬科金悅香樹及中信凱旋國際等精品樓盤。若以容積率3計算,該項目的樓面地價約2000元/平。
「這價格在以前想不都不敢想,誰敢要。但是現在能買到就賺到,周邊現在都是成熟的住宅區,不可能再建工廠,無論是商業綜合體還是寫字樓,這個樓面價也絕對划算。」資管行業相關專業人士表示。
深圳工業用地收購成本,從2014年前的1000-3000元/平飆升到2016年的10000-30000/平,兩年上漲近10倍。這只是單純的收購成本,還有高額的稅費、建安成本、地價款等未計入。
近兩年,東莞受到深圳傳導工業地價也水漲船高。「2014年前後,東莞工業用地成交約300-500元/平;2017年均價漲至1800-2000元/平,很多都是以屯地的邏輯去做,買來先放著。」某國際代理行陳先生表示。
若正常按工改工項目出售,東莞銷售市場十分薄弱。「塘夏,鳳崗,松山湖,算是東莞東南臨深片區的核心區了,工改工利潤率還是比較低15-20%,銷售周期長,市場基礎弱。賣使用權利率稍高些,但跟深圳也是沒辦比。東莞的工改政策向來跟全國走,一直比較嚴格,配套宿舍不能賣,辦公寫字樓需要整層購買,但他們也在學習深圳,探索相對自由化,市場化的新型產業園的方向。」世聯行工改相關負責人陳先生表示。
雖然目前工改工的銷售不理想,但開發商仍然前僕後繼進入這塊市場。
「沒辦法,在深圳根本拿不到地。開發商的邏輯是,只要你要敢買地拓展,先有製造貨值的可能,你的公司以及你個人的前途才有前進的可能。現在絕大多數拿地的公司還是抱著地產開發的思路去,沒有人會以工改工的標準去衡量。都是寄希望於未來。」深圳某大型產業運營商負責人分享道。
金地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這很好理解,我們也在努力拿地,一是認為產業轉型後東莞成為深圳科技、醫藥製造等產業的轉移方向;二是,工改工也有配套公寓,或者以后土地改性的可能;三是,工改工的產業運營或者是招商運營是未來地產多元化發展的一環。
站在另一個角度看,產能落後的企業面對如今火爆的工改市場更多的是喜大於憂。企業主們產能受市場與成本的制約,原有的產業已經不能帶來高回報,在高位時把不能帶來盈利的工廠出售,對於企業家而言,也是一個較優的解決方案。
就像微軟雖然沒有讓諾基亞手機成功復盤,但賺到了賣廠的錢,可以把資金投入別的生產線中。而在深圳最近有代表性的則是,2017年佳兆業收購南太地產收購案,創始人顧明均夫婦,於1989年在深圳設廠購買寶安、光明三塊工業用地總共花了1億元左右,2016年這3塊土地的價格估值達135億。作為第一批赴內地設廠的港商而言,顧明均最終賺到大錢的方法居然是「賣地」。
2
看中工業用地「轉性」商機
開發商湧進珠海保稅區
不論是不是以高周型的模式看待工業用地,但拿工業用地絕對是個技術活。要看是否押準了城市發展更新需求的時間點。優質的工業項目不但好轉手,還有轉變性質的可能,一旦轉性成功,那對於開發商而言,工改就是實現爆利的涅槃神器。
近兩年開發商瘋湧進珠海保稅區,則是絕佳的例證。在粵港澳大灣區大背景下,這場政策春風與城市產業轉型發展的需求,讓珠海成為開發商眼中的爆款城市。
2016年8月10日,泰禾花12億在珠海保稅區收購啟航物流有限公司100%股權,佔地近8萬平方米。啟航物流在出讓股權給前秦禾前兩個月,已將其擁有的保稅區35號地塊的土地性質由工業、倉儲用地將變更為商業辦公混合用地。
其中商業比例為10%,其餘用於開發商業辦公產品,項目建成後主要經營範圍為文化、傳媒及相關產業。未來擬在該地塊投資建設「珠海保稅區國際文化展示交易中心」項目,使用年限40年。
如今項目名為泰禾中央廣場,首期將以44-105㎡loft公寓,150-200㎡SOHO三房產品面試。建面42萬平方米,粗略計算,泰禾通過股權收購該項目樓面價不到3000元/平。項目暫未開盤,周邊同類型產品如奧園觀山海、灣區星座銷售均價2.1-2.2萬/平。
除泰禾外,目前珠海的大保稅區已匯集多家大品牌房企,且體量均不小。奧園(建面約28 萬㎡)、富力(建面約28 萬㎡)、龍光(建面約25 萬㎡)、南航(佔地約7.9萬㎡)、中鐵建,以及華發等。保稅區一開始的規劃是以「保稅倉儲、出口加工、國際貿易」三大功能為主,早前進駐的實體企業可獲得廉價的土地支持。
隨著2017年《橫琴、保稅區、洪灣片區一體化改革發展實施方案》出臺,珠海將加快推動橫琴與保稅區、十字門北片區、洪灣片區整體謀劃一體發展。在保稅區產業轉型的背景下,保稅區管委會正積極推進區內的產業轉型工作。
珠海保稅區的轉型調整,並非孤例。所有的早前享受到改革開放紅利的粗放型經濟開發區,都面臨同樣的升級問題。廣州最老牌的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區,寶潔、百事、廣州百特醫療、華納、歐文斯-科寧、仙妮蕾德、安利等全球500強最早的扎堆的區域,也是遇到轉型升級難題。不少合同到期、經營不善或客戶群體轉移等原因,廠房面臨新的處置方案。
據了解,當地政府正在積極收儲相關的工業用地,希望通過工改,做全新區域規劃。
如麥斯威爾咖啡廣州廠2015年被億滋國際剝離,麥斯威爾在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區的工廠於1984年投產。隨後因經營不善,市場佔有率批續下降。公司決定自2017年起,中國廣州廠將不再生產,而大中華地區的市場的產品將由泰國曼谷生產基地供應。而廣州工廠所在地塊最後被經濟技術開發區收儲。
隨著城市的發展,無論是住宅區還是工業區,特色小鎮、產業新城、舊改、工改、棚改,幕後都不是規劃者對新事物的擁抱,而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土地邏輯:通過土地的升級,獲得新的產能,才有更強更高的GDP與更美好的生活。
這仿佛是一場社會進步的宿命論,沒有什麼大年小年,只有你是否跟得上時代。
溫姑娘 作者
小野 編輯
錯過這些你會後悔喲
歡迎掃碼加好友
作者在這裡等你
(備註公司+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