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土是指由80%以上的沙和20%以下的黏土混合而成的土壤。泛指含沙很多的土。這種土壤土質疏鬆,透水透氣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差,耕種時需要改良。不太適宜某些植物生長。
沙土的形成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以人為因素為主。地表疏鬆的沙質沉積物是沙土的成土母質。其成土過程是在半溼潤氣候環境下,風蝕、沙埋、淋溶過程與生物固沙、聚集營養元素過程的對立統一作用下發生的。其形成特點是成土作用較弱,經常為風蝕和沙壓作用所中斷,難以形成完整的土壤剖面。多保持母質狀態。沙土的有機質含量少,土質瘠薄,水分不足,漏水、漏肥,但耕性好,熱潮,通透性強。其農業利用主要是在固定沙地,並有一定程度土壤發育的地方種植農作物和牧草。
沙土一般具有良好的透氣性,但保水性和保肥性能差,與此同時,水稻是一種對水和肥料有大量需求的作物。因此,如果在沙質土壤中種植水稻,應根據沙子的特性進行管理,使水稻可以多分櫱,產量高。那麼,沙土種植水稻怎樣才能高產?
科學施肥
沙土滲漏的主要原因主要是田間有機質缺乏,施肥後耐力不明顯。因此,有必要注意施肥中的有機肥,既能提高沙土的肥力,又能幫助土壤持續供給養分,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同時,有必要將肥料與水稻肥料特性結合起來,以滿足對氮,磷,鉀等肥料的高需求。
噴施葉面肥的主要目的是延長上部葉片功能期,提高籽粒成熟度和飽滿度,提高結實率,增加粒重,提高單產。一般在齊穗後晴天下午4時後結合病蟲防治選用春泉增產素、磷酸二氫鉀等噴施。
科學管水
沙土保水性能差,除田間乾燥外,前期應採用不定期灌溉,種植後保持田間1-2釐米水層,分櫱期間浸水灌3釐米,溼潤幼苗,促進根系生長。在拔節之後,對溼空間進行灌溉以保持土壤溼潤,並且在水稻收穫前約7天停水。
清除雜草
注意雜草封閉和出苗後莖和葉控制。通常,可以選用易拋樂或丙苄或乙苄等除草劑進行常規封閉。在三葉期後,在拔節前,我們使用靈斯科或丙嗪嘧磺隆或衛稻夫或稻青青或谷歡等藥劑噴施防除等藥物噴灑。
防治病蟲害
在水稻分櫱的拔節期,可以使用愛苗或滿穗加甲維鹽蟲醯肼或阿維菌素三唑磷等藥劑防治紋枯病、螟蟲。在灌漿期防治卷葉蟲、稻飛蝨、及稻曲病和稻瘟病,選用拿敵穩或苯甲嘧菌酯加噻蟲胺或氟啶蟲胺腈或醚菊酯加氰氟蟲腙或甲維鹽丙吡醚等。
防生理性青枯病:活棵成熟,增加產量
常遭遇低溫寒潮侵襲,累次發生大量稻株在低溫過後短時間內全株青枯直至死亡,灌漿嚴重不足,產量損失嚴重等現象。穗期溫度低於17℃,水稻光合產物和輸送就會受到影響,溫度低於15℃,水稻根系活力會嚴重下降,甚至難以吸收水分。如果持續低溫過後,突遇暴晴天氣,水稻葉片大量蒸騰失水,而根系吸水少,不能滿足蒸騰需要,水稻體內就會出現生理失水現象,嚴重時迅速導致水稻全株青枯,籽粒灌漿終止。目前預防低溫導致青枯的有效措施是:在低溫來襲前灌緩衝水,灌水能提高水稻穗層溫度,使低溫處於灌漿期的水稻保持較高的根系活力,減輕生理性青枯的發生。
簡而言之,如果要沙土種植水稻產量高,除了科學的肥水管理,田間病蟲害的防治外,還要注意選擇高產品種、及時播種、合理密植、改良水稻種植和其他綜合技術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