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伯來電:我住在十五家園,最近發現我的房子少了五六平米,賣的話要差二十多萬,這個情況要怎麼辦?
記者朱家豪核實報導 王大伯,杭州人,73歲,以前住在三角蕩巷(就在現在的絲綢城後面),大概26平米。1989年拆遷,原拆原回,1990年搬進十五家園新家,王大伯說,1997年他按房改房交了大概2萬元,辦了房產證。
樓上樓下相同戶型 面積最多相差6平米多
王大伯家兩室一廳,次臥朝北,主臥朝南,廚房衛生間朝西。房產證上寫:建築面積45.25平米,分攤面積6.5平米。
王大伯說,住了20多年,他從沒研究過房產證上的建築面積和戶型圖。直到今年6月,和朋友偶然閒談,才感覺房子面積不對。
「我小區裡一個朋友,他有個朋友住的剛好是我們這幢4樓,和我戶型一樣。這個朋友說,他朋友最近房子賣了,我問賣了多少,他說200來萬,我說怎麼能賣這麼多,他說有50平米。我說不對啊,他家房子戶型和我一樣,怎麼會比我多五六平米……」
王大伯回家翻出房產證,仔細看了下戶型圖,越看越覺得不對。
「你看,戶型圖上我的房子是長方形,實際上中間向右邊凸出來一塊,是客廳,可是平面圖上壓根就沒有嘛,肯定少算了這一塊兒面積。」王大伯說。
王大伯住的是603室,他帶我一起去找到同單元303室,和他戶型完全相同。戶主小顧說,他房產證上建築面積是52.01平米——比王大伯多6.76平米。
「我房子是2006年買的,具體多少錢記不清了,就是按52.01平方買的 。」小顧說。
我們又上到7樓,703室住著楊大伯,拆遷前和王大伯一起住在三角蕩巷,那時就是老鄰居。拆遷前他們的房子都是26平米,楊大伯看了下房產證,建築面積還有戶型圖,都和王大伯一模一樣,也是45.25平米,同樣,戶型圖上也少了一塊客廳區域。
回到王大伯家,我們一起量了下客廳。長3米,寬1米8,一算是5.4平米。如果原來的建築面積45.25平米加上這5.4平米,就是50.65平米。我們量的是套內使用面積,如果按建築面積算,應該和303小顧的差不多。
我去問了附近兩家房產中介,都說十五家園的房子現在一平米在4.1萬-4.2萬,6平米要二十五六萬。
「快30萬了啊,不是筆小數目!這個怎麼能出錯呢?」王大伯十分不解。
能不能測一下這套房的建築面積? 問了一圈,發現實在太難
王大伯很想知道,自己現在住的這套房到底多大面積?
我在杭州市行政審批中介服務網上,找了好幾家登記在冊的測繪公司電話,一一打過去詢問。
「我們平時主要測工程,還有整個小區的數據。一戶住宅的面積,我們從來沒測過。」浙江弘遠測繪有限公司工作人員說,「當然,如果想測也可以,但要給我整幢單元樓的平面圖,房產測繪資料,要對整幢單元樓進行測繪,因為涉及到公攤面積、設施設備等等面積……」
杭州銀河測繪有限公司說:「可以測,但是只測一戶,數據不準。要測只有測整幢樓,費用的話一平米一塊到兩塊錢,一戶3000元起步,像王大伯這一幢有21戶,需要6萬多元。」
浙江科宇檢測有限公司工作人員也告訴我,只有測量整幢樓所有住戶,數據才可能有效。
「我們的價格是一平米一到兩塊錢,5000元一戶起步。」(這麼一算,王大伯那幢樓全部21戶測下來,要花10萬不止。)
杭州通泰測繪公司白經理說,如果要測建築面積,需要拿出當時的房屋測繪圖紙,而且要整幢樓每一戶都測——不過如果只測套內面積,工程量就小得多。
「套內面積,一般一個上午就能測量完,第二天給數據,誤差在0.5平米左右。價格我們是1平米1塊2,一戶1200元起步……不過像你只測量一間房,我們沒怎麼做過。」
杭州天贊測繪技術有限公司工作人員說:「要測建築面積,必須整幢樓全部測,要不然樓梯、過道沒辦法算。而且成本很高,收費最起碼好幾萬,準是肯定準的,誤差幾乎沒有……不過一戶我們不測的。」
建築面積這麼難測 為什麼還要以建築面積賣房?
昨天我也查了很多資料,大體上講,建築物有三個面積定義。
使用面積——也叫地毯面積,也就是地毯能鋪到住戶能用到的面積。
套內面積——包括使用面積,也包括隔斷牆中間的50%的牆體部分。
建築面積——在套內建築面積基礎上,再把公攤面積加進去。
所謂「公攤面積」,指整棟樓公用部分的建築面積,包括:電梯井、管道井、樓梯間、垃圾道、變電室、門廳、過道、地下室、值班警衛室……
按照我國《商品房銷售管理辦法》,賣商品房,按套、按套內面積、按建築面積計價都是可以的,但絕大多數省市地區,都用建築面積計算。由於缺乏統一標準規範,不同樓盤的公攤面積會出現很大差別。2010年央視曾曝光過一個「史上最牛公攤面積」:山東高密市一名為「貴賓首府」的樓盤,公攤係數超過52%!
目前國內按套內面積賣房的只有重慶。
2002年,重慶就以地方法規的形式作出規定:以套內建築面積作為計價依據,否則開發商將被重罰。當時重慶相關負責人說:「最大的目的是讓消費者明明白白購房,最大限度減少房地產交易糾紛,保護購房者的合法權益。」
杭州產權登記管理中心: 有可能當初分房出現差錯 王大伯多分了面積
杭州產權登記管理中心工作人員聽了王大伯的情況後說,樓上樓下相同戶型,房產證上建築面積不一樣,可能有幾個原因:
可能是當時的開發公司分房出了差錯,王大伯實際只能分到小套但卻分到了大套。有可能其他鄰居當時分到的面積比王大伯多,也有可能是其他鄰居當時補了租金和房改款,才分到了50平米。
「具體的還是得去下城區住建局查詢,多出來的那一塊5平方米麵積,是不是屬於王大伯應該分到的。」
(來源:都市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