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寫成只是!科普圖書低級錯誤比比皆是,家長「掃雷」成難點

2020-12-11 北晚新視覺網

伴隨持續性的教學內容調整,義務教育階段閱讀佔據著愈發重要的比例。自秋季新學期開學以來,書店櫃檯前湧動著為孩子選書的家長,以及自己挑書的中小學生。圖文並茂、新奇好看的科普圖書,一向是捕獲少兒「芳心」的「熱門選手」。在趣味中汲取知識養分的同時,人們也期待,這份營養能更加「純淨無瑕」。

書中將「知識」寫成了「只是」。

調查

知識錯誤不少 低級錯誤真礙眼

不久前,北京農學院碩士研究生雷廣元無意間翻看朋友的《我們愛科學》雜誌,2019年6月(下)那一期中,幾頁關於蝸牛的知識引起了他的興趣。

受所學專業影響,雷廣元有個相對小眾的愛好,特別喜歡蝸牛、貝殼,在這方面也研究頗深。而這隨手一翻他就發現,介紹珍稀品種糖果蝸牛的內容出現了錯誤。

此頁圖書關於「糖果蝸牛」的表述有誤。

在這一頁共有上中下三張圖片。中部一張色彩斑斕的圖片配文是,「仔細看,這只是普通的蝸牛殼被塗成了彩色,並不是真正的糖果蝸牛殼,因為糖果蝸牛殼的形狀是錐形的。」

事實上,雷廣元發現配文中「普通蝸牛殼被塗了色」的表述有誤,它們其實就是真正的糖果蝸牛,只不過來自Polymita屬,產地只有古巴,故又被稱作「古巴糖果蝸牛」。為了進一步證實,他還發來朋友在當地拍的生態照以及收藏的標本圖片作為說明。

「平時這些方面的書,我大多是看國外的,因為國內的書錯誤比較多。」說著,雷廣元又翻開一本《世界名貝鑑賞圖譜》,其中一頁的葡萄巢螺和間布巢螺,以及另外一頁的黃雙旋蝸牛,棲息地都被描述為「棲於海底草叢中」。而兩種螺的棲息地應該是在樹幹或者石頭上,蝸牛的棲息地應該是在樹葉枝幹上,相當於這三處信息都錯了。

除了這種顯得有些專業的內容差錯,網絡上人們曬出的科普書「低級錯誤」更比比皆是。例如一張《貓科動物》的內頁照片中,「動物知識小錦囊」的「知識」寫成了「只是」。該網友怒問,「130頁到150頁所有『知識』都寫成了『只是』,這麼貴的書,全彩,就犯這麼低級的錯誤?」《地球·生命——138億年的進化》一書中,更有「大古代,是指40億——5億年前之間13億年時間」的表述。還有網友曬出孩子正看的一套科普書,其中一本福鱷的配圖解說,和另一本中巨沙螽的配圖解說一模一樣,一看就是複製粘貼的。

對於「大古代」表述的明顯錯誤。

質疑

編輯校對挖坑 家長「掃雷」成難點

王府井書店三層,一道道弧形線條勾勒出明亮活潑的閱讀空間。這一層圖書主要面向少年兒童,按年齡段和大致內容劃分為幼兒啟蒙、少兒百科等多個區域。無論哪個區域,科普書都被放在較為醒目的位置,吸引到不少孩子興致勃勃翻閱著心儀主題。

「小朋友,幫我看看,這個書你喜歡嗎?」一位從秦皇島來京出差的老先生,回程前特意到書店,想給自己的小孫女帶上幾本書。他拿著一本昆蟲翻翻書詢問旁邊和自己孫女年紀相仿、正津津有味看著「揭秘汽車」的小男孩。

「喜歡!」孩子饒有興致撥弄了幾下書頁中的立體昆蟲,回答得很乾脆。「這書可挺貴。」一旁的孩子媽媽插話,果然,封底價格赫然逼近百元大關。「現在小孩書做得都可精美了,各種立體插圖、機關,價格也就上去了。」感慨圖書「迷人外表」的同時,這位媽媽表示,選書會看重孩子是否感興趣,確實不太能夠留意到裡面的問題。「錯別字之類的我還能發現,像他喜歡的車啊、恐龍那些,知識點寫錯的話,我也看不出來啊!」

對科普書內容錯誤的識別,是家長們共同的「難點」,也最受爭議。有細心網友在微博中曬出《拉魯斯趣味科學館》之《神奇的自然》一書,稱「一出現鳥名就瞎翻譯,前後錯誤還不對應。」科普作者三蝶紀轉發表示,「家長們注意掃雷。隨便看了下,單是海鸚就出現了『大喙海鴨』和『紅嘴鷗』兩種翻譯,編輯校對都不及格。」

還有家長拍下科普書的內容,向「恐龍博士」邢立達詢問,書裡介紹巴洛龍又叫迷惑龍,但是《恐龍王國大百科》裡說雷龍才是迷惑龍,請問迷惑龍到底是雷龍還是巴洛龍?邢立達回復,巴洛龍是重龍「Barosaurus」的錯誤翻譯,雷龍是「Brontosaurus」,可能都是B開頭,作者就錯把重龍當作了雷龍。

「這書我家也有」、「中招了」、「小朋友天天帶去幼兒園看」……多條類似微博下,都有大量評論。家長們認為,「小孩記東西可清楚了!科普書更應做好編校把關工作。」

建議

杜絕剪刀糨糊 科學家應做「元科普」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秘書長、中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志敏長期對科普讀物保持著高度關注。在她看來,科普圖書出現錯誤有多種原因。如創作者引用了錯誤的數據,講了錯誤的觀點;彙編的圖書,可能因編寫者缺乏相關素養,不同信息之間的匹配性沒有掌握好;以及排版過程中發生紕漏等。

而圖書出版前,還要由出版社做最終的質量審查,其中就包括對科學性的審查。若圖書仍存在錯誤,歸根結底,與質量審查時「沒看出來」脫不開干係。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設有一項「優秀科普作品獎」,是國內科普創作領域的最高專業獎。該獎項對圖書類的評選,徵集渠道之一是由省一級科普作家協會、全國的出版社來推薦作品。報送到協會後,由不同學科背景的專家進行分組評審,經初審、終審、終評會等環節來確定獲獎作品。其中科學性是最重要的,還有排版質量,內容是否有趣好看等多種考量。

評審過程中,專家確實見到過交上來的作品中出現錯誤。一想到它們是各大出版社奔著得獎「優中選優」報送的,評審卻一下子就發現了錯,心裡也免不了默默嘆氣——會疑惑之前的「把關」是怎麼做的,同時也覺得有些無奈,因為這是整個出版行業的監管問題。另外,市場上不乏評審時發現了問題,但賣得還不錯的科普書。例如編校方面出現錯誤、關於科學的謠言混入書中,以及暫時沒有定論的事情,將其寫得很確定,也不符合科學精神。

「科學家、科研人員親自來做科普,肯定是最理想的。」對科普作品的科學性,要求再高也不為過,而「由專業人員創作」,則被業內普遍視作保證科普作品質量的好辦法。我國天文學家、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老先生,出版了數百萬字的科普作品,早年間他就曾表示,在整個科學傳播中,科學家乃是無可替代的「發球員」。近年來更提倡科學家要做「元科普」,提供權威、準確的「一手材料」。

事實上,茅以升、賈祖璋、高士其等老一輩科學家,都曾寫過科普文章。但後來因為科研人員壓力大,可能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做科普。而非專業人士來做科普,情況就十分複雜了。畢竟科普作品可以給高級知識分子看,也可以給兩三歲的幼兒看。不同程度存在急功近利、粗製濫造、「剪刀加糨糊」複製粘貼的情況。

目前,亞馬遜、噹噹等平臺圖書售賣排名前十的科普書,還是以引進圖書為主,據張志敏觀察,已經有個好的趨勢在悄然出現——越來越多的科學家、一線科研人員對科普創作又活躍起來。「例如中國古動物館館長王原,還有鄭永春、張勁碩、李淼等很多科學家,他們去寫科普書,科學性上出問題的可能性會更小。」

此外,伴隨新媒體蓬勃發展,科研人士在網上寫文章、做公號,從而參與到線下活動之中,有更多渠道來普及科學知識。「當然現在也不能說科學家成了做科普的主流,只能說有更多的人在關注、參與。那麼科普作品的科學性,應該是向好的方向去發展。」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魏婧 文並圖

流程編輯:TF011

相關焦點

  • 科普讀物市場良莠不齊亂象叢生 "全知全能"難掩錯誤百出
    」  記者查詢得知,這本《變成石頭的動植物化石》是《探究式科普叢書》中的一本,全套共100本,編著者均為 「林靜」,由中國社會出版社2012年出版。  「我還沒細看文字,不知有多少錯誤。只要有一點古生物學知識都能看出來。 」小縱舉例說,億萬年前,海裡活躍著一種軟體動物,名字叫「菊石」,而《化石》中,菊石化石被寫成海螺、蝸牛、蛇等生物的化石。
  • 學生考試低級錯誤老是犯,家長很無奈,真的是「粗心」嗎?
    常見的錯誤,簡單卻一錯再錯初中時候,在引入負數概念後,四則混合運算再也不能全做對了。去括號總是忘記變號,正號負號也總是會看走眼。 有的同學,做數學題,甚至會出現題目中是數字「6」,抄下來會抄成「9」,或者漏掉。總之各種低級錯誤,自己看了都懊悔。
  • 科普讀物良莠不齊亂象叢生
    李徵(新聞晚報供稿)近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古生物學和古生態學碩士縱瑞文在科學網上發帖稱,科普讀物《變成石頭的動植物化石》中有10餘處化石名稱等錯誤。前段時間,縱瑞文到學校圖書館借書,偶然看見新到的古生物類科普圖書,隨手翻了一翻,光是插圖就錯誤百出,「於是我拍照在科普論壇發帖,後又經網友爆料,該書作者是位『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科普作家』,在網上一搜該作者的著作,竟然多達近100本。 」記者查詢得知,這本《變成石頭的動植物化石》是《探究式科普叢書》中的一本,全套共100本,編著者均為「林靜」,由中國社會出版社2012年出版。
  • 學生不再「死」讀書 素質教育類圖書暑假旺銷
    來自北京圖書大廈的銷售分析顯示,勵志類、科普類、百科知識類圖書後起居上,書店出現了學生扎堆兒拓展知識面,提高綜合素質的新景觀。在北京圖書大廈的銷售排行榜上,記者看到,教輔圖書不再獨霸一方,史地文化、哲學社科、科普類等出版物都出現了旺銷勢頭。
  • 從《羋月傳》的低級史實錯誤說起
    歷史劇取材於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維持歷史的真實」是黑格爾所倡導的一條重要的創作原則,在符合歷史真實的基礎上,選取具有典型意義的戲劇性的事件,適當地運用想像、虛構、擴展等表現手法進行再加工無可厚非,對於一些網友質疑的「春申君黃歇應該比羋八子小25歲左右」「白起應比羋八子小15歲」「屈原的出生年代有誤」等問題我認為還不算什麼,歷史劇並非歷史百分之百的完整再現,編劇在史料的選擇上進行一些調整和改造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出現一些低級的常識性錯誤就不足取了
  • 從「果子狸肉可以吃」說起:兒童科普,為何亂象叢生?
    在科普童書出版市場上,這樣的錯誤或不嚴謹之處並不罕見。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做好兒童科普圖書,難點在哪兒?對於科普類童書,業內人士又有何推薦?書評君採訪了兩位致力於兒童科普創作的學者——古生物學家苗德歲和兒童科普作家、攝影師郝夏寧,兒童科普雜誌《少年時》和《科普時報》的總編,以及幾位長期製作兒童科普內容的出版社編輯,共同討論了此次事件,以及有關兒童科普的諸多問題。
  • 應對科普閱讀「剛需」 科技部向公眾推薦50部圖書
    原標題:應對科普閱讀「剛需」 科技部向公眾推薦50部圖書  科普讀物迎來又一輪升溫。科技部官方網站不久前公布2015年全國優秀科普作品,向公眾推薦了50部科普圖書。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數據顯示,2015年少兒圖書市場上,科普板塊以逾15%的同比增長率,排在少兒文學、卡通漫畫板塊前面。
  • 華慧考博教你在考前為考博英語翻譯「掃雷」
    華慧考博教你在考前為考博英語翻譯「掃雷」時間:2015-12-10 11:14   來源:傳媒中國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時下,距離2016年的博士生考試的時間越來越近,不知大家是否已經將考博英語的重點、難點知識熟悉掌握。
  • 這些科普類圖書陪你過假期,多多增長有趣的知識
    今天,我們為您推薦20本科普圖書,這份書單請收好!,通過生動的故事、精美的繪畫,將歐陽自遠院士、陳家寬院士、金力院士、Martin Blaser院士、聶海勝少將、鍾揚教授、徐星教授、鄧濤研究員等頂尖科學家的講座內容改編成了8本精美、有趣、嚴謹並且充滿想像力的科學繪本,讓小讀者們在新奇的故事和精美的插畫中,了解自然生態、環境保護、人類健康等多個科學主題的最新研究。
  • 人工智慧圖書:不晦澀重應用更細分
    中信出版集團灰犀牛分社主編寇藝明策劃出版了《智能革命》《暗知識:機器認知如何顛覆商業和社會》《影響未來的新科技新產業》等多本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相關圖書。在她看來,大數據和人工智慧領域圖書內容最近幾年最主要的變化就是從概念描述到技術解讀。未來會更偏向於應用領域的發展和解讀,新技術和新突破方面會有一些好的作品出現。  陳冀康也認為,在大數據應用方面,中國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 人教版數學課本出現低級錯誤!物理老師發聲質疑:風馬牛不相及
    也就是說,編者不僅將這一段所謂的「證明」當成正確的知識,還堂而皇之地寫在教科書上,很多初二的學生都在閱讀。仔細觀察的話,這一段材料至少犯了如下幾處錯誤:1. 基本邏輯錯誤。兩者之間沒有直接的聯繫,都只是用字母c代替,都混淆成了一個概念。2 方法論錯誤。勾股定理是數學定理,而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是物理定理,這兩者之混在一起,怎會是一樣的概念。
  • 從深圳人才公園π橋上的錯誤談起
    這樣一座小橋,相當於一個可以寓教於遊樂的科普小展館,其設計思路值得點讚。然而,近日筆者經過參觀,遺憾地發現π橋上多處事實錯誤和有待商榷處。   公共空間中各種翻譯、拼寫錯誤其實比比皆是,沒必要小題大做。但在人才公園這樣彰顯理念的重要地方,出現錯誤,值得反思;考慮到錯誤產生的原因,更值得引起重視。
  • 「荔枝時評」考研分數大面積出錯,如此「低級錯誤」是可忍孰不可忍?
    5月13日,湖北經濟學院相關負責人回復媒體稱,該事件為工作人員犯下的低級錯誤,但更改之後的成績是真實的,目前學校魯姓副校長已被暫停相關工作。考研成績本已經公示完成,10名進入「待錄取狀態」、坐等「被錄取」消息的考生,等到的卻是學校方面的「不好意思」和「成績錯了」……這就難怪引發部分考生及家長的強烈不滿。
  • 科普作品,應該如何書寫
    科普作品創作,如何把握科學性、可讀性、趣味性之間的平衡是一大難點。這本寫給孩子看的百科圖書,不介紹動物的習性特徵、棲息地等知識,卻著重筆墨於野生動物「肉可吃,皮可用」,甚至將果子狸的配圖錯放成了浣熊。在被各界批評後,出版社對其進行了下架處理。  一本書可以迅速下架,但其折射出的落後觀念卻不會立即消失。事實上,科普文字不科學的現象並不少見。
  • 科普也要換新,推薦5本好書
    曾幾何時,《十萬個為什麼》是家長給孩子買的必備圖書,這個系列的圖書,很多出版社都做過,不同版本,不同分類,其實是根據我們小學生應該掌握的自然科學進行了細分,是科普類圖書。如今,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科普教育越來越被重視。很多中小學都有專門的科普教學課程,還會請來專家為孩子們講解自然常識。
  • 專家點評歷史劇低級錯誤:史的部分應遵守底線
    讓我們一起看看那些大劇中所犯的低級錯誤:   《康熙王朝》:斯琴高娃一口一個「我孝莊」(孝莊為諡號)  《天下糧倉》:田文鏡這個並非純屬虛構的歷史人物從前朝「起死回生」(田文鏡生於康熙卒於雍正,故事背景的設定是在乾隆年間)  《雍正王朝》:雍正罰簡親王抄寫成書於乾隆年間的《八旗通志》  新版《水滸傳》:一片金燦燦的玉米地(玉米在明朝時期才引入中國
  • 十大市民喜愛的科普圖書評選揭曉 新《十萬個為什麼》上榜
    上海市民喜愛的十本科普圖書   東方網記者解敏8月15日報導:今天上海書展進入展期第二天,上海市民最喜愛的十本科普圖書在書展現場揭曉。書香科普——推選「上海市民喜愛的科普圖書」系列活動於2013年12月啟動,歷時半年多,經過多方推薦、專家初評、網友投票、結果公示等程序,最終,出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十萬個為什麼》叢書(第六版)等十本科普圖書上榜。   少年兒童出版社社長周晴接受採訪時表示,第六版《十萬個為什麼》於去年書展期間正式面世至今已有一年,獲得了極高的社會反響。
  • 家長斥兒童讀物錯誤多:僅前10頁就有5處錯(圖)
    家長斥兒童讀物錯誤多:僅前10頁就有5處錯(圖) 還沒翻開書,記者就在書的封面左側發現了「長(cháng)到大」的錯誤拼音,封面正中則印著「衝向一年級,打好入學基礎」的字樣。接著,記者翻看了該圖書,僅前10頁,就找出了5處錯誤。第三頁出現的「奶奶」一詞拼音為「nǎi nǎi」,到了後面就變成「nǎi nai」,還有「真能幹(gǎn)」等錯誤,這種明顯的多音字讀音不分、輕重音不分和聲調標錯比比皆是。
  • 智能產業快速發展 科普圖書不能掉隊
    智能產業快速發展 科普圖書不能掉隊  ---《萬物智聯與萬物安全叢書》發布  光明網重慶8月29日電  「假如三百萬年前一位天外來客駕駛著水滴型的光子飛船訪問過地球,我們姑且把這位外星人稱為「牧星大叔」吧。
  • 重慶原創智能科普圖書「萬物智聯與萬物安全叢書」發布
    8月28日下午, 為2019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專門量身打造的一套科普圖書「萬物智聯與萬物安全叢書」正式發布。發布會上,重慶原創科普圖書「萬物智聯與萬物安全叢書」發布,該套叢書首批推出了《隱私信息保護趣談》《智能與安全漫語》《區塊鏈:看得見的信任》《教育大數據:開啟教育信息化2.0時代》四本書。重慶大學出版社從2018年年底開始組織策劃、編寫該套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