嗑瓜子的習俗在明代已經流行,清代民國愈演愈烈,晚清之前,「瓜子」主要是西瓜子,晚清以來南瓜子開始流行,民國時期葵花子又異軍突起,最終確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華人嗑瓜子的歷史:始於明代瓜子,不論帝王將相,還是才子佳人,以及平民百姓都喜歡吃。明代太監劉若愚撰的《酌中志》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喜愛用鮮西瓜子加鹽焙乾而食」。當代作家權延赤在《餐桌旁的領袖們》一書記述了「毛澤東喜歡吃黑瓜子(西瓜子),劉少奇喜歡吃葵花子」。《紅樓夢》第八回中寫道:「黛玉和寶玉在梨香院作客,黛玉嗑著瓜子兒,只管抿著嘴笑。」《中國最後一個太監》一書還記述,頒發詔書宣布清帝溥儀退位的隆裕太后(光緒之妻),有個嗜好——吃瓜子。每天入寢宮前都要吃瓜子,不吃睡不著。由於吃瓜子吃得太多,隆裕太后的胃還出了毛病,而食慾大減。
吃瓜子的習俗起於何時?在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西瓜》條中說:「瓜籽爆裂取仁,生食、炒熟俱佳」。看來吃西瓜子的習俗,在明代已有記述了。清代康熙年間文昭《紫幢軒詩集》中《午夜》就有賣瓜子的詩句:「漏深車馬各還家,通夜沿街賣瓜子。」
清代乾隆年間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一書,在《元旦》條中記載了當時北京在除夕時街上賣瓜子的盛況:「除夕之晚——賣瓜子聲與爆竹之聲,相為上下,良可聽也。」《中國帝王的私生活》一書,記述了乾隆皇帝喜歡看戲,每年都要在圓明園內演戲,新年之際,他還要在園內設有買賣街,依照市井商肆形式,設有古玩店、估衣店、酒肆、茶肆等,甚至連攜小籃賣瓜子的都有。
瓜子,顧名思義是瓜類的種子,如西瓜子、南瓜子,它每一粒都可以變成一條生命,故裡面含有的營養物質相當豐富,至少有二十多種。特別是蛋白質和脂肪比較豐富。瓜子還有藥用價值。《本草綱目》說西瓜子:「炒食,補中宜人,清肺潤腸,和中止渴」。近數十年來,「葵瓜子」以異軍突起的姿態,加入了瓜子的行列。如今,中國的瓜子已跨出國門,進入到美國、日本等對食品衛生十分挑剔的國家……
補充一句,外國人看中國,效果常常出人意料。我上大學時,一幫老外留學生曾總結過中國學生的三大怪:「吃瓜子,開門,開燈」,就十分精闢。如果讓中國人自己來總結,吃瓜子這一條或許在列,但只會當成一種飲食習慣。留學生們則看出來:吃瓜子不光是吃,更是社交手段。就像有位留學生說的:我每次進出宿舍樓,門衛都在嗑瓜子—這不算怪。怪在每次我一打招呼,他便會抓一把瓜子請我吃。你能想像在美國大街上一個吃漢堡的治安員,你每次路過說一聲哈羅,他就遞過來讓你也啃一口嗎?
據說第一個吃瓜子的人是明代紅樓夢中人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