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柏立江,是黔南州荔波農村公路管理局工作員,2018年3月我很榮幸成為眾多幫扶幹部中的一員。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我的駐村幫扶生涯已兩年有餘。回顧這兩年七百多個日日夜夜,在堯棒村付出的是汗水,收穫的是希望。2020年11月23日,當我看到貴州省宣布66個縣全部脫貧的消息時,我感到無比的激動!
入戶走訪(左)
記得我剛剛到村裡接手扶貧工作與駐村工作時,我心裡多少有些忐忑,與村民打交道,是我脫貧攻堅工作的第一課。我還是有些困惑,不知道從何下手,如何幫助他們脫貧?工作如何開展?懷著這樣種心情,一直在自己心裡沉思.....。 接下來在與群眾接觸多了,了解更多情況,才明白扶貧走訪若僅僅停留在「走形式、做樣子、算好帳」,是不能實現脫貧目標,走上小康之路的。 我要做的不僅僅是完成工作,更要心換心地去了解他們的需求,深入他們的生活中去,切切實實的幫助他們改變生活。用心關懷,用腦謀劃。兩年來的多次走訪,讓我切身感受到了農村對於人才的渴求,農民對於知識的渴望。 很多人都很想創業就業、改變自我,但是苦於曾經教育匱乏,無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只得日復一日重複掙扎在貧困線上,不敢前進也不知道怎麼前進。「扶貧先扶志」,先用我的知識和資源,帶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鼓勵他們努力改變生活,尋求進步,為他們謀劃致富之路,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杜絕「等、靠、要」的思想。「治貧先治愚」,向貧困群眾宣傳提倡教育的重要性,努力保障貧困家庭的小孩能夠接受有質量的教育,重視家庭教育環節,引導形成「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家庭氛圍,盡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入戶走訪、關愛老人
記得我第一次到我包保貧困戶莫加餘家走訪時,映入眼帘的是有些破舊的瓦房,屋裡光線灰暗,條件有些差,進入他家中,其妻子也在,我首先做了自我介紹,說我是縣公路管理局的柏立江,是你們家的幫扶責任人,他們很熱情,聊天中知道家裡目前最大的困難就是住房安全,雖然兩個人都在外面打零工,但由於文化水平較低,外出務工只能從事體力勞動,收入不高不穩定。 隨後通過交談,我確定了今後的幫扶目標,並給他們講解了許多相關的扶貧政策,讓他們了解自己所能享受的幫扶政策,他們表示非常感謝。離開他家,我又來到附近的第二戶貧困戶莫祖玖家。了解到其大女兒在承德學院讀大四;二女兒在銅仁學院讀大一;小兒子在荔波縣高級中學九年級。這讓原本並不寬裕的家庭又增加了不少負擔,因此陷入貧困。 從他們家出來後,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這樣的兩家人,真的是需要我們的幫助呀。根據他們兩家的不同情況,我確定了今後幫扶這兩家的方向和計劃。兩年來,在我們的幫助下,為莫祖玖戶的子女申領助學金、助學貸款等,2018年7月,大女兒大學畢業後,我積極對接幫扶聯繫單位領導,幫她推薦工作,通過我們鼓勵和她自己的努力已於2020年5月考入縣醫保局。 針對莫加餘戶的房子問題,在我們的幫助下,為其申請危房改造項目和充分利用個人社會資源,引薦社會愛心人士為其捐助建房水泥10噸,已於2019年對其住房實施重建,改善了他家的居住條件。
土地翻犁
在平時的走訪過程中,結合「智志雙扶」我多次鼓勵他們,堅定脫貧致富的信心,燃起創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希望;在駐村工作隊及村幹部的帶領下,申請了產業扶貧,他們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勞動,增加收入,早日實現脫貧。 後來,在無數次行走在去往他們兩家的路途中,我的步伐顯得愈加堅定。因為黨的好政策,每次去他們兩家都會有新的變化!在這扶貧路上,讓我深深地意識到,扶貧不僅僅是任務,我們要去了解他們的生活困苦,更要幫他們渡過難關,是我們和他們交流的絕好機會,通過互相認識,互相了解,拉近了彼此間的距離。我們常常說心連話,幹連心活。但如果沒有踏足貧困戶的家中沒有親眼看到過他們勤勞的身影,不了解他們生活的坎坷,就不可能深刻地認識貧困戶,深刻地了解他們的精神力量。
柏立江與群眾搶收水稻
在堯棒村扶貧的過程中,隨處可見到勞動的力量,生命的奇蹟。以至於在我的人生中,讓我樹立起了一種堅定的信念,勞動是最光榮的,勞動人民是偉大的。在他們身上,讓我學會了百折不撓的精神。 其實,在人生的道路上,困難何其之多,只要攜帶一顆堅持的心,荊棘遍布,也阻擋不了前行的腳步。真心希望這些貧困群眾在我們扶貧幹部的帶領下打起精神、邁開腳步,早日脫貧致富!如期實現同步小康!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張雲開 整理
編輯 施昱凌
編審 楊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