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主義在科學領域(尤其是營養學領域)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支持,素食被認為是對抗很多慢性病的重要途徑。很多國家的民眾也將素食作為一種值得推薦的生活方式,比如有二成英國人認為自己是素食主義者,嚴格的素食主義人口在美國達到了0.5%。素食主義的群體中相當部分是高端人士,他們被認為更有知識和耐力來完成生活方式的轉變。
而素食主義的哲學推動的代表人物是美國著名哲學家彼得·辛格,他也是世界上「最有影響的倫理學家」。彼得·辛格的核心工作是動物倫理,素食主義則是動物倫理的一種必然結果。
彼得·辛格的思想可以分為三個層級:第一個層級是「減少痛苦論」。素食可以減少我們給動物造成的痛苦,辛格把素食與人們對待動物利益的道德良知聯繫起來。為了滿足肉食需要,人類就得養殖食用動物。大規模養殖食用動物而不對其造成很大的痛苦,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工業飼養不僅條件太差,而且還會有各種工業化手法來刺激它的生長。中國很多養殖工廠都用激素來催肥動物。所以,「素食者將結束非人類動物遭受屠殺和痛苦。同時規避了工業化養殖的毒害。」
第二個層級是「保護環境論」。糧食種植和畜牧業相比,佔用資源少。畜牧業同氣候變化、水體汙染、土地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密切相關。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在2006年11月提交的報告顯示,畜牧業(主要是牛、雞、豬)是環境問題的重要推手,它製造了至少18%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如果素食主義能成為全球性潮流,能取代一半的畜牧業,那麼不僅能大幅度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同時,還能提供更多的糧食。
辛格說,飼養禽畜不僅消耗了大量的水資源,還極易造成水汙染;養殖動物要與森林爭地,為了擴建牧場,人們毀壞了森林。像美國這樣「肉食性國家」要用好幾倍的糧食來生產肉類。如果能夠逐漸降低肉類生產,那麼將生產更多的糧食。從太陽能轉換來說,糧食是一級的,最直接的,畜牧是建立在糧食上的二級使用,它相當於造成了能量的損耗。
辛格的第三個層級是「素食愉悅論」。很多科學家已經證明了大量攝取植物蛋白是優於動物蛋白的。素食者一般長壽且健康。更重要的是,素食使人與食物,以及大自然產生一種新型關係,用辛格的話說,「由於沒有肉來麻木我們的口味,我們體驗到直接從地裡採摘的新鮮蔬菜的愉悅,這是一種跟大自然更為親近的關係。」
筆者認為,素食主義絕非是一種象徵性的姿態,而是一個自我克制的新型關係的建立。而且素食主義是有差異的,有純素食,也有過渡性素食。即每個人都確定以吃素為主,但不必「一口魚肉」都不吃。一些素食主義也包括一些動物性產品,如蛋和牛奶;或者吃素同時也吃魚和海鮮。
所以真正的素食主義應當是考慮到人類的「雜食」基礎,然後儘量鼓勵人們吃更多的素。所以,辛格提出漸進性方案,比如用植物性食品代替肉類;如果能買到,用散放養雞場所生產的雞蛋代替工廠化養雞場的雞蛋;用豆漿、豆腐或其他植物性食品代替牛奶和奶酪,但不必拒食所有含奶製品的食品;可以吃葷邊素。素食主義的核心飲食基礎是排除紅肉——即含有肌紅蛋白的牛肉羊肉和豬肉。素食主義的精神核心是「沒有肉慾,就沒有傷害」。
(責任編輯:吳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