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3日電題:做老百姓的「牛銀行」——農行創新金融服務助力農牧民脫貧致富
新華社記者李延霞、安路蒙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離不開金融的有力支持。近年來,中國農業銀行在產業扶貧方面取得積極成效,其中,農行內蒙古分行主動擔當,創新金融產品與服務,出臺了一系列服務當地牛產業等特色產業的舉措,為地區經濟發展注入金融「活水」。
(小標題)圍繞痛點創新「牛」產品
吳巴根那是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有名的養牛大戶,近年來他與人合夥成立的養殖專業合作社規模不斷壯大,急需資金支持,但由於缺乏抵押擔保,融資受限。
農行科右中旗支行組織的一次上門金融服務,解決了吳巴根那的困難。「以前都是跑上百公裡,到銀行申請貸款,沒想到銀行會跑到家門口放貸,而且肉牛活體也能抵押。」吳巴根那說,今年7月,農行通過活體抵押加房產抵押方式,向他投放貸款200萬元,靠著這筆錢,他順利購入150頭小育肥牛。
走進吳巴根那的養殖專業合作社,一排排圈舍整潔衛生,一頭頭肉牛體型健碩。「500多頭牛正在進行育肥,每年至少可育肥4輪,除去貸款和各項成本,預計5年後能獲利100萬元。」吳巴根那說。
科爾沁右翼中旗有著悠久的養牛歷史,但規模養殖需要資金投入,很多像吳巴根那一樣的養殖戶由於缺少抵押擔保,融資渠道十分有限。對此,農行科右中旗支行創新擔保方式,在與融資擔保公司合作的基礎上,實行「見貸即保」,由擔保公司直接提供批量擔保,農牧民不用再提供反擔保,解決了擔保難題。
針對資金需求量30萬元以下的農牧戶,農行科右中旗支行大力推廣總行開發的「惠農e貸」,養殖戶可隨借隨還、隨還隨借,最長期限可達5年,年利率僅為4.45%。
「金融產品的創新滿足了農牧民的融資需求,僅一年多的時間,我行就發放『惠農e貸』產品10424戶、8.97億元。」農行科右中旗支行行長劉顯慧說。
(小標題)讓農牧民的產業「牛」起來
金融「活水」的注入,促進了當地肉牛全產業鏈發展,成為農牧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
提及農行的肉牛產業金融服務,科右中旗南白音套海嘎查的貧困戶朝格吐深有體會。今年3月,在農行科右中旗支行30萬元的牛產業貸款扶持下,朝格吐新購入20頭種牛,擴大了養殖規模,年收入增加超10萬元。
同樣因為養牛,花燈嘎查牧民陳海有了「第二套房」。今年春天,得知農行支持牛產業發展的貸款政策,他通過活體抵押加保證擔保的方式貸款30萬元,除了購買懷犢母牛,還新建了現代化牛舍。
「有了『第二套房』,分開了生產區和生活區,既衛生又能擴大養殖規模。」陳海說,有了農行的支持,資金來源不愁了,家裡的養牛規模越來越大,預計明年產犢後能超過80頭牛。
當地牛產業發展過程中,產業鏈缺失曾是一大痛點。如何「補鏈」成為農行金融服務的核心工作。今年5月,科右中旗鴻安現代肉牛交易中心正式成立,當地農行積極對接,提供多元化金融支持。「針對市場運行的資金需求,農行科右中旗支行預授信1000萬元流動資金貸款,同時為提升經紀人收購、儲運肉牛的能力,農行還根據我們提供的名單向其發放貸款,為交易市場的穩健發展提供了金融保障。」該中心負責人趙書會說。
截至今年11月末,農行科右中旗支行支持當地肉牛全產業鏈發展各類貸款餘額8.85億元,累計支持當地養牛戶8875戶,牛產業逐漸成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助推器。
(小標題)金融服務「輕騎兵」的使命擔當
金融服務創新的背後,離不開金融機構為民服務的擔當。
農牧區地廣人稀、金融網點少,為滿足肉牛產業鏈上眾多分散客戶的金融需求,農行科右中旗支行組建6支流動服務黨員先鋒隊,將金融服務覆蓋到12個蘇木鎮、173個嘎查村,實現了從等客上門到服務下鄉的轉變。
作為農行科右中旗支行的客戶經理,曹京鵬、李明慧每天驅車數百公裡,起早貪黑上門給農牧民辦業務。「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裡,我倆組成的小分隊放貸9000多萬元,為300多個農戶養殖肉牛打通了資金堵點。」李明慧說。
「支農惠農,是農行的初心和責任。」農行內蒙古分行行長張春林說,聚焦農牧區金融扶貧「最後一公裡」,農行內蒙古分行啟動「千鄉千隊、萬村百億」金融支持脫貧攻堅專項行動,組織網點主任、客戶經理、信貸員組成金融服務「輕騎兵」,1000多個小分隊活躍在近萬個嘎查村,將金融服務延伸到田間地頭、牛棚羊圈,有效破解了農村牧區的貸款難、貸款貴問題。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圍繞內蒙古的牛、羊、大米、馬鈴薯、葵花等特色優勢農牧業產業,不斷創新產品及服務模式,進一步拓寬農牧民融資渠道,促進當地產業振興和農牧民脫貧致富。」張春林說。
據了解,為全方位保障脫貧攻堅金融服務質效,農行傾斜配置信貸資源,持續加大各項扶貧貸款投放。截至10月末,農行在全國投放產業精準扶貧貸款餘額1942億元,到戶精準扶貧貸款餘額969億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