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阿德(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三級婚姻家庭諮詢師)
傾訴:達姨 55歲 退休
最近天氣熱了起來,我心裡也有火,內外交織,也就演化成了眼下的焦頭爛額。特別是一想到兒子的婚期越來越近了,婚房都還沒搞定,做媽媽的我就覺得自己特別無能——之前在工作崗位,我也是一把好手,怎麼一退下來就變笨了呢?
阿德:買房可是大事,真不能疏忽大意。
要是我們倆換房,估計也不會這麼麻煩。問題是我就有這一個兒子,從小就跟寶貝疙瘩似的供著,現在要給他操持婚事了,我怎麼能掉以輕心?別說我了,親戚朋友都看著呢,他們說兒子打小就招人疼,婚禮一定要來喝喜酒。不知道為什麼,我現在一想到婚禮現場那個激動場面,眼眶就不自覺溼潤起來了。孩子爸爸總說我眼窩兒淺,可他這些天不也是寢食難安嗎?
本來我們打算將近兩年之前買房裝修的,按理說時間挺富裕的。可是現在時間全都浪費在了選房這件事上。我以為我是為了兩個孩子著想,誰想到他們根本就不領情,尤其是我那個兒媳婦,一天一個想法,計劃根本跟不上她的變化。我其實也想到當甩手掌柜,可首付的錢是我們掏的,以後的房貸雖然是兒子還,但生活開支估計我們還得貼補,憑什麼我們在買房這件事上沒有話語權?特別是想到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他們過上好生活,受累卻不討好,就覺得自己的付出不被認可,還被埋怨,真是令人傷神。
阿德:你們分歧點是什麼?
因為手頭的存款有限,最開始說是買個一室,去中介看了一圈二手房,兒媳婦的臉色逐漸黯淡下來。我清楚這個年紀的孩子沒吃過苦,都屬於嬌生慣養,尤其是女孩都希望婚房寬敞又大氣,怎麼能忍受昏暗的走道和沒什麼綠化的小區環境?換作是我,估計也不答應。
但這份將心比心,有時候真的來不得。為什麼選這樣的二手房,還不是為了以後孩子的上學問題,幾十平米的學區房動輒好幾百萬,為什麼依然趨之若鶩?做家長的都明白,也只能無奈地選擇蝸居,可是準備結婚的小兩口哪裡明白我們的苦心?兒媳婦沒有直接表達不滿,而是通過兒子來轉達他們的疑惑:之前一個人的時候居住環境還不錯,怎麼結婚之後反而下降了呢?
為了這件事,我們重新坐在了一起。這應該是我們第一次家庭會議,我儘量保持平和的心態,希望能和他們開誠布公,說出各自的態度。當我侃侃而談之後,小兩口的第一句話竟然是,他們不想為了孩子做這麼大的犧牲。
阿德:是不是挺出乎你意料的?其實現在的年輕人更願意先滿足自己,而不是像老一輩的人,以犧牲小我來成就下一代人的生活。
反正這話我說不出口。我問他們結婚之後,何時打算要孩子。他們倆幾乎異口同聲地說,看緣分。意思我也明白,就是有了肯定生,沒有也不強求。說實話,我挺生氣的——一方面是覺得年輕人怎麼這麼隨意,生孩子是件大事,得從長計議,而且要提前做好各種準備,另一方面我突然覺得自己也挺沒勁的。我根本就不想成為那種媽寶男的母親,在我看來什麼都為孩子準備好了,簡直就是害了他。可是為什麼事到如今,我卻把兒子的婚姻大事,當作了我生命當中最為重要的事情,而且根本就沒有任何選項可以和它相提並論。
思前想後,我還是做了妥協。我跟他們說,在不增加預算的情況下,你們想改善居住條件,只能買城市周邊的房子了。兒媳婦說,與其這樣,不如直接買新房吧,接連又說身邊小姐妹也是買了近郊的房子,雖然每天上下班得開車出勤,但是周圍配套還是不錯的。我這才明白,原來兒媳婦早就有了心儀的房子,於是就做了順水人情,決定一起去那裡看房。
阿德:既然做了妥協,為什麼買房這件事還是沒有結果?後來又卡在哪裡呢?
我們結伴去了周邊幾個樓盤,不是說不好,但距離真是有點遠。我不開車,更覺得和自己的活動區域有些距離了。可是看到兒子兒媳興高採烈的樣子,我就覺得與其買房產生矛盾,不如彼此成全。就在我要交首付的時候,事情又有了根本性的改變——女方父母突然站了出來,說還是建議買市區的房子,一是離他們也近,平常方便走動,二來以後有了下一代,還得換學區房,不如一步到位。
問題又被踢了回來。雖然他們贊同了我的態度,可是根本不能解決眼下的難題——買市裡的房子,小兩口不滿意,買郊區的房,我們做家長的不甘心。尤其是樓盤不等人,看著售樓處人聲鼎沸的樣子,沒多久賣光一棟樓的節奏,我感覺到了心力交瘁——猶豫來猶豫去,本來能選定的房子,最後又擦肩而過了。兒媳婦的臉,那段時間真的是越來越嚴肅,雖然我是長輩,可我也能感覺到氣氛的緊張和一種詭異的安靜。
阿德:還有一個方法,女方家裡也添一部分錢,在市區買個大房子。
這個念頭真是轉瞬即逝。我覺得根本就無法實現。首先我想這套房子是兒子的私有財產,婚後房貸也要他自己還。不是我自私,而是我看到過身邊不少的例子,小兩口今天還熱絡,轉天就翻臉了。如果走不下去怎麼辦?房子就是最大的雷。為了以後麻煩,還是算作兒子婚前財產比較好。
最重要的是,兒媳婦這家人也不會有這樣的主張。從小兩口交往之初,他們就像是隱形人一樣,不參與任何的溝通,就連婚禮他們也不拿主意。買房到了這個階段,他們站了出來。雖然我覺得有點詫異,但某種程度上我們的看法是一致的。我跟他們說,希望他們做做兒媳婦的工作,要不就重新回到在市區買學區房的計劃上。他們不置可否,說女兒從小就有自己的主見,根本就管不了。
所以你看,我們家都是有主見的人。可是買房這種事,誰來拍板呢?
【阿德說】阿德,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三級婚姻家庭諮詢師
界限
高房價之下,不依靠父母之力,自己能買得起房的年輕人真的越來越少。就連專家都說,現在買房,需要舉全家六個錢包之力。
問題是,所謂的買房問題,從教育角度看,也就是父母該如何正視自己的付出,教給孩子一個正確觀念,讓他能獨立地成長起來。中國大多數父母,最見不得的便是孩子在你面前難受、哭泣的樣子,如果自己能做些什麼,他們肯定會傾盡所有來滿足孩子的需求,哪怕犧牲自己的一切。當父母寵溺孩子成了習慣,父母與孩子的界限感就很難建立起來了,沒有界限感,父母就會過度地插手孩子的生活,幫孩子解決一切問題;而孩子則會享受著父母的幫襯,形成理所當然式的「啃老」。
回到買房問題上,也許要讓孩子明白:父母出錢幫他是情分,不出錢幫也沒有必要埋怨或責怪。這個世界上,從來就沒有理所當然、無條件的付出。
新報記者 劉德勝 攝影 李林寒
新報新媒體編輯 張宇塵 王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