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達林格勒會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軍隊與法西斯德國軍隊進行的一次規模空前的大決戰,從1942年7月17日開始到1943年2月2日結束,歷時六個半月。史達林格勒會戰無論從什麼角度來說都是「二戰」中甚至人類戰爭史上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
在反攻的過程中,蘇軍共殲滅德軍第6集團軍、第4裝甲集團軍、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和義大利第8集團軍,取得了戰爭的最後勝利。德軍攻打史達林格勒市區的戰鬥從9月13日開始,到11月18日結束,歷時兩個月。
德軍用在史達林格勒方向上的兵力有50多個師,其中用來直接進攻市區的有13個師,共17萬人。蘇軍史達林格勒方面軍和東南方面軍雖然合起來有120個師,但是人員編制嚴重缺額,許多師只有編制人數的20%到25%,有的師僅有800人。
實際上負責防守市區和西南一帶的主力第62和64集團軍總共只有9萬人、1000門大炮和迫擊炮、120輛坦克。在市區爭奪戰中,德軍在兵力和武器上是佔優勢的。
9月13日,對交戰雙方來說,都是十分艱難的日子。我們從第62集團軍收到的戰鬥報告中可見戰鬥的激烈程度。
7時30分:敵人進入學院大街。
7時40分:第30機械化旅第1營與主力失去聯繫。
7時50分:馬馬耶夫崗地段和火車站附近展開戰鬥。
8時:火車站落入敵手。
8時40分:火車站又在我軍手中。
9時40分:敵人又佔領火車站。
10時40分:敵人進入普希金大街,離集團軍指揮所600米。
11時:敵2個團在30輛坦克的支援下突進專家大廈。
13時20分:火車站又回到我軍手中。
蘇軍在史達林格勒人民群眾的支援和配合下,戰鬥意志無比堅強,只要德軍一向前推進,就要受到頑強的阻擊和付出沉重代價。在這場殊死的戰鬥中,值得一提的是蘇軍戰士為保衛蘇聯的每一寸土地,表現出視死如歸、英勇頑強的英雄主義精神。
這次戰役卻是德國軍隊所曾遭到的最大一次失敗。德軍在頓河、伏爾加河、史達林格勒地域總共損失了約150萬人,佔其當時在蘇德戰場作戰總兵力的1/4,還有35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1.2萬門火炮和迫擊炮,約3000架飛機、7萬多輛汽車及大量的其他技術兵器。
這些實力兵器的損失使得德國完全喪失了蘇德戰場的戰略主動權。正如德國陸軍總參謀長蔡茨勒將軍所說的:「我們在史達林格勒損失30多萬官兵,那就等於打斷了我們在整個東線的脊梁骨。」
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政治和軍事意義。史達林格勒會戰使德軍遭到沉重打擊,粉碎了希特勒滅亡蘇聯、進而稱霸世界的狂妄企圖,改變了蘇德戰場的戰略形勢,是蘇聯衛國戰爭的重大轉折點,也是歐洲戰爭乃至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同時,面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來德軍在蘇德戰場的空前失敗,大大挫敗了德軍的士氣。在德軍內部甚至在部分希特勒將領中,對打贏戰爭的信心產生了嚴重的動搖。在希特勒大本營裡,怨聲四起,一些納粹將軍還暗中策劃了推翻希特勒的政變。
相反,這卻極大地提高了蘇聯的國際地位,鞏固和擴大了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進一步堅定了世界人民共同打敗法西斯集團的信心,促進了世界反法西斯鬥爭的新高潮,促成了在反法西斯同盟國團結合作道路上具有重要意義的蘇、美、英三國首腦第一次會議——德黑蘭會議的召開。
史達林格勒是德國法西斯軍隊覆滅的起點,德國人在史達林格勒大激戰以後,已經不能恢復自己的元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