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穿戴禮儀講究多 古代「任性」亂穿要問責

2020-12-19 中國僑網

漢服穿戴禮儀講究多 古代「任性」亂穿要問責

2015年04月03日 15:53   來源:山西晚報   

參與互動

    唐代男子以幞頭袍衫為尚。唐代官吏的主要服飾為圓領窄袖袍衫。圓領小袖大約是受鮮卑風的影響。

    唐代袒領套衫半臂及襦裙穿戴圖。這件衣服的領口開得很低,像現在歐美禮服的風格,可見當時社會是很開放的。

  採訪嘉賓:陳朕冰(中國漢服協會會長)

  又到春天,各地不約而同地組織起「穿漢服賞花迎春」的踏青活動,想通過這種活動弘揚傳統文化。漢服,再次進入人們視野。但很多人都在想,今天還有必要穿這麼古老的衣服嗎?他們穿的漢服正宗不正宗啊,傳統漢服究竟該怎麼穿?我們來聽聽中國漢服協會會長陳朕冰怎麼說。

  別把戲服和唐裝馬褂當漢服穿漢服,從內衣到外衣講究多

  「漢服就是漢朝的服飾」,可能很多人這麼以為。漢服實際上是漢族的傳統服飾,特點是交領、右衽、無扣。交領指衣服前襟左右相交;右衽即左襟壓在右襟外面,看起來衣領開口朝右。按古代習慣只有逝者等特殊情況才穿左衽的,這點一定要注意;無扣即不用扣子或把扣子隱藏起來,以系帶為主。

  有一次我去看戲,有觀眾說演員穿的長袍馬褂是漢服。我聽了覺得應該普及一下漢服的基本知識。漢服始於黃帝,他「垂衣裳而天下治」,意思是說以衣在上象徵天,以裳(裙)在下象徵地,所以衣裳就是乾坤。黃帝定下衣冠制度,示天下以禮。從那以後,漢服一直延續下來。到了清代實行「剃髮易服」,不許普通人穿漢服,但因為當時阻力太大,清朝又有了「十從十不從」的規定,其中優伶大多需要扮演古人便允許穿漢服,他們便一直穿到今天。不過,長袍子的戲服是職業裝,又相對隨意,不屬於真正意義上的漢服。唐裝、馬褂也不是漢服,是根據滿服和西方服飾改良而來的款式。

  踏青時,千萬別把從網上淘來的戲服當漢服穿上去遊玩。

  看古裝劇,古人出門前從頭到腳忙個不停,這是古人真實的生活場景。除了外穿的衣服,頭上的帽子、腳下的鞋子也是漢服的一部分。簡單說,必備的有首服(冠或簪釵),然後有足衣(布鞋、繡花鞋、靴、木屐等),腰間可墜玉。衣服的話,首先是褻衣、褻褲(相當於現在的內衣內褲)、中衣、中褲、中裙(類似於襯衣)。再外層就是袍子、襖子或單衣了。以唐代為例,男子首先穿貼身衣,汗衫、襪,頭上束髮,接著穿中層衣,褲子、半臂(或長袖,或加襖子),頭上戴巾子,然後穿外衣,襴袍衫或者缺胯衫、靴子,頭上再裹上幞頭,最後束革帶,並視身份場合不同佩戴若干佩件,比如玉佩、金龜等。

  穿漢服,如果從內衣到外衣都要講究,那真不容易。

  深衣飄逸嚴謹,短褐精幹利落

  漢服在各個朝代雖有變化,但卻難以按朝代劃分,因為很多款式流行的時間遠遠跨越了朝代的分隔,並不專屬於某個朝代。比如唐朝出現的圓領衫一直穿到明代,而他們的內衣依舊是交領的。

  漢服唯一不變的是禮服,即「深衣」。深衣出現在春秋戰國,男女通用。這是一種直筒式的長衫,把衣、裳縫在一起包住身子,將身體深藏,顯得雍容典雅。再加上兩腋下嵌入的矩形面料,所以活動起來很隨意,「可以為文,可以為武,可以擯相,可以治軍旅」。深衣最完整體現了華夏文化特徵:袖口寬大,象徵天道圓融;領口直角相交,象徵地道方正;背後一條直縫貫通上下,象徵人道正直;腰系大帶,象徵權衡;分上衣、下裳兩部分,象徵兩儀;上衣用布四幅,象徵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徵一年十二月。

  現代人穿上寬大的漢服,走路一不小心會被絆倒,古人天天怎麼穿呢?其實這個問題不需擔心。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禮服以深衣為代表,寬袍大袖,飄逸脫俗,尺寸要求嚴謹,一般外出才穿,居家穿中衣。如同現代人一樣,誰在家還西裝革履呢,不然累死了。普通人很少穿深衣,一般穿窄袖和中袖的漢服。比較清貧的人家則穿「短褐」,這裡的「短」不是指長短,而是說衣服豎裁而成,上衣長度大都在臀部和膝蓋上下。「褐」指麻料和獸毛編織的衣物。

  經濟條件好的人家做深衣用「綢緞」,厚實耐用,帶提花;做內衣用「羅」,輕薄軟透有孔眼;做襯衫(中衣),用「綾」,薄而堅韌,帶素紋。唐宋以前,百姓穿麻布做的衣服,元朝黃道婆改進棉紡織技術後,普通人才穿上棉質衣服。

  漢服最初沒有扣子,也沒有拉鏈,這該怎麼穿。漢服的特點之一是系帶,幾乎不用一顆紐扣,全由系帶結纓的方式穿戴。就算有扣子,也是隱扣,一般不在顯眼處使用,直到明代有個別款式的服裝才使用有限的紐扣,據說這是汲取了少數民族服裝的特點。不過,相比扣子和拉鏈,系帶也很方便,它既是扣子也是腰帶,布料有摩擦力,也不用擔心打結、變松,甚至「走光」。

  在旅遊景點,供遊人照相穿的漢服有很多明扣,這不是純粹的漢服,只不過打著漢服的幌子賺錢罷了。

  衣服顏色,古人不敢亂穿,現代人更任性

  現代人穿漢服,喜歡什麼顏色就穿什麼顏色。在古代可沒這麼任性,穿錯了是要被問責的。當時製衣工藝落後,基本靠植物染色,因此色彩有限,正色只有六種,藍、紅、綠、金黃色、鵝黃色和紫色,其中最廉價的是藍草制靛的藍印花布。

  當時,政府有嚴格規定,不是想穿什麼顏色就能穿的。對官員而言,官服有四季之分,比如漢代的朝服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紅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等。後來顏色開始代表等級,比如唐代,三品以上官是紫色,然後到五品官是淺緋(紅)色,七品官則是淺綠。對於平民,衣服更不能亂穿,否則就是「逾制」,宋代庶民只許穿白色衣服,明代百姓所穿的衣服必須避開黑色、紫色、綠色、柳黃、薑黃及明黃等色。不過,這些規定往往只在朝代開國之初執行嚴格,到朝代末期就少有人幹涉了。(郭志英)

【責任編輯:李明陽】

相關焦點

  • 古人穿漢服不可「任性」 穿錯顏色要被問責(圖)
    原標題:中國漢服協會會長談漢服:古人穿錯要被問責(圖)   唐代男子以幞頭袍衫為尚。   別把戲服和唐裝馬褂當漢服穿漢服,從內衣到外衣講究多   「漢服就是漢朝的服飾」,可能很多人這麼以為。漢服實際上是漢族的傳統服飾,特點是交領、右衽、無扣。交領指衣服前襟左右相交;右衽即左襟壓在右襟外面,看起來衣領開口朝右。按古代習慣只有逝者等特殊情況才穿左衽的,這點一定要注意;無扣即不用扣子或把扣子隱藏起來,以系帶為主。
  • 中國漢服協會會長談漢服:古人穿錯要被問責(圖)
    別把戲服和唐裝馬褂當漢服穿漢服,從內衣到外衣講究多  「漢服就是漢朝的服飾」,可能很多人這麼以為。漢服實際上是漢族的傳統服飾,特點是交領、右衽、無扣。交領指衣服前襟左右相交;右衽即左襟壓在右襟外面,看起來衣領開口朝右。按古代習慣只有逝者等特殊情況才穿左衽的,這點一定要注意;無扣即不用扣子或把扣子隱藏起來,以系帶為主。
  • 在古代漢服的顏色穿錯了,那可是要被問責的!
    漢服,再次進入人們視野。說到春日踏青,早在古代就已經相當盛行了。「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好一派生機勃勃、熱鬧非凡的場面呢。但是,說到穿漢服,古代人可沒有現代人這麼自由。現代人穿漢服是一種興趣,喜歡什麼顏色就穿什麼顏色。在古代可就不能這麼任性,一不小心穿錯顏色,可是得被問責的呢?!那在古代要穿什麼顏色的漢服呢?
  • 漢服有講究不能隨便穿 古人穿錯顏色要被問責
    漢服,再次進入人們視野。但很多人都在想,今天還有必要穿這麼古老的衣服嗎?他們穿的漢服正宗不正宗啊,傳統漢服究竟該怎麼穿?我們來聽聽中國漢服協會會長陳朕冰怎麼說。  從內衣到外衣講究多   「漢服就是漢朝的服飾」,可能很多人這麼以為。漢服實際上是漢族的傳統服飾,特點是交領、右衽、無扣。
  • 漢服基本穿戴指南,要想穿好漢服,這些規矩不要犯!
    下次你再穿上漢服給別人講解的時候自然就能夠出一些風頭了!首先大家知道嗎?其實漢服呢,是漢族服飾的簡稱,幾千年來漢服有一個統一的風格特點,就是清淡平易,講究著文化上的天人合一,尤其是那漢服的一些形式上的特點,我們就能夠看出來這種風格,比如說特點是寬袍大袖。
  • 很多人都想穿漢服,那你知道穿上漢服需要注意哪些禮儀嗎
    現在市場上售賣的漢服多是現代工業化的成品,純手工製作的古典漢服所佔的比例不大,現代人一般情況下不穿漢服,到了某些正式場合和表演場合才穿,或者是有人想體驗一下穿漢服是什麼樣的感覺才穿。那你知道嗎,漢服的穿著方面和中國古典禮儀有著很大的關係。
  • 漢服不是特指漢朝的服飾,更不是戲服!
    「漢服就是漢朝的服飾」,可能很多人這麼以為。漢服實際上是漢族的傳統服飾,特點是交領、右衽、無扣。交領指衣服前襟左右相交;右衽即左襟壓在右襟外面,看起來衣領開口朝右。按古代習慣只有逝者等特殊情況才穿左衽的,無扣即不用扣子或把扣子隱藏起來,以系帶為主。
  • 藏在衣服裡的秘密,古代漢服進化史
    漢服作為一種文化形態,貫穿了中國古代各個時期的歷史。從漢服的演變中可以看出歷史的變遷、經濟的發展和中國文化審美意識的嬗變。漢服不但是一件衣裳, 而是包括衣、冠、髮式、面飾、鞋、飾物等共同組合的整體的禮儀系統。
  • 古代女子在不同的場合下怎麼穿漢服的,這時候漢服文化的魅力在哪
    古代女子在不同的場合下怎麼穿漢服的,這時候漢服文化的魅力在哪裡?漢服其實現在很多年輕人都追捧的一種服裝,因為他做工特別的精美,而且女孩子的氣質,所以說很多人都是喜歡穿漢服的,但是穿漢服還是有一定的門路的,因為漢服是不可以胡穿的,那麼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古代的女子在不同的場合下應該穿什麼樣的漢服?
  • 喜歡穿漢服卻不懂漢服文化?漢服知識也很關鍵,重要的漢服科普!
    很多人覺得漢服和日本的和服,韓國的韓服有很多元素是一樣的,其實是因為和服和韓服都是從漢服演變過來的,最終形成自己本國本島的服飾,雖然經過演變但是始終是存在漢元素的,這樣說,我國的漢服還是很受歡迎的,不僅在古代如此,現代很多人也是喜歡古風,喜歡漢服。漢服作為一種民族文化的呈現,能夠穿出文化自信也是很好的事情。
  • 漢服圈不得不提的小知識!
    並且我們必須要知道,漢服不是影視劇中的服裝。影視劇中的服裝、演出服可以稱作影樓裝,而不能統稱為漢服。由於漢服的形制不全,所以有一些都已經消亡,畢竟漢服的形制很多,我們都知道漢服的基本袖型,都有中縫,就是下圖中衣服正中的一條線,它象徵為人正直,行的端做得正。漢服分為禮服和常服,又有冬裝和夏裝。穿漢服要注重場合性,要合時宜。
  • 漢服的基本文化內涵科普,漢服有哪些特點?該怎麼穿?
    說其實生活中很多的女孩子們都非常喜歡漢服,我覺得漢服穿起來非常的像仙女,而且整體飄逸感十足,顯得人也十分的有氣質,但是你知道嗎?其實穿戴漢服也是有一個基本的穿戴指南的,以下的這些規矩可千萬不要犯哦,犯了之後不僅僅會被人們嘲笑,而且也是對於漢服文化的一種褻瀆,你說是不是呢?
  • 你知道嗎,漢服不能這樣穿
    傳說,漢服始於黃帝,他「垂衣裳而天下治」,意思是說衣在上象徵天,以裳(裙)在下象徵地,所以衣裳就是乾坤。從這個傳說就能看出,漢服似乎從一開始就不只是用來遮身禦寒的,它還象徵著一個社會的倫理規範,承擔著重要的禮儀功能。基於這種認識,漢民族成了世界上最重視「穿衣裳」的民族——穿錯了不僅被恥笑,還可能要受罰。
  • 漢服離不開禮儀,夏商之際,服飾禮儀制度開始出現
    很多人會覺得漢服涉及的對象是穿衣,知道怎麼穿衣,懂得如何搭配就行了,與禮儀聯繫不上,禮儀是禮節的問題。此言謬矣。漢服與禮儀的關係是互為因果,互相影響的,漢服離不開禮儀,禮儀必然聯繫漢服。這種場合下的服飾穿戴,不僅僅傳遞個人禮貌、修養信息,更體現一個國家的文化與修養。當社會進入階級社會,階級意識與統治觀念得以強化,人與人有了等級差別,服飾也融入了等級的意識,服飾的禮儀制度也應運而生。《易經·集解》曰:「黃帝以上,羽皮革木以禦寒暑,至乎黃帝始製衣裳,垂示天下。」提出了黃帝始製衣裳說。
  • 師生穿漢服 行古代拜師禮
    原標題:師生穿漢服 行古代拜師禮   中國江蘇網11月21日訊 尊師重道自古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數千年來程門立雪的故事被廣為傳頌。11月18日,來自淮師校園春秋協會的大學生們,為自己的老師舉辦了傳統的拜師儀式,通過儀式表達其對老師的尊敬。
  • 古代赴宴講究多,看看古人的待客禮儀,你能忍到第幾步?
    搞得最近周圍的朋友,也經常為這個話題進行討論,說得多了,讓我覺得很有必要聊聊有關中國古代餐飲禮儀的事情,免得讓不了解情況的人,誤解我們中國人一直都是不講究規矩的。事實上,咱們中國自古就是個禮儀之邦,上至朝堂下到百姓,凡事都是講究禮數的。請客赴宴自然也不例外,飯局的禮節不僅講究,而且還是全方位無死角的。
  • 「華服」的由來,是古代文化發達王朝對漢服另一稱謂,理解並不難
    「華服」的由來,是古代文化發達王朝對漢服另一稱謂,理解並不難近年隨著「漢服熱」興起,有些專家學者便開始對「漢服」提出質疑,認為從古代史料中並沒有漢服的記載,認為漢服是一個新詞彙,甚至認為漢服就是古代服飾,等等。雖然「漢服」一詞是民眾對古代漢人傳統服飾的稱謂,但並沒有任何不妥。
  • 從當代人的職場禮儀回溯華夏-漢文化:漢服復興易,文化推廣難
    職場禮儀是指人們在職業場所中應當遵循的一系列禮儀規範,以此提高職業人士自我的職業形象。首先我們來看下職場禮儀包括哪些方面?基本禮儀交談禮儀商務餐禮節介紹和禮儀禁忌今天我這邊著重講解的是基本禮儀的著裝、商務餐和禮儀禁忌。
  • 漢服推廣成為節日服飾,但是不適用平時穿戴!
    多數穿漢服是為了拍照說實話,漢服也不是誰都可以穿出氣質,在古代平民百姓的衣服,絕對不是漢服的那樣。對襟馬褂才是正常的。現在大街上傳穿的都是富貴,官員可以穿的,在古代的穿衣有制度的,不是想怎麼穿怎麼穿的。看電視多了,好像是一種立領對襟的明制漢服,多數都穿戴與青樓女子。而,恰恰許多小棍都穿是這樣的,真的了解漢服嗎?漢服圈裡面最多的是襖裙,而襖裙多數是官員太太,官員老娘穿的,這個可以有哈。現在都穿在年輕漂亮的小姑娘身上,說實話挺好看,挺養眼的哈!
  • 賞漢服之美 興禮儀之邦城中區舉辦漢服免費體驗活動
    原標題:賞漢服之美 興禮儀之邦城中區舉辦漢服免費體驗活動   12月6日,西寧市城中區文體旅遊科技局在香水書院舉辦了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