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梁山太行山扶貧開發紀實:群眾「點菜」興產業

2020-12-09 中國新聞網

  「山西小康不小康,要看太行和呂梁。」記者近日在兩大連片貧困區採訪發現,當地一些貧困縣依託地方特色發展產業,有效破解產業扶貧精準「落地」難題,同時,通過統籌整合領導幹部包村增收和機關單位定點扶貧兩支力量,開創了「精準扶貧」新局面,奮起拿下這塊難啃的「硬骨頭」。

  幹部扶貧「四法聯動」 真扶貧、實扶貧、苦扶貧

  為摸清貧困底數、原因和幫扶需求,山西自2014年開始對全省扶貧對象進行精準識別,共識別出貧困村8060個、貧困人口329萬,主要集中在西部呂梁山黃土殘垣溝壑區和東部太行山幹石山區。

  山西以兩大連片特困區為主,組織數萬名機關幹部對口幫扶。各個貧困縣通過領導包村、工作隊駐村、派駐第一書記、黨員幹部幫扶「四法聯動」,實現了貧困村、貧困戶扶貧幹部「全覆蓋」,凝聚各方力量共同精準扶貧。

  記者走訪了10多個貧困縣發現,廣大扶貧幹部不再搞簡單發錢、發物那套「應景式」的扶貧,而是立足長遠,更多在扶觀念、扶能力、扶產業等方面下硬功夫、苦功夫。

  「農村老人、婦女多,種地困難,我們在村民的支持下堅持走『土地入股,全村合作』、共同脫貧的路子,已經帶動12個村成立了合作聯社。」山西省寧武縣東莊村第一書記孟永華說。

  以下餘莊村為例,村裡58戶農民將170畝地通過入股成立了合作社,140畝種植脫毒馬鈴薯新品種,20畝試種藜麥,10畝試種籽粒莧牧草,扶貧效果十分明顯。

  截至目前,山西省萬餘名包村幹部幫助貧困村引進幫扶資金139.9億元,新上項目3.73萬個。許多貧困農民向記者反映,現在幫扶幹部很辛苦,不搞花架子了,跑得勤,坐得住,實實在在帶著我們奔小康。

  群眾「點菜」興產業 「扶上馬」更要「送一程」

  產業薄弱,是貧困地區的「軟肋」,培育富民產業,就是培養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的內生動力。記者採訪發現,許多地方把產業扶貧和「一縣一業」相結合,政府在充分市場調查的基礎上,列出產業「菜單」,由群眾決定扶貧的產業項目。

  在嵐縣王獅鄉石橋村,村民馮春旺說:「過去我們地裡種什麼是領導說了算,今年、種核桃、明年栽紅棗,走了好多彎路。現在由我們自己做主,大家的積極性就上來了。」

  「過去,一些扶貧項目由於不接地氣,導致群眾參與意願不高,最終發展失敗。如今在嵐縣、五寨、永和等許多貧困縣,群眾按照自己的意願『點菜』,依託地方特色發展產業,極大地提高了農民脫貧的積極性。」山西省扶貧辦副主任郎作仕說。

  隰縣地處呂梁山南部,土地零散瘠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帽子像個「緊箍咒」一直扣在頭上。為扶持香梨產業,隰縣每年財政出錢為果農購買「玉露香」梨樹苗,並撥出120萬元對農戶進行補貼。經過近10年的努力,目前隰縣梨果總面積達到35萬畝,果農人均收入突破8000元,成為帶動貧困群眾脫貧增收的第一大產業。

  如今在呂梁山地區,吉縣、隰縣、鄉寧等地的梨果、沿黃六縣的紅棗,都已頗具規模,成為當地農民重要的致富產業;而在太行山一脈,左權、平順的核桃,壺關、陵川等地的藥材,也實現了連片發展,成為農民就地脫貧的重要動力。

  創新金融扶貧模式 打造貧困地區致富「酵母」

  多年的扶貧開發實踐表明,越是貧困的地區,往往越是金融的「盲區」。一方面農民貸款難、貸款貴,擴大再生產或轉變生產模式缺乏資金;另一方面農村金融基礎設施薄弱,金融服務供給不足。

  記者走訪臨縣、嵐縣、五寨等多個貧困縣發現,貸款難的問題在貧困地區普遍存在。山西省於2014年底啟動實施金融扶貧富民工程,為每個貧困縣注入風險補償金500萬元,鼓勵金融機構按照8倍以上發放貸款,為貧困農戶注入了發展生產急需的資金血液。

  吉縣蘭村村民張白鎖被選為金融扶貧富民工程籤約戶後,很順利地從信用社貸款10萬元。張白鎖說:「連續四五年了,我們這片總有自然災害,尤其是雹災,損失很大,這10萬元的信用貸款就是我們延續發展的『救命錢』。」

  據統計,截至6月底,山西省58個貧困縣共發放「金融扶貧」貸款6.4億元。其中面向貧困戶的「富民貸」累計發放貸款5.08億元,面向貧困地區產業扶貧企業及項目的「強農貸」累計發放貸款1.32億元。

  山西省扶貧辦產業站站長趙俊超表示,引導金融服務流向貧困地區僅是「治標」,讓貧困地區有致富項目,通過農民增收,共同致富奔小康,才是「治本」。也就是說,讓投進來的扶貧資金能創造利潤,形成良性循環,實現政府、銀行、農民持續共贏,金融扶貧才能真正可持續。(記者王飛航、呂夢琦)

相關焦點

  • ——呂梁山、太行山扶貧開發紀實
    幹部扶貧「四法聯動」 真扶貧、實扶貧、苦扶貧為摸清貧困底數、原因和幫扶需求,山西自2014年開始對全省扶貧對象進行精準識別,共識別出貧困村8060個、貧困人口329萬,主要集中在西部呂梁山黃土殘垣溝壑區和東部太行山幹石山區。山西以兩大連片特困區為主,組織數萬名機關幹部對口幫扶。
  • 扶貧辦主任調研燕山-太行山片區扶貧開發工作
    9月23至24日,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範小建在河北省調研燕山-太行山片區扶貧開發工作。範小建一行先後深入保定市淶水縣、易縣、曲陽縣對整村推進、產業扶貧、災後重建、旅遊扶貧、龍頭企業帶動等進行調研。    調研期間範小建聽取了河北省、保定市和淶水、易縣、曲陽縣扶貧工作匯報。
  • 呂梁山片區脫貧一線:50多萬名群眾搬出大山
    新華社太原6月20日電題:消除貧困的歷史記憶——呂梁山片區脫貧一線新觀察  新華社記者王飛航  呂梁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地跨黃河兩岸,包括山西、陝西毗鄰的20個縣,既是革命老區,又是貧困山區,這裡十年九旱、土地貧瘠,水土流失嚴重,是國家新一輪扶貧開發攻堅戰主戰場之一。
  • 太行山呂梁山綠了,鄉親們富了
    黃土高原綠肥黃瘦,太行山、呂梁山花果滿坡。        三北工程實施40年,山西省三北工程區不光讓荒山禿嶺變得鬱鬱蔥蔥,還摘掉了這一地區的窮帽子。        為改善生態環境,摘掉「老少邊」貧困山區的窮帽子,山西將三北工程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工作來抓,自1986年起,省委、省政府歷屆主要領導先後在三北地區興辦造林綠化點,全省有17位地市級主要領導和80餘位縣委書記、縣長辦起了三北工程示範點,帶動廣大幹部群眾參與工程建設。
  • 消除貧困的歷史記憶——呂梁山片區脫貧一線新觀察
    新華社太原6月20日電 題:消除貧困的歷史記憶——呂梁山片區脫貧一線新觀察  新華社記者王飛航  呂梁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地跨黃河兩岸,包括山西、陝西毗鄰的20個縣,既是革命老區,又是貧困山區,這裡十年九旱、土地貧瘠,水土流失嚴重,是國家新一輪扶貧開發攻堅戰主戰場之一
  • 抓實產業發展 築牢脫貧根基 ——三峽集團產業扶貧工作紀實
    在多年的扶貧開發實踐中,三峽集團始終堅持以產業為基礎 ,積極探索產業扶貧新模式,不僅提供「輸血」幫扶,更注重產業「造血」幫扶,努力幫助貧困地區把資源優勢轉化為脫貧優勢、發展優勢,不斷為貧困地區築牢脫貧根基。
  • 真扶貧 扶真貧 真脫貧——遼寧方大集團在東鄉產業扶貧紀實
    原標題:真扶貧 扶真貧 真脫貧——遼寧方大集團在東鄉產業扶貧紀實  走進遼寧方大集團在東鄉族自治縣的扶貧車間,看到最多的一句標語是「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  東鄉縣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山大溝深,氣候乾燥,植被稀少,資源匱乏,群眾脫貧路子少,屬於我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  想要扶貧出實效,必須發展產業。發展什麼產業?這是擺在遼寧方大集團面前的首要問題。
  • 李曉華:嘔心瀝血興產業 扶貧扶志樹標杆
    李曉華從進駐河南村的第一天開始就下定決心:圍繞「讓扶貧產業興旺,讓幹群精神茁壯」的目標大幹一場。     短短一年時間,李曉華幫助河南村籌措產業發展資金210萬元,新上馬脫貧增收項目9個,並以「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勞動」和「三帶五聯」活動為抓手,帶領群眾在脫貧攻堅奔小康的道路上建功立業,成為全縣當之無愧的先進黨支部。
  • ——隴南市武都區推動產業扶貧工作紀實
    60萬武都群眾生活在綿延的秦巴山區,缺錢少地沒產業。2013年底,武都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5.01萬,脫貧攻堅任務十分艱巨。  面對這場必須勝利的戰役,武都區堅持把發展特色產業作為群眾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立足資源稟賦和特色優勢,圍繞打造「中國橄欖之城」和「中國花椒之都」目標,建基地、強管護、重加工、促營銷、做品牌,實現了產業扶貧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
  • 一技傍身闖天下——呂梁山護工就業扶貧工作綜述
    、有人管、有人抓、有落實的扶貧項目。同時加大宣傳力度,充分調動貧困群眾主動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努力營造踴躍培訓、提高本領、走出大山、脫貧致富的良好氛圍,努力實現「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讓貧困群眾帶上護工技能「想出去、能出去、安心出去」。 奮進獎背後的呂梁幹勁 「沒想到會獲得這麼高級別的榮譽,根本不敢想。」
  • 產業扶貧結碩果?中石油西北銷售公司扶貧工作紀實
    產業扶貧結碩果——中石油西北銷售公司扶貧工作紀實李 勇 王德元「牆頭累累柿子黃,人家秋獲爭登場。」2019年10月18日,在金色秋陽映照下,第二屆平涼涇川柿子文化節在羅漢洞萬畝柿子林拉開帷幕。「這柿子味道真不錯,我得帶點回去給家人嘗嘗。」「聽說山上有株百餘年的老柿樹,咱們去看看。這裡的風景真的不錯哩。」
  • 產業扶貧挑起富民「大梁」——衡山縣推進產業扶貧工作紀實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衡山縣堅持「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把產業扶貧作為鞏固脫貧成果、提高脫貧質量的核心舉措,積極培育壯大扶貧產業,促進貧困群眾增收,全縣鄉村處處湧動著產業扶貧的股股激流——發展特色產業、壯大集體經濟、建設扶貧基地、開展消費扶貧……全縣正朝著脫貧攻堅目標攻堅克難,穩健邁進。
  • 為脫貧「造血」 讓致富「生根」——山西發展藥茶產業助力脫貧攻堅...
    在產業布局上,山西結合地理環境打造形成了藥茶六大產區,即太行山、太嶽山連翹葉茶基地,晉南邊山丘陵區槐米茶、菊花茶基地,恆山黃芪茶、枸杞芽茶基地,呂梁山沙棘葉茶、紅棗葉茶基地,晉東南桑葉茶、黃芩茶、黨參茶基地,管涔山毛建草茶基地。今年3月20日,山西正式發布了山西藥茶省級區域公用品牌,山西藥茶產業進入發展的快車道。
  • 呂梁山護工的品牌之路
    該市相繼出臺了《呂梁山護工(護理)培訓就業工作五年規劃(2016-2020)》《呂梁山護工(護理)培訓就業實施辦法(試行)》《進一步打響「呂梁山護工」品牌促進轉移就業扶貧的意見》《呂梁山護工就業補貼辦法》《呂梁山護工技能培訓提升工程行動計劃》等多個綱領性文件,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中18周歲-52周歲有就業意願的勞動力進行培訓;整合各類培訓就業資金,市縣兩級財政每年投入資金達到
  • 河北農大打通「太行山道路」脫貧關隘
    河北農業大學積極參與扶貧攻堅,堅持「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堅持深入農村、深入太行山區,把科技送到農戶,帶動農民脫貧致富,開創了享譽全國的「太行山道路」,在全省脫貧攻堅工作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河北農業大學積極參與扶貧攻堅,堅持「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堅持深入農村、深入太行山區,把科技送到農戶,帶動農民脫貧致富,開創了享譽全國的「太行山道路」,在全省脫貧攻堅工作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學校在開展精準扶貧的工作中力求做到目標精準、任務精準、措施精準。
  • 福建龍巖:扶貧再貸款助力老區人民「挪窮窩 興產業 奔小康」
    長連武(長汀、連城、武平)扶貧開發試驗區是閩西原中央蘇區的核心區域,也是福建省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和扶貧開發重點地區之一。自人民銀行設立扶貧再貸款以來,人行龍巖市中支充分發揮扶貧再貸款的精準扶貧作用,推動貧困地區易地搬遷和發展特色產業,促進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有力金融支持。
  • 國家開發投資集團劉洋河:扶貧基金撬動產業發展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扶貧基金撬動產業發展國家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新聞發言人、扶貧辦主任 劉洋河國家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於1995年5月,是央企中唯一的投資公司和首批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單位25年來,國投集團始終把扶貧工作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和社會責任來抓。據統計,25年來累計投入各類扶貧資金115億元,派駐扶貧掛職幹部121人次,重點實施基礎設施、醫療、教育幫扶等「兩不愁三保障」項目。
  • 產業「造血」斬窮根 ——中馬欽州產業園區產業扶貧紀實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產業是最有效、管長遠的扶貧方式。定蒙村作為中馬欽州產業園區管委會定點幫扶村,地理位置偏僻,產業基礎較為薄弱,制約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和貧困戶脫貧致富。近年來,中馬欽州產業園區加大對定蒙村的產業扶貧力度,不斷提升該村的「造血」能力,讓群眾在產業發展中樹立脫貧信心,漸漸鼓起「錢袋子」。
  • 榆林市扶貧概況
    長期以來,由於自然地理條件的制約,白於山區和黃河沿岸土石山區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群眾以農為主,廣種薄收,難以擺脫貧困。上世紀「八七」扶貧攻堅期間,全市12縣區均為國定貧困縣,2000年,國家「八七」扶貧攻堅結束後,全市國定貧困縣減少到10個。經過新世紀前10年連續不斷的扶持,截至目前,全市仍有8個國定貧困縣。
  • 「花椒女」「五發小」……他們是呂梁山上的新英雄
    他們用吃苦奉獻和知識智慧,用一個個具體的產業項目,撬動著一片片荒山禿嶺上的產出,為石樓未來發展找到了方向。他們是呂梁山上的新英雄——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孫亮全人說山西好風光,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呂梁。黃河東岸的呂梁山是一座英雄的山,一部《呂梁英雄傳》是呂梁革命史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