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小康不小康,要看太行和呂梁。」記者近日在兩大連片貧困區採訪發現,當地一些貧困縣依託地方特色發展產業,有效破解產業扶貧精準「落地」難題,同時,通過統籌整合領導幹部包村增收和機關單位定點扶貧兩支力量,開創了「精準扶貧」新局面,奮起拿下這塊難啃的「硬骨頭」。
幹部扶貧「四法聯動」 真扶貧、實扶貧、苦扶貧
為摸清貧困底數、原因和幫扶需求,山西自2014年開始對全省扶貧對象進行精準識別,共識別出貧困村8060個、貧困人口329萬,主要集中在西部呂梁山黃土殘垣溝壑區和東部太行山幹石山區。
山西以兩大連片特困區為主,組織數萬名機關幹部對口幫扶。各個貧困縣通過領導包村、工作隊駐村、派駐第一書記、黨員幹部幫扶「四法聯動」,實現了貧困村、貧困戶扶貧幹部「全覆蓋」,凝聚各方力量共同精準扶貧。
記者走訪了10多個貧困縣發現,廣大扶貧幹部不再搞簡單發錢、發物那套「應景式」的扶貧,而是立足長遠,更多在扶觀念、扶能力、扶產業等方面下硬功夫、苦功夫。
「農村老人、婦女多,種地困難,我們在村民的支持下堅持走『土地入股,全村合作』、共同脫貧的路子,已經帶動12個村成立了合作聯社。」山西省寧武縣東莊村第一書記孟永華說。
以下餘莊村為例,村裡58戶農民將170畝地通過入股成立了合作社,140畝種植脫毒馬鈴薯新品種,20畝試種藜麥,10畝試種籽粒莧牧草,扶貧效果十分明顯。
截至目前,山西省萬餘名包村幹部幫助貧困村引進幫扶資金139.9億元,新上項目3.73萬個。許多貧困農民向記者反映,現在幫扶幹部很辛苦,不搞花架子了,跑得勤,坐得住,實實在在帶著我們奔小康。
群眾「點菜」興產業 「扶上馬」更要「送一程」
產業薄弱,是貧困地區的「軟肋」,培育富民產業,就是培養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的內生動力。記者採訪發現,許多地方把產業扶貧和「一縣一業」相結合,政府在充分市場調查的基礎上,列出產業「菜單」,由群眾決定扶貧的產業項目。
在嵐縣王獅鄉石橋村,村民馮春旺說:「過去我們地裡種什麼是領導說了算,今年、種核桃、明年栽紅棗,走了好多彎路。現在由我們自己做主,大家的積極性就上來了。」
「過去,一些扶貧項目由於不接地氣,導致群眾參與意願不高,最終發展失敗。如今在嵐縣、五寨、永和等許多貧困縣,群眾按照自己的意願『點菜』,依託地方特色發展產業,極大地提高了農民脫貧的積極性。」山西省扶貧辦副主任郎作仕說。
隰縣地處呂梁山南部,土地零散瘠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帽子像個「緊箍咒」一直扣在頭上。為扶持香梨產業,隰縣每年財政出錢為果農購買「玉露香」梨樹苗,並撥出120萬元對農戶進行補貼。經過近10年的努力,目前隰縣梨果總面積達到35萬畝,果農人均收入突破8000元,成為帶動貧困群眾脫貧增收的第一大產業。
如今在呂梁山地區,吉縣、隰縣、鄉寧等地的梨果、沿黃六縣的紅棗,都已頗具規模,成為當地農民重要的致富產業;而在太行山一脈,左權、平順的核桃,壺關、陵川等地的藥材,也實現了連片發展,成為農民就地脫貧的重要動力。
創新金融扶貧模式 打造貧困地區致富「酵母」
多年的扶貧開發實踐表明,越是貧困的地區,往往越是金融的「盲區」。一方面農民貸款難、貸款貴,擴大再生產或轉變生產模式缺乏資金;另一方面農村金融基礎設施薄弱,金融服務供給不足。
記者走訪臨縣、嵐縣、五寨等多個貧困縣發現,貸款難的問題在貧困地區普遍存在。山西省於2014年底啟動實施金融扶貧富民工程,為每個貧困縣注入風險補償金500萬元,鼓勵金融機構按照8倍以上發放貸款,為貧困農戶注入了發展生產急需的資金血液。
吉縣蘭村村民張白鎖被選為金融扶貧富民工程籤約戶後,很順利地從信用社貸款10萬元。張白鎖說:「連續四五年了,我們這片總有自然災害,尤其是雹災,損失很大,這10萬元的信用貸款就是我們延續發展的『救命錢』。」
據統計,截至6月底,山西省58個貧困縣共發放「金融扶貧」貸款6.4億元。其中面向貧困戶的「富民貸」累計發放貸款5.08億元,面向貧困地區產業扶貧企業及項目的「強農貸」累計發放貸款1.32億元。
山西省扶貧辦產業站站長趙俊超表示,引導金融服務流向貧困地區僅是「治標」,讓貧困地區有致富項目,通過農民增收,共同致富奔小康,才是「治本」。也就是說,讓投進來的扶貧資金能創造利潤,形成良性循環,實現政府、銀行、農民持續共贏,金融扶貧才能真正可持續。(記者王飛航、呂夢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