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名地名是一個地區歷史記憶的承載,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北京也不例外。如果說北京城是座開放的博物館,「地名」就是各種「陳列品」的說明書。近年來,北京市的地名保護與建設取得了良好效果。「北京地名」欄目旨在向公眾更好地普及與展示地名背後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羅保平
我們再給大家介紹一個北京的地名——勁松。
那邊有一個古玩市場,吸引了很多人。
那為什麼那個地方叫「勁松」呢?
大家如果注意點兒的話,其實可以看到那邊樓上的樓號還是「大架松幾號樓」。
這個「勁松」就是由「大架松」轉化而來的。
它們為什麼叫「大架松」呢?
還要從清朝初期說起。
其實當時這片地就是一片曠地,什麼也沒有。
清初有一個老王爺,叫豪格,立有非常大的戰功。
按照古代的習俗,城裡是不能埋墳的。
豪格死了以後,他的墓就埋到了這個地方。
所以這裡是豪格的墓。
在豪格墓地的西北角,我們現在還能看到一些古建。
好多人一見它,以為是個廟。
其實這個古建不是廟,是豪格曾孫衍璜的墓。
豪格的墓現在任何痕跡我們都看不到了,但是他的曾孫衍璜的墓,墓地上那些大殿小殿還在。
說回到大松樹,凡是墓地,尤其像這些老王爺墳,要種上好多樹,其中屬松樹最多。
這裡面到底種了多少松樹,我們也不清楚。
但是其中有一棵非常奇特,震鈞寫的文章裡就提到了這棵松樹。
這棵松樹有多大呢?
原文這樣記載:「 橫蔭十畝,支以朱柱百許根。」
也就是說這個樹冠下的樹蔭有十畝地那麼大。
其實不用說是「橫蔭十畝」,就是「橫蔭二畝」,都是罕見。
所以這個事情究竟是真是假不知道。
底下還有一句話:支以朱柱百許根。
就是說因為樹冠太大了,它往地下耷拉,為了不讓它耷拉到地下,所以就用百十來根紅色的柱子做支撐。
這百十來根柱子應該是實的。
但是很可惜,上個世紀四十年代,這棵樹死了。
這棵樹的周圍隨時代發展,慢慢形成了一個村,這個村的名字就叫「架松村」。
這棵松樹就得了一個名——架松。
有人管它叫「大架松」。
大概1978年的時候,因為改造把那邊的村子拆了,蓋起了宿舍樓。
蓋完樓以後,起名叫「大架松」。
後來以「古松虯勁」之意,就改成了「勁松」。
我們現在看到的地名,就是「勁松」。
內容來源:地名與地理信息管理處視頻製作:光明網內容編輯:北京印跡編輯部文章僅代表專家本人觀點,不代表「北京印跡」平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