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星小輪:擺渡維港,往返百年

2020-12-14 騰訊網

蔡生每天的工作,以7分鐘為一個小節。

從尖沙咀的碼頭出發,當中環的寫字樓玻璃幕牆越來越近時,拖著黑煙的天星小輪拉響長長的汽笛,徐徐靠岸。起身提纜、拋纜,在蔡生熟練的靠岸動作之後,天星小輪閘門開啟,乘客魚貫而出,匯入前往中環的人流中,這也意味著蔡生的另一個7分鐘即將開始。

蔡生是天星小輪的一名水手,載著乘客穿過維多利亞港,往返九龍和港島一線。綠白相間的汽油渡輪,已在港島和九龍半島之間,往返穿梭逾百年。

一個世紀之間,填海工程如火如荼,兩岸航程越來越短,碼頭也不斷遷移。隧道、地鐵,早已讓港九融為一體,但是渡輪這一近乎古典的過海方式,依然有著獨特的生命力,就像香港這座城市一樣,不同的人可以選擇適於自己的生活方式,包容並尊重差異。無論乘坐什麼交通工具過海,上岸後卻是殊途同歸,用雙手去創造未來。

綠白相間的汽油渡輪,已經在港島和九龍半島之間,往返穿梭逾百年。

維港渡船上的遊人和白領

維多利亞港,隔開了香港最繁華的尖沙咀與中環一線。

清晨6點30分,蘭桂坊的喧囂剛剛散去,旺角的霓虹燈熄滅不久,伴隨著維港的汽笛聲,首班天星小輪,已經在藍天碧海之間穿梭。

天星小輪有三處發船點,即九龍半島的尖沙咀碼頭、港島的中環碼頭和灣仔碼頭。窄窄的維多利亞港,將港島與九龍新界隔開。天星小輪有限公司的數據顯示,從尖沙咀碼頭到灣仔碼頭,全程1.8公裡,而到中環碼頭,只有1.3公裡。

沿著星光大道向南,穿過尖沙咀海濱公園,一座座向海灣延伸的棧橋出現在眼前。尖沙咀碼頭的一切都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樣子:水磨石的地面,齊牆刷著綠色油漆,黑色的風扇趴在牆壁上,左右晃動腦袋。三三兩兩的站立的乘客面前,是一道已經鏽跡斑斑的鐵閘門。

下班時間,渡輪幾乎坐滿了乘客,乘客的座椅還保留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風格,靠背是一排拉杆,可以自行調節高度。

往窗外看去,太平山麓,樓群密集錯落,中銀大廈標誌性的玻璃幕牆反射著陽光。近處滄海茫茫,綠色的海水之上,間或有一些快艇穿行,所過之處翻起白色浪花。這時,從遠處傳來的汽笛聲,一艘頂部刷成白色,船體則為綠色的渡輪,冒著黑煙,緩緩從對岸開出。

渡輪伴著海浪浮動,不多時便逕入跟前。踏板放下,乘客三三兩兩登岸。滑輪拖動著鐵閘門,放行新一批客人登船。

天星小輪上下共兩層,可承載500多人。船身已經很有年頭了。原本紅色的實木地板,顏色已經暗淡,不少地方高低不平。白色的船舷,在海水侵蝕下已經泛黃,沾染著鏽跡。乘客的座椅,還保留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風格,靠背是一排拉杆,可以自行調節高度。每一個座椅上,都有鏤空的小孔,排列出五角星的樣子,這是天星小輪的標誌。

下層的艙位,正對著機房。渡輪開動時,隆隆的馬達聲蓋過人聲,互相之間要靠「吼」才能聽見。幾名身穿著深藍色水手服的船員站在船舷一側,眼睛盯著海上。在連接棧橋與渡輪的踏板前,一名船員口中念念有詞——他正在數上船人數。按照天星小輪公司的規定,人數超過最大載客量時不能開船,所以船員要密切留意上客的情況。

傷殘人士專用位置,一名坐輪椅的乘客正愜意地玩手機。

當上船踏板緩緩收起,艙門封閉時,馬達加大轟鳴。伴隨著長長一聲汽笛,渡輪調轉船頭,緩緩朝對岸開去。

維港波瀾不驚,但天星小輪偶爾也會在海浪中上下顛簸。坐在船上,很容易猜出乘客的過海目的。衣著齊整,頭髮一絲不亂,落座後便緊盯手機的,目的地多半是中環或者金鐘的寫字樓;背著雙肩包,拿出相機左右拍攝,時而將鏡頭朝著對岸天際線的,則是要去半山的遊客。

一趟船程,只有約5分鐘。渡輪即將靠岸,上班族起身整理衣角,遊客挎起相機,踏板放下後,各自奔向終點。

渡輪上,剛放學的學生拿出手機拍攝海上的夕陽。

從「曉星」蒸汽船到天星小輪

蔡生在天星小輪上已經工作了二十多個年頭。他家住港島的北角,曾是漁民,一生與海為伴。「在香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過海方式。」蔡生告訴新京報記者。

如今的蔡生,每天要工作9個小時,其中有一個小時是「放飯」時間,可以自由活動。其他的時候,他需要站在船舷一側,負責船上纜繩接、拋:渡輪開動前,棧橋上的水手解開手臂粗的纜繩,扔向船上,蔡生需要接住盤放起來;5分鐘後,渡輪即將靠岸,蔡生再將纜繩打上結,岸上的水手則會用頂部帶鉤的長杆,鉤住蔡生手裡的纜繩,扣在纜柱上。當四個纜柱都系上固定好,乘客才可以下船登岸。

水手手握長杆,準備勾住纜繩將船靠岸。

這樣的場景,在維港兩岸已上演百年。

新京報記者從天星小輪有限公司獲得的資料顯示,1880年,一名商人成立了「九龍渡海小輪公司」,並以一艘名為「曉星」的蒸汽船開展載客渡輪服務。當年,維港往返中環及尖沙咀兩岸的渡輪,每隔40分鐘至1個小時才有一班,逢周一和周五,渡輪因為要補充燃料,還會暫停服務。到1890年,往返的渡輪增加到四艘。至1898 年,「天星小輪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往返維港百年,天星小輪曾遭遇多次危機。1906 年,一場颱風襲擊九龍碼頭,摧毀兩艘小輪; 1941 年,日軍入侵香港,天星小輪曾經停擺超過 3 年半。

百年間,滄海桑田,往返維港的天星小輪,也已經更新到第四代。如今的第四代小輪,於70年代初期投入運營,標誌性的白綠配色,象徵著天與海,意味著天星小輪可以連接二者。船艙上層設有空調室,乘客可以自由選擇。

非上下班時段,渡輪的乘客不多,遊客佔了大多數。

儘管通過隧道和大橋,可以往返於港島、九龍之間,天星小輪因其價格低廉,仍然是往返港九的重要交通方式。天星小輪有限公司的數據顯示,每年往返乘客共計2,600 萬人次。

「在我們那個時候,到天星小輪做船員,還算是一份不錯的工作。」蔡生說,自己通過報名入選船員,每做四個星期可以放一星期假,月薪在1.3萬港元左右,且每年會加一點。這樣的收入,在香港雖然算不上高,但是一家人買菜吃飯問題不大,最重要的是,跟以前打漁相比,「出糧準(收入穩定)」。

人稱「榮哥」的陳自榮,自1982年起便在天星小輪上工作,如今已經做到船長。儘管已經過去三十多年,當年入職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陳自榮說,自己通過油麻地的勞工署就業輔導組,聯繫到天星小輪公司。申請通過後,便被分配到渡輪上。每天上午6點15分開工,工作到下午3點,每隔7天換一條船。

新入職的水手,需要接受兩個星期的基本訓練,包括如何控制船頭船尾的兩條纜繩,即尾纜和大纜。此外,還有「上纜」、「箍纜」和「落板」等工序。

儘管水文情況並不複雜,而且航程很短,但不同的船長之間,也能看出技術高下。陳自榮說,航線的選擇、停泊碼頭的穩定與速度掌握、水流的判斷等,都考驗著船長的經驗。「(停)泊太遠水手拋不了纜,但太近會令船身與碼頭碰撞」。

吃過午飯後,蔡生就要換班到碼頭上去。如今的他,每天大約要在維港兩岸往來三十多次,雖然也會感到「有點悶」,但蔡生還是很喜歡這份工作,因為「制服漂亮,空氣也好,每天都能吹海風。」

尖沙咀碼頭,黑色的風扇吊在牆壁上,左右晃動腦袋。往窗外看去,太平山麓,樓群密集錯落。

最親民的過海方式

在香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過海方式,天星小輪並不是唯一選擇。

1972年,紅磡隧道通車;1982年,地鐵荃灣線通車,從尖沙咀搭地鐵到港島的金鐘,只需要3分鐘。

如今的香港,有三條過海隧道,還有三條連接港島和九龍的地鐵線。而在海面之上,還有大量的私人遊艇往返。天星小輪,早已不再是往返港九的唯一公共運輸工具。

陳自榮親身見證了這種變化。在他的回憶中,曾經每一條小輪都能坐滿,繁忙時段每隔3分鐘開出一班。新京報記者注意到,如今在非早晚尖峰時段,船上的上客率大約只有三成,並且多以遊客為主。

渡輪上的維多利亞港夜景。

一名香港市民介紹,普通港人如果有急事需要過海,通常會搭地鐵或者坐小巴通過海底隧道,「一般只有年齡大的會坐小輪。」

而在蔡生看來,乘客的減少不僅僅是因為新的交通工具發展。由於近年來不斷興起的填海工程,使得中環碼頭越來越向大海推進,也使得碼頭離市區越來越遠。市民從小輪上岸後,還需要換乘小巴或徒步一段,相比之下,乘小輪上班不再方便。

「曾經的中環碼頭就在市區,接駁很便利。」陳自榮說,原來上班族從尖沙咀登船上岸後,便可直接通過人行天橋進入寫字樓「開工」,如今碼頭幾易其址,已經遠離核心區。

對於香港的「老街坊」而言,乘坐天星小輪過海仍然是最經濟有效的方式。私人遊艇過海,代表著豪門的生活方式,而在香港擁有私家車的,多是中產以上家庭,絕大多數市民出行依靠公共運輸工具。如果駕車過海,三條海底隧道都需要收費,即便是最便宜的紅磡隧道,單程也需要港幣20港元。乘坐地鐵從尖沙咀到金鐘,只有一站路,收費是11港元。只有天星小輪,多年來保持著親民價格,成人單程2.7港元,兒童1.6港元,周末及公休日加收1港元。

第一代天星小輪。

Kelly是土生土長的香港市民,住在尖沙咀,上班在灣仔。她告訴新京報記者,只要不是特別趕時間,自己通常會選擇搭乘小輪過海。「價格當然是一個考慮因素,最主要的是這樣的方式很有童年記憶。」Kelly說,自己家裡的老人,還是習慣於坐船,「吹吹海風,感覺心情也會變好」。

天星小輪公司也在想辦法留住乘客。除了推出維港遊項目外,還專門對員工進行普通話培訓,以服務于越來越多的內地遊客。此外,如今的天星碼頭,已經安裝有免費WiFi。

蔡生已經51歲了,他覺得自己還能在小輪上再幹十年。而在渡輪上,像他這樣服務超過30年的水手並不罕見。一生與海為伴,以海為生,是很多香港人的生活方式。

夕陽西下,太平山頂開始亮燈。蔡生解開纜繩,馬達轟鳴中,又是一段新的航程。

新京報特派香港報導組 編輯 甘浩 校對 張彥君

相關焦點

  • 「天星小輪」 遊走於維港兩岸的百年輪渡
    略帶鹹腥味的維港海水氣息,吹散了以往你對香港的籠統印象和對維港景色的模糊感受,讓你近距離感受真實的香港:海面上時而來往的船隻、海上日落的壯麗景色、維港兩岸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和閃爍的霓虹燈外牆、海水拍打船身的節奏、周圍遊客呼喚同伴的「快看快看」……當你還沉醉於這種跨感官的風情和享受中時,天星小輪已經晃晃悠悠地靠岸了。
  • 高清:香港最廉價的渡海工具天星小輪
    ■ 人民網記者 史江民 天星小輪是香港維多利亞港著名的渡海交通工具,與香港電車、太平山山頂纜車齊名,擁有百年以上悠久歷史。 穿梭於維多利亞港的天星小輪,不單是香港與九龍之間的渡海交通運輸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乘搭天星小輪也是香港本地其中一項最質優價廉的觀光旅程,是訪港旅客遊覽維多利亞港首選的行程。乘搭天星小輪遊覽維港兩岸被譽為「人生50個必到景點」之一。 天星小輪船身顏色採用上半白色及下半綠色,船頂煙囪上有四枚星作裝飾。其名稱皆有「星」字。
  • 香港慶十一 從太平山到天星小輪飄揚五星紅旗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赴港特派記者 白雲怡 陳青青】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香港政府與市民10月1日在多地舉行慶典活動,分享祖國生日的喜悅。1日上午八時,香港特區政府在灣仔金紫荊廣場舉行升國旗儀式,並隨後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大會堂舉行酒會。署理行政長官張建宗觀看升旗儀式並出席國慶酒會。
  • 香港「免費乘車日」將至 電車與天星小輪當日免費
    據港媒報導,香港總商會將在下周三(11月29日)舉辦「免費乘車日」活動,香港市民及在港旅客當天可以免費乘搭電車及天星小輪。  香港總商會主席吳天海20日稱,自2011年起,總商會連續7年舉辦「免費乘車日」,市民及旅客反應不俗,至今已成為總商會每年反饋社會的盛事。
  • 香港天星小輪加價平均加幅8.9%
    人民網香港7月16日電 (陳瑤)來往香港維多利亞港兩岸的香港天星小輪早前獲批准加價8.9%,新票價於昨日正式實施。 天星小輪由尖沙咀來往灣仔及由尖沙咀來往中環的兩條航線,自7月15日起,平日成人票加價0.2港元至2.7港元,周末及公眾假期加價0.3港元至3.7港元。
  • 香港天星小輪兩航線7月中起平均加價8.9%
    人民網香港4月12日電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會同行政議會11日批准天星小輪於7月15日起加價,尖沙咀往返中環及尖沙咀往返灣仔兩條航線票價將平均增幅8.9%。 據悉,尖沙咀往返中環航線工作日成人票價將增加0.2港元,輪渡上下層票價分別增加至2.7港元和2.2港元。
  • 這裡是香港的維多利亞港 這裡是中國的香港
    人生50個必到景點之一 這裡是中國香港的維港維多利亞港不只是個海港,更是一個不能錯過的景點,曾被《中國國家地理》評為中國最美八大海岸之一。維多利亞港的海岸線很長,南北兩岸的景點更是數不勝數。喜歡維多利亞港的人,一定也會愛上「天星小輪」,作為最質優價廉的觀光交通工具,乘坐天星小輪漫遊香港,可以真正感受到維港的美。天星小輪每天都往來於中環、灣仔、尖沙咀等旅遊點,曾被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列為「人生50個必到的景點」之一。
  • 維多利亞港(Victoria Harbour)
    【海上觀光】天星小輪香港有多種海上觀光船,但其中以天星小輪最受歡迎。天星小輪主要往來中環、灣仔及尖沙咀等市區旅遊點,亦接駁不少其他交通工具,非常方便。而且收費亦相當廉宜,深受市民和遊客歡迎。遊客除了可以依靠天星小輪穿梭港島和九龍外,亦可以在船上一覽維多利亞港,不少遊客均帶備相機於坐船時拍照。
  • 香港天星小輪7月15日起將加價
    據香港媒體報導,香港天星小輪將於今年7月15日起加價,「中環—尖沙咀」和「灣仔—尖沙咀」兩條專營渡輪航線,成人票價平日由2.5元(港幣,下同)加到2.7元,假日由3.4元加到3.7元,小童(兒童)票加價一毫(0.1港元)。月票由125元加到135元,旅遊票由25元加到27.5元。
  • Amy慧帶你遊香港,東方之珠竟然因它而起,快來看最美維港!
    天星小輪上拍的維港兩岸美景去香港自由行,首先當然得準備港澳通行證,這個已經在第一篇的遊記面對著維多利亞港,往右邊行走數分鐘,就可以搭乘天星小輪經維多利亞港到中環了。放眼望去,尖沙咀天星碼頭近在咫尺前往乘船天星小輪是維多利亞港往返於九龍半島和香港島之間的渡輪
  • 摩登香港·經典觀光1日遊~¥480元,雄偉港珠澳大橋、尖沙咀鐘樓、特別體驗天星小輪遊維港、幻彩詠香江、品港式美食!
    港珠澳大橋-鐘樓-茶餐廳-天星小輪-會展/金紫荊-太平山頂-淺水灣-晚餐-DFs-星光大道/幻彩詠香江一路歡歌笑語前往,途經被譽為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的【港珠澳大橋】(約40分鐘,車覽,中途不可下車),不僅代表中國橋梁先進水平,更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
  • 香港天文臺發布八號風球 天星小輪停航
    香港天文臺發布八號風球 天星小輪停航5) "← →"翻頁 10月13日,往來香港尖沙嘴和中環及灣仔的天星小輪停航
  • 上海版天星小輪,價格便宜環境好,2元賞浦江兩岸美景,遊客:值
    凡塵聒噪九霄外,星月齊嘆蓬萊天!這是古人對黃浦江的讚嘆,而今日的浦江,更是兩岸不夜天,高樓大廈此起彼伏,既有現代生活的喧囂又有歷史的悠悠古韻。來了上海,必須要到外灘欣賞下兩岸的美景。搭乘上海輪渡,即最普通的市民交通工具,有十餘條線路往返黃浦江兩岸。上海輪渡創始於1911年1月5日,最初為浦東塘工善後局興辦的官營輪渡。在1970年代以前是上海往來黃浦江兩岸的唯一方式,1980年代成為全球最繁忙的輪渡航線之一。1990年代隨著浦東開發開放和市區段黃浦江大橋的修建,市輪渡的客運壓力大幅度緩解,市輪渡逐漸成為欣賞上海浦江兩岸風景的最佳工具之一。
  • 大C遊世界 香港的尖沙咀和維港的夜景
    2018-01-24 05:06:00 作者:陳晨香港維多利亞港周邊的交通非常豐富,有大量的公交車、地鐵和天星小輪等等輪渡,因此來到這裡並不用擔心不認識,隨便問一個人就可以了解了。如果想要從海上看維多利亞港,那麼大C非常建議大家乘坐天星小輪,也就是香港的輪渡。這個天星小輪主要在中環、灣仔和尖沙咀設有站點,價格非常便宜,而且幾分鐘就有一班。不論白天還是晚上,都可以在中環、金鐘、灣仔、尖沙咀、太平山頂等地方觀賞維多利亞港。
  • 香港旅遊必打卡:維多利亞港,經濟文明高度繁榮的金融中心
    香港旅遊,有一個地方不得不提,這也是許多第一次來香港旅遊的人必去的地方,那就是著名的維多利亞港,這裡的夜色有「世界三大夜景」之一的美譽。同時維多利亞港也是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之一。但對於遊客而言,還是它的夜色迷惑了所有人。
  • 維多利亞港——是香港的香港島同九龍之間的海港
    維多利亞港水面寬闊,景色迷人,每天日出日落,繁忙的渡海小輪穿梭於南北兩岸之間,漁船、郵輪、觀光船、萬噸巨輪和它們鳴放的汽笛聲,交織出一幅美妙的海上繁華景致。維多利亞港(Victoria Harbour),簡稱維港,系香港的香港島同九龍之間的海港。
  • 為什麼大陸人去香港只能呆7天,日本人能待30天,美國人90天
    維多利亞港兩岸商圈林立,吸引購物族們紛紛前往,而香江上的天星小輪已有百年歷史。這裡有好玩的迪士尼樂園,也有大名鼎鼎的黃大仙祠。這裡有數不盡的美食,而獨有的茶餐廳文化也在全世界所有華人聚集地發揚光大。按照地區劃分,香港可分為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離島四個區域。
  • 香江漫話:惜別中環天星碼頭 港將辦「告別航」
    是日晚十二時,天星小輪將舉辦慈善「告別航」,一千八百位市民將同時乘坐四艘天星小輪離岸,集體表達對天星碼頭的惜別之情。     「慈善告別航」船票八十八     據天星小輪常務董事易志明介紹,在新舊碼頭交接時刻,天星碼頭愛丁堡廣場上的大鐘,將連續鳴鐘十二次,之後舊碼頭即會關燈「走入歷史」;而四艘天星小輪,將同時從天星碼頭開出,駛向尖沙嘴方向,一千八百位市民將演繹一場依依「慈善告別航」。
  • 1塊錢,10分鐘,坐百年輪渡從下關到浦口!
    作者|遊戈昊2個月前看陳奕迅線上演唱會,日出場晨光熹微中,天星小輪穿梭於維港,對面是太平山麓密集的中環樓群。eason歌聲深情「黃金廣場內分手,在時代門外再聚」,浪漫哭。花2塊港幣坐天星小輪,7分鐘從九龍到港島,是從TVB就情結深種的#人生to do list#系列。沒想到這樣的港島體驗,我在南京找到了同款!從中山碼頭到浦口碼頭,同樣單程2元的寧浦線輪渡,今日依舊在長江上穿行。
  • 尖沙咀位於九龍半島南端,面臨維多利亞港,與香港島中環隔海相望
    尖沙咀位於九龍半島南端,面臨維多利亞港,與香港島中環隔海相望。這裡擁有香港很多知名的景點,無論是明星手印扎堆的星光大道,還是風景宜人的維多利亞港,抑或是《重慶森林》取景地重慶大廈,或者供遊人休息放鬆的九龍公園,都是遊客來尖沙咀必打卡的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