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從武漢波及全國,4萬多名醫護人員從全國各地迅速集結,馳援湖北,一群年輕的身影格外耀眼,他們就是人們常說的「90後」。他們是父母眼中還未長大的孩子,也是抗「疫」戰場上的戰士,勇敢挑起了時代賦予的重任。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簡稱「北醫三院」)國家援鄂抗疫醫療隊,是一支年輕有實力的隊伍,全隊137名成員中有70餘名「90後」。曾經被守護的「90後」已經成為疫情最前線的骨幹力量、青春力量。疫情當前,他們衝鋒在前。這群年輕的醫護中間,有剛博士畢業卻有6年黨齡的臨時黨支部書記,有揮手與同為醫務人員的愛人和半歲孩子告別的急診大夫,有為奔赴武漢一線而再次推遲婚禮的新娘……
在這場疫情大考中,「90後」們繪上了青春最靚麗的一筆。讓我們走近幾位抗疫一線的「90後」,聽聽他們的故事。
吳超:抗擊疫情是我最好的成長禮
醫療隊臨時黨支部書記、神經外科「90後」黨員吳超
作為一名「90後」,自2月7日奔赴武漢以來,吳超一直被「90後」的隊友感動著,他們在危險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戰場上,與看不見「敵人」——病毒搶奪生命。作為一名「90後」臨時黨支部書記,他也見證了在這場抗「疫」戰爭中,「90後」黨員以捨生忘死的行動,踐行入黨的初心與誓言。
在病房裡,吳超一直掛念著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郭阿姨。
2月底,郭阿姨來到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吳超和李超大夫接診。當時她已嚴重呼吸衰竭,上無創呼吸機治療後,才轉危為安。疾病的痛苦、呼吸機的不適,眼神裡充滿恐懼和焦慮的郭阿姨一度不配合治療,呼吸機面罩又使得醫患之間無法正常交流。住院前3天,新冠肺炎帶來的痛苦恐懼和本能的求生欲交織著、折磨著郭阿姨。醫護們不僅需要治療疾病,還要給患者以信心。「不能用語音交流,那就用筆寫,通過文字來交流。」於是吳超和小夥伴們與郭阿姨之間開啟了「筆尖」上的交流。
「在武漢有機會看、學習高段位大咖處理事情,收穫滿滿。」吳超說。針對郭阿姨的恐懼焦慮,院長喬傑親自製定了心理輔導方案,組建了心理護理小組,每天給郭阿姨加油打氣,並且建立了「微信加油群」,將家人為郭阿姨錄製的加油視頻放給她看。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郭阿姨逐漸適應了無創呼吸機的治療,病情漸漸好轉,焦慮和恐懼的情緒也逐漸消散。
再次和郭阿姨進行「交流」,她寫的字明顯有力了很多,筆尖上也多了些許自信和堅強。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在這場疫情中,醫生給患者的不僅是身體上的治癒,更多的應該是心靈上的溫度和安慰。
吳超感慨,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歷史際遇。參與這場抗疫鬥爭,無疑是一次彌足珍貴的人生經歷。青年一代有著對祖國和人民的赤子之心,是有遠大理想的一代,是有家國情懷的一代,也一定是能夠擔當大任的一代。不管是這次抗疫勝利,還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青年一代一定是闖關奪隘、攻城拔寨的先鋒力量,也必將肩負重任。「抗擊疫情是給我的最好成長禮。」
付源偉:現在輪到我們「90後」來履行對社會的責任,這是中國精神的傳承
付源偉:北醫三院第三批國家抗疫醫療隊隊員,急診科住院醫師。儘管女兒只有7個月大,但同為急診科醫師的愛人非常支持他到一線去。作為湖北孝感人的付源偉對武漢人民的境遇感同身受,認為自己有責任有義務去幫助武漢人民渡過難關。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這句話時常徘徊在付源偉的腦海裡。
作為湖北孝感人,他的家鄉也是重災區。來到武漢後,看到曾經最繁華的江漢路如今門庭冷落,繁忙的長江輪渡如今冷冷清清,付源偉心中五味雜陳。隊員們下車後,司機師傅熱情地幫著搬運行李,環衛師傅對著隊員們高聲大喊「武漢加油」,酒店工作人員放棄休息,盡最大努力為隊員們提供生活保障,還有社會各界人員為隊員們捐助的物資,他強烈地感受到一股力量:「我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全社會眾志成城。」
新冠肺炎病情往往進展迅速,重症與危重症患者較多,很多需要高流量氧療,無創通氣甚至氣管插管有創通氣,作為急診科醫師的付源偉有重症患者救治經驗,因此承擔起了危重患者的管理。在接管病區後,醫療隊收治了第一批新冠肺炎患者,從患者們迫切想要得到治療的言語中,他感受到武漢病患的不易。
在6小時工作時間裡,對氣管插管患者進行動脈血氣分析、調整呼吸機參數、調整血管活性藥物、中心靜脈置管等,這些在急診搶救室裡熟悉的操作在穿上厚重的防護裝備後,付源偉感覺自己十分笨拙,沒一會兒就出一身汗,護目鏡也起霧變得模糊,每一個動作都需要付出雙倍的體力。儘管每一位醫護都穿著厚厚的防護服,根本無法被分清,但他們都有著一個共同的名字——醫務人員。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17年前,全社會都在保護『90後』,而17年後輪到我們『90後』履行對社會的責任,這是中國精神的傳承。」付源偉說。
霍天依:疫情不破甲不脫
霍天依:北醫三院第三批國家抗鄂醫療隊隊員,普通外科主管護師,2月7日出徵武漢。10年黨齡。28歲的霍天依為了堅守崗位,婚期一推再推,原本計劃2月8日和愛人去領證。因為出徵武漢,婚期不得不再次推遲……「2003年非典爆發時,我們還在上學,現在也該我們『90後』衝在前面了!」霍天依笑著說,「他說了,等我回來就領證!」
自疫情初始,霍天依就告訴男友,可能會去一線,「如果去的話,家裡交給你」。男友沒有任何遲疑地答應了。
收到馳援的消息,第一反應是:怎麼才能從媽媽手裡騙回身份證?原本預計2月2日的婚期,受疫情影響改為2月8日,身份證被媽媽以結婚登記為緣由進行了強制性扣押,實際是怕她不告訴家人偷偷跑去武漢。出發的日期定在7日,電話打回家,媽媽出奇地平靜,說這就和爸爸把身份證從家送來。那天北京下了很大的雪,老兩口從順義開車近一小時到醫院給霍天依送來身份證。
2月7日出發那天,恰好是父親54歲生日。心懷愧疚,霍天依對父親只說了一句「生日快樂」,起飛前收到父親的回覆:「為國為民馳援武漢,是送給老爸最好的生日禮物。」
真正進入隔離病房工作,說不緊張是不可能的,但沒有一個人退縮,隔著護目鏡也能看見一雙雙堅毅的眼睛。霍天依所在的小組基本上都是被稱為「佛系青年」的「90後」,工作6年的天依作為組裡的高年資護士,主動承擔了主管護士的工作,除掌握責任區內患者的基本情況,主要負責病危患者的護理。病危患者病情發展快、變化多、護理難度大,可是有著北醫三院多年的培養,她對完成艱巨任務充滿信心。並且她相信,每個共產黨員都是這樣,越是困難,越是第一個上。
隨著疫情走向高峰期,抗疫也進入膠著狀態。面對患者離世,平日裡再苦再難也總是能苦中作樂的霍天依沒能忍住眼淚。記得那天,武漢下了一場很大的雪,她先是笑稱自己「一定是因為眼睛太小才存不住眼淚」,之後有感而發一首逆行者:『位卑不敢忘憂國,佛系青年譜戰歌。暴雪難礙行醫路,疫情不破甲不脫。』傳給家人,父親見後感慨萬分,隨即和詩一首:「爸媽愛你更愛國,英雄前線戰病魔。惟願我兒多珍重,萬眾一心志必得。」
如今方艙醫院已全部關閉,大量重症患者也已經順利康復出院,勝利在望,此次戰「役」,幸不辱命。
在這場抗疫中,「90後」表現出勇敢與堅強、擔當與責任。未來,他們已做好準備,慎終如始,善作善成,不忘初心,守望家國情懷。
來源:北京大學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