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氏改姓:「苟」百善成了「敬」百善

2020-12-13 搜狐網
2005年11月21日,苟百善成了敬百善。薛振宇/華商圖片網
2006年4月,溫州蒼南縣仙居鄉陳氏祠堂完譜大典時,從附近趕來的陳氏家族近萬人和看熱鬧的鄉親,擠滿了整個祠堂。
我們祖先曾有過「第一」到「第八」這樣的「序列數」複姓,如今剩下的只有「第五」了,中國的姓氏和血緣密切相關,更何況小姓在延續過程中,受到的外界幹擾會更小。圖為陝西省涇陽縣埝口五村的小學生,因為特別的姓氏,讓他們在同學中頗受重視。
家譜記載了一家一族的淵源和發展,興旺與衰落,所以研究家譜,也就是研究歷史——尤其是姓氏的歷史。圖為河南周口市體育教師葉二紅搜集到的種種家譜。
河南安陽殷墟百家姓牆上,古人關於」姓「和」氏「的圖解。

  「苟」氏改姓:「苟」百善成了「敬」百善

  五代十國後晉一「敬」姓大臣因避皇帝石敬瑭名諱,忍痛減「文」改姓為「苟」。一千多年後,陝西石門溝村500多名「苟」姓後人不堪祖宗改姓所累,請求恢復「敬」姓。在「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中國,一個家族的改姓之旅,漫長而艱難……

  南都周刊記者 甘丹 陝西商洛報導

  姓,代表氏族的血統,最早起源於母系氏族社會,即一個氏族名下的成員都出自一個母系祖先。

「姓」的造字屬於會意,由兩個象形字「女」和「生」組成,意為女子所生,生而有姓。

  氏,是姓的衍生分支,是古代貴族標誌宗族系統的稱號,應起源於父系氏族社會。「氏」的造字方法是象形,早在甲骨文中就有,可解釋為木本,即植物之根;後來取水之源頭,木之根本的意義。

  姓和氏,本來有著不同的含義和社會職能,姓是決定能否通婚的依據,而氏是用來區別貴賤的;先秦時女子稱姓,男子稱氏;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姓、氏才開始混合;漢朝以後,從太史公開始,對姓和氏不再有嚴格的區分。

  「不是苟[Gǒu],是敬,尊敬的敬。」

  這是59歲敬百善的開場白,已經念叨了兩年,身邊的人聽得發膩。

  2005年的11月21日,是這個陝西省商洛市疾控中心員工半百人生中最具顛覆性的一天:在「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中國,改了自己屬了57年的姓。

  老「苟」成了老「敬」,在苟百善看來,自己並不是改了祖宗,相反,是「恢復家族本來面目」。

  改姓,在陝西省,「敬」百善是第一,但不是惟一。

  接著是他的女兒,「苟」豔,成了「敬」豔。

  然後是82歲的老父親,「苟」志仁,改叫「敬」志仁。

  ……

  直至他的家鄉——沙河子鎮石門溝村260多個「苟姓」族人。

  商洛市沙河子鎮石門溝村苟氏,相傳他們本是後晉敬氏家族後裔,因為避諱,不得不減「文」改為「苟」姓。「苟」,音同「狗」,讓一千多年後的後人不堪祖宗所累。

  為「苟」姓所累的,當然不止石門溝村人。來自商洛市公安局今年最新數據顯示,該市下屬的商州區、山陽縣、柞水縣和鎮安縣共有560人改苟姓為敬姓,目前還有300餘人正在申請中。

  其實,早在門溝村人之前,2005年5月,河南登封市40多位「苟」姓人基於同樣的理由,成功改為「敬」姓。接著——

  2006年3月1日,甘肅春風紡織集團57歲的幹部苟信友成為天水市「苟」姓居民改「敬」姓的第一人。

  2006年6月,河北滄縣興濟鎮前羅官屯村300多「苟」姓村民,改姓成功;

  2006年8月,《華商晨報》報導,瀋陽已有10多個姓「苟」居民改姓;

  2007年,黑龍江省公安廳戶政支隊接到肇東市100多名苟姓人的聯名申請改姓敬。

  ……

  在所有「苟」氏改姓的申請裡,理由只有一條:恢復祖先原姓。關注這場改姓的姓氏專家王泉根說,全國「苟」氏大改姓熱,背後是近幾年來中國姓氏尋根熱。

  「苟」的尷尬

  秦嶺東段南麓,石門溝村靜靜地躺在丹江流域的山嶺深處,日復一日地上演著相同的戲碼。

  順著一條山溝徑直往前走,穿過猶如一堵「石門」的兩塊山石,就進入石門溝村的土地。石門溝村於1999年由苟家村、桃園河村和高砭村合三為一,村裡居住著近1000人,佔了村中人口三分之一多的苟氏是這裡最大的家族。

  儘管苟姓人居住在這片土地上已長達十八個年頭,但他們卻不認為這裡是故鄉。山西洪桐才是他們遷徙的源頭。

  和許多的農村一樣,石門溝村也流傳著屬於他們這個村子的故事。走在石門溝村「苟氏」地盤,隨便攔下一個幹活的村民,或是奔跑在山路上的小孩,他們大都會操著一口濃厚的陝東南方言,告訴你這樣一個故事:

  村子裡的所有苟姓人氏,原本姓敬,是五代十國後晉一位敬姓大臣的後裔。因為敬姓和石敬瑭名字中的「敬」相同,犯了忌諱。偏偏不巧的是,敬姓大臣在這時又得罪了當時後晉位高權重的另一個大臣,在這位大臣的煽風點火之下,石敬瑭下令誅殺所有敬姓人氏。為了保存整個家族的血脈,敬姓大臣連夜召開緊急宗族會議,商議對策。為了躲避殺生之禍,敬姓被一分為二,敬氏後人屈辱地全部改為「苟」姓或「文」姓,以此偷生。後來,在明代山西洪桐的大移民中,苟姓人的一部分又長途跋涉地來到了如今居住的商洛土地。

  居住在石門溝村的苟姓人,本有著他們的小小天地,抬頭出門見到的都是同族的叔伯兄弟,「苟姓」並不讓彼此覺得有何不妥。但自從越來越多的族人走出村子後,他們才感覺到自己的姓因為和「狗」字同音所帶來的尷尬。

  敬百善一直記得這麼一天。

  在縣城上學的兒子苟濤放學回來,進門就嚷:「我不要姓苟,我要改跟媽媽姓任。」敬百善仔細一問,才知道因為這個「苟」姓,兒子受到許多同學的嘲笑是「小狗」。

  雖然孩子們鬧著要改姓,讓大男人敬百善有些生氣,但他也能體會到孩子的委屈。在單位上,他也時常遭到同事們的戲謔——「老狗」。連妻子任彩霞回娘家,提起丈夫姓「苟」,總會引來一群人愕然:「啥?姓狗?還有這個姓?」

  苟步霄,敬百善已去世的堂兄。身前曾在商洛市城關中學當會計的他,給人留下印象的有這麼一幕:一些調皮的學生每次看到苟步霄,就戲謔地喊:「老苟,老苟,渾身是毛。」

  尷尬似乎屬於全天下的「苟」姓人。

  河南登封市唐莊鄉玉臺村苟根生,外號為「卡爾」,因為有部外國電影叫《警犬卡爾》;苟根生有個讀小學叫苟慧麗的女兒,學校的同學就喊她「狗狐狸」。為此,苟根生至少有兩個月,沒和那些叫他「卡爾」的街坊們說話。

  做生意的苟鎮,最苦惱的是有時候買東西開發票,很容易被寫成「狗」姓。

  新疆烏魯木齊市6歲的苟江玥,最害怕上幼兒園,因為小朋友會叫自己是「狗娃子、小狗狗」。

  提起「苟」姓,唐莊鄉郭村村民苟鳳更是一臉氣憤。孩子長大了介紹對象時,女方一聽男方姓苟,就是搖頭,因為若是以後生了孩子,別人豈不是說生了一窩狗兒?

  2006年9月15日,遼寧省新民市一男子苟旭威為姓所累30年不堪忍受,專程赴省公安廳要求改回祖姓敬。「這個姓已壓抑我30多年了,我現在都不好意思到外面去打工,只能一直在家做農活。」為了改姓,苟旭威的父親甚至發話,若改姓成功,在村裡擺酒兩桌。

  為了規避「苟」姓,有人從小就隨了母姓,有的乾脆不要姓,有的甚至故意念成「Gōu」音。而遭到了嘲笑的苟百善們,越來越相信這個世代流傳的故事,他們希望自己也能像先祖一樣姓「敬」——一個代表尊敬、敬愛的字,為此,他們不得不尋根,為自己祖先出處找個理由。

  「苟」姓

  據《國語》和《古今姓氏書辨證四十五厚》等古籍記載,苟姓最初產生於黃帝時期。「黃帝之子得姓十二人,其一為苟。」這是苟姓最早的來源。除此之外,民間流傳或史書記載苟姓多由其他姓氏改變而來。

  姓氏學研究專家、中國百家姓研究中心主任王大良說,苟姓是一個來源較為複雜的姓氏,但得姓最早的一支相傳與黃帝有關,是由黃帝子孫再分封而來的姓氏。另外,相傳帝舜的後代中也有人姓苟。五代時期,後晉也確實有敬姓改為苟姓的事情。

  由於與皇帝的名諱相同的緣故,敬姓在發展中曾遇到過多次改姓現象,被認為是一個最倒黴的姓氏。

  在南朝梁時,權臣侯景曾建立一個漢朝,由於敬姓人的姓氏與他的名字同音,應該加以避諱,於是敬姓便改姓恭。侯景的政權滅亡後,他們雖然得以恢復原來的姓氏,但到五代十國時,又因為姓氏犯後晉高祖石敬瑭的名諱,不得不把姓氏拆開,一分為二,成為「苟、文」兩個姓氏。後晉滅亡後,後漢建立,他們恢復敬姓,但不久以後後漢歸宋,他們又因避宋太祖趙匡胤祖父趙敬的名諱,而改姓文。

  在姓氏專家、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泉根看來,苟姓的起源,正如許多中國的姓氏演變一樣,隨著歷史的發展,姓氏本身也隨著歷史發展發生許多變化。漢民族最初只有幾個或幾十個姓氏,正是因為改姓才使姓氏發展到今天這樣的規模。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義達集兩年之力,所作的《新百家姓》中,共獲得姓氏4000多個,李、王、張三大姓氏,分別佔了全國總人口的7.4%、7.2%和6.8%,而名列前100個的姓氏據有人口多達90%。翻開新版《中國姓氏大辭典》記錄,中國原來曾經有過23000萬姓氏,從中可以看出,大姓對小姓的「殺傷力」有多強。

  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社會的發展,無論是我國還是外國,傳統姓氏都在發生變化,在古人看來,姓氏的最基本功能是區分血統、辨別婚姻,避免因同姓結婚而造成遺傳問題,保證人口質量。而今天,隨著人們取名隨意性的增強,以及人口流動的頻繁、通婚範圍的擴大,人們對姓氏的認識也發生了較大變化,大多數人只把它當作一種區分彼此的符號,而不再過分看重它的血緣意義。大姓的泛濫,甚至幾十萬人同名同姓,使得姓氏這個本身存在的意義變得越來越淡。

  4000多個姓氏中,10%屬於小姓,有不少在普通字典上查也查不到的姓,這些姓冷僻,人少勢微,甚至不少姓氏的含義不甚雅潔。比如,在大姓的故鄉——河南其下屬市周口,發現就有「狼、雞、猴、狗、蛇、妻、妾、罵、邪」等姓;在陝西,還存在「第五」這個以序列數為姓氏的姓;在臺灣,還有「龜」姓的後裔,積極在大陸尋找他們不尋常的「祖蔭」。

  是中國人慣有的傳統文化的內在力量,謁祖尋根的意識才讓這些稀有姓氏得以存世。

  改姓之難

  石門溝村的「苟」氏族人的尋根大任,交給了第十六代傳人——苟百善,這個從石門溝村走出去有見識的人。

  宗族曾經有著讓人驕傲的歷史,但苟百善的父親苟志仁耿耿於懷,他希望能夠恢復祖姓,讓這種讓人驕傲的歷史回歸本姓,20年前,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兒子。

  但是,那時的時局和法規,並不可能給改姓指明道路。從2005年到2007年,苟百善的生活才圍繞著「改姓」二字運轉。

  和父親苟志仁較為簡單的改姓想法相比,苟百善則更理性一些,他總是希望為那個在苟姓家族中流傳的改姓故事尋找一點證據,於是他查找歷史書了解石敬瑭,甚至找來商洛市市志,市志裡明明白白地記著:苟姓人氏是在山西洪桐(注①)大移民中來到本地。

  但和父親一樣,苟百善的想法並沒有付諸於行動。因為他認為自己拿不出確切的證據,也從來沒有聽說過整個家族改姓的範例。

  而真正有實際改姓行動的是苟百善的哥哥——苟英賢。

  當苟英賢得知弟弟要著手申請改姓的時候,他終於向家人講出心底一個秘密:曾經自發改姓一年。

  那是1974年,當數學老師的苟英賢下課後回到辦公室,一群同事正在討論姓氏問題,看到苟英賢走進來,便七嘴八舌地說:「你姓什麼不好,幹嗎姓苟?」苟英賢一下子「杵」在原地,為姓爭辯。同事看他太過于堅持,就說:「如果你請我們吃飯,那我們就承認你姓敬。」

  原本是一場玩笑,苟英賢卻認真起來。他花了六塊錢,請了同事們吃了一頓豆腐宴。在1974年,六塊錢算是一筆巨款。於是同事們從此履行自己的承諾,都叫他敬老師,一切看似很容易。但到了年底,藥費報銷,教育局不認帳,苟英賢才覺得壞了事。一年的改姓也因此被迫中止。

  讓苟家人始料未及的改變,源於一條消息:2005年8月21日《西安晚報》以不大的篇幅,報導了河南登封市公安局允許當地40多位「苟」姓人改姓「敬」。

  河南的新聞給了苟家人力量,也為他們向公安局提出改姓申請提供了依據。苟百善和兩個哥哥苟英賢和苟英傑商量,決定回到石門溝村,召開五代族人會議,商討集體改姓。

  2005年9月13日,離中秋節不遠,苟百善一早就提著月餅回到村裡。

  頭一天晚上,村書記苟軍富就在村裡的大喇叭裡喊:「明日召開五代族人會議,商量改姓,要求苟姓村民抽空參加。」

  第二天八點不到,40多個苟姓人就急匆匆地趕到石門溝村小,上至七十餘歲的老人,下至三四歲小孩。坐在破舊的課桌上,40多苟姓人,吵吵鬧鬧地猜測著即將聽到的消息。

  這是苟氏家族裡許久不曾有的一次重要會議,雖然來的都是些老人、婦女,但苟百善還是很激動。他清了清喉嚨,念起《西安晚報》上的一則新聞:「50多位登封市唐莊鄉苟姓村民集體到公安局上訪,要求恢復敬姓,並獲得公安局批准。」

  頓時,不大的教室裡炸開了鍋。「改!我們也改!」一時間,要求改姓的聲音此起彼伏,甚至不少老人痛罵起逼迫祖先改姓的石敬瑭。會議上也發生了一個小小的爭議,由村裡的退休教師苟創石引發,他的擔心是「改姓是件麻煩的事」。

  個別的爭議並沒有阻止最後的改姓決議。會議最後決定,由苟百善替大家寫改姓申請,在申請最後附上願意改姓族人的名字,由村集體向公安局申請改戶籍。

  得到了族人的支持,苟百善終於開始擬寫這個自己早就想好的申請:他寫上了敬姓改為苟姓的來龍去脈,寫上了河南登封市改姓事例,還有民法第99條公民姓氏權的依據。

  2005年10月,苟百善代表544個族人正式向商洛市公安局提出改姓要求。一個月之後,2005年11月18日,公安局給了苟百善答覆,允許苟姓人改回敬姓。

  2005年年底,82歲的苟志仁向公安局申請改姓成功。第二年老人與世長辭。他的兒子敬百善說:「父親完成了一生最大的一個心願。」

  但是,石門溝人的成功,並不表示遠在東北的瀋陽市苟姓家族改姓會順利些。在瀋陽和撫順居住的苟姓有90多戶500餘人,牽頭人苟福友說,他們在報紙上看到河南登封苟姓人改姓敬的報導後非常振奮,但瀋陽市公安局戶證處警員告訴他們,雖然登封的做法很好,可目前他們要改姓尚存在難度。

  而黑龍江省公安廳,面對100個苟姓改姓申請,還在持觀望態度。

  祠堂與家譜的重修

   當然,仍然有不願意改姓,不過基本上都是從石門溝村走出去的、現在居住在城裡的人。他們多半涉及畢業證、銀行卡等證件改名手續麻煩,而索性不再改姓。敬百善的兒子苟濤,以及苟石創就是直到現在仍然沒有改姓。但苟濤還沒有上戶口的兒子,將改為敬姓。他會是敬百善家庭裡最小的一位改姓者。

  對於兒子不改姓,敬百善理解,如同按照家譜輩分為後代取名的傳統到他這一輩已不再延續一樣,時代已經將一部分傳統拋卻,而另一部分還在根深蒂固地保留著。

  石門溝有些封閉,村子距離商洛市約20公裡路程,但交通並不方便。村民們大多靠天吃飯,貧瘠的土地上可種植的農作物極少,玉米、紅薯最多,自給自足。這是一個有些閉塞的小村莊,村民們基本不看報紙、不懂得用網絡,如果不是敬百善帶回外省改姓的消息,這裡的村民們到現在還不會得知。和許多中國的農村相似,為了生計,石門溝的年輕人大多背上行囊遠走他鄉打工,村子裡留駐的大多是老人、孩子。

  十月的深秋,孩子們喜歡順著石門溝村的深溝一直往裡走,到一間破舊的院落外,抓螞蚱、打鬧,卻從來不知道身後院子過去的故事。

  這是以前苟氏的祠堂「敬宗堂」,院落裡曬著玉米,祠堂的正屋緊緊地鎖上。透過窗戶,能看到屋子裡有一塊斑駁的黑板,上面還有隱約可見的粉筆字「海上日出」。空空的屋子,旁人根本看不出這裡曾經是一個氏族的祠堂。曾經的歷史和故事似乎都淹沒在時間之中。

  院落裡只有偶爾幾個的老年人還記得這裡曾經的一切,就如72歲的敬英賢。1995年前,他就在這裡教書,教村裡的娃兒們念書識字。此後,有了更好的學校,祠堂被棄用,一直荒廢至今。

  敬百善還記得在他小時候,每當清明時節,村子裡所有的人都要在祠堂祭祖。一排排的祖先牌,每個人都要去磕頭上香,而小孩子們最感興趣的卻是在祠堂大擺三天的酒席,又熱鬧,又有好吃的。那時的祠堂香火興旺,寄託著他們對祖先的哀思。「文化大革命」破四舊,讓熱鬧不復存在,讓傳統消失得無影無蹤。

  恢復了老祖宗的姓,石門溝村的苟氏歷史即將終止,這個祠堂何時能恢復?還有過去苟氏的家譜——《歷代認祖傳家譜》,到現在家族已經到了第十八代,從十八代以後開始,家譜上的名字都要變了。

  這些是敬百善和村裡老人們最關心的事情。儘管祭祖活動也許再不能進行,但至少他希望以後的人還記得這是敬氏祠堂,不是苟氏祠堂。

  古今怪姓

  中國的姓氏來源豐富,五花八門,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儘管有些姓現在不常見了,看起來依然是那麼的不可思議。

  氣象:天、日、月、星、風、雲、雷、虹、霞等;

  地貌:地、山、沙、野、島、岸、坡、嶺、江、河;

  數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億、兆;

  序列數: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等;

  稱謂:父母、兄弟、叔、伯、公、婆、姑、舅、娘、母、姥、哥、姐、夫、兒;

  動作:開、關、問、聽、打、殺、扔、撲、掃、拍、拉、抱、吹、吼、爬、看;

  動物:馬、牛、羊、狗、豬、雞、鴨、鵝、虎等;

  植物:桃、李、楊、柳、松、柏、桐、粟、梅等;

  時間:春、夏、秋、冬、晨、午、晚、夜;

  方位:東、南、西、北、上、下、左、右;

  食物:米、飯、茶、酒、煙、糕;

  用具:盆、盤、碗、鍾、鏡、柴、燭、枕、席;

  表象:新、舊、方、圓、直、尖、厚、扁、肥、胖;

  人體器官:頭、耳、口、眼、鼻、舌、齒、眉、發、足、身、骨、心、膽、皮;

  天幹地支:甲、乙、丙、丁、子、醜、寅、卯、辰、午、末、申、酉、戌、亥、幹;

  行政區劃:省、市、州、府、縣、旗、區、鎮、鄉、京、都、郡、郊、宗、家;

  軍隊編制:軍、師、旅、團、營、連、排、班、士、帥、將、校、尉、兵、卒、司工、戰士等;

  文教器具:筆、墨、紙、硯、琴、棋、書、畫。

  南都周刊稿件,轉載請註明,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王偉)

相關焦點

  • 陝西商州苟姓家族厭惡姓苟 312人集體改回敬姓
    新華網西安8月11日電(記者 丁靜)祖上本來姓敬卻因為犯了皇帝的名諱而被迫改為姓苟,陝西省商州區312人最近通過公安機關成功將「苟」姓改為「敬」姓。這是記者11日從陝西省商洛市公安局商州分局了解到的。  商洛市沙河子鎮石門溝村人敬百善從小就聽老人們說自己本姓敬,卻不知因為什麼原因改姓苟。
  • 「苟」姓父親讓女兒改姓「敬」:不想孩子尷尬
    父姓「苟」,要給女兒改姓敬  「我不想讓娃娃遭遇同樣的尷尬」  亞心網訊(記者吳佩涵)俗話說得好,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而市民苟先生這幾天卻偏偏要改姓,且為了這件事忙得焦頭爛額。  苟先生的老家在陝西,2006年,老家的遠近親戚集體改姓,把『苟』全改成了『敬』。苟先生當時動過改姓的心思,而如今有了女兒,他為女兒改姓的想法更強烈了。  「孩子還沒有落戶,涉及的事沒那麼複雜。」苟先生以為出生證上改了就行,可當11月初,他到戶口所在地的派出所給女兒落戶時才意識到,改姓沒那麼簡單。
  • 「苟」姓父親難忍外號「汪汪」 讓女兒改姓敬
    苟先生說,於是在10月25日出院辦出生證明時,苟先生便將女兒的姓改為「敬」。「我這也不是亂改的。」苟先生說,因為「苟」姓而是由「敬」姓演變而來的。苟先生的老家在陝西,2006年的時候,老家的遠近親戚集體改姓,都把『苟』全改成了『敬』。苟先生當時就動過改姓的心思,而如今有了女兒,他要為女兒改姓的想法更強烈了。「孩子還沒有落戶,涉及的事項沒那麼複雜。」
  • 苟姓男子欲給孩子改姓:寧可不上戶口也不讓姓苟
    五代十國時期,後晉一「敬」姓大臣因為要避皇帝石敬瑭的名諱,忍痛減「文」改姓為「苟」。   一千多年後,滎陽市雷垌村幾百名「苟」姓後人不堪祖宗改姓所累,改回「敬」姓。這幾年,鄭州也陸續有苟姓人改姓敬。
  • 外號汪汪:「苟」姓父親崩潰 要女兒改姓敬
    苟先生說,因為「苟」姓就是由「敬」姓演變而來的。苟先生的老家在陝西,2006年的時候,老家的遠近親戚集體改姓,都把『苟』全改成了『敬』。苟先生當時就動過改姓的心思,而如今有了女兒,他要為女兒改姓的想法更強烈了。「孩子還沒有落戶,涉及的事項沒那麼複雜。」
  • 外號汪汪:「苟」姓父親崩潰要女兒改姓敬
    苟先生說,因為「苟」姓就是由「敬」姓演變而來的。苟先生的老家在陝西,2006年的時候,老家的遠近親戚集體改姓,都把『苟』全改成了『敬』。苟先生當時就動過改姓的心思,而如今有了女兒,他要為女兒改姓的想法更強烈了。「孩子還沒有落戶,涉及的事項沒那麼複雜。」
  • 「苟」姓父親難忍兒時外號「汪汪」 要讓女兒改姓敬
    苟先生說,於是在10月25日出院辦出生證明時,苟先生便將女兒的姓改為「敬」。「我這也不是亂改的。」苟先生說,因為「苟」姓而是由「敬」姓演變而來的。苟先生的老家在陝西,2006年的時候,老家的遠近親戚集體改姓,都把『苟』全改成了『敬』。苟先生當時就動過改姓的心思,而如今有了女兒,他要為女兒改姓的想法更強烈了。「孩子還沒有落戶,涉及的事項沒那麼複雜。」
  • 「苟」姓父親給女兒改姓「敬」遇難 令人尷尬的姓氏不少
    不去辦證並非忙得無法脫身,而是苟先生一家覺得,苟姓在溫並不常見,怕孩子今後生活尷尬,家人商量著給孩子改姓「敬」,但改姓並非易事。11月26日,記者從醫院、公安等部門了解到,苟先生這個意願並不符改姓條件,孩子可隨母姓張,或隨祖父母姓氏。
  • 改姓簡史:苟先生最近有點煩 | 姓氏背後的歷史
    與彤姓毫無關係的壹讀君 | 彤 子最近,河南焦作的苟先生喜得千金,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因為他被人從小苟叫到老苟,實在不希望自己的女兒重蹈他的覆轍,想給女兒改為「敬」姓,但是......耿直的工作人員表示:「不能說不喜歡這個姓氏,就要更改。」呵呵噠,誰說不喜歡就不能改?人家苟先生祖上就姓敬。
  • 重慶4名「苟」姓孩童獲批改姓「敬」 常被同學取笑
    4月15日,重慶市石柱縣沙子派出所門前鑼鼓喧天,原來,「苟」氏家人在得知本家族四名孩童經重慶公安戶籍部門批准,終於認祖歸宗,成功改姓,「苟」氏家人欣喜萬分,特地製作一面「春風化雨 為民解憂」錦旗,敲鑼打鼓前來感謝派出所為民辦好事、辦實事。
  • 瀋陽現有141人姓苟 10多人改姓
    本報訊(華商晨報華商響網主任記者虞祿洋)日前,「河南苟姓後人寧可不上戶口也不讓孩子姓苟」的新聞在網上引起廣泛關注。  記者了解到,瀋陽已經有10餘苟姓居民都改姓敬了,因為他們誰都不願意姓苟。  認祖歸宗「苟」姓改「敬」姓  據苟姓族人介紹,苟姓改名主要是因為發音「gou」,讓人浮想聯翩。
  • 擔心生活遇尷尬 苟姓男子想讓孩子姓「敬」屢遭碰壁
    苟姓男子想讓孩子姓「敬」屢遭碰壁 滎陽登封有成功改姓先例□大河報 記者呂高見核心提示|「我姓苟,想把二女兒的姓改成『敬』姓。」他家族中本家兄弟,哥哥的孩子,以及他的大女兒也都由苟姓改成了敬姓,大女兒是在2014年左右改的姓,當時有苟姓改敬姓政策。由於當時苟先生在外打工,因此未能改姓。苟先生說,沒想到這一次卻遇到了難題,女兒出生的醫院不開新生兒出生證明,稱要先讓派出所出相關證明,而他到派出所戶籍室時對方表示這樣不符合規定,也無法出具。「這該咋辦?」苟先生犯了難。
  • 被問貴姓時總是很尷尬 瀋陽10餘姓"苟"的人改姓
    中新網8月11日電 據華商晨報報導,俗話說得好,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可瀋陽已經有10餘人都改姓敬了,因為他們誰都不願意姓苟。   瀋陽市公安局社區警務支隊戶政科有關人員介紹說,目前瀋陽有150餘名姓苟的居民。苟姓市民改成敬姓符合相關規定,只要拿著戶口簿、身份證複印件以及書面申請到所屬派出所提出申請即可。
  • 男子嫌「苟」姓不好想改「敬」
    據大河報4月13日報導,家住焦作溫縣南張羌鎮的苟先生覺得他的姓氏叫起來不太好聽,給其工作、生活帶來很多不便,甚至有時遭遇尷尬那是常有的事。
  • 因姓「苟」屢遇尷尬 他們乾脆把姓氏改了
    可近日,在重慶石柱縣,一苟姓人家得知家裡四名孩童成功改姓敬後,卻趕到派出所敲鑼打鼓地感謝民警。這是為何呢?牛肉店老闆想改姓苟應龍是石柱縣沙子鎮農村人,中學畢業後就到武漢烹飪學校學習廚藝,如今在石柱縣開了一家牛肉館。生意越做越紅火,日子過得順風順水。可不久前,苟應龍卻遇到件煩心事:兒子不願意去上學。
  • 說說「苟」姓的來源,其後人今天卻紛紛要改
    苟姓趙、錢、孫、李……,我們中國人每個人都又一個姓氏,姓氏的來源也是多種多樣,有部落、封邑、官名,甚至以居住地為姓氏,也有些因避諱避禍而改姓的,比如操姓,就是曹操後人怕被司馬氏迫害修改而來。今天木旦鳩茲來說說另一個奇葩姓,苟姓。
  • 狗年聊「狗」姓,苟姓居民為何改姓敬?
    成年工作後,向客戶介紹自己姓『苟』時,有時對方還要重複問一遍:『姓什麼?』」   俗話說,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祖輩傳下來的姓氏,既是家族的象徵,也是傳統社會處理血統、婚姻、財產繼承等問題時考慮的依據之一。中國人自古以來都十分重視姓氏,避諱改姓,出現群體改姓事件則是罕見。
  • 苟姓男子想為女兒改姓"敬":不想女兒生活遇尷尬
    不管你叫什麼,別人有時候都會親切地稱呼你為「小苟」「老苟」,說起自己的姓氏,苟先生顯得很無奈。他說,他的姓氏叫起來不太好聽,給其工作、生活帶來很多不便,甚至有時遭遇尷尬那是常有的事。為了讓下一代不重蹈覆轍,決定為女兒改姓。  苟先生告訴記者,苟姓改為敬姓,並不是無理可據,之前滎陽等地也聽說過。
  • 發音有點尷尬的苟姓,改姓敬?不是所有苟姓人都源於敬姓
    理由是苟姓的老祖宗原本姓敬,五代十國時期,因為避後晉高祖石敬瑭的名諱,改為苟姓。 其實,這種說法雖然沒錯,但是只有一部分苟姓源於敬姓,換句話說,並非所有的苟姓人都源於敬姓。 苟姓的「苟」讀音為輕聲,後人訛讀為[gǒu]音。 苟姓為古老的姓氏之一。
  • 古代「避諱改姓」那些事
    東漢著名隱士嚴光,本姓莊氏,和春秋時期哲學家莊子同姓。 漢明帝劉莊在位時期,莊氏家族為避天子名諱,被迫改姓嚴氏。 北宋名相文彥博也並不姓文,本姓為敬氏,其曾祖父敬時生活在五代十國時期的後晉國,後晉高祖名石敬瑭,敬氏被生生拆為兩個姓氏,一部分以「苟」為姓氏,另一部分以「文」為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