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21日,苟百善成了敬百善。薛振宇/華商圖片網 |
2006年4月,溫州蒼南縣仙居鄉陳氏祠堂完譜大典時,從附近趕來的陳氏家族近萬人和看熱鬧的鄉親,擠滿了整個祠堂。 |
我們祖先曾有過「第一」到「第八」這樣的「序列數」複姓,如今剩下的只有「第五」了,中國的姓氏和血緣密切相關,更何況小姓在延續過程中,受到的外界幹擾會更小。圖為陝西省涇陽縣埝口五村的小學生,因為特別的姓氏,讓他們在同學中頗受重視。 |
家譜記載了一家一族的淵源和發展,興旺與衰落,所以研究家譜,也就是研究歷史——尤其是姓氏的歷史。圖為河南周口市體育教師葉二紅搜集到的種種家譜。 |
河南安陽殷墟百家姓牆上,古人關於」姓「和」氏「的圖解。 |
「苟」氏改姓:「苟」百善成了「敬」百善
五代十國後晉一「敬」姓大臣因避皇帝石敬瑭名諱,忍痛減「文」改姓為「苟」。一千多年後,陝西石門溝村500多名「苟」姓後人不堪祖宗改姓所累,請求恢復「敬」姓。在「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中國,一個家族的改姓之旅,漫長而艱難……
南都周刊記者 甘丹 陝西商洛報導
姓,代表氏族的血統,最早起源於母系氏族社會,即一個氏族名下的成員都出自一個母系祖先。
「姓」的造字屬於會意,由兩個象形字「女」和「生」組成,意為女子所生,生而有姓。
氏,是姓的衍生分支,是古代貴族標誌宗族系統的稱號,應起源於父系氏族社會。「氏」的造字方法是象形,早在甲骨文中就有,可解釋為木本,即植物之根;後來取水之源頭,木之根本的意義。
姓和氏,本來有著不同的含義和社會職能,姓是決定能否通婚的依據,而氏是用來區別貴賤的;先秦時女子稱姓,男子稱氏;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姓、氏才開始混合;漢朝以後,從太史公開始,對姓和氏不再有嚴格的區分。
「不是苟[Gǒu],是敬,尊敬的敬。」
這是59歲敬百善的開場白,已經念叨了兩年,身邊的人聽得發膩。
2005年的11月21日,是這個陝西省商洛市疾控中心員工半百人生中最具顛覆性的一天:在「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中國,改了自己屬了57年的姓。
老「苟」成了老「敬」,在苟百善看來,自己並不是改了祖宗,相反,是「恢復家族本來面目」。
改姓,在陝西省,「敬」百善是第一,但不是惟一。
接著是他的女兒,「苟」豔,成了「敬」豔。
然後是82歲的老父親,「苟」志仁,改叫「敬」志仁。
……
直至他的家鄉——沙河子鎮石門溝村260多個「苟姓」族人。
商洛市沙河子鎮石門溝村苟氏,相傳他們本是後晉敬氏家族後裔,因為避諱,不得不減「文」改為「苟」姓。「苟」,音同「狗」,讓一千多年後的後人不堪祖宗所累。
為「苟」姓所累的,當然不止石門溝村人。來自商洛市公安局今年最新數據顯示,該市下屬的商州區、山陽縣、柞水縣和鎮安縣共有560人改苟姓為敬姓,目前還有300餘人正在申請中。
其實,早在門溝村人之前,2005年5月,河南登封市40多位「苟」姓人基於同樣的理由,成功改為「敬」姓。接著——
2006年3月1日,甘肅春風紡織集團57歲的幹部苟信友成為天水市「苟」姓居民改「敬」姓的第一人。
2006年6月,河北滄縣興濟鎮前羅官屯村300多「苟」姓村民,改姓成功;
2006年8月,《華商晨報》報導,瀋陽已有10多個姓「苟」居民改姓;
2007年,黑龍江省公安廳戶政支隊接到肇東市100多名苟姓人的聯名申請改姓敬。
……
在所有「苟」氏改姓的申請裡,理由只有一條:恢復祖先原姓。關注這場改姓的姓氏專家王泉根說,全國「苟」氏大改姓熱,背後是近幾年來中國姓氏尋根熱。
「苟」的尷尬
秦嶺東段南麓,石門溝村靜靜地躺在丹江流域的山嶺深處,日復一日地上演著相同的戲碼。
順著一條山溝徑直往前走,穿過猶如一堵「石門」的兩塊山石,就進入石門溝村的土地。石門溝村於1999年由苟家村、桃園河村和高砭村合三為一,村裡居住著近1000人,佔了村中人口三分之一多的苟氏是這裡最大的家族。
儘管苟姓人居住在這片土地上已長達十八個年頭,但他們卻不認為這裡是故鄉。山西洪桐才是他們遷徙的源頭。
和許多的農村一樣,石門溝村也流傳著屬於他們這個村子的故事。走在石門溝村「苟氏」地盤,隨便攔下一個幹活的村民,或是奔跑在山路上的小孩,他們大都會操著一口濃厚的陝東南方言,告訴你這樣一個故事:
村子裡的所有苟姓人氏,原本姓敬,是五代十國後晉一位敬姓大臣的後裔。因為敬姓和石敬瑭名字中的「敬」相同,犯了忌諱。偏偏不巧的是,敬姓大臣在這時又得罪了當時後晉位高權重的另一個大臣,在這位大臣的煽風點火之下,石敬瑭下令誅殺所有敬姓人氏。為了保存整個家族的血脈,敬姓大臣連夜召開緊急宗族會議,商議對策。為了躲避殺生之禍,敬姓被一分為二,敬氏後人屈辱地全部改為「苟」姓或「文」姓,以此偷生。後來,在明代山西洪桐的大移民中,苟姓人的一部分又長途跋涉地來到了如今居住的商洛土地。
居住在石門溝村的苟姓人,本有著他們的小小天地,抬頭出門見到的都是同族的叔伯兄弟,「苟姓」並不讓彼此覺得有何不妥。但自從越來越多的族人走出村子後,他們才感覺到自己的姓因為和「狗」字同音所帶來的尷尬。
敬百善一直記得這麼一天。
在縣城上學的兒子苟濤放學回來,進門就嚷:「我不要姓苟,我要改跟媽媽姓任。」敬百善仔細一問,才知道因為這個「苟」姓,兒子受到許多同學的嘲笑是「小狗」。
雖然孩子們鬧著要改姓,讓大男人敬百善有些生氣,但他也能體會到孩子的委屈。在單位上,他也時常遭到同事們的戲謔——「老狗」。連妻子任彩霞回娘家,提起丈夫姓「苟」,總會引來一群人愕然:「啥?姓狗?還有這個姓?」
苟步霄,敬百善已去世的堂兄。身前曾在商洛市城關中學當會計的他,給人留下印象的有這麼一幕:一些調皮的學生每次看到苟步霄,就戲謔地喊:「老苟,老苟,渾身是毛。」
尷尬似乎屬於全天下的「苟」姓人。
河南登封市唐莊鄉玉臺村苟根生,外號為「卡爾」,因為有部外國電影叫《警犬卡爾》;苟根生有個讀小學叫苟慧麗的女兒,學校的同學就喊她「狗狐狸」。為此,苟根生至少有兩個月,沒和那些叫他「卡爾」的街坊們說話。
做生意的苟鎮,最苦惱的是有時候買東西開發票,很容易被寫成「狗」姓。
新疆烏魯木齊市6歲的苟江玥,最害怕上幼兒園,因為小朋友會叫自己是「狗娃子、小狗狗」。
提起「苟」姓,唐莊鄉郭村村民苟鳳更是一臉氣憤。孩子長大了介紹對象時,女方一聽男方姓苟,就是搖頭,因為若是以後生了孩子,別人豈不是說生了一窩狗兒?
2006年9月15日,遼寧省新民市一男子苟旭威為姓所累30年不堪忍受,專程赴省公安廳要求改回祖姓敬。「這個姓已壓抑我30多年了,我現在都不好意思到外面去打工,只能一直在家做農活。」為了改姓,苟旭威的父親甚至發話,若改姓成功,在村裡擺酒兩桌。
為了規避「苟」姓,有人從小就隨了母姓,有的乾脆不要姓,有的甚至故意念成「Gōu」音。而遭到了嘲笑的苟百善們,越來越相信這個世代流傳的故事,他們希望自己也能像先祖一樣姓「敬」——一個代表尊敬、敬愛的字,為此,他們不得不尋根,為自己祖先出處找個理由。
「苟」姓
據《國語》和《古今姓氏書辨證四十五厚》等古籍記載,苟姓最初產生於黃帝時期。「黃帝之子得姓十二人,其一為苟。」這是苟姓最早的來源。除此之外,民間流傳或史書記載苟姓多由其他姓氏改變而來。
姓氏學研究專家、中國百家姓研究中心主任王大良說,苟姓是一個來源較為複雜的姓氏,但得姓最早的一支相傳與黃帝有關,是由黃帝子孫再分封而來的姓氏。另外,相傳帝舜的後代中也有人姓苟。五代時期,後晉也確實有敬姓改為苟姓的事情。
由於與皇帝的名諱相同的緣故,敬姓在發展中曾遇到過多次改姓現象,被認為是一個最倒黴的姓氏。
在南朝梁時,權臣侯景曾建立一個漢朝,由於敬姓人的姓氏與他的名字同音,應該加以避諱,於是敬姓便改姓恭。侯景的政權滅亡後,他們雖然得以恢復原來的姓氏,但到五代十國時,又因為姓氏犯後晉高祖石敬瑭的名諱,不得不把姓氏拆開,一分為二,成為「苟、文」兩個姓氏。後晉滅亡後,後漢建立,他們恢復敬姓,但不久以後後漢歸宋,他們又因避宋太祖趙匡胤祖父趙敬的名諱,而改姓文。
在姓氏專家、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泉根看來,苟姓的起源,正如許多中國的姓氏演變一樣,隨著歷史的發展,姓氏本身也隨著歷史發展發生許多變化。漢民族最初只有幾個或幾十個姓氏,正是因為改姓才使姓氏發展到今天這樣的規模。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義達集兩年之力,所作的《新百家姓》中,共獲得姓氏4000多個,李、王、張三大姓氏,分別佔了全國總人口的7.4%、7.2%和6.8%,而名列前100個的姓氏據有人口多達90%。翻開新版《中國姓氏大辭典》記錄,中國原來曾經有過23000萬姓氏,從中可以看出,大姓對小姓的「殺傷力」有多強。
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社會的發展,無論是我國還是外國,傳統姓氏都在發生變化,在古人看來,姓氏的最基本功能是區分血統、辨別婚姻,避免因同姓結婚而造成遺傳問題,保證人口質量。而今天,隨著人們取名隨意性的增強,以及人口流動的頻繁、通婚範圍的擴大,人們對姓氏的認識也發生了較大變化,大多數人只把它當作一種區分彼此的符號,而不再過分看重它的血緣意義。大姓的泛濫,甚至幾十萬人同名同姓,使得姓氏這個本身存在的意義變得越來越淡。
4000多個姓氏中,10%屬於小姓,有不少在普通字典上查也查不到的姓,這些姓冷僻,人少勢微,甚至不少姓氏的含義不甚雅潔。比如,在大姓的故鄉——河南其下屬市周口,發現就有「狼、雞、猴、狗、蛇、妻、妾、罵、邪」等姓;在陝西,還存在「第五」這個以序列數為姓氏的姓;在臺灣,還有「龜」姓的後裔,積極在大陸尋找他們不尋常的「祖蔭」。
是中國人慣有的傳統文化的內在力量,謁祖尋根的意識才讓這些稀有姓氏得以存世。
改姓之難
石門溝村的「苟」氏族人的尋根大任,交給了第十六代傳人——苟百善,這個從石門溝村走出去有見識的人。
宗族曾經有著讓人驕傲的歷史,但苟百善的父親苟志仁耿耿於懷,他希望能夠恢復祖姓,讓這種讓人驕傲的歷史回歸本姓,20年前,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兒子。
但是,那時的時局和法規,並不可能給改姓指明道路。從2005年到2007年,苟百善的生活才圍繞著「改姓」二字運轉。
和父親苟志仁較為簡單的改姓想法相比,苟百善則更理性一些,他總是希望為那個在苟姓家族中流傳的改姓故事尋找一點證據,於是他查找歷史書了解石敬瑭,甚至找來商洛市市志,市志裡明明白白地記著:苟姓人氏是在山西洪桐(注①)大移民中來到本地。
但和父親一樣,苟百善的想法並沒有付諸於行動。因為他認為自己拿不出確切的證據,也從來沒有聽說過整個家族改姓的範例。
而真正有實際改姓行動的是苟百善的哥哥——苟英賢。
當苟英賢得知弟弟要著手申請改姓的時候,他終於向家人講出心底一個秘密:曾經自發改姓一年。
那是1974年,當數學老師的苟英賢下課後回到辦公室,一群同事正在討論姓氏問題,看到苟英賢走進來,便七嘴八舌地說:「你姓什麼不好,幹嗎姓苟?」苟英賢一下子「杵」在原地,為姓爭辯。同事看他太過于堅持,就說:「如果你請我們吃飯,那我們就承認你姓敬。」
原本是一場玩笑,苟英賢卻認真起來。他花了六塊錢,請了同事們吃了一頓豆腐宴。在1974年,六塊錢算是一筆巨款。於是同事們從此履行自己的承諾,都叫他敬老師,一切看似很容易。但到了年底,藥費報銷,教育局不認帳,苟英賢才覺得壞了事。一年的改姓也因此被迫中止。
讓苟家人始料未及的改變,源於一條消息:2005年8月21日《西安晚報》以不大的篇幅,報導了河南登封市公安局允許當地40多位「苟」姓人改姓「敬」。
河南的新聞給了苟家人力量,也為他們向公安局提出改姓申請提供了依據。苟百善和兩個哥哥苟英賢和苟英傑商量,決定回到石門溝村,召開五代族人會議,商討集體改姓。
2005年9月13日,離中秋節不遠,苟百善一早就提著月餅回到村裡。
頭一天晚上,村書記苟軍富就在村裡的大喇叭裡喊:「明日召開五代族人會議,商量改姓,要求苟姓村民抽空參加。」
第二天八點不到,40多個苟姓人就急匆匆地趕到石門溝村小,上至七十餘歲的老人,下至三四歲小孩。坐在破舊的課桌上,40多苟姓人,吵吵鬧鬧地猜測著即將聽到的消息。
這是苟氏家族裡許久不曾有的一次重要會議,雖然來的都是些老人、婦女,但苟百善還是很激動。他清了清喉嚨,念起《西安晚報》上的一則新聞:「50多位登封市唐莊鄉苟姓村民集體到公安局上訪,要求恢復敬姓,並獲得公安局批准。」
頓時,不大的教室裡炸開了鍋。「改!我們也改!」一時間,要求改姓的聲音此起彼伏,甚至不少老人痛罵起逼迫祖先改姓的石敬瑭。會議上也發生了一個小小的爭議,由村裡的退休教師苟創石引發,他的擔心是「改姓是件麻煩的事」。
個別的爭議並沒有阻止最後的改姓決議。會議最後決定,由苟百善替大家寫改姓申請,在申請最後附上願意改姓族人的名字,由村集體向公安局申請改戶籍。
得到了族人的支持,苟百善終於開始擬寫這個自己早就想好的申請:他寫上了敬姓改為苟姓的來龍去脈,寫上了河南登封市改姓事例,還有民法第99條公民姓氏權的依據。
2005年10月,苟百善代表544個族人正式向商洛市公安局提出改姓要求。一個月之後,2005年11月18日,公安局給了苟百善答覆,允許苟姓人改回敬姓。
2005年年底,82歲的苟志仁向公安局申請改姓成功。第二年老人與世長辭。他的兒子敬百善說:「父親完成了一生最大的一個心願。」
但是,石門溝人的成功,並不表示遠在東北的瀋陽市苟姓家族改姓會順利些。在瀋陽和撫順居住的苟姓有90多戶500餘人,牽頭人苟福友說,他們在報紙上看到河南登封苟姓人改姓敬的報導後非常振奮,但瀋陽市公安局戶證處警員告訴他們,雖然登封的做法很好,可目前他們要改姓尚存在難度。
而黑龍江省公安廳,面對100個苟姓改姓申請,還在持觀望態度。
祠堂與家譜的重修
當然,仍然有不願意改姓,不過基本上都是從石門溝村走出去的、現在居住在城裡的人。他們多半涉及畢業證、銀行卡等證件改名手續麻煩,而索性不再改姓。敬百善的兒子苟濤,以及苟石創就是直到現在仍然沒有改姓。但苟濤還沒有上戶口的兒子,將改為敬姓。他會是敬百善家庭裡最小的一位改姓者。
對於兒子不改姓,敬百善理解,如同按照家譜輩分為後代取名的傳統到他這一輩已不再延續一樣,時代已經將一部分傳統拋卻,而另一部分還在根深蒂固地保留著。
石門溝有些封閉,村子距離商洛市約20公裡路程,但交通並不方便。村民們大多靠天吃飯,貧瘠的土地上可種植的農作物極少,玉米、紅薯最多,自給自足。這是一個有些閉塞的小村莊,村民們基本不看報紙、不懂得用網絡,如果不是敬百善帶回外省改姓的消息,這裡的村民們到現在還不會得知。和許多中國的農村相似,為了生計,石門溝的年輕人大多背上行囊遠走他鄉打工,村子裡留駐的大多是老人、孩子。
十月的深秋,孩子們喜歡順著石門溝村的深溝一直往裡走,到一間破舊的院落外,抓螞蚱、打鬧,卻從來不知道身後院子過去的故事。
這是以前苟氏的祠堂「敬宗堂」,院落裡曬著玉米,祠堂的正屋緊緊地鎖上。透過窗戶,能看到屋子裡有一塊斑駁的黑板,上面還有隱約可見的粉筆字「海上日出」。空空的屋子,旁人根本看不出這裡曾經是一個氏族的祠堂。曾經的歷史和故事似乎都淹沒在時間之中。
院落裡只有偶爾幾個的老年人還記得這裡曾經的一切,就如72歲的敬英賢。1995年前,他就在這裡教書,教村裡的娃兒們念書識字。此後,有了更好的學校,祠堂被棄用,一直荒廢至今。
敬百善還記得在他小時候,每當清明時節,村子裡所有的人都要在祠堂祭祖。一排排的祖先牌,每個人都要去磕頭上香,而小孩子們最感興趣的卻是在祠堂大擺三天的酒席,又熱鬧,又有好吃的。那時的祠堂香火興旺,寄託著他們對祖先的哀思。「文化大革命」破四舊,讓熱鬧不復存在,讓傳統消失得無影無蹤。
恢復了老祖宗的姓,石門溝村的苟氏歷史即將終止,這個祠堂何時能恢復?還有過去苟氏的家譜——《歷代認祖傳家譜》,到現在家族已經到了第十八代,從十八代以後開始,家譜上的名字都要變了。
這些是敬百善和村裡老人們最關心的事情。儘管祭祖活動也許再不能進行,但至少他希望以後的人還記得這是敬氏祠堂,不是苟氏祠堂。
古今怪姓
中國的姓氏來源豐富,五花八門,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儘管有些姓現在不常見了,看起來依然是那麼的不可思議。
氣象:天、日、月、星、風、雲、雷、虹、霞等;
地貌:地、山、沙、野、島、岸、坡、嶺、江、河;
數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億、兆;
序列數: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等;
稱謂:父母、兄弟、叔、伯、公、婆、姑、舅、娘、母、姥、哥、姐、夫、兒;
動作:開、關、問、聽、打、殺、扔、撲、掃、拍、拉、抱、吹、吼、爬、看;
動物:馬、牛、羊、狗、豬、雞、鴨、鵝、虎等;
植物:桃、李、楊、柳、松、柏、桐、粟、梅等;
時間:春、夏、秋、冬、晨、午、晚、夜;
方位:東、南、西、北、上、下、左、右;
食物:米、飯、茶、酒、煙、糕;
用具:盆、盤、碗、鍾、鏡、柴、燭、枕、席;
表象:新、舊、方、圓、直、尖、厚、扁、肥、胖;
人體器官:頭、耳、口、眼、鼻、舌、齒、眉、發、足、身、骨、心、膽、皮;
天幹地支:甲、乙、丙、丁、子、醜、寅、卯、辰、午、末、申、酉、戌、亥、幹;
行政區劃:省、市、州、府、縣、旗、區、鎮、鄉、京、都、郡、郊、宗、家;
軍隊編制:軍、師、旅、團、營、連、排、班、士、帥、將、校、尉、兵、卒、司工、戰士等;
文教器具:筆、墨、紙、硯、琴、棋、書、畫。
南都周刊稿件,轉載請註明,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