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著還有20多天,2020年就要過去了。每到年底,很多人非常關心的一件事,就是新的一年,自己會不會有一些美好的事情發生。
而就在此時,各種「網絡算命」服務開始紛紛上線,美其名曰幫大家測測來年「運勢」。
近日,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人民檢察院公布了一起「利用迷信手段實施詐騙犯罪的重大案件」。
該案受害人王女士因長時間患病,導致感情、事業不順,精神陷入消沉,閒來無事在某網絡社交平臺上看到內容為「卜卦算命」的直播,後添加對方為好友,並多次向其高價購買「驅邪符」等物品,先後被騙走250多萬元。近日,該案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提起公訴。
騙子「算命」騙錢不滿足 招代理瘋狂吸金
如此瘋狂斂財,您是不是已經感到震驚了?但是,這類網絡佔卜帳號還有其他更賺錢的操作,那就是招代理。這又是怎麼回事兒呢?
「AI手相面相分析」帳號運營者 :沒有推廣渠道的話做不了,光靠推薦給身邊的朋友,賺不了什麼錢。我們給你開通合伙人的權限,你拉一個人進來測的話,我們可以給你分錢,拉的人越多賺得越多,最高可以給你90%的分成 。現在做這種推廣代理的挺多的。
想要獲得更高比例的提成,就要從「普通會員」升級為「高級代理」 ,或者是「合伙人」 ,相應的,需要繳納99元或199元的升級費,這部分錢也是此類網絡佔卜帳號的主要收入來源。
此外,尤其值得警惕的是,該類帳號所發布的營銷文章,如《旺夫命和克夫命的面相辨別》等,大多套用所謂的女德和宿命論等內容,充滿了對女性的偏見與貶損。而這樣的營銷文章,帳號運營者表示,有專門的寫手負責製作。
「AI手相面相分析」帳號運營者 :公眾號裡的那些,都是自己編的,有專門的人寫。編得越像樣越能賺錢,看的人越多,測試的人越多就越賺錢。
當記者第二天查看時,發現該帳號已被封號。
微信相關負責人 饒女士 :其實這類的違規帳號,我們日常一直都在發現、打擊,我們通過機器識別和人工審核相結合的方式,發現一個封一個。
「算命」無科學依據 為何總有人樂此不疲?
除了藉助必要的技術手段,網絡算命之所以能有市場,關鍵還在於抓住了人們的某種心理。到底是什麼心理,讓一些人對算命樂此不疲呢?
△央視財經《第一時間》欄目視頻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 張昕 :網上和在線下形式的算命,都是一樣的,為了滿足來算命的人的心理需求。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做掌控感,是對於不確定性的規避。我們很多情感,或者說生活壓力,往往來自於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專家介紹,面對各種壓力,人們往往會追究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心理學將其分為外歸因和內歸因,分別指外部環境導致和自身性格使然。
內歸因容易讓人產生挫敗感,降低自尊。而外歸因則會緩解人們的焦慮,有助於調整心態應對變化,這也是算命者對心理學的應用。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 張昕 :這個在心理學中我們也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或者稱為「自證預言」,就是往往我們認同的一個答案,最終可能就變成了真的結果。
另外,心理學上的「巴納姆效應」,也常常被算命者利用。「可能就是給你一個模稜兩可的答案,但讓你能夠對號入座,讓你覺得可信。」張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