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裙」的魅力所在,從楊貴妃的故事便可以得知!

2020-12-19 熊貓歷史說

俗語常將男子鍾情於某女子稱之為「拜倒在石榴裙下」。然人們對石榴裙的一些歷史和逸事知道的實不多。

「 石榴裙」自然是與石榴有關。傳說楊貴妃非常喜愛石榴花,愛吃石榴,特別愛穿繡滿石榴花的彩裙。唐天寶年間,唐明皇投其所好,在華清池西繡嶺、王母祠等地廣泛栽種石榴,每當榴花競放之際,這位風流天子即設酒宴於「熾紅火熱」的石榴花叢中。

石榴裙大概出現在六朝時期。當時詩人何思澄就在他的《南苑逢美人》詩中就寫過:「媚眼隨嬌合,丹唇逐笑兮。風卷葡萄帶,日照石榴裙」,用石榴來代指美女。梁元帝的《烏棲曲》中有"芙蓉為帶石榴裙"。看來"石榴裙"的典故用法,六朝的時候就有了。

不過,石榴裙聞名天下還是因為唐朝,唐朝是石榴裙的大盛時代。石榴裙真正成為貴族婦女的時尚性感服裝。因為唐代是魏晉南北朝三百多年民族融合後的王朝,增強了少年血性,又胡漢混血,浪漫多姿。

整個唐代如萬花筒般:混血的人種,胡人夾克的服飾,健壯丰韻的女人,比較自由的婚姻,胡姬的酒店,藝妓的繁榮、尚武的精神,道教的好仙,國際的交往,貴族的社會,才華橫溢之士的湧現。唐朝是中國人豐滿的青春時代。柳貽徵:「廣進異種者,其社會將日即盛強。」(《中國文化史》)

久而久之,「石榴裙」就成了古代年輕女子的代稱。南北朝詩人何思徵在他的《南苑逢美人》詩中就寫過兩句:「風卷葡萄帶,日照石榴裙」,用石榴來暗比心中美女。元代的劉鉉《烏夜啼》中就把石榴直指女子的裙裾了:「垂楊影裡殘,甚匆匆,只有榴花全不怨東風,暮雨急,曉霞溼,綠玲瓏,比似茜裙初染一般同」。到了明代,石榴裙的說話就固定下來,如蔣一葵的《燕京五月歌》:「石榴花發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雲。千門萬戶買不盡,剩將女兒染紅裙」。

唐朝婦女身體上是強健的,因為他們還沒有纏足的風俗。所以她們也是性感而奔放的。她們在服飾上還沒有宋以後的拘束。她們敢於表現自己的女性之美。豐滿的審美追求必須有相應的裙子。石榴裙正是這樣的配合。這種裙子如石榴般火紅也只有唐帝國的婦女喜歡,那是一個奔放的時代。石榴裙的輕薄透露能夠很若隱若現女性的誘惑胴體。

相比漢代服裝那種較嚴密的方式,區別明顯。它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禮教的規範。日本女性和服所體現的女性美,是從唐朝學來的,也是這個道理。

石榴與中國的服飾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繫,這也許是因有人說石榴花像舞女的裙裾,梁元帝的《烏棲曲》中有「芙蓉為帶石榴裙」之填詞,「石榴裙」的典故,緣此而來。古代婦女著裙,多喜歡石榴紅色,而當時染紅裙的顏料,也主要是從石榴花中提取而成,因此人們也將紅裙稱之為「石榴裙」,石榴裙在唐時是一種流行服飾,尤其中青年婦女,特別喜歡穿著,穿著它的女子也顯得格外俏麗動人。如唐人小說中的李娃、霍小玉等,就穿這樣的裙子。唐詩中亦有許多描寫,如李白詩:「移舟木蘭棹,行酒石榴裙」;白居易詩:「眉欺楊柳葉,裙妒石榴花」;杜審言詩:「桃花馬上石榴裙」;萬楚詩:「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武則天詩:「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韋莊也唱道:「莫恨紅裙破,休嫌白屋低」等。石榴裙一直流傳至明清,仍然受到婦女歡迎。《紅樓夢》裡亦有大段描寫,可相印證。

因為石榴裙能夠顯示唐代女性的豐腴和健康,故是極受年輕女子青睞的一款服飾。

這種裙子色如石榴之紅,不染其它顏色,往往使穿著它的女子俏麗動人。

如唐人小說中的李娃、霍小玉等就穿這樣的裙子。既然名為石榴裙,那麼顏色自然如石榴般鮮紅。穿著石榴裙的女子被這紅色一襯,更顯俏麗動人。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寫那位琵琶女的驚人色藝時這樣寫道:「曲罷曾教善才服,粧成每被秋娘妒……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血色羅裙」指的就是石榴裙,用血色來形容裙子之紅,鮮豔可見一斑。喜歡紅色,也是唐代婦女性情豪邁的符號顯現。

談到石榴裙與唐代文化審美的聯繫,一個重要的典故就是它與我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楊貴妃的故事,其實,「石榴裙」的魅力所在,從楊貴妃的故事便可以得知!

傳說楊貴妃素來喜愛石榴花,於是唐明皇為了討得美人歡心,命人在華清池西繡嶺、王母祠等地廣泛栽種石榴。等到石榴花開放之際,這位風流天子便與自己的愛妃擺宴歡飲在這「熾紅火熱」的石榴花叢中。 楊貴妃飲酒後雙腮緋紅的嫵媚醉態令唐明皇極為欣賞,常將貴妃的粉頸紅雲與石榴花相比,看看哪一個更為豔麗動人。

楊貴妃飲酒後,雙腮緋紅,唐明皇愛欣賞寵妃的嫵媚醉態,常將貴妃被酒染之粉頸紅雲與石榴花相比,誰紅得豔麗?因唐明皇過分寵愛楊貴妃,不理朝政,大臣們不敢指責皇上,則遷怒於楊貴妃,對她拒不使禮。

一天唐明皇設宴召群臣共飲,並邀楊玉環獻舞助興。可貴妃端起酒杯送到明皇唇邊,向皇上耳語道:「這些臣子大多對臣妾側目而視,不使禮,不恭敬,我不願為他們獻舞。」唐明皇聞之,感到寵妃受了委屈,立即下令,所有文官武將,見了貴妃一律使禮,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嚴懲。

眾臣無奈,凡見到楊玉環身著石榴裙走來,無不紛紛下跪使禮。於是「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流傳千年,至今成了崇拜女性的俗語。

看來這條被男人拜倒的「石榴裙」原來是條美麗女性的魅力和權力的「裙子」。現如今女人已經沒了美人楊貴妃的權勢,只剩下隱形的魅力,如何運用好這條「裙子」是乎已經成了女人們的難題,而且讓男人拜倒豈是易事?一時容易,一世難也!

相關焦點

  • 我們常說的「石榴裙」原來來自楊貴妃,你知道嗎?
    楊貴妃更是引領京城的風尚,她所穿的石榴裙,名號流傳至今。楊貴妃是唐明皇的心尖肉,她說自己對石榴花情有獨鍾,自然不會有人不長眼地說石榴花豔俗。宮內楊貴妃常去的地方,像什麼華清池呀,都種滿了石榴。這場面還挺接地氣的,如果是現代人這樣做,我們只會覺得他太喜歡吃石榴了。
  • 「拜倒在石榴裙下」有怎樣的典故?
    那麼「拜倒在石榴裙下」這句用來比喻男子對女性傾倒的俗語又是從哪裡來的呢?首先,要弄懂「石榴裙」指的是什麼?唐朝善用石榴比喻紅裙。古代女子愛穿裙,尤其是唐朝的婦女,對裙子鍾愛有加。她們偏愛榴紅色,在當時,染紅裙的顏料,主要是從石榴花中提取出來的,所以人們便將紅裙稱為「石榴裙」。石榴裙在唐朝時是一種流行服飾,極受中青年婦女青睞。穿著石榴裙的女子顯得格外俏麗動人。
  • 何謂「石榴裙」-中新網
    那麼這「石榴裙」是一條什麼樣的裙子,居然有如此神奇的魅力?這其間又有什麼故事呢?  先說石榴裙。石榴花有「紅、黃、白」三色,它與中國的服飾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繫,人們特別欣賞紅花。古代的女子穿裙,多喜歡紅色,而當時染紅裙的顏料,也主要是從石榴花中提取出來的,因此人們把紅裙稱為「石榴裙」。梁元帝的《烏棲曲》中有「芙蓉為帶石榴裙」的填詞,這是「石榴裙」的早期文字記載。
  • 關於石榴裙的典故,看完你也會像英雄好漢一樣,拜倒在石榴裙下!
    而古代,穿石榴裙最出名的人就是武則天。唐太宗駕崩後,武則天被要求入寺做尼姑。此時的武則天只是一個才人,她和李治此時早已私定終身。但她當得知,自己將要去入寺做尼姑的時候,她痛哭流涕地寫下了,「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的詩句,李治看到這句詩後,被武則天所感動。不顧群眾的反對,將武則天接了回來。從此以後,石榴裙就代表了男女心心相愛的意思。
  • 石榴裙有何魅力為什麼大家都拜倒?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拜倒在石榴裙下」這句話不知道大家會不會跟我一樣會有疑問,這個石榴裙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很好看嗎?為什麼說拜倒在石榴裙下,而不是其他的裙子呢?所以我們來探尋一下這句話的來源:石榴裙是是唐朝年輕女子喜歡的一種款式,顏色像石榴一樣紅,映襯著年輕女子美麗的臉龐十分明豔動人。
  • 男人,為何要拜倒在 「石榴裙」 下呢?怎麼不是「菊花裙」?
    為什麼一定是石榴裙下,而不可以是菊花裙或者是其他的呢?這個當然是有點典故,這個故事說來話長,要從唐明皇和楊貴妃說起,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走進唐代歷史,了解明白具體的真相吧。看看在那個年代究竟是怎麼樣的氣質美人才能贏得如此高的稱讚。想必許多朋友對貴妃醉酒這歌,身為耳熟吧?
  • 俗話說:「拜倒在石榴裙下」,指的是誰的石榴裙?很多人都認識她
    而在我國幾千年流傳下來的這些俗語中,想必你也聽說過這樣一句,那就是——「拜倒在石榴裙下」。當然了,在一些影視劇或者是文學作品中,這一句實際上還有一個版本,即「石榴裙下死,做鬼也風流」。而又因為石榴是可以作為醒酒之物使用的,因而在觀賞完之後,唐明皇又常親自剝石榴給楊貴妃吃。唐明皇對楊貴妃的寵愛,可以說已經是深入骨髓。但這卻引來了大臣們的不滿,他們認為楊貴妃就是迷惑皇帝的「妖妃」,跟商紂王時期的妲己無異。因此大臣們對楊貴妃總是「側目而視」,「怨讟(dú)日生」,楊貴妃將這一切看在眼裡,只是忍而不發罷了!
  • 紛紛拜倒在石榴裙下,原來是拜楊貴妃所賜
    我們平時在看古裝影視的時候,每當有貌美的女子出場,往往會聽到一句話:「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這句俗語用於表達男子對風流女子的崇拜傾倒,那麼為何要用石榴裙來形容呢?石榴裙又到底是什麼裙子呢?為何那麼多人拜倒在它之下?
  • 拜倒在石榴裙下,石榴裙有多美,讓人如此陶醉
    中國古代的男人們常常拜倒在女子的石榴裙下,帝王將相都不例外。那麼石榴裙究竟長什麼樣子呢?真的那麼好看嗎?據說穿上了石榴裙可以讓年輕的女孩俏麗動人,而最能把石榴裙穿出最美的感覺的是我國四大美女之一,楊玉環。
  • 古人講「拜倒在石榴裙下」,到底是誰的石榴裙?背後有何歷史淵源
    「拜倒在石榴裙下」,是一句傳承了1000多年的俗語,其實還伴隨著一個著名的典故。如果從這句話的表面意思去分析,可以得知就是古代男子仰慕美女的形容詞。才子「拜倒」在佳人「榴裙下」,說明將自己的姿態放得比較低。雖然現在社會中已經很少聽到這些詞語,但是只要大家一說出口,所有人就能馬上了解其中的寓意。
  • 「拜倒在石榴裙下」,石榴裙到底是什麼,為何令人拜倒?
    石榴裙最早出現大概是在六朝時期,詩人何思澄在他的《南苑逢美人》詩中有寫到過一句:「風卷葡萄帶,日照石榴裙」,用石榴來代指美女。而石榴裙的名稱,來源於南北朝《烏棲曲》中的一句"芙蓉為帶石榴裙",這句話的是形容女子跳舞時的樣子,飄逸的裙子就如同石榴花綻放那麼美,盡顯迷人風韻。這個時候,「石榴裙」便成了美女的代名詞。
  • 向海嵐版《楊貴妃》演繹什麼叫「拜倒在石榴裙下」
    《楊貴妃》中唐玄宗(江華飾)迷倒於她的風華絕色,出色舞姿!一次機緣,令孤女楊玉環(向海嵐飾)從此飛上枝頭變鳳凰,成為玄宗的寵妃!開始她的傳奇一生宮廷之內,是非之地!更是人心叵測!一切只為趕環出宮……一切卻令環更得寵,更可以幹預政事把弄權力……玄宗知人善任,環的堂兄楊國忠(曾偉權飾)在朝中穩步高升,卻惹來李林甫(郭峰飾)的抗衡,更促成安祿山(阮兆祥飾)叛變,揭開歷史「安史之亂」﹗太后乘機提出要求,要玄宗賜死環,否則六軍不發﹗一代美人從此香消玉殞……拜倒在石榴裙下」是一句比喻男子對風流女性崇拜傾倒的俗語。這句俗語的產生,與唐明皇李隆基和楊貴妃楊玉環有關。
  • 所謂的"拜倒的石榴裙"究竟是啥裙?
    而最早提到「石榴裙」一詞,是在南朝梁代何思橙的《南苑逢美人》:風卷葡萄帶,日照石榴裙。由此可知,這種殺傷力武器早在1500多年前的梁代就已產生。後來到了唐代,石榴裙便成為了女人們極為追捧的潮流服飾,據粗略統計,唐詩中關於「石榴裙」的詩歌共32首。其中,涉及貴族女子的14首, 青樓女子的12首, 另有6首指代不明。
  • 「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從何而來
    網絡圖片石榴裙的歷史很悠久,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元帝在其詞《烏棲曲》中有「芙蓉為帶石榴裙」,這是有關「石榴裙」的最早文字記載。在唐朝時,石榴裙是一種非常流行的服飾,深受廣大女子的喜愛。這一點從唐代小說中便可以看出來。唐人小說中的女主人公李娃、霍小玉等,都特別喜歡穿這種裙子,由此足見其歷史之久。
  • 古人常說:「拜倒在女子的石榴裙下」,「石榴裙」是什麼樣的裙子?
    一、石榴裙的由來中國古代男人們常常拜倒在女子的石榴裙下,既然連石榴花都無比嫉妒的裙子這麼具有殺傷力,那「石榴裙」是何時產生又長什麼樣呢?「石榴裙」本是古代女子所穿的繡石榴花的大紅裙子,一說是紅豔顏色的長裙。石榴裙最早出現在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中,是在南北朝時期。
  • 為什麼是「拜倒石榴裙下」,而不是牡丹裙、月季裙?
    漢語言中,我們在形容男子對女性極度痴迷和仰慕時,常會說出「某男拜倒在某女的石榴裙下」這句話。細心的朋友您有沒有想過,石榴花雖也常見,但遠沒有什麼月季牡丹芍藥花這些耳熟能詳,那為什麼還要拜倒在石榴裙下,而不是什麼牡丹裙或芍藥裙呢?
  • 俗語「拜倒在石榴裙下」,石榴裙到底是什麼,為什麼令人拜倒?
    有一句俗語叫做「拜倒在石榴裙下」,指的是一個女人的美貌出眾,令男人神魂顛倒。石榴裙到底是什麼裙,為什麼人們會用石榴裙代指美女呢?古人非常喜歡石榴,尤其是皇宮之中,經常種植石榴。這是因為古人認為是石榴是多子多福的象徵,種植石榴可以祈禱子嗣昌盛。
  • 唐玄宗嫌楊貴妃胖,借用典故嘲笑她,楊貴妃死後,唐玄宗以淚洗面
    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曾經感動了不少人,對於唐玄宗來說,愛江山更愛美人,開元盛世的開創讓唐玄宗已經有些飄飄然了,因此他驕奢淫逸,甚至做出了搶兒媳的荒唐行為,讓人大跌眼鏡,後來的安史之亂也正是因為楊貴妃而起,而楊貴妃作為一個女人在那個時代沒有絲毫選擇的權利,她和唐玄宗第十八個兒子壽王結婚之後一直相敬如賓
  • 「拜倒在石榴裙下」的男人大不必自卑,古代大臣們見了都得拜!
    「拜倒在石榴裙下」,我相信大家早已熟知這句俗語,多比喻男子對風流女性崇拜傾倒之意。那麼到底有沒有「石榴裙」?究竟這是一條什麼樣的裙子呢?居然有如此神奇的魅力,這其間又有什麼故事發生呢?「石榴裙」自然是與石榴有關。
  • 讓男人拜倒在石榴裙下的「石榴裙」長什麼樣?
    句中「血色羅裙」指的是石榴裙,古代有很多描寫石榴裙的詩詞,如唐人萬楚的《五日觀妓》:「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韋莊的《贈姬人》:「莫恨紅裙破,休嫌白屋低」。而拜倒在石榴裙是怎麼來的呢?這有個美麗動人的傳說,相傳楊貴妃非常喜愛石榴花,唐明皇就投其所好,在皇宮種植了很多石榴樹,每當石榴花盛開的時節,唐明皇就和楊貴妃一起賞花,而疏於朝政,引得大臣們的不滿,可是大臣不敢對皇上無理,只有遷怒於楊貴妃,可是楊貴妃喜歡石榴花並不亞於荔枝,對大臣的指責無動於衷,依然我行我素,賞榴花,吃石榴,她特別愛穿繡滿石榴花的彩裙。有一天,唐明皇設宴召群臣共飲,並邀楊玉環獻舞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