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變了!
1月7日,2021年第四個交易日,A股出現了極為奇怪的一幕。全市場總共4100多家上市公司,在3360家公司下跌,只有807家公司上漲的情況下,A股三大股指上證指數、深證成指、創業板指竟然全線大漲!
(三大股指截圖)
這反應了目前A股市場的一個本質變化:價值發現。什麼是價值發現?仔細來看,除金融行業公司外,千億以上市值的公司平均漲幅達2.19%,百億到千億市值的下跌0.34%,百億以下的下跌3.50%。
簡單來說就是,目前的A股更喜歡漲市值大的,而市值小的則逐漸被拋棄。大家可以想一想,這是為什麼?從價值的角度來看,顯然千億市值的價值要大於百億市值的,百億市值的要大於10億市值的,這就是價值!
再回想一下A股市場的慣常戲碼,明明是業績爛的公司股價卻飛漲,明明報告業績顯示非常靚麗股價卻持續下跌。往往事後證明,爛公司股價漲是遊資短線炒作所為,業績好的公司最後被曝出各種雷證明它實際就是家爛公司。
而現在市場正在逐漸改變這種行為,或者說是在糾正這種行為。短線遊資炒作本身長不了,看起來很好的公司也逐步被市場和投資者看清、看透!
說到這,銳眼哥再引出今天想要跟大家聊一聊公司,南極電商(002127.SZ)。這家公司大家都比較熟悉,被稱為「吊牌大王」,運營模式非常輕資產,也不需要太多的研發,但利潤率極高,且市場佔有率也極高,但這樣一家看起來非常好的公司的股價近期卻傷透了投資者的心。
300億電商巨頭,三天暴跌近三成
別的不多說,先來看看南極電商近一年的股價走勢,想想它的中小股東們如何高興得起來!
一句話概括,從哪漲起來回哪去。
(南極電商近一年股價走勢截圖,前復權)
南極電商在2020年上半年也算得上是一隻大牛股了,受益於疫情爆發後宅經濟和直播帶貨經濟的爆發,公司成了星期六之後又一直播帶貨概念股。因此,其股價自2020年2月3日開盤後,從最低9元/股一路上漲到2020年7月上旬的24.41元/股,最大漲幅171.22%,遠高於同期滬深300指數33%的漲幅!
趁著概念炒作,輝煌之際,南極電商的市值一度衝到584.50億,對應動態市盈率超過113倍。
然而,自7月上旬股價和市值均創新高后,南極電商並沒有跟隨滬深300指數的步伐,先是橫向盤整一段時間後再度上漲,而是從此時開始連連下跌。在經過長達半年的連續下跌之後,「吊牌之王」的股價依舊沒有止跌的意思。進入2021年後,前兩個交易日就連續跌停,第三個交易日繼續大跌超6%,第四個交易日再跌超2%,四個交易日累計跌近30%!
截至目前,南極電商的市值已經從巔峰時的584.50億跌至250億以下,短短半年時間,「吊牌之王」就遭遇了股價腰斬、市值縮水超過300億的悲慘命運,何也?
原因其實也簡單,根本原因在於股價炒高之後,大股東和高管的連續減持,控股股東的頻繁質押,以及關於公司財務造假的質疑再起。
高管大幅變動、大股東減持套現
進入2020年下半年後,南極電商頻繁發生管理層變動。先是7月3日副總經理林澤村因為個人創業需要辭去公司一切職務,隨後在9月29日又更換聘任沈佳茗擔任公司新的財務負責人,到10月9日公司副總經理兼董秘曹益堂又因個人原因辭去公司一切職務。
在公司管理層遭遇大幅變動之後,2020年10月21日,公司董事、第七大股東劉睿又因個人償還貸款需要拋出一份擬減持公司962.8萬股的減持計劃,佔公司總股本的0.39%。
(南極電商減持公告截圖)
這還不算完。2020年10月31日公司又公告註銷線下零售項目子公司,到12月25日又發一份公告說,實控人張玉祥因個人資金需要將510萬股公司股份質押給中金財富證券,佔公司總股本的0.83%。
(南極電商實控人張玉祥質押公告截圖)
看完這些,是不是感覺去年下半年「吊牌之王」南極電商發生的事情太多了,而且都是重大事件,像管理層變動、實控人質押股權、大股東減持都是對公司股價產生利空的因素。
這麼一看也就不難理解,為何進入2020年下半年後南極電商的股價會持續下跌了!
2020年12月26日,公司發布董事劉睿減持過半的公告,減持主要集中在12月21日、22日、23日、24日這幾天,合計減持520.70萬股,減持均價14.56元/股,套現7580萬左右,再加上後續的一半,此次減持套現將超過1億多。
回顧最近半年發生在「吊牌之王」南極電商身上的事情,怎麼感覺公司管理層都那麼缺錢呢?副總經理林澤村要創業辭職了,董秘曹益堂因為個人原因辭職了,第七大股東因為需要償還貸款要減持,就連實控人張玉祥都因為資金需求把股份質押了。
一個個管理層都表現的這麼「窮」,但公司貌似很有錢的樣子啊。南極電商股價經過半年時間的持續下跌後,2021年1月6日公司終於發布了一份回購方案,回購金額不低於5億、不超過7億,回購價格不超過15元。
實際上,根據公司發布的2020年三季報顯示,截至2020年9月底,公司帳上還有19.89億的現金以及6億銀行理財產品。
對於南極電商來說,這半年所發生的事情,引出了一些問題,南極電商還有它自己報告的那麼好嗎?一邊減持一邊回購真的有用嗎?
業績增速放緩,現金流惡化
說完了南極電商股價的表現和它近半年折騰的一些事情,再來說說「吊牌大王」的故事。
1998年,創始人張玉祥創立了南極人品牌,首創保暖內衣。成立之後靠巨額廣告費迅速打造出了「南極人」的品牌效應,以產銷一體化的經營模式,成立僅4個月就創出1億營收,到2004年實現營收10億。
隨後國內紡織服裝行業逐漸進入激烈競爭時代,從2008年到2015年,為避開線下實體的紅海競爭,轉型為線上電商服務企業,剝離產、銷兩個重要環節,只留下「南極人」品牌採取品牌授權模式,通俗說就是「貼牌」。
2015年借殼新民科技上市,並通過收購時間互聯進入網際網路營銷領域。上市至今,南極電商營收從3.89億增長到39.07億,年複合增速高達75%!
(數據來源:銳眼哥整理)
上市之後,南極電商之所以有高達75%的年複合營收增速,原因在於,2018年花9.56億收購網際網路營銷公司時間互聯,但產生了高達7.79億的商譽,佔當年總資產的20.38%、淨資產的25.54%。因此,自2019年開始公司營收增速逐步放緩,到2020年上半年因為疫情出現首次出現負增長。
隨著營收陷入負增長,公司現金流也開始明顯惡化。2019年公司實現的經營性現金流淨額還高達12.55億,但2020年上半年突然轉負,為-2600萬。
(數據來源:銳眼哥整理)
按理說,作為電商品牌貼牌商,在2020年上半年疫情爆發後隨著宅經濟、線上經濟的爆發不應該出現營收負增長的情況,更不應該出現經營現金流為負的情況。原因在於,2020年上半年,南極電商雖然營收增速轉負了,但應收帳款卻大幅增長,從2019年的8.63億增長到2020年上半年的11.39億,增長了31.98%!
原因除了疫情之外,主要是公司旗下融資租賃子公司上海小袋對外放款增加以及放款無法及時收回。
不過,對於一家極度輕資產的公司來說,短期的經營現金流無法正常收回,對其影響應該也不大,因為對於南極電商來說實在太不缺錢了,應該說「窮的只剩錢了」。
截至2020年上半年,南極電商帳上現金21.27億、交易性金融資產3.7億、應收帳款11.39億、商譽8.9億,佔公司總資產的比重分別為38.10%、6.63%、20.40%、15.94%,現金和交易性金融資產合計佔總資產的44.73%,一半都是現金或容易變現的金融資產!
揮之不去的「財務造假」疑雲
關於南極電商財務造假的質疑,不算太多,但也不少。主要有,2019年興業證券某分析師的路演PPT中曾暗指南極電商財務造假,後國內某知名媒體又公開質疑南極電商貨幣資金存疑、有財務造假的嫌疑。
興業證券分析師的PTT中指出,XX電商存在六大疑點:
(資料來自網絡)
這六大疑點讓人基本可以斷定,所指就是南極電商。要知道,在2018年以前,南極電商的淨利率始終高達50%以上,暴利程度堪比茅臺。而所謂非常輕資產的運營模式指的就是南極電商的「貼牌」模式,財務數據質量差也能從南極電商的財務數據中得到證實,作為一家極度輕資產的「貼牌」商,每年的應收帳款佔比卻始終在15%以上,其他幾項也就不一一再說了。
而某知名媒體質疑的出發點主要在公司業績快速增長的角度,該媒體指出,南極電商旗下兩家成立於2017年11月的新疆子公司,註冊資本均為1000萬,實繳資本為0,但在2018年和2019年兩家剛成立的子公司竟然就分別交出了1.2億和1.86億淨利潤的好成績!
(南極電商2018年財報截圖)
銳眼哥看見關於南極電商的最新報導指出,針對此次南極電商毫無徵兆的下跌,市場人士認為,或與財務造假的質疑有關。記者採訪時,公司回應稱經營正常。
南極電商到底有沒有造假?需要公司出來給市場一個正面的回答,而不是一句「經營正常」就完了。
如果公司真的一切正常,為何管理層要表現的那麼缺錢?為何近半年公司有那麼多重要的管理層發生變動?為何第七大股東要在此時急於套現?
這些疑問,需要公司給市場、給股東一個回應!但公司如果真的存在造假,那麼反過來也說明目前A股的市場行為是正確的,發現價值的能力越來越強了,這才是一個成熟市場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