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與老公協商。
我:我們元旦回你家,春節回我家好不好?
夫:嗯?
我:或者,你還是回你們那過年,我帶著孩子回娘家。
夫:emmmm……(撓頭思索)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很快就過年了,你何時回家?」
這幾日,在網上看到不少春運火車票開搶的通知。身邊不少同事也對著訂票時間表設好了搶票提醒。
一顆顆想回家的心,怎麼都藏不住。子女想歸,父母盼歸。
我想回家了,也是時候回家了。
- 1 -
六年多前,我從哈爾濱來到深圳,南方的人想去北方,北方的人也想來南方,一開始說著「就闖闖,過兩年就回家」。
誰知後面在這邊結婚生子,在離家千裡的地方塵埃落定。尤其記得婚後第一年,跟著丈夫回他潮汕老家過年。
婆家的長輩對我這個語言不通的新媳婦很包容,我也懂事地跟著幾個姑嫂忙裡忙外招呼親戚。在家被寵得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小女兒,到了婆家成了出得廳堂上得廚房的乖媳婦。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大掃除、拜祖宗、折騰年夜飯、給長輩衝茶……各種攬活幹,連丈夫都笑說:「真是變得連親媽都不認得了」。
忙到了晚上十點多,這才有時間停下來打個電話回娘家拜年。笑嘻嘻地講完祝福語後,不說想他們,嘴硬說想家裡的飯菜,尤其是媽媽包的餃子。
說這話時,我在電話這頭就流下眼淚了,電話那頭回:
「你回家就能吃到呀,今年的餡料可下重本了。」
「第一年在夫家過年,還是要乖一點,給大家留下好印象」
「注意身體不要總是熬夜」,「多穿點不要生病」諸如此類的話。
大家都很「懂事」,都不說想念,但心裡卻都感受到了。
「人活八十都想娘」「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也就是這樣吧。
- 2 -
孩子出生後,父母也來看過兩三次小外孫,每次都是住個把星期就走了。
一來家裡太小了,我堅持要讓遠道而來的父母住得舒服點,訂了附近的酒店讓他們住。這下父母又心疼了:「機票已經很費錢了,來這住酒店又得花錢,我們住幾天就回去。」
二來,二老每次到南方來都會出現水土不服,身體遭罪,我也不忍心。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至於我,也數十次計劃要回家,最終只有一次成行,那次還沒生康康。
印象深刻的是要回來的那天,父母送我到機場,我進去過安檢時,每次回頭的瞬間都看到兩位老人在給我招手再見。
那種不舍的樣子,對我來說真是種折磨。直到我也為人母了,再回憶起那一幕,深知父母對兒女的牽掛是世界上最深的依戀。
生了孩子後,回家這件事就變得更難協調了。孩子小,怕他生病。老公忙,怕我一個人帶不了孩子。我忙,那就什麼都不用說了。
於是,電話中父母無意透露身體的不適都會讓我揪心不已,在網上瘋狂剁手給父母寄東西,也彌補不了我心中的愧疚。這才意識到對父母的牽掛是遠嫁的女兒一輩子難解的疙瘩。
- 3 -
再說到文章開頭,我跟丈夫協商說帶著孩子回娘家過年這件事。最後,他也同意了,並且答應與我們娘倆一起回哈爾濱過年。提出這麼個想法,我也考慮了很久,我知道這可能會使另一半有些為難。
好在,丈夫善解人意,婆家通情達理。回家過年,可以成行。
記得在去年,「回誰家過年」這個話題,榮登年底夫妻吵架排行榜第一。據說每10對夫妻裡,就有7對因為這個問題鬧彆扭、大打出手,甚至冷戰。
有人說,回誰家過年,是家庭地位的照妖鏡。
「妻隨夫回家,這是規矩呀。」
「不願陪你回娘家過年的男人,是人渣。」
這些話我都聽過不少,這種只說風涼話,一竿子打到底的態度讓我很反感。
回誰家過年,尤其是對獨生子女一代,是個頭疼的問題,但也不是完全無解。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夫妻兩人協商好,一邊一年或是平時多去一邊,重大節日照顧另一邊,總能找到最優解的。
這裡要提醒的是:成了家,夫妻關係是首位,親子關係退居二位。越是牽扯到兩大家一小家的事情,小家得同心,大家才開心。
男人們要珍惜那個為你遠嫁的女人,因為愛和信任而做出的為愛遷徙,真的需要太多的勇氣。
天下的子女們也請多體諒那個時刻在遠方為你擔憂的父母,有時間常回家看看。你如果回家,他們一定滿臉開心,滿心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