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9年,我市各級各部門團結實幹、開拓進取,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在棗鄉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建設實施了一大批質量高、潛力大的好項目。12月7日至8日,我市開展為期2天的鄉村振興觀摩,對全市17個鄉鎮(街道)的55個項目進行現場觀摩、評議,集中展現了鄉村振興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進展新成就,以及項目實施帶來的鄉村產業、鄉村居民和鄉村生活的新變化新氣象。期間,市委書記樊廷雷對進展快、效果好的7個項目進行了現場點評。今日,本報對這些項目予以集中展示。
省級鄉村振興示範鎮創建工程
朱集鎮以入選山東省鄉村振興「十百千」工程示範鄉鎮為契機,圍繞紅棗旅遊產業、鎮區建設等方面進行長遠系統規劃,加快實施鄉村振興省級示範鎮創建工程。
推進土地挖潛方面,藉助市相關政策,提前謀劃,組織專班盯靠,在全鎮41個村175個地塊,實施村莊部分土地增減掛鈎項目。截至10月初,全鎮共復墾土地520餘畝。改善人居環境方面,推進中心社區和高廈簷社區兩大社區建設,共涉及7個村莊、3000餘人,總建築面積17萬平方米,可置換土地866畝。中心社區內將配套建設大型綜合商超、鎮民廣場、中心幼兒園、黨群服務中心等。截至目前,兩大社區項目用地徵佔已完成,中心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一層已建設完成,高廈簷村已拆遷50%。改造鎮區面貌方面,實施舊街改造、路網建設和沿河景觀帶項目。對朱集南橋至大常村1.5公裡的舊街進行改造,拓寬道路至18米,修建高標準下水道,提升兩側綠化帶,對沿街商鋪進行「徽派」建築風格改造,打造旅遊小鎮新亮點;推進幸福大街西延、棗林路和民俗路建設,實現鎮區道路「四橫四縱」新格局;對王鬥樞溝鎮區段進行提升,建成集休閒、旅遊、健身於一體的沿河景觀帶。
河溝張村拆遷改造項目
總佔地219畝的河溝張村拆遷改造項目,共涉及130戶,房屋196處。樂陵經濟開發區攻堅克難、奮力拼搏,結合實際探索出推進拆遷工作的「五步工作法」:第一步,留住鄉愁,解決思想問題;第二步,用活政策,分步拆遷獎勵,調動籤約、驗房的雙重積極性;第三步,以上率下,分類全面推進;第四步,全村一盤棋,走好群眾路線;第五步,公平公正,一把尺子量到底,所有籤約數據全部公開公示,接受群眾監督。
項目推進中,樂陵經濟開發區積極做好群眾工作,為群眾講政策、講法律,引導群眾支持配合拆遷,在充分調動群眾支持拆遷改造積極性的基礎上,5月18日開始啟動籤訂協議,通過不斷努力,6月18日籤約率達到100%。隨後組織召開黨員幹部村民代表大會,確定6月25日開始房屋驗收,6月底房屋驗收全部完成。僅用30天就完成了全村無震蕩拆遷,創造了拆遷工作的開發區速度,充分體現了拆遷安置工作的民生 「溫度」。拆遷公司於6月底進場施工,196處房屋已全部拆除完畢。待新城花園安置樓房交付後進行安置並結算。
劉百萬村土地流轉項目
現代農牧業示範園區是大孫鄉圍繞龍頭企業嘉立荷牧業有限公司整體規劃的核心產業項目。在前期流轉林地為公司消化沼液的基礎上,進一步對接公司的發展、種植需求,為其流轉土地5000畝。從土地流轉、牧草種植、沼液澆灌、沼氣發電到牛奶奶粉加工,形成循環產業鏈條,每年可為農墾集團減少物流費用2500萬元。為後續項目的早日落地打好基礎,實現大孫鄉主導產業振興。
在推進鄉村振興工作中,大孫鄉以打造集現代農牧業發展、生態旅遊觀光於一體的現代特色農業小鎮為總體發展目標,從資源優勢、特色產業等方面入手,發展鄉村文化體驗、紅色文化教育、生態文化觀光旅遊和現代農牧業等特色產業,因地制宜確立了打造1個旅遊型現代農業小鎮、2個中心社區、3個功能園區、4個公園、5個展覽館的工作思路。劉百萬村土地流轉項目的實施,正是他們結合本地實際,緊緊圍繞龍頭企業做文章的成功實踐。項目切實發揮了龍頭企業的引領和帶動作用,有利於打造區域特色產業和亮點,通過抓項目促提升,打造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的文明鄉村。
農村文明提升工程示範點
郭家街道以郭家村為試點,開展農民文明提升工程。工作中,以「樹立新理念、倡導新風尚、建設新環境、創造新生活」為目標,通過開展環境集中整治行動,營造乾淨整潔的村居環境,今年新修道路10.6公裡,南部生態區路網全部硬化;通過推進移風易俗行動,所有村紅白理事會會長均由村「兩委」幹部兼任,帶頭倡導文明節儉新風尚;通過創建美麗庭院,推進「廁所革命」,改變群眾生活方式,提升群眾幸福感;通過黨建引領,開展豐富文化活動,組織全體黨支部書記和管區工作人員合唱 《支部書記之歌》,並通過「村村通」廣播每天宣傳,讓支書牢記「為什麼、幹什麼、留什麼」,以文化民,培樹良好村風民風;通過評樹先進典型,大力開展「最美共產黨員、郭家好人、文明家庭、美麗庭院」等評選活動,將先進模範的事跡通過 「智慧平臺」「村村通」廣播全面宣傳,教育帶動群眾主動向好向善,從每一件小事做起,努力爭當好人。
2019年上半年,郭家街道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位列德州市134個鄉鎮第一名,村風民風工作列樂陵市第一名。
新農村發展學院項目
樂陵市新農村發展學院依託楊安鎮原便民服務大廳,構建起「一院五中心」的組織架構,內設培訓中心、教研中心、「三農」問題調研中心、紅棗產業調研中心、調味品產業調研中心和多媒體教室、圖書室等基礎保障功能辦公室。
通過開展培訓需求調研,與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聯繫對接,有針對性地制定培訓計劃。在承辦樂陵市培訓任務的同時,積極開展針對村黨組織書記、農村鄉土人才、職業農民等人群的就業和創新創業培訓;圍繞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聚焦鄉村人才創新創業、調味品及紅棗產業發展、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等農村農業經濟發展問題,開展教學方法研究和學術討論活動,不斷探索新時代下新農村發展的新機制、新模式、新路徑。
新農村發展學院的實踐啟示我們,做好群眾宣傳教育工作,必須採取能夠讓更多老百姓歡迎的方式,調動他們參與活動的主動性;要靈活多樣地開展工作,考慮老百姓的生活習慣,採取相適應的工作方法,真正實現政府搭臺百姓「唱戲」的良好格局。
鄉村振興宜居工程項目
位於鄭店鎮小房村、S240線西側、緊鄰濟樂高速公路出口的鄉村振興宜居工程項目,是市級重點項目。項目的實施,旨在著力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環境和城鄉面貌,大幅提升居民生活品質。項目規劃佔地300畝,建設面積約20萬平方米,共安置1800餘戶,可為全市節約用地1000畝。其中一期佔地100畝,建設面積約6萬平方米,可安置500戶,主體工程已全部完工,正在內部裝飾。新型社區建成後,將成為集住宅社區、商業街區、休閒娛樂等為一體的鄉村綜合體,打造鄉村振興生態宜居示範工程。
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鄭店鎮通過土地綜合整治,打造特色園區;推進增減掛鈎項目,建設新型社區;開展一加強三治理,推進綜合施策,開創了鄉村振興生態宜居的新局面。在宜居工程項目建設中,他們堅持公平公開公正,向群眾講解拆遷政策,充分徵求居民意見訴求,最大程度讓利於民,想方設法調動群眾搬遷上樓的積極性,贏得了群眾的真心支持,離駐地10公裡的村民都同意拆遷上樓。該鎮黨委、政府堅持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用實際行動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的做法,真正讓民生工程惠及群眾,值得推廣和借鑑。
仲家村組織振興實踐
位於花園鎮東北地帶的花園鎮仲家村,村莊佔地397.8畝,總耕地面積1640畝,居民236戶,944人,現有黨員22名。該村仲浩峰於1998年到北京務工從事建築裝修工作,任山東建築裝飾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 2018年,積極響應家鄉黨委、政府的號召,通過換屆選舉當選仲家村村委會主任。當選後,他以解難題、辦實事為出發點,著力抓好村莊民生建設。投資1.5萬元為全村安裝了50盞路燈,實現了村莊亮化;投資7.5萬元,及時清淤挖溝1公裡,為村民灌溉排水提供了極大便利;針對村中道路年久失修的現實狀況,帶頭捐款2.5萬元並帶動村民集資近70萬元硬化村內道路3公裡,重修了道路兩側的下水道,對全村98戶違章佔路建築全部進行拆除;對自來水管網進行了改造,重鋪管道4000餘米;整合資金11萬元修建文化廣場1700平方米,村莊面貌煥然一新,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的業餘文化生活。
仲家村的組織振興是花園鎮利用花園商會、鄉賢聯誼會和在外流動黨支部等3個平臺,深挖志願回報家鄉的「能人型」「鄉賢型」人才的典型,他們通過創造良好的環境,吸引鄉賢人才返鄉創業,有力推動了鄉村組織振興和人才振興,值得推廣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