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目前掌握的文獻可知,有關田螺姑娘的最早記錄出現在西晉束皙所作的《發蒙記》中。唐徐堅等撰《初學記》卷八引云:「侯官謝端,曾於海中得一大螺,中有美女,云:『我天漢中白水素女,天矜卿貧,令我為卿妻。』」
這個故事在東晉幹寶的《搜神記》裡有了更為詳細的敘述,《太平廣記》卷六二引之,題為「白水素女」:「謝端,晉安侯官人也。少喪父母,無有親屬,為鄰人所養。至年十七八,恭謹自守,不履非法,始出作居。未有妻,鄉人共愍念之,規為娶婦,未得。端夜臥早起,躬耕力作,不舍晝夜。後於邑下得一大螺,如三升壺……」
如果說以上兩則小說只是點明了田螺姑娘的傳說起源於侯官縣也就是現在的閩侯縣,那麼以下三則故事則更明確地指出這個故事的起源的詳細地點。
明王應山《閩都記》載:「螺女江在十三都石岊對面,上接囦溪,下入閩江,朝宗於海。《方輿勝覽》名為『螺江』」。
清施鴻保《閩雜記》云:「螺江,一名螺女江,侯官縣屬,在縣西北十一都,上接水口,下引閩江。故侯官亦稱螺江。」
《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白水素女》:「素女,天神也。昔閩人謝端有淑行,居室寒素。一日出江邊,見一大螺,偃仰狀如鬥,異而愛之,因載之以歸,畜且珍焉……今福州西北三十裡有螺江,其得名由此雲。」
民國林其蓉《閩江金山志》附「閩江金山左近疆域全圖」中,清楚標明了螺女江和螺女廟的地點,就在上街侯官市鎮國寶塔附近。據上街老人會鄉耆介紹,螺女廟在今國賓館西向。
▲(《閩江金山志》中的「閩江金山左江疆域全圖」局部,圖中記載了螺女江和螺女廟的地理位置•資料圖片)
在閩侯縣竹岐鄉的觀音寺,至今還保存著一塊「田螺巖」,與田螺姑娘的故事遙相呼應。竹岐觀音寺位於閩江南岸,閩侯縣竹岐鄉(竹岐四都榕山)佛巖山(普陀山)半山腰的前峰螺峰巖,海拔約400多米。距閩侯縣城三公裡,距福州十五公裡。那裡空氣清新,風光秀麗,林深石奇,風光旖旎;田螺巖、滴水甘露、觀音佛的神奇傳說引人入勝,近幾年逐漸成為燒香拜佛、祈禱許願、旅遊覽勝、登山鍛鍊的好去處。
▲(遠看田螺巖,如同一個巨大的田螺• 陳建鋆/攝)
從縣城出發,車行不到半小時就到了佛巖山山腳下,步行上山,大約上完一千多個陡直的臺階,就看到山門。進了山門就看到一塊像田螺一樣的大巖石,巖石下一股清泉,飲之甘甜無比。
▲(觀音巖寺緊依田螺巖而建•陳建鋆/攝)
▲(田螺巖下有一眼甘泉,常年泉水不斷•陳建鋆/攝)
2008年,觀音巖登山步道完工並向市民免費開放,成為眾多市民登山健身休閒的好去處。
▲(觀音巖登山道成為市民們健身休閒的好去處• 陳建鋆/攝)
2009年,盛傳於民間的田螺姑娘的故事還被改編成閩劇,並在閩侯縣當年招商會大型文藝晚會上首次對外公演。這是一部原汁原味的本土戲劇,兩位主角既是劇團的臺柱,又是土生土長的閩侯人,首次亮相舞臺便博得滿堂彩。
▲(閩劇《田螺姑娘》首次亮相舞臺•黃和榮/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