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草草、果蔬豆苗……萬物爭榮的園藝世界會與心理學碰撞出怎樣的火花?自2015年起,史家實驗學校開始啟動園藝心理項目,藉助園藝活動,融合心理健康知識,同時與科學、美術、語文、數學等學科結合,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自2015年起,史家實驗學校開始啟動園藝心理項目 資料圖 張玉軍 攝
「剛聽說這個項目的時候,只是覺得與我們學校生態教育的辦學理念很契合,所以就進行了申請;但是究竟要怎麼落地,其實我們心裡也沒底。」學校心理教師尤佩娜見證了項目的萌芽和發展,她告訴記者,2015年底剛拿到項目時,項目組的很多老師都覺得茫然無措。怎麼辦?學校提出了「培訓+自學」:看書,聽課,請專家……三個月後,一節《我和水培植物交朋友》課在五六年級中試水,項目組老師首先開始了園藝心理與科學課的融合。在以往科學課只進行觀察記錄的基礎上,項目組老師讓孩子們增加了一項「我的感受」,從剛種下白菜、蘿蔔時候的「開心」到植物長大後的「驚喜」或不幸夭折的「絕望」,「目的就是為了幫助孩子們認識自己的情緒」。
在接下來的延續性課程《見證成長》中,園藝心理組老師又和科學老師共同設計,帶領孩子們感受種植過程中付出與收穫的關係,「這是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在認識情緒的基礎上,懂得如何應對和處理自己的情緒。」兩節試水課讓項目組老師忐忑的心情安定了下來,「我們本來想著,既然老師們不知道該怎麼落地,就在課堂上給孩子們更多自主發揮的機會,沒想到效果反而讓我們很驚喜,這次課後,就有學生把自己與蘿蔔的對話彙編成了一本小繪本,其實對話也是一個自我認識的過程。」
由此,項目組的老師開始了更多探索。心理教師谷思藝藉助「幫葉子找夥伴」的方式,讓孩子們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審視同伴間的關係,了解同伴相識的原因、體驗同伴相處時如何彼此接納;語文教師李洋以「培育豆芽」這一簡單有趣的園藝活動為真實的語用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從文本中提取培育豆芽的步驟及注意事項,並用通順有條理的語句完成一份豆芽培育計劃書,既實現了合作互助,也鍛鍊了表達能力;科學教師楊紅帶領學生利用草籽、土、襪子、彩繩等材料製作「草娃娃」,培育出一個個不斷生長的綠色植物。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既了解了植物生長所必需的條件,也在製作和觀察養護的過程中認識自己投入的情感;數學教師馮金旭帶領學生用自己收集的落葉和畫筆共同完成班級「梧彩桐畫」,引導孩子們進行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也在各不相同的葉片中認識自我的獨特性……
經過三年探索,目前學校已經初步形成了學科融合型的園藝心理課程,並在整個三年級進行了全面覆蓋,每個學科都有老師加入到項目組,共同進行課程的開發;未來,這一規模還將繼續擴大,吸引更多的師生參加到園藝心理探索中來。「除了課程,我們也考慮在個體輔導以及團體輔導中引入園藝療法,致力於藉助園藝活動改善孩子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老師尤佩娜介紹。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牛偉坤
編輯:TF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