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藩王那些事兒

2020-12-05 盧龍軍節度使

明朝的藩王是與其他朝代藩王不同的,朱元璋不信任自己的臣子們,害怕讓他們駐守邊疆就會放虎歸山,自己百年之後,自己的後代們鎮不住這些功勞頗大的大將們。於是他讓自己的兒子們和一個侄孫鎮守全國各個地方,但是為了防止他們起兵造反,又限制他們的軍事力量。

等到了朱棣登上皇位後,他就進一步削弱藩王們手中的兵權。這些藩王們成了名副其實的「飯桶」,他們不能做官,不能任職,只能由國家養著。這就脫離了朱元璋最初的目的,這些藩王們既不能替國家出力,還成為了國家的累贅。

關於明朝的藩王們有很多故事,我就為大家說道說道。

明朝有八個藩王做了皇帝

在歷代王朝中,皇帝因為多種原因沒了繼承人,就會找他們血緣親近的人即位。明朝也不例外,明朝前後有九個藩王做了皇帝。

第一個就是朱老四朱棣,他本是老朱封的燕亡,由於建文帝削藩步步緊逼,他發兵「靖難」,將建文帝趕下了皇位,成為明朝第一位由藩王入繼大統的皇帝。

第二個是景泰帝,英宗朱祁鎮聽信宦官王振的讒言,造成了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一時大明沒了皇帝,於是在眾臣子擁戴下,朱祁鈺登上了皇帝位,這就是明代宗。

第三個是明世宗朱厚熜,他繼承了父親興王的王位,如果沒有意外他這一輩子就成了一個逍遙的王爺。可是意外還是發生了,明武宗沒有兒子,於是就找到了他,他就成了大明又一任皇帝,這就是嘉靖皇帝。

第四個是崇禎帝朱由檢,他本是信王,朱由校的弟弟。朱由校英年早逝,有三子都未能成活,臨終前讓弟弟朱由檢即位,這就是崇禎。

第五個是朱由崧,朱由崧是朱常洵的兒子,朱常洵被起義軍捕殺,朱由崧繼承福王王位逃到南京。崇禎帝自縊殉國,他在南京即位,這就是永曆帝。

第六個是朱聿鍵,他本是朱元璋第二十三個兒子唐王朱桱的後代,明末逃亡於福建,在福州建立了隆武帝政權。

第七個是朱聿鐭,他是隆武帝的弟弟,隆武帝被俘後,他逃到廣州,在蘇觀生擁戴下登基稱帝,只是做了一個月皇帝就被清軍攻破城,他自縊殉國。

第八個是朱由榔,萬曆皇帝之孫,桂端王朱常瀛之子,1646年,朱由榔在肇慶稱監國,後宣布即皇帝位,改年號為永曆。他倚仗大西軍餘部李定國、孫可望等在西南一隅抵抗清朝,因此帝位維持時間較長。清軍攻入雲南後,朱由榔逃到緬甸曼德勒,被緬王收留。最後被吳三桂用弓弦勒死。

明朝藩王陵墓最高規格的藩王——潞王朱翊鏐

朱翊鏐是萬曆皇帝朱翊鈞同父同母的弟弟,太后和萬曆皇帝都對朱翊鏐寵愛有加。這個朱翊鏐從小就奢侈無度,他還自己選擇自己的封地,萬曆皇帝還買了很多珠寶送給他。

還拿軍費給他建王府,他就藩以後更加奢侈,其中最奢侈的要說他的陵墓,他的陵墓規模超過了萬曆皇帝的定陵,被稱為「中原定陵」,他的陵墓中處處能看到僭越之處。他陵墓的規格是明朝諸多藩王中最高的。

明朝藩王陵墓最低規格的藩王——朱子埅

朱子埅,明太祖曾孫,周簡王朱有爝庶二子,周定王橚之孫,初封通許郡王,天順元年以兄靖王無子,進封,在位二十九年,成化二十一年薨。諡號懿王。他的陵墓是明朝藩王中陵墓規格最低的。

明朝藩王造反的有五個

燕王朱棣,打著靖難的口號造反,打到了南京,成功地造了反,當上了皇帝,眾多造反的藩王中只有朱棣一人成功。

漢王朱高煦,朱棣次子,他多次跟隨朱棣北徵,有著很大功勞,一直想造反當皇帝。可是從朱高煦到朱瞻基,他都沒能成功,最後被朱瞻基架起一個甕燒死。

明朝廣通王,明太祖的孫子,岷王朱楩第四子。朱徽煠有勇力,其府上下人段友洪會妖法,曾說朱徽炸有異相,當主天下。朱徽煠遂遣段友洪及蒙能、陳添行入苗族地區,誘苗族以銀印金幣,發兵攻武岡,以圖謀反。都御史李實遣駙馬都尉焦敬、宦官李琮押解朱徽煠入京師,除其爵位,幽於高牆之內。

安化王朱寘鐇,慶靖王朱栴曾孫,正德五年(1510年),利用太監劉瑾專橫跋扈引發的天下不滿情緒,突然叛亂,後兵敗伏誅,爵除。

寧王朱宸濠,明太祖朱元璋五世孫,寧王第四代繼承人。朱宸濠生性輕佻,無威儀,卻擅長文過飾非。他在其封地南昌巧取豪奪,排除異己,廣結土官狼兵,私制武器盔甲。寧夏寘鐇之亂後,公元1519年,朱宸濠利用南昌地方官僚謝宴之機,帶兵圍禁眾人,自稱皇帝,發布檄文,聲討朝廷。叛亂僅43天後被平息。正德十五年十二月,朱宸濠在通州被處死。

最有才學的兩位藩王——朱載堉,朱橚

朱載堉,是明太祖元璋九世孫,明仁宗帝的第六代孫,鄭藩王族嫡世,明代著名的律學家、歷學家、音樂家。其父鄭恭王朱厚烷能書善文,精通音律樂譜。朱載堉自幼深受影響, 喜歡音樂、 數學,聰明過人。朱載堉的成就震撼世界,中外學者尊崇他為「東方文藝復興式的聖人」。

朱橚,明朝宗室,醫學家。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明成祖朱棣的胞弟。

朱橚好學,能詞賦,曾作《元宮詞》百章,又組織編著有《救荒本草》《保生餘錄》《袖珍方》和《普濟方》等醫學作品,對我國醫藥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明朝最有錢的藩王——朱常洵

朱常洵是萬曆皇帝第三個兒子,本來想把他立為太子,可是大臣們不同意,最後萬曆皇帝把朱常洵封在了最富有的洛陽。沒有把他立為太子,萬曆皇帝覺得愧疚,就想對這個兒子補償。萬曆即賞賜兩萬頃莊田供他享用,此後更是賞賜不斷,因此,朱常洵也成了明朝後期最有錢的一個藩王。

明朝最「壞」的一個藩王——伊王

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25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為伊王,建國於洛陽。朱彝被封為伊王后胡作非為,殘害百姓。

伊藩也是最差最劣的那一支。自開基第一代厲王朱起,歷史上的伊王,大都是些不肖之徒,不知朱元璋泉下有知作何感想。

明朝是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有很多有趣之事,同時也被稱為奇葩,明朝歷史有多有趣,看看《明朝那些事兒》就知道了。

相關焦點

  • 明代藩王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兒
    明朝的藩王是與其他朝代藩王不同的,朱元璋不信任自己的臣子們,害怕讓他們駐守邊疆就會放虎歸山,自己百年之後,自己的後代們鎮不住這些功勞頗大的大將們。於是他讓自己的兒子們和一個侄孫鎮守全國各個地方,但是為了防止他們起兵造反,又限制他們的軍事力量。等到了朱棣登上皇位後,他就進一步削弱藩王們手中的兵權。
  • 盤點湖北荊州的明朝那些事兒:一位「宰相之傑」,兩座「藩王墓」
    明朝是荊州衰落的開始,但明朝與荊州之間的那些事,卻不一般在荊州八嶺山深處有一座明代王墓,墓主人是明第一代遼王,遼簡王朱植,朱元璋的第十五個兒子。儘管歷史上擁有絢爛的楚文化和激蕩的三國文化,但荊州在明朝歷史上也有濃墨重彩的一筆。兩座「藩王墓」"靖難之變"是指朱元璋四子朱棣討伐建文帝朱允炆的事。而朱允炆引眾怒的原因就是他要削藩,恰恰有兩個削藩的對象都在荊州。
  • 明朝藩王們的那些荒唐事兒:看完大跌眼鏡
    文/林巖朱元璋畫像明朝建立之後,明太祖朱元璋先後冊封子侄二十多人為藩王。無奈之下,老朱想出一個狠招兒,派人搜集藩王們的劣跡材料,親自編寫《御製紀非錄》,當成教材,警示教育各地藩王引以為戒。《御製紀非錄》雖然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卻為後世留下了極為真實可信的珍貴史料,揭露了明代藩王無恥醜陋的嘴臉。正文中,朱元璋一一列舉了諸藩王的種種惡行醜聞。
  • 《明朝那些事兒》有對楊廷和進行醜化麼?
    《明朝那些事兒》對楊廷和的醜化,《明朝那些事兒》是一部非常精彩的書,在讀者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資深「明礬」公孫揚眉說:「《明朝那些事兒》註定會成為一個裡程碑事件。這不在於明月的文學功底有多好,而在於這套書以足夠有趣的筆法還原了歷史原貌,吸引了像我這樣每天追蹤的讀者。
  • 《 明朝那些事兒》之皇帝篇二
    建文帝朱允文年紀輕輕的朱允文就此登上帝位,隔代親在朱元璋和朱允文那兒充分體現,為了孫子安坐帝位,朱元璋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掃清了無數地障礙,把完整的明朝江山交到了朱允文的手裡奈何朱允文也有皇帝的通病——多猜忌,害怕他的叔叔們來搶奪皇位,一上任就開始作死地收拾起自己的藩王叔叔們,快刀斬亂麻地收拾了幾個叔叔,逼得叔叔朱棣即使師出無名,也要翻翻祖上忠言,起兵造反爭天下。搞笑的是,到了朱棣這裡,朱允文突然不想背上殺害叔叔的罪名,在雙方交戰中交代不要殺死朱棣,相當於發了一塊免死金牌啊,不客氣的說法就是當了婊子想立牌坊。
  • 遇見歷史,從《明朝那些事兒》開始
    《明朝那些事兒》封面《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當年明月起初注意到這本書,是因為作者名「當年明月」當年明月說完作者,再來說說《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本身。作為一本網絡連載歷史小說,《明朝那些事兒》難得充滿著濃厚的歷史氣息,從書中能完完整整地看完整個大明王朝的興盛與衰落,看見朝堂之上的磊落光明與陰謀詭計。本書2006年3月在天涯社區首次發表,2009年3月21日連載完畢。
  • 我為什麼喜歡《明朝那些事兒》
    《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其實已經非常的出名了,很多的人都讀過,今天我還是想把這本書拿出來說一說,這本書給我的印象真的是太深刻了。當時這本書剛出來的時候,可以說在中國的文壇颳起了一股歷史風,什麼唐朝那些事兒,宋朝那些事,元朝那些事兒,紛紛接踵而來。
  • 不一樣的明史——《明朝那些事兒》
    不錯他就是網絡當紅作家——當年明月,我推薦的書就是《明朝那些事兒》。《明朝那些事兒》是一部純粹歷史作品,作者尊重歷史事實,全書以史料《明史》為基礎,並沒有添加為了吸引眼球而杜撰的野史。但作者卻沒有把它當作一部正經的歷史書來寫,而用詼諧的筆調,融入小說的寫法,為我們解讀那些隱藏在歷史背後的真相,讓我們從各種各樣的角度去了解明朝的歷史,呈現給了我們一部精彩好看的歷史畫卷。
  • 好書推薦之《明朝那些事兒》
    《明朝那些事兒》在我的書單中屬於可看可不看的書,於是便沒有去買實體書,最近因為朋友那剛好有一套閒置,便借來翻閱,一看便停不下來了,確實是一本好書。但是《明朝那些事兒》給我的感覺是那些不愛歷史的人也會喜歡看,因為它的語言非常接地氣,作者根據自己看過的史書,結合自己的理解,用通俗直白且幽默風趣的語言將明朝歷史呈現在讀者眼前,在作者筆下,歷史不再枯燥,變得生動有趣,歷史史實化為一個個吸引眼球的故事,歷史人物也變得有血有肉,仿佛在看劇本,又仿佛就是在看電視劇,可以讓人身臨其境,就像網友評論:「文章以通俗的小說方式
  • 王朝的累贅——明朝的藩王制度
    被藩王吃垮的明朝財政作為從小在顛沛流離的環境中長大的朱元璋,他真的為自己的子孫後代考慮到了方方面面,從取名字的偏旁用金木水火土到規定子子孫孫們的零花錢。老朱沒想到的是,自己的子子孫孫繁衍能力有這麼強。作為大部分時期社會都是十分平穩的明王朝,對於藩王們出行又控制的極為嚴格。
  • 《明朝那些事兒》:建文帝坐擁天下,為何讓燕王朱棣贏了江山?
    如果您看了《明朝那些事兒》就會對這些「號」有所了解。  諡號是指帝王或者君主去世之後,後人給予他的評價  ,我們對於春秋戰國時期君主的稱呼,如秦武王、趙武靈王、齊威王等等,便是這些君主的諡號。  一般就廟號來說,開國皇帝稱「祖」,第二位皇帝稱為「宗」,後面也是一樣,但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卻被稱為了明成祖,這是為何?  因為他從自己侄子建文帝手裡搶走了皇位,那麼問題就來了  :建文帝坐擁天下,軍隊強大糧草充足,為何讓燕王朱棣贏了江山?  我們就透過《明朝那些事兒》來分析這次事件背後的原因。
  • 明朝那些事兒:明朝皇帝多奇葩!
    100個人有100個哈姆雷特,歷史是有溫度的,那麼在你的眼中,明朝這個漢人統治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又是什麼樣子的呢?明朝十六帝,二百七十六年間,又發生過多少風趣事兒。明朝的皇帝好像各有特色,明朝開國皇帝朱重八小時家貧,被迫當了和尚,最後在劉伯溫的幫助下當了皇帝。但是朱元璋平民上位,怕自己帝位不穩,也想為後代清除障礙,一生殺人無數,當初的元老就很少有安全歸田的,明朝四大慘案也由他造就。
  • 詼諧幽默的史書《明朝那些事兒》
    讓我推薦一本值得一看的書我肯定首先推薦這本《明朝那些事兒》。好書千千萬,但是能讓人一下子就想到推薦給別人的並不多。明朝這本書就有這個魔力!《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的一些故事。
  • 《明朝那些事兒》妙趣橫生的歷史
    第1部——第7部《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是我12年大學實習期間看的,已經是在它之前,歷史書大多都非常官方且嚴肅,而該書在作者當年明月的筆下明朝長達幾百年的大小事都被描繪的生動鮮活,引人入勝。該書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
  • 明朝藩王多難當?出門要打報告,有的藩王沒錢生存
    一提起明朝這個朝代的特色之一,那就應該屬於是和朱元璋同姓同血緣,且遍布中國大江南北的藩王了。可以說。貫穿大明王朝整個時代,不管在大明王朝的哪一個時間,每個時間都會出現不同類型的藩王。有我們熟知的,也有我們不知道的,比如,在明朝開國初年,放在北京的燕王朱棣,後來起兵奪了他的侄子建文帝的皇位。
  • 最喜歡的歷史讀物,明朝那些事兒
    如果非要選一本最喜歡的歷史讀物,我大概會選《明朝那些事兒》。縱然有很多人指出了這本書缺乏對史料的嚴謹態度,但這並不影響大多數人喜歡它。我出生於90年,與我年紀相仿的人應該都能理解,當年明月的這部《明朝那些事兒》對於我們這代人在歷史啟蒙方面的意義。誕生於論壇的《明朝那些事兒》不僅僅是一個傳奇,同時也是一代論壇人的珍貴記憶。
  • 明朝那些事兒:解讀明史,至今無人超越
    《明朝那些事兒》為讀者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這也是為何《明朝那些事兒》常年霸屏的原因。★《明朝那些事兒》是迄今為止唯一全本白話正說明朝大歷史★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暢銷的史學讀本。
  • 《明朝那些事兒》:歷史原來是很精彩的呀!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的歷史,作者當年明月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幽默的筆風,對明朝一些人物進行了分析,帶著讀者去品明朝。
  • 從《明朝那些事兒》開始滿足歷史記錄
    曾幾何時,我們看到一本好書就情不自禁地鼓掌;曾幾何時,我們情不自禁地和別人一起欣賞一本古籍;曾幾何時,我們遇到一張新天地……遇見歷史,就是從明朝那些東西開始……那一年的明月這本書第一次被注意是因為作者的名字「當年明月」。
  • 《明朝那些事兒 第十部》--朱翊鈞 01-06
    《明朝那些事兒 第一部》--朱元璋 10-16《明朝那些事兒 第一部》--朱元璋 17-22《明朝那些事兒 第一部》--朱元璋 23-28《明朝那些事兒 第一部》--朱元璋 29-34《明朝那些事兒 第一部》--朱元璋 35-40(全)《明朝那些事兒 第二部》--朱允炆、朱棣 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