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農民們都沒有糧食了,為什麼還要去商店裡買糧食呢?

2020-12-18 檸家說三農

前陣子回家探親,我發現了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村裡大部分農民都不再種糧,米麵糧油都要到當地的商店去買,各家各戶的土地不是承包就是種經濟作物,全村幾乎沒有人種糧,真是令人不解。總之,在我們的印象中,農民基本都是靠種地掙錢,加上近年來國家出臺了許多有利於發展傳統糧食作物種植的政策,按理說農民應該更有生產積極性,但實際上,沒有想到種地的農民越來越少。

實際上,農民也有苦說不出,雖然糧食補貼政策已經在各地落實,但由於糧食收購價格並不高,糧食種植還會受到氣候條件等非人為因素的幹擾,所以產量並不穩定,一年的收入確實有限。可以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物價不斷上漲,更何況大部分農民的負擔都很重,不僅要養活自己,還要為老少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靠吃的收入雖然可以填飽肚子,但根本不足以養家餬口。因此他們必須找到賺錢的工作,放棄傳統的糧食種植。

再者種地本身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想必有不少讀者也像我一樣從小生活在城市裡吧,缺乏農村生活經驗的我們根本不知道播種到收穫需要付出多少心血和精力。購買種子,播種,施肥,除蟲,除草,收穫,晾曬,每一個步驟都不容易。假如每年都風雨飄搖,農民的收入還是可以保證的,但一旦遭遇暴雨、冰雹、乾旱等天災,可能一年的勞苦都白費了,又有誰能為農民的付出買單?很明顯,為減少風險而將土地承包出去是最好的選擇。

日益完善的土地承包製度,也為農民進城務工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土地規模經營已明顯成為一種大勢所趨,從古到今,農村大多是小農經濟,小農經濟雖然穩定,但不足以承擔較大風險。假如農民能夠把自大的土地流轉給種田大戶,不僅可以使種植專業化、產業化,而且可以有效地規避風險,獲得相對穩定的收入,這也是國家樂於看到的。同樣因為這個原因,種植糧食的農民越來越少了,每個人都要到商場去買糧食。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興旺發達之前,農民的心態也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農民最大的夢想就是吃飽飯,而隨著我國經濟條件的不斷改善,農民也希望早日過上好日子,好實現致富的夢想,所以特色種植越來越受歡迎。相對於傳統的糧食種植,特色種植的畝產量和收購價格都較高,種植果樹和中草藥可以得到有關部門的鼓勵和支持。再者,特色農業的技術也比較完善,所以農民不用冒很大的風險就可以獲得很高的收入,還有誰會不高興呢?

如此一來,農民不種糧其實已經不是什麼稀罕事了,畢竟米價相對穩定,就算遇到天災人禍,國家儲備的糧食也足夠解決燃眉之急,宏觀調控政策也不會讓糧價瘋狂上漲,所以對農民來說,買糧食吃,並不會增加經濟負擔,反而更方便,就連在鄉下的老人也願意接受。再者,進城打工的人越來越多,農村的勞動力早已入不敷出,村裡留守的老人和孩子根本不能種地,所以將土地流轉給種地大戶也就成了大多數農民的唯一選擇,當然,這也是最好的選擇。

相關焦點

  • 現在農民家庭都不儲備糧食,那吃飯該怎麼辦?
    現在農村青壯年農民都外出務工了,他們一年到頭都回家不到幾次,自己吃糧都在外面糧油門市或者超市購買;而農村耕種土地的群體都以老年人為主,一年到頭也吃不了多少糧食,加之現在生活食材豐富,糧食、蛋奶肉類,以及各類果蔬都成為生活的優質搭配。因此,現在的農民每年就把剛剛生產的糧食晾乾就出售了,基本上家裡不用存糧。那到底還要不要鼓勵農民種糧呢?
  • 糧食!糧食! - 中國青年報
    糧食是歷史的最終決定者與60後不同,現在40歲以下的「改開一代」都沒有餓肚子的經歷,吃飯問題於他們從來就不是問題。對他們來說,端起碗來吃飯還要吃肉,是理所當然的事,是天經地義的事,就像廚房裡有鍋碗瓢盆一樣。但豐收從來不是理所當然、天經地義,也不是歷史和自然的常態,它一定是因為有了人和科技的活躍變量,而創造的非常態。
  • 大量的進口糧食充斥著國內市場,而農民卻打工去了,正常嗎?
    術業有專攻,農民也可以在在自己的領域發光發熱,可種植的東西多了,除了水稻小麥大豆玉米等糧食,還可以有規模的發展畜牧業養殖業,國家現在重新認識到中藥的不可缺少性,那勢必需要專業的藥農去栽培草藥, 有這麼多農民可做的事,為什麼非要把農民趕進城裡去當苦逼的農民工?
  • 實行糧食統購統銷
    前幾年,我們搞城鄉交流,收購土產,農民增加了收入,生活改善了,沒有糧食的要多買一點糧食,有糧食的要多吃一點,少賣一點。結果我們越是需要糧食,他們越不賣。有的同志提出,去掉商人,我們可以多買一點糧食。我看去掉商人並不等於農民的糧食一定可以多賣給國家。鑑於糧食供應緊張的狀況,必須採取徵購的辦法。如果繼續採取自由購買的辦法,我看中央人民政府就要天天做「叫化子」,天天過「年三十」。
  • 糧食主要靠買,哪天鬧了饑荒,咋辦?農民說了3句話,心酸又無奈
    農村人為了追求好日子,高工資都出去打工了,在很多地方,偌大的村子裡還會種地,還能種地,還願意種地的人已經找不出來幾個了,對所有的農民來說,種地似乎都算是最後的選擇了,但凡是有別的門路,農民就不會甘心待在村裡種地。有不少農民乾脆還自我調侃說「農民要靠買糧食才有糧食吃」。
  • 過去農民全都種地,糧食還總是不夠吃,只因他們掉入這個陷阱!
    尤其是到了春三月的時候,地裡的野菜野草剛萌芽吐露出地面,樹芽樹葉吐露嫩綠,田野裡的男女老少都急急忙忙挖野菜、採摘嫩芽嫩葉,拿回來後與雜和面混合吃,以度過「青黃不接」的時候。那為什麼會是這樣子呢?相反,種地的農民越來越少,我們天天根本不愁吃穿,生活還過得安逸舒坦呢?
  • 「惜售」這個詞對很多人都不陌生,特別是對農民來說,糧食是根本
    「惜售」這個詞出現在2016年,那一年可謂是農民種糧最難的一年,所有的物資都在漲,唯獨糧食的價格掉到低谷,由於糧食和國際接軌進入託市水稻由2015年的保護價1.5元/斤驟降至1.3元/斤,而玉米就更加的誇張由0.62元/斤驟降至0.42元,這一年國家為了農民種糧不至於賠錢實施了一系列的補償機制
  • 如果糧食價格長期過低,對我國農民和農業會有什麼影響?
    糧濺傷農,黑龍江省種水稻大省,種水稻大戶欠銀行幾十萬元,年輕人都不種了,去南方打工去了,耕地撂荒著了,化肥農藥上漲,人工上漲,加上今年欠收,沒有產量,國家高價收購水稻平價售出,加大補貼力度。糧食效益取決於農業勞動生產率。中國人均耕地少,農業人員多,種地利潤肯定少。進口糧食價格低、質量好,嚴重衝擊中國農業,特別是糧食。
  • 古代有許多空地,為何農民寧可租地種植糧食,也不去開墾荒地呢?
    因此古代擁有財富最多的人,一般都擁有很多土地,通過土地獲得大量的糧食,換取錢財。世家大族擁有的土地多,則老百姓擁有的土地就少,為何古代農民寧願給地主打工,也不去開墾土地呢?歷朝歷代都奉行了「重農抑商」的政策,古代農民是僅次於士大夫的階層,比商人的地位還要高。而古代人口較少,有許多未開墾的土地,為何農民寧願受地主剝削,也不願意開墾土地呢?
  • 都是人口大國,為啥印度向全世界出口糧食,而我國要滿世界買糧食
    導語:都是人口大國,為啥印度向全世界出口糧食,而我國要滿世界買糧食糧食問題是每一個國家都必須要面對的一個基本問題,在任何國家中,糧食安全都是第一位需要考慮的因素,尤其是對於中國和印度這樣的人口大國,要知道這兩國的人口就超過了全球人口的40%,同樣是人口大國,那麼糧食問題就是國家必須要重視的因素
  • 農民真給力!1.3萬億斤糧食解決吃飯問題,誰還敢說農民不種地?
    導讀:農民真給力!1.3萬億斤糧食解決吃飯問題,誰還敢說農民不種地?最近啊,我們似乎也遇到難題了,啥難題呢?網友說糧食問題,其實我們的糧食是沒有大問題的,但大豆問題確實也存在,進口的數量高達幾千萬億噸。
  • 前蘇聯土地很多,為何糧食要進口?而現在俄羅斯糧食卻多的出口?
    據統計報導,現在的俄羅斯已經成為了全國第二的糧食出產大國,其小麥的出口更是直接碾壓美國,直接成為了小麥第一的出口大國。如今的俄羅斯,在向全世界出口糧食中,已佔據了主要的領導站位。但是很多朋友知道,在蘇聯成立時期,大部分糧食都是從外國進口過來的,蘇聯還曾是世界上第一進口糧食的大國,我們知道,蘇聯作為合眾國土地面積是特別巨大的,但是為什麼糧食還要需進口呢?而俄羅斯是蘇聯分割的一部分國家,土地和糧食相對減少,理應說也應該靠進口糧食渡過,可俄羅斯不僅不靠,反而還向全世界進行出口糧食,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一個農民的「糧食關」紀念碑
    第2頁:「普天下都這樣,逃到哪去呢」  野草、榆樹皮也被吃光的時候,人們也就不再出去找食物了。但信陽的糧食徵收任務量還是完成不了。地委認為有人將糧食藏了起來,決定在全區開展「反瞞產」。時任地委書記路憲文說:「不是沒有糧食,而是糧食很多,百分之九十的人是因為思想問題。」  和信陽大多數村莊一樣,吳圍孜的老百姓被逼著交出「私藏」的糧食。吳永寬記得,村幹部帶人幾次挨家挨戶「查糧食」。母親從地裡撿了十幾斤稻穗,藏在笸籮裡,也在大搜查中被搜走。
  • 一個農民的糧食關紀念碑
    當時報導稱:五億農民創造了驚人的奇蹟,糧食每畝單位產量出現了古今中外沒有的紀錄。坐在密鋪的稻穗上,就像坐在厚厚的地毯上一樣  村民們不知道剩下的牛肉被收到哪裡去了,反正誰也沒吃到。吳永寬只記得,他們看到吳永冠跌跌撞撞從生產隊出來,後來就聽說他從小橋上跌下去,摔得了。  在那場饑荒裡,因為殺牛被打死的人不在少數。
  • 古代災荒沒有糧食時,起義的農民怎樣解決吃飯問題?
    我們通常理解中,古代的饑荒是大片大片的地域沒有糧食,甚至一個省的土地都會顆粒無收。按理來說,在沒有糧食的情況下,就算農民起義也會因為沒有糧食而餓死,為何在我國歷史上,不管有沒有饑荒,大多數農民起義後都不會缺糧食吃?
  • 一斤大米才一塊多,而一瓶礦泉水就兩塊,為什麼糧食這麼便宜呢?
    就拿我們吃的大米來說的,現在一斤大米基本上的價格都是一塊多,就算貴也貴不了多少,這大米的價格這幾年來都沒有怎麼變過,所以很多小夥伴就納悶了,現在人們生活水平好了,就連一瓶亂泉水的價格都到了兩塊,可大米的價格卻不漲。
  • 中印兩國皆是人口大國,為什麼中國四處買糧食,印度卻出口糧食?
    -司馬遷自古以來我國憑藉廣袤的土地,一直以來都是農業大國,歷朝歷代,都是以糧食作為主要需求來發展,尤其是在戰亂時期,糧食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雖然本意是在做一件事情之前需要做好準備工作,然而從其表面意思也能看出糧食的重要性,糧食的重要性不僅僅只是體現在古代亦或者是戰亂時期。在和平年代依然十分的重要。
  • 每個農村都有的酒坊,為何越來越少了,以後還有農民釀糧食酒嗎?
    酒的種類自然也是五花八門,什麼白酒、紅酒、啤酒都在其中,而且中國在釀酒這一方面同樣也很在行。說到釀酒,就不得不提到農村的酒坊,十幾年前,幾乎每個農村都有一個釀酒坊,記得小時候經常做的一件事就是隔一段時間跟著大人去酒坊買酒,所以在我的印象中,每次隔得老遠都能聞到從裡面飄出來的酒香。
  • 開國少將去老百姓家買糧食,發現兩張紙條,趕緊離開了
    紅軍長徵時期,因缺少糧食,經常需要向當地老百姓買糧食,期間也發生了不少故事,下面就來講一個。1935年2月,紅軍總部先遣工作團到達了四川敘永縣,戰士們已經兩天沒吃東西了,都餓得頭昏眼花,快走不動路了。先遣工作團的幹部羅通(1955年授開國少將),就決定去當地的老百姓家裡看看,如果有糧食,就買點回來。不過,因為這個地方剛打過仗,老百姓都跑了,村子裡已經沒人了,怎麼辦?羅通心想:沒人就沒人吧,我把錢給他們留下就行了。
  • 城市裡的人吃糧是花錢買的,為什麼會有人說是農民養活了他們
    城市人民吃糧食都是花錢買的,為什麼會有很多人說,是農民養活了城市人民,這肯定是有原因的,並不是因為簡單說糧食是農民種的。說是農民養活了城市人民,這不是沒有原因的,當然也不是簡單的因為糧食是農民種的,是因為沒有等價交換,特別是那些老一代農民,他們是在自己吃不飽飯的前提下,為城市人民提供糧食,而且是低價糧食。我雖然沒有經歷過四五十年代,五六十年代,但也經常聽老人們說起那段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