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回家探親,我發現了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村裡大部分農民都不再種糧,米麵糧油都要到當地的商店去買,各家各戶的土地不是承包就是種經濟作物,全村幾乎沒有人種糧,真是令人不解。總之,在我們的印象中,農民基本都是靠種地掙錢,加上近年來國家出臺了許多有利於發展傳統糧食作物種植的政策,按理說農民應該更有生產積極性,但實際上,沒有想到種地的農民越來越少。
實際上,農民也有苦說不出,雖然糧食補貼政策已經在各地落實,但由於糧食收購價格並不高,糧食種植還會受到氣候條件等非人為因素的幹擾,所以產量並不穩定,一年的收入確實有限。可以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物價不斷上漲,更何況大部分農民的負擔都很重,不僅要養活自己,還要為老少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靠吃的收入雖然可以填飽肚子,但根本不足以養家餬口。因此他們必須找到賺錢的工作,放棄傳統的糧食種植。
再者種地本身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想必有不少讀者也像我一樣從小生活在城市裡吧,缺乏農村生活經驗的我們根本不知道播種到收穫需要付出多少心血和精力。購買種子,播種,施肥,除蟲,除草,收穫,晾曬,每一個步驟都不容易。假如每年都風雨飄搖,農民的收入還是可以保證的,但一旦遭遇暴雨、冰雹、乾旱等天災,可能一年的勞苦都白費了,又有誰能為農民的付出買單?很明顯,為減少風險而將土地承包出去是最好的選擇。
日益完善的土地承包製度,也為農民進城務工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土地規模經營已明顯成為一種大勢所趨,從古到今,農村大多是小農經濟,小農經濟雖然穩定,但不足以承擔較大風險。假如農民能夠把自大的土地流轉給種田大戶,不僅可以使種植專業化、產業化,而且可以有效地規避風險,獲得相對穩定的收入,這也是國家樂於看到的。同樣因為這個原因,種植糧食的農民越來越少了,每個人都要到商場去買糧食。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興旺發達之前,農民的心態也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農民最大的夢想就是吃飽飯,而隨著我國經濟條件的不斷改善,農民也希望早日過上好日子,好實現致富的夢想,所以特色種植越來越受歡迎。相對於傳統的糧食種植,特色種植的畝產量和收購價格都較高,種植果樹和中草藥可以得到有關部門的鼓勵和支持。再者,特色農業的技術也比較完善,所以農民不用冒很大的風險就可以獲得很高的收入,還有誰會不高興呢?
如此一來,農民不種糧其實已經不是什麼稀罕事了,畢竟米價相對穩定,就算遇到天災人禍,國家儲備的糧食也足夠解決燃眉之急,宏觀調控政策也不會讓糧價瘋狂上漲,所以對農民來說,買糧食吃,並不會增加經濟負擔,反而更方便,就連在鄉下的老人也願意接受。再者,進城打工的人越來越多,農村的勞動力早已入不敷出,村裡留守的老人和孩子根本不能種地,所以將土地流轉給種地大戶也就成了大多數農民的唯一選擇,當然,這也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