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數:4488字 閱讀時間:12分鐘
據日本《京都新聞》6月22日報導,日本學者西山勝夫等於6月19日公布一份二戰後的日本政府公文,首次證實日軍731部隊曾生產細菌,這在驗證歷史上意義深遠。
正視歷史才能更好地面向未來,這也進一步說明檔案開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檔案材料的公開有助於發揮檔案價值、還原歷史真相。雖然許多檔案部門積極推進檔案開放,但實際情況中,檔案解密與開放利用工作往往面臨著重重困難。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檔案解密與開放利用工作的情況吧!
(一)正視歷史 開放檔案
梵蒂岡:開放二戰時期教皇庇護十二世的檔案
時間:2020年3月2日
來源:NPR
https://www.npr.org/2020/03/02/811170588/vatican-opens-archives-of-world-war-ii-era-pope-pius-xii
二戰期間在位的教皇庇護十二世是希特勒的教皇還是戰爭中的聖者?在歷史學家和猶太團體數十年的不斷呼籲下,梵蒂岡於2020年3月2日開始向學者們開放具有爭議的二戰時教皇庇護十二世在1939-1958年執政時期的檔案。為了便於利用,梵蒂岡檔案館對可公開的130萬件檔案進行數位化並建立目錄資料庫。
按照慣例,這些檔案通常要在教宗執教結束70年後才能向公眾開放。早在一年前梵蒂岡宣布開放庇護十二世執政時期檔案時,弗朗西斯教皇就表示「教會不懼怕歷史」,並通過向歷史學家公開檔案表明這些檔案本身所具備的真相發現價值以及記錄大屠殺的記憶保存價值。有查閱需求的利用者均可在宗座檔案館查閱相關檔案,不受國籍、信仰和意識形態的限制。
現已有50多位學者申請利用這些檔案並對此表現出極大的期待和熱情。研究學者試著通過檔案發現歷史的真相,解開各自心中關於庇護十二世在二戰時期是否成為希特勒的傀儡以及是否是迫害猶太人的幫兇的謎團。
小察評新聞:
二戰時期是梵蒂岡最具爭議的歷史階段之一,圍繞著教皇庇護十二世的觀點趨於對立。梵蒂岡提前公開備受爭議的檔案,接受外界的評價,此舉值得肯定。
米歇爾·福柯曾指出,「誰控制了人們的記憶,也就控制了他們的原動力」。 當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的歷史被「選擇性記憶」,則其更有可能重蹈歷史覆轍。這警示我們要正視歷史、深刻反省歷史並銘記歷史。檔案部門在留存真實記憶的同時更要將它們予以開放利用,「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言」,進而還原歷史真相、捍衛社會正義。
(二)巧借時機 公開檔案
土耳其:在國際檔案日公開瓦西爾·列夫斯基的新檔案
時間:2020年6月9日
來源:novinite.com
https://tass.com/society/1153529
位於伊斯坦堡的奧斯曼帝國檔案館收藏了迄今尚未出版的有關保加利亞使徒團(the Apostle)及保加利亞革命中央委員會(BRCC)的文件。
該館於2020年國際檔案日決定出版公開有關瓦西爾·列夫斯基(Vasil Levski)和保加利亞革命中央委員會的新檔案材料。保加利亞的著名歷史學家、土耳其的研究人員、保加利亞的博物館專家和檔案管理員都參與了文件的收藏和翻譯工作。
「列夫斯基和保加利亞革命中央委員會的足跡」檔案集首次公開出版了大批文件譯本,主要涉及保加利亞使徒團及保加利亞革命中央委員會的活動。它們揭示了奧斯曼帝國審判保加利亞起義參加者的信息,其中,蘇丹法令(sultan’s decrees)批准了列夫斯基等人的死刑判決。新文件不僅填補了歷史空白,更提出了新問題,專業人士和普通讀者都對其很感興趣。
「列夫斯基和保加利亞革命中央委員會的足跡」將在列夫斯基的誕辰日7月18日發布。
小察評新聞:
奧斯曼帝國檔案館巧借國際檔案日和名人誕辰日的契機宣布公開名人檔案的新材料,顯示了檔案部門把握時機促進檔案開放工作,依託檔案公開還原歷史真相。
巧借時機開放檔案並非國外特例,我國檔案館也會在特定時期積極開放檔案,如今年國際檔案日期間,北京市檔案館和16個區檔案館向社會開放檔案14萬餘件。重要時間開放檔案不僅有助於賦予特殊日期更豐富的內涵,同時還能夠引起社會各界和公眾關注,提高檔案開放利用工作的成效。
(三)履職盡責 解密檔案
新加坡:在線檔案門戶網站上可公開訪問160,000份政府檔案
時間:2019年9月4日
來源:CAN
https://www.channelnewsasia.com/news/singapore/national-archives-singapore-government-records--accessible-11871652
9月4日,新加坡通訊和信息部高級國務卿Sim透露:已經有16萬份政府檔案的元數據可在國家檔案館(NAS)在線檔案門戶網站上公開利用。
她在國會上說:「隨著我們與政府機構合作逐步解密政府檔案,這一數字還將不斷增加。且所有解密檔案都可在在線門戶網站上公開搜索。」但並非所有政府檔案都可發布以供公開訪問,特別是那些與國防、外交關係和內部安全有關的文件,以及可能受保密義務或個人隱私原因限制的文件。
目前,NAS保管著約200萬份政府檔案,這些檔案已有25年以上的歷史,被視為公共檔案。Sim指出,近年來已有不同政府機構的750人被派去接受了基本的解密培訓,這是為了幫助更多的人了解解密檔案的重要性,並且幫助他們把工作做得「更快更好」。
對於不是所有檔案都可在NAS系統上免費獲取的問題,Sim說:「我們希望使儘可能多的檔案可供公開查看和搜索,但所有這些工作都還在進行中。公眾也可以要求提供這些信息,NAS員工也將為您提供便利。」
小察評新聞:
在開放政府的背景下,各國在做好保密工作的同時積極推進檔案開放利用工作,既實現了檔案價值,又服務於社會發展,適應了民主化、信息化的時代要求。
檔案工作的最終目的是便於社會各方面利用。因此,檔案人員應主動履職,遵循檔案開放原則,落實檔案開放制度,積極參與到檔案開放利用工作中,發揮檔案工作「對歷史負責,為現實服務,替未來著想」的作用。
(一)問題複雜 開放受阻
以色列:或解密猶太事務局檔案以應對北非猶太人種族吸收
時間:2018年3月11日
來源:Haaretz.com
https://www.haaretz.com/israel-news/.premium-israel-declassifies-sensitive-archive-materials-about-immigrants-1.5890326
3月11日,以色列司法部長Ayelet Shaked宣布,將針對新紀錄片《先祖之罪》(The Ancestral Sin)的公映採取措施,公開一系列富有爭議的檔案。
《先祖之罪》重在探討以色列歷史上的痛點:20世紀50年代以色列移民的待遇問題。這部紀錄片通過個人口述和歷史文獻展現出移民所遭受的系統性忽視,揭示了以色列政府對來自中東和北非的移民具有種族主義的歧視態度。
《先祖之罪》中展示了首次公開的檔案文件,這些敏感檔案的公布迫使以色列內政部長Arye Dery、文化和體育部長Miri Regev等政治家向公眾公開關於移民問題的所有檔案。Ayelet Shaked聲明,沒有理由能阻止事關國家歷史的檔案被公開,我們將審閱這些檔案並建議公開,只要這些檔案不包括可能危及國家安全的內容。
但以色列的檔案解密工作也存在著一定問題。國家檔案館的大多數檔案仍處於不可公開查閱的狀態,大多數情況下,並非是國家有意隱瞞信息,而是由於技術和官僚問題。此外,檔案在向公眾開放之前,國家缺少人力來審核檔案,而這是確保檔案公開後不會損害國家安全或侵犯個人隱私的重要步驟。與此同時,還有一些法律問題阻礙了檔案公開,其中包括隱私問題,這些待解密的檔案中包含在特定日期抵達以色列的移民的名字。目前,以色列政府已經要求檔案館公開關於移民的檔案資料,而檔案館則必須擺脫上述問題,以集中、友好的方式向公眾開放檔案。
小察評新聞:
由於技術能力有限、人力資源不足、法律制度不完善等多方面的原因,檔案解密常常面臨著難以推進的局面。
但不可否認的是,檔案解密在追尋歷史真相、促進公平正義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即使面對諸多難題,檔案部門也應順應潮流,積極推進檔案開放利用,為歷史研究做好基礎性工作,最大限度地實現檔案價值。
(二)未盡其責 消極開放
愛爾蘭:人們以往忽視了國家檔案
時間:2020年1月6日
來源:industrymirror
https://www.irishtimes.com/opinion/editorial/the-irish-times-view-neglect-of-the-national-archives-1.4127639
根據30年封閉期的規定,最新公布的愛爾蘭官方檔案應包含一些關於1989年政府的幕後信息,但只有兩個政府部門履行了公布文件的法律義務,這一事實暴露了愛爾蘭國家檔案館的嚴重疏忽。
根據《國家檔案法》(National Archives Act)的規定,共有61個政府部門和國家機構有義務每年開放檔案,但2019年只有總理和外交部門遵守了這一規定。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是國家檔案館的儲存空間不足和工作人員短缺,但許多部門和機構顯然也不願遵守法律。
此外,愛爾蘭政府為適應英國變化,有將官方文件公開時間從30年縮短至20年以內的雄心。但鑑於許多政府部門無法遵守30年規則,因此沒有希望很快實現20年的目標。
小察評新聞:
即使對檔案解密工作做出規定,該工作也可能止步不前,甚至背道而馳。例如,2020年2月,法國因啟動解密規定使得部分已公開檔案被重新封閉起來。檔案解密進程緩慢或受阻,在一定程度上與檔案部門人員未盡其責相關。這要求檔案人員強化保密意識和開放理念,認真履行檔案工作職能,在解密檔案過程中應本著高度負責、認真對待的態度來審查檔案,促進檔案合理開放利用,推進檔案工作科學發展。
檔案解密與開放利用工作不到位的情況下,社會公眾或研究人員等可以主動爭取檔案利用權利,快隨我來看一看吧!
案例一:法國:授予研究人員訪問密特朗關於盧安達種族大屠殺檔案的權限
時間:2020年6月12日
來源:france24
https://www.france24.com/en/20200612-france-grants-researcher-access-to-mitterrand-s-archive-on-rwandan-genocide
2020年6月12日,法國最高行政法院裁定,研究人員可訪問前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有關1994年盧安達種族大屠殺的檔案,這一裁定結束了一場關於利用權的長期法律鬥爭。國務院表示,這些文件能讓研究人員弗朗索瓦·格蘭納(François Graner)更有力地「闡明一場涉及公共利益的辯論」。
巴黎弗朗索瓦·密特朗研究所的研究員弗朗索瓦·格蘭納 (左)手持木鑰匙表示他們要求訪問盧安達衝突的檔案
2015年4月,法國總統宣布將對1990-1995年在盧安達的檔案進行解密。之後,格蘭納請求利用密特朗檔案。但在2017年9月,法國最高憲法機構表示,根據國家法律,總統或部長的檔案的封閉期為其去世後25年,所以密特朗檔案應予以保密。1981-1995年擔任總統的密特朗(Mitterrand)於1996年1月去世。
案例二:法國:使阿爾及利亞戰爭檔案可利用
時間:2019年10月12日
來源:mediapart
https://blogs.mediapart.fr/gilles-manceron/blog/121019/rendre-accessibles-les-archives-de-la-guerre-d-algerie
檔案必須可供公民自由利用。1794年6月24日法國第一共和國成立了「國家檔案館」,其相關法律提出了「訪問檔案是公民權利」的原則。
二戰相關檔案的完全開放是通過歷史學家集體請願實現的。根據法國確立的原則,所有國家服務和公共行政部門的檔案不屬於產生這些檔案的任何特定機構或行政部門,而是屬於國家。查閱檔案是公民的權利,而不是單獨授予的特權。檔案管理員的作用是保存檔案,即對檔案進行分類、保護、清點、數位化和複製,在保存檔案的同時允許公民訪問檔案。他們是指引和幫助公眾自由查閱歷史痕跡的人。
雖面臨著語言困難和檔案複雜性相關的困難,但二戰檔案仍面向全世界人民開放。
小察評新聞:
檔案開放利用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但公眾在爭取檔案資源利用權的道路上從未停止奮鬥,未來檔案的開放利用之路定會在曲折中不斷前行。
小聞小察來總結:
檔案承載著珍貴的歷史記憶,是歷史研究中重要的原始記錄,在留存歷史記憶、還原歷史事實中起著重要作用。積極推進檔案解密與開放利用工作有助於實現檔案的多重價值,幫助我們以史為鑑,以正視聽,推動社會發展進步;而消極對待檔案解密與開放利用工作則容易助長歷史虛無主義,對史實置若罔聞則容易重蹈覆轍,實不可取。
銘記檔案中的歷史是我們共同的責任。一方面,檔案部門要進一步提高檔案開放力度,做好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保障公民的檔案利用權利。另一方面,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申明單位和個人可以對不按規定開放利用的行為予以投訴,這意味著公民可採取合法途徑維護檔案利用權利,滿足自身的檔案利用需求。
誠然,過去我們面臨著到期檔案解密和劃控工作難以推進的局面,以及檔案安全保密與開放利用之間的矛盾,但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的修訂通過,檔案解密與開放利用工作將進一步改進。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你如何看待檔案安全保密與開放利用之間的矛盾呢?歡迎大家積極發表看法~
參考資料
[1]中國檔案.北京市開展國際檔案日系列宣傳活動[EB/OL].(2020-06-08)[2020-07-16].http://www.chinaarchives.cn/news/china/2020/0608/127641.shtml.
[2]李明華.在全國檔案安全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中國檔案,2017(07):14-21.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如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文字 I 洪秋雙 雒方瑩
排版 I 雒方瑩 洪秋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