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重男輕女的思想就沒有徹底根除,其實就是為了給自己養老。雖說現在時代迅速發展,提倡男女平等,但是傳統思想在農村已經根深蒂固,很難根除。重男輕女,是因為他們覺得,女兒終歸是要嫁出去的,要成為別人家的人,而兒子則可以在身旁盡孝,能幫自己養老送終。但農村的養老生活真的是這樣嗎?深入農村,仔細觀察,你會有不一樣的感觸。
(1)
如今的鄉村出現「空心化」、「空巢化」現象,居住在此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小孩,青年、壯年都很難見到。村頭老羅已經79歲了,和老伴李太相依為命,居住在有一百多年歷史的老木房中。老羅雖有一個兒子,一個孫子,但是他們都是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有些年連春節都沒有回來。兒子為了幫孫子攢錢娶媳婦,基本很少有錢寄回來。而孫子初中沒讀完就在外打工,喜歡賭博,欠一屁股賭債,經常玩失蹤,好像已經有四年沒回過家了,也沒有和家裡通過電話。所以,老兩口只能相依為命,把莊稼種好,在家附近做點零工,才能正常生活下去。
前兩年老羅養了一頭老黃牛,經常去地裡幹農活,但隨著年齡的增加,自己有點力不從心,只能把黃牛賣了,讓田地荒廢,身體是一天不如一天。去年臘月南方冰災嚴重,李太提著豬食下臺階時,摔了一跤,右手兩處骨折,為了省錢,沒有去醫院治療,只是用了一些草藥,自己簡單綁一下。家裡的一些重活、體力活只能由老羅去完成。但老羅眼睛不好使,在鄉鎮醫院查出患有白內障,需要親屬帶著去市裡大醫院進行治療。由於兒子常年在外地,家裡還有老伴需要照顧,他只能一直拖著,病情越拖越嚴重。接下來的日子,老羅是李太的手,李太是老羅的眼睛。雖說他們兩個人經常意見不統一,罵罵咧咧的,但他們心裡都清楚,兩個誰也離不開誰,都在為對方做事。
(2)
夏叔60出頭的年紀,在村子裡算得上是壯丁,他的兩個女兒都遠嫁了,還有一個兒子在城市上班。自己就在村子裡做苦力,經常幫人砍樹、扛樹、修房、搬磚等,來賺生活費。夏叔年輕的時候,老婆出去打工後就再也沒有音訊,一個人拉扯著孩子們長大,既做爹又當媽。他老實,吃得苦,話不多,村子裡很多人都喜歡叫他幹活,不說他一個人能頂兩個人,至少比別人做得多、做得好。
夏叔幹苦力賺錢,能供孩子們讀完書,就已經很不錯了,積蓄也不多。在兒子大學畢業後,他並沒有閒著,還是一如既往的努力幹活,就為了多給兒子攢點錢。兒子結婚時,他把所有積蓄拿出來做彩禮,還向親戚借了不少錢。接下來,兒子在工作的城市買房,首付不夠,夏叔又是想盡辦法湊錢,幫兒子墊付首付。一套房子下來,兒子欠債60多萬,夏叔欠債20幾萬。為了早點把欠債還清,只能加倍幹活,仿佛又回到了年輕時代的自己。他每天早上煮飯一次,炒一個菜,晚上回來吃剩飯剩菜,再拌點辣椒醬。即使身體已經大不如前,腿腳沒有那麼靈活有力,但他還在咬牙堅持著。
他有一次在山上幹活時,膝蓋受傷,在家咬牙修養了20多天,後面也就很多重活幹不了了,收入也就少了許多。令夏叔欣慰的是,兒子兒媳還算孝順,經常會通電話,關心自己的身體,還經常郵寄一些生活用品回來。
現在的農村,青壯年都在沿海地區上班,將老人和孩子留在這裡生活。老人還是有著「養兒防老」的想法,好像現實卻不是自己想像的樣子。從孩子出生的那天起,他們就在為孩子奮鬥,努力賺錢將孩子撫養長大,努力賺錢讓孩子完成學業,努力賺錢幫孩子娶媳婦,努力賺錢幫孩子買房供首付,努力賺錢幫孫子買玩具……。感覺一輩子都在忙活,都在努力賺錢,而腦海中那個享清福的日子,好像一直在往後推移。
如今,他們老了,忙活大半輩子,還是負債狀態,自己卻再也幹不動了,咋辦?這種現象不是個例,而是普遍存在。我們的父輩 老了,沒有收入,沒有養老保險,沒有退休工資,接下來的生活該怎麼辦?有人肯定毫不猶豫的說:「子女贍養」。沒錯,子女贍養是必須的,但是老人也是非常心疼孩子的,很多老人不願意子女花太多精力、金錢在自己身上。就是因為他們很清楚,自己的娃活得也很累,在外地天天熬夜加班,負債纍纍,還要照顧下一代。想到這裡,他們只會咬咬牙,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助孩子減輕肩上的負擔,這就是我們的父母。那麼,他們的養老生活怎麼過,我們又能為他們做些什麼?
陪伴才是最好的孝順
老有所依,不是老人每個月拿著生活費,孤零零的生活,而是要有子女陪伴,常坐一起吃飯、聊聊家常,能夠照顧到日常生活。農村的年輕一輩,都在往城市發展,這本沒有什麼問題,但在此同時,我們需要多多關注父輩,常回家陪伴他們。他們攢了一輩子錢,養大了孩子,換來的只是每個月的生活費,那跟靠國家補貼生活的孤寡老人又有什麼區別呢?有的人覺得,每月有生活費就不錯了,至少能夠安心的生活下去。如果有這樣的想法,那就是大錯特錯,如果父母只把你養大,無需花錢讀書,不要房貸車貸,那麼現在他們現在的積蓄是非常豐厚的,至少能夠養活自己,還過得挺愜意。
他們年紀大了,還在努力賺錢,為了什麼?為了幫孩子還債,為了減輕孩子的生活壓力,為了讓孩子能夠快樂生活。他們只是想讓孩子沒那麼多壓力,只是想換來孩子對自己的關心,只是想多跟孩子親近親近,能夠回家多待幾天。父母的要求總是那麼簡單,而又那麼卑微。其實,他們很想把內心的想法說出來,但又怕耽誤孩子的前程,所以只能把這些想法和要求,深埋在內心的某個角落。我每次跟我爸通電話,他總會問我什麼時候回家,但又很矛盾地勸我:「如果忙不過來,就不要回來了,不用擔心我們的身體,我們都挺好的。」
有的人會選擇,把父母接到城市去一起生活,有的父母生活自理已成問題,在一起生活才能安心。但我們也都知道,城市買的房子都比較小,且樓層高,一大家人生活在一個較小的空間。城裡鄰居就像陌生人,沒啥熟人,遛彎也不方便,老人只會在房子裡待一整天,所以,在城裡住兩天就會吵著要回農村老家。還有就是年輕人跟老一輩有代溝,很多方面的觀念不一樣,年輕人剩飯剩菜會倒掉,覺得不健康;而老人會留著剩飯剩菜,覺得不能浪費。正因為以上種種原因,很多農村的老人並不想去城市生活。
他們會選擇住自己的老房子,在房屋前後種點小菜,過著鄉村生活。我們應該尊重他們的意願,也應該常回家看看,關心他們的身心健康,回到家可以陪父親喝點小酒,陪母親嘮嘮嗑。如果上班實在忙不過來,那就多通電話,常聊視頻通話,也是很不錯的,真情遠比金錢重要、溫暖。
我們不僅要注重對孩子的培養,而且要關心父母的身心健康。時間如匆匆過客,殊不知,父母的今天很可能就是我們的明天,所以我們更應該為下一代做好榜樣。
完善養老設施 加大養老資助
近年來,人口老齡化嚴重,政府在農村養老方面加大了扶持力度。現在農村60歲以上的老人,每個月可以領部分津貼,對於無子女的孤寡老人,會被列入五保戶名單,每個月會下發一些生活用品和補貼。謝大媽60歲了,兩個女兒都遠嫁他方,雖說是自己一個人早農村生活,但是日子過得還算滋潤。她除了女兒們的贍養費外,自己以前還繳納了社保,還有一些政府發放的老年補貼。她如果有困難,都是直接聯繫當地村幹部,下鄉的領導也會經常來看望和幫助謝媽媽。她每次見到人民幹部,就會豎起大拇指,誇讚人民政府政策好,人民幹部服務好。
1、集資完善老年人休閒場所
政策雖然給大家帶來很多好處,但那畢竟是有限的。我們還可以動員當地的年輕人,集資修建老年人娛樂活動場所。經濟問題基本解決,接下來,不就是精神文化層次了嗎?相信現在很多村都已修建好了村委大樓,我們就可以在村委大樓附近修建一些養老養生的基礎設施,豐富農村老年人的業餘生活。比如提供場地放映露天電影、提供場地做棋牌娛樂室、提供場地作為鍛鍊場所等等,這些都是一些簡單的基礎設施,也不需要花費太多。村幹部帶頭,動員村民,集資修建這些娛樂的場所。
2、成立老年資助協會
當地還可以自發組織成立老年資助協會,去幫助村裡需要幫助的老人。一個村子,有人混得差,自然也會有人混得好。有的人在外面發展得好,賺了錢,有部分人會來回報家鄉,比如資助一些貧困家庭,捐錢修建公共基礎設施,投資當地經濟產業等。那麼我們就可以成立一個老年資助協會,自發自願捐錢,用於幫助村子裡需要幫助的老人。村裡的老人有過得好的,也有過得差的,有身體好的,也有身體差的,協會的作用就是儘量減小這種差距,讓大家的日子過得好起來。各戶小家庭,子女不在身邊陪伴,村子大家庭,就應該互相幫助。
3、發展第三產業,給老人帶來額外收入
我們都知道,農村老人有這樣一個特點,能幹活的就絕不會閒著,總要找點事情做,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閒得慌」。當地政府或者是有能力的人,就可以把這裡當做切入點。如今村子裡的勞動力,大部分是這些老年人,重活累活就不要去考慮,我們可以根據當地情況,尋找一些好項目,來給他們找點事情做。像我們縣是茶葉大縣,竹林大縣,就有人常來收購手工茶和竹製品。有人收購,就會有人來做,這也不是太累的活,也沒有工作量的要求,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想賣多少就賣多少。既幫助了這些老年人,又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農閒時期,就有人在自己家用竹篾編制竹製品,基本都是一些籃子,或者茶葉包裝罐子。老人們既找到了事情做,又能賺錢,還跟其他村民多了很多聊天話題,「你做了多少」、「看我編得好看嗎」、「上次你賣了多少錢」等等。他們不依靠子女,自己賺錢養活自己,為子女減輕負擔,會感到非常滿足。
農村老人的生活,需要整個社會的關注,也需要大眾的幫助。如何養老,已經成為了當代農村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不光需要子女的照顧關心,也需要政策的扶持,更需要當地組織來豐富他們的生活。
時間如白駒過隙,解決好當代農村老年人的養老生活,也就解決了我們自己明天的生活,不是嗎?
感謝閱讀、感謝關注!我是惜風,專注於三農領域;創造有價值的文字,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您的每一個點讚和評論都是我前行的最大動力!(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