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按1.5秒識別二維碼關注娛有理
本篇系精編經典中國通史之《兩晉南北朝史話》連載18(點擊看上篇),歡迎收看。
南朝宋齊梁陳4個王朝,比較有作為的皇帝都是開國皇帝。但劉裕稱帝僅3年,蕭道成4年,陳霸先3年,只有梁武帝蕭衍在位48年,時間最長,整個梁朝幾乎就是他一人在位。
梁武帝時代是南朝一個較為安定的時代。這是因為北方北魏後期動亂,發生各族人民起義,又分裂為東西魏,無暇南顧;梁武帝本人在初期也還是想有所作為,勵精圖治。所以梁朝的經濟文化比較興盛。
01、武帝新政
蕭衍(464-549),字叔達,南蘭陵(今江蘇常州西北)人, 本是齊皇室的同宗。蕭氏由勳門逐漸提高到一流大族,與琅琊王氏、 陳郡謝氏、陳郡袁氏,並稱為僑姓四族。
但蕭衍本人,仍靠軍功起家。他利用齊武帝父子互相殘殺,擴大自己勢力,終於奪取政權,從襄陽起兵到梁朝的建立,表現出他確有一定的政治、軍事才能。
梁朝建立後,梁武帝在政治、經濟各方面都有一些積極措施。
他「勤於政務,孜孜不怠"。他注意人才的選拔,派使者到各地「訪賢舉滯」,又下詔在各州郡設置州望、郡宗、鄉豪各一人,「專掌搜薦"。對於庶族寒門,也要讓他們參加政權,「隨才試吏,勿有遺隔"。
他注意聽取民間意見,在公車府肺石旁設置一箱子,叫"肺石函",老百姓有冤枉,或受到豪門欺凌,可投書肺石函。他重視發展農業生產,自己親耕籍田,允許流移他鄉的農民回鄉,恢復原有田宅,又屢次下詔減免「三調」。三調又稱三課,即是按戶徵收的調粟、調帛和雜調(勞役)。
他在天監元年(502)對南徐州各僑郡縣實行「土斷",增加了財政收入。
梁武帝統治時期,文化上也有很大的發展,連北方的高歡也頗為佩服,說:「江東復有一吳兒老翁蕭衍者,專事衣冠禮樂,中原士大夫望之以為正朔所在。"
梁武帝自幼酷愛讀書,至老手不釋卷, 對經史、文學、書法、音樂、天文都有研究。他曾撰《群經講疏》200餘卷,內有《周易講疏》、 《尚書大義》 等,在儒學衰落的南北朝,梁時儒家經學又有一點轉機。
他制定吉、兇、軍、賓、嘉五禮,共1000餘卷, 8000餘條。他又撰《通史》600卷 (一說480卷),起自三皇,止於梁,該書可能是別人執筆,但贊序是蕭衍所作,今天「通史」的名稱最早就是從這裡來的。
他的詩也作得很好,寫過一些七言樂府詩,對七言詩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洛陽女兒名莫愁」就是他的名句。
02、惡法橫行
梁武帝極醉心「仁慈」「寬厚」的美名,所以皇親國戚士大夫無論有多大的罪惡,都不予追究。但對於普通平民,他卻有猙獰的一面,毫不客氣地殘酷剝削和鎮壓。
一個數據是:南朝注籍戶口才500多萬人,可是梁時每年判處二年以上徒刑的達5000多人,監獄裡關滿了囚犯。罪犯一人逃亡,全家要罰做苦工,全家逃亡,鄰裡要連坐,結果往往是一人犯罪,全村皆空。
官吏貪汙成風。魚弘對人說:「我當郡太守,有四盡:水中魚鱉盡、山中豬鹿盡、田中米谷盡、村裡民庶盡。「
官吏搜刮到的財物,要向皇帝貢獻,貢獻多的,就算稱職;少的,就說懶 惰。有一個正直的大臣賀琛看不過去,上了一個奏章,提出四條意見:
一是搜刮太重,民不堪命,百姓紛紛逃到貴族門下來逃稅;
二是官吏貪殘,窮奢極欲,浪費嚴重;
三是皇帝左右權臣作威作福,陷害好人;
四是朝廷大興土木,沒完沒了,百姓服役不停。
賀琛講的都是實話。梁武帝看了大怒,要他一一舉出事實,指出姓名,否 則便是誣衊;又舉出自己生活的儉樸來加以反駁。這樣,賀琛不敢再說。
這是梁武帝晚年的事,這時他已經昏庸得聽不進不同意見了。
03、菩薩皇帝
梁武帝維持統治的另一個槓桿,就是用佛教作為思想統治工具。他對佛、道、儒兼收並蓄,創三教同源說。但佛教是最高的;其次才是儒、道,佛是月亮,儒、道只是周圍的星星,"猶月映眾星」。
由於他的提倡鼓勵,佛教風靡一時。建康內外寺院500餘所,有名的如同泰、大愛敬、大智度、法王等寺院一座連著一座,崇樓峻閣,高臺寶塔,聳入雲天。僅建康城內的僧尼就有10餘萬人,全國更是不計其數。
蘇州楓橋鎮的寒山寺,也是建於梁朝,那時名叫妙明普利塔院,後因唐人寒山居此改名寒山寺。
蕭衍在政治上的成功,全靠僥倖,是一種被浪潮推湧到浪頭上的人物。但他一旦掌握大權,就開始自我肥大,形勢上的因素全被抹殺,對自己的智慧能力和道德水準,作過高的估價。事實上他自私而又庸劣,對於境界稍高的見解,便不能領略。他不殫其煩的一再捨身,而不覺得別人在一旁渾身肉麻,就是例證。
公元527年,他在建康建立一座同泰寺(今南京雞鳴寺),早晚都去拜佛念經。這一年的某天,蕭衍又到同泰寺進香,忽然脫下皇帝的龍袍,穿上僧侶的袈裟,當起和尚來。當了三天,才行回宮。
這是他第一次捨身,還算平靜。可是兩年後的529年,蕭衍第二次到同泰寺捨身時,堅決拒絕回宮。國家不能沒有皇帝,僵持了73天之久,大臣們終於明白了他的意思,就捐錢一億萬,把「皇帝菩薩」從同泰寺「贖」了出來。
蕭衍食髓知味之餘,接著是546年第三次捨身,547年第四次捨身,每次的價格都是錢一億萬。
在他贖身回來的那一天晚上,同泰寺突然遭雷火擊,佛塔燒毀了。梁武帝認為這是魔鬼幹的壞事,應該做法事來鎮壓。他下詔說:道愈高,魔也愈盛,行善事一定會有障礙,應該重建佛塔,把新塔修得更高,來鎮住魔鬼。
他動員成千上萬人,再造高12層的塔,比原來高出一倍,塔還沒有完工,侯景之亂發生了,同泰寺遂毀於兵火。
梁武帝統治的48年中,總的講是南方一個相對安定時期,他本人能文能武,梁朝經濟、文化是有所發展的,但剝削和壓迫也是重的。
他晚年迷信佛教,昏庸腐朽,招致了侯景之亂,終於使梁朝滅亡。
侯景歸降,正是蕭衍第四次捨身的那一年(547年),如果不是侯景,他恐怕明年還要捨身,舍個沒有完。
04、接納侯景
侯景(503-552)是被鮮卑人同化了的羯族人,本是北方懷朔鎮(今內蒙古固陽西南)的鎮兵,後成為東魏將領,深得高歡信任。高歡讓他帶兵10萬鎮守河南。
高歡死,子高澄繼立,高澄與侯景不和,要奪他兵權,侯景向西魏投降,西魏不相信他,而東魏又派兵追捕他,侯景只好派人到梁,願以豫、廣等十三州降梁。
梁武帝接見了侯景的使者後,忙召集大臣商議。尚書僕射謝舉說:「梁與東魏多年通和,邊境安寧,今接納其叛臣,會引起糾紛,這事不宜做。「
梁武帝說:「機會難得,豈能錯過!」
中書舍人朱異說:"侯景以東魏一半土地來降,這是天意。如拒不接納,將 來誰也不肯來降。請陛下勿多疑。「
梁武帝決定接受侯景投降;封侯景為大將軍、河南王,管理黃河南北的軍政事務。
侯景的歸降,跟戰國時期韓國上黨(山西長子)守將馮亭在秦軍壓力下歸降趙國一樣。凡沒有根的福都是危險的,趙國的後果可作前車之鑑。
東魏果然大怒,立即對侯景發動攻擊,侯景退到懸瓢(河南汝南)。蕭衍不能不派軍支援,讓侄子蕭淵明帶兵5萬進攻彭城(今江蘇徐州),牽制東魏, 接應侯景。
然而,蕭淵明無作戰經驗,戰前還在飲酒,又不接受老將羊侃的正確意見,結果與東魏在寒山堰(江蘇徐州市東南)一戰大敗,主力被消滅,蕭淵明也成了俘虜。
寒山堰失敗的消息傳到建康,梁武帝幾乎從床上滾下來。
東魏在寒山大捷後,又進擊侯景。侯景退到渦陽(安徽蒙城),抵抗不住東魏的追兵,領著數百名親軍,眼看著十三個州化為雲煙,而且連棲身之處都沒有,不知道投奔何處才好。
最後,4萬人的隊伍只剩下步騎800人的侯景進襲壽陽城(壽陽於公元六世紀三十年代,南梁乘北魏內顧不暇時奪取,改為南豫州),把監州事韋黯驅逐。
蕭衍對侯景驅逐地方政府首長,不但沒有責備,沒有懲罰,反而即行任命侯景當州牧,侯景大喜過望。不過他對蕭衍的昏庸,也留下深刻印象。
05、侯景之亂
蕭淵明被俘後,高澄請他寫信給蕭衍,建議兩國和解,蕭衍覆信應允。司農卿傅岐警告說:「高澄既沒有戰敗,為什麼求和?明明是反間之計,希望刺激侯景。侯景如果起疑,定生變化,我們不可跳進這個圈套。」
蕭衍當然不會採納,兩國使節,遂開始往來。侯景果然恐懼,他上奏章說:「兩國如果和解,恐怕我不能免高澄毒手。」
蕭衍保證說:「我是天下之主,豈會對人失信,你要深知我心。」
侯景假冒高澄名義寫了一封信給蕭衍,提議用蕭淵明交換侯景。蕭衍這時露出真面目,覆信說:「你早上送還蕭淵明,我晚上就送還侯景。」
侯景的悲憤是可以想像的,遂集結兵力,向南進軍。
蕭衍聽到侯景叛變,大笑說:「我折根樹枝就打死他。」
結果,侯景於548年八月起兵,如入無人之境,短短兩個月,就先後攻下譙州(今安徽滁州)、歷陽 (今安徽和縣),直到長江北岸橫江(今安徽和縣的橫江浦),渡過長江就是建康城了。
梁武帝這才急了,一面派六皇子蕭綸率兵北討侯景,一面命皇侄蕭正德(梁武帝六弟蕭宏第三子)為平北將軍、都督京師諸軍事,負責江防和保衛首都。
梁武帝本來以為長江天塹,侯景不能渡江,不料蕭正德暗中派了數十艘空船用了三天功夫就把侯景接到秦淮河南岸。
而南梁各路勤王軍隊,在親王和親信統率下,雲集城外,每天跟美女飲酒歡宴,卻不敢作戰。
很快,侯景就開始包圍進攻皇帝所居的建康城中的臺城,臺城裡的軍民在名將羊侃和太子蕭綱領導下堅決抵抗。
這時臺城中糧食、柴、鹽已十分缺乏,人們把尚書省房子拆下來當柴燒,又捕鼠雀,殺馬而食。
侯景軍在勤王軍的圍困下也斷了糧。侯景在王偉建議下,放出和談煙幕,說是只要割給他四州之地,以宣城王蕭大器為質,他就不再反梁,率兵回江北。
梁武帝開始堅決反對,認為"和不如死!」大臣們也認為侯景在圍城的優勢下提出和談,肯定是陰謀。
但太子蕭綱認為可以和,結果梁武帝說:「汝自圖之,勿令取笑千載。「同意了和談。
於是梁封侯景為大丞相、都督江西4州諸軍事、豫州牧、河南王;派人與侯景殺牲歃血為盟。
但侯景根本無撤兵打算,並藉口勤王軍妨礙他渡江,要梁武帝下詔退勤王兵;等荊州軍一退,侯景就撕毀了和約,上表「陳帝十失"。
梁武帝看表後,既慚愧又憤怒,再次宣布與侯景作戰。但這時侯景已從東府城(建康東,宰相公卿所居地)弄到了糧食。而城中卻十分困難,人多身腫氣急,十多萬人死了十分之八九,只剩下三四千人,滿路屍體,臭不可聞。
侯景晝夜不息攻城,太清三年(549)三月終於在圍城一百多天後,攻下了臺城。梁武帝嘆道:「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復何恨! "
侯景逼梁武帝下令讓城外勤王軍隊都聽他指揮。勤王軍一部分投降了侯景,一部分退回原地。梁武帝被軟禁在臺城,五月活活餓死,年86。
蕭衍的死距他接受侯景歸降只有兩年,距他說折根樹枝只有九個月。
06、宇宙大將軍
侯景作亂時,還發生一件事關於士大夫門第的故事。
侯景在壽陽時,曾向南朝最尊貴的王、謝二姓求婚,蕭衍說:「王謝門第太高,不能匹配,不妨向朱姓張姓以下試試看。」
侯景回答說:「什麼門第?我教他們作我的家奴。」
他果然做到了。侯景進入建康後,王謝二家被屠殺和所受的羞辱最慘,幾乎滅絕。二姓的門第和世家,從此消失。
梁武帝死後,侯景立蕭綱為帝,即簡文帝,自為相國,加宇宙大將軍、都督六合諸軍事。後又廢殺蕭綱,立蕭棟。不久又迫蕭棟禪位,自己稱帝,國號漢。
侯景攻下建康後,又派兵攻下吳郡、吳興、會稽,大肆燒殺搶掠,富庶的三吳地區遭到極大破壞。
侯景攻下三吳後,又向江陵進軍,沿長江西上,眾號二十萬, 旌旗千裡。
當時在江陵的是梁武帝第七子湘東王蕭繹(508-554)。他在荊州握有重兵,承聖元年(552)二月乃派大將王僧辯與高要(今廣東肇慶)太守陳霸先聯合,與侯景作戰。
侯景兵退到姑孰(今安徽當塗),遭到一次殲滅性打擊。後王僧辯軍進入建康。
侯景戰敗東奔,四月,與心腹數十人乘船由扈瀆入海。侯景在船上睡熟,船工轉舵返航,向京口駛去。船近京口,侯景醒來發覺,欲投水自殺,結果被船上人殺死。屍體送到建康,曝屍於市。江南人民爭食其肉,焚骨揚灰,以解心恨。
侯景兵敗被殺,大亂總算平息,蕭繹稱帝。可是國家已殘破不堪,侯景之亂給江南社會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28萬多戶人口的建康,毀於一旦,揚州地區變成了「千裡絕煙,人跡罕見,白骨成聚,如丘隴焉"。南方政權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越來越薄弱, 為以後北方統一南方造成了條件。
更多版本可點擊查看:
01、短命西晉 02、五胡亂華 03、南北朝 04、圖解兩晉五胡南北朝
本文編選自由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和讀史聯袂權威打造的中國讀本系列之《兩晉南北朝史話》。點擊上圖,即可購買▲
↓↓↓↓
(添加客服微信:17625963264,可以貨到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