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上個世紀中國建國以來發生的大事,那麼原子彈發射成功一定可以排在前三。中國核司令」程開甲說,「創新是科學的生命之源。面對所遇到的每一個問題,首先要有科學的態度,決不能有束縛,不能跟著已有的跑,拿著現成的做些錦上添花的事;只有創新,才有突破,才有發展,才有成功。」沉痛緬懷!101歲「中國核司令」程開甲,國家絕密檔案58年前有他
1948年,在蘇黎世召開的國際學術會議上,程開甲宣讀和導師玻恩聯合撰寫的論文。不料與1932年的諾貝爾獎得主、師兄海森堡就學術觀點展開了激烈爭論,程開甲時而用英語,時而用德語,與他展開舌戰。大會主席泡利最後也只得風趣地說:「你們師兄弟吵架,為什麼玻恩不來?這裁判我當不了,還是讓玻恩來裁定吧。」
回來後,導師玻恩聽到此事很高興,跟程開甲講起自己與愛因斯坦長時間針鋒相對的爭論。玻恩說,愛因斯坦是一個「離經叛道」者,因而才能超越常規。這次談話,讓程開甲終身受益。玻恩是程開甲在愛丁堡大學留學時的導師,是量子力學奠基人之一,1954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第一顆原子彈是1964年爆炸成功的,其實在原子彈之前,還有一個重要的成績,就是在1960年成功開採出日本人十幾年都沒開採出來的大慶油田,大慶油田至今為我國創造了50多萬億的收入,這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實現了沒有石油的突破,至今大慶油田依然是中國最大的油田。緊接著的原子彈的成功研製,為我國國防事業打下了堅實基礎。
國家絕密檔案58年前也有他的名字,程開甲院士是1963年奉命第一次踏進羅布泊,到1985年,20多年一直生活在核試驗基地,成功地設計和主持包括首次 原子彈 、 氫彈 ,飛彈核武器、平洞、豎井和增強型原子彈在內的幾十次試驗,他設計的中國第一個具有創造性和準確性的核試驗方案,確保了首次核試驗任務的圓滿完成。
據了解, 程開甲院士1918年生於江蘇吳江。中學時代,程開甲就廣泛閱讀了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詹天佑等世界著名科學家的傳記。1937年,程開甲就讀浙江大學,畢業留浙江大學物理系任助教,1946年抱著「科學救國」的思想赴英國留學,1950年,結束了5年留學生涯,回到浙大任教。
1950年回國後,後任教於浙江大學、南京大學。1960年,一紙命令將程開甲調入北京,程開甲就任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所接任副所長,加入到核武器研究的隊伍。三年後,派遣到核試驗基地,從此,他消失了。就如同所有消失的「兩彈元勳」科學家一樣,他們將自己的生命堵在了西北荒蕪人跡的荒漠上,從此消失20餘年。
20多年在西部大戈壁灘上隱姓埋名,為中國核武器研究和核試驗事業,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智,帶領團隊解決了包括核試驗場地選址、方案制定、場區內外安全以及工程施工等方面的一系列理論和技術難題。1984年,67歲的他任國防科工委(總裝備部)科技委常任委員、顧問,國家超導專家委員會顧問,1999年被國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2013年 程開甲院士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中央軍委2017年隆重舉行頒授「八一勳章」和授予榮譽稱號儀式,主席親自將「八一勳章」頒授給這位傑出科學家。值得注意的是,他是中國指揮核試驗次數最多的科學家,人們稱為程開甲是「核司令」。「寫在立功受獎光榮榜上的名字,只是少數人,而每一個成果都是集體智慧的結晶。」程開甲院士說。
「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有多少人?
前排左起:郭永懷、彭桓武、王淦昌、朱光亞、程開甲; 前排右起:鄧稼先、陳能寬、王大珩、姚桐斌
「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總計有23人,請記住他們:王大珩、錢三強、于敏、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郭永懷。此外,原子彈研發還有一位開國將軍,他就是被譽為中國第一位原子彈將軍的張蘊鈺。
程開甲院士逝世消息傳出後,國內多所高校紛紛通過官方渠道致哀,其中包括程開甲曾經就讀的浙江大學。 浙江大學方面表示,「隱姓埋名,為中國核事業奉獻數十載青春;老驥伏櫪,潛心科研而耕耘不止。程開甲說:『我這輩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永遠的『中國核司令』程開甲一路走好!」
如果說上個世紀中國建國以來發生的大事,那麼原子彈發射成功一定可以排在前三,還有兩件就是石油和建國。而作為原子彈爆炸試驗現場總指揮的張愛萍上將,更是身負重任,持三次原子彈實驗,後官至國防部長。這才是共和國的脊梁,老人家,您一路走好,保佑我華夏強大,人民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