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獻禮之作——《絕命後衛師》17日晚起在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時段播出。這部攝於長汀的革命題材電視劇,全景式地再現了以閩西子弟為主體的紅34師作為後衛部隊,為掩護中央紅軍主力長徵浴血湘江、幾乎全軍犧牲的悲壯歷史事跡。
「通過電視劇這種群眾容易接受的形式,對做活閩西紅色文化品牌、進一步擴大閩西紅色文化在全國的影響力,是非常有意義的。」龍巖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傅柒生說。
近年來,龍巖市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的精神,以實施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和弘揚工程為契機,突出紅色基因「見人見物見精神」,讓紅色文化「看得見、摸得著、記得住、傳得下」,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百姓講師,典型帶動爭先熱
「『振綱立紀,成德達材』這副對聯,反映了我們客家人忠孝仁義禮智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也是客家家訓裡邊的精華和經典。」今年國慶黃金周過後,永定土樓景區熱度不減,龍巖業餘講師團成員、永定振成樓樓主林日耕,正用樸實的語言向遊客宣講客家家訓,遊客和村民表示收穫頗多。
「百姓講師」們都是從各個縣(市、區)經層層選拔出來的「草根明星」,來自各行各業,能說會道,才藝出眾,深受老百姓喜愛。在龍巖,像林日耕一樣的業餘講師團成員還有不少。發掘社區、農村、企業中的文化能人和熱心人士,將其吸納至業餘宣講團,經指導培訓後,再將話筒交給他們,讓其回到百姓中宣講,使理論宣講更接地氣,這是近年來龍巖開展理論宣講教育的創新之舉。事實證明,這種弘揚革命傳統、詮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做法收效良好。
「我們講的是老百姓的土話,說的是老百姓的身邊故事,所以老百姓聽得懂、喜歡聽。」連城縣「百姓講師」吳美熙說,「這種將『大報告』變成『小課堂』,將深奧的理論『翻譯』出來的宣講方式,很適合基層宣傳工作。」
如今,龍巖全市共組建了各類宣講隊伍50多支,宣講骨幹500多人,開展宣講1000多場,受眾10多萬人次。各縣(市、區)宣講隊伍還根據各自的特點和優勢,因地制宜地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各類宣講活動。如新羅區委業餘講師團組成百姓宣講團,開展「愛的堅守」主題巡迴宣講;武平縣委業餘講師團組織「家文化進鄉村」主題宣講團,分赴9個鄉鎮開展巡迴宣講;上杭豐稔片區分團運用李氏大宗祠資源,開展《李氏大宗祠的宗祠文化》專題宣講等。
較之過去理論宣講進基層時經常遭遇到群眾聽不懂、不愛聽的尷尬,龍巖業餘講師團的土話、土教材群眾一聽就明白,大道理聽上去入耳又走心,「說先進」效果明顯,帶動了學先進和做先進的熱潮。近年來,龍巖先後湧現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章聯生、全國見義勇為道德模範王樹先等先進典型,並有1人入選「全國十佳孝心少年」、9人被評為省道德模範、28人入選「中國好人榜」、79人入選「福建好人榜」。
以物引人,講好閩西紅色故事
金秋十月,在上杭古田,五湖四海的遊客接踵而至。
不單是古田,龍巖的紅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目前,當地共有革命遺址410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7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02處。
「最近三年來,市裡投入4.9億元用於革命舊址維修和保護以及陳列展改版,實施以古田會議會址、長汀革命舊址群等為代表的革命舊址維修保護工程。」龍巖市文廣新局局長盧偉耀告訴記者,
近年來,龍巖通過對主要革命舊址進行保護、維修,來留住諸多紅色文化的載體和閩西寶貴的紅色記憶。
以物引人,讓這些歷經滄桑的革命舊址保持原來的面貌,成為活著的歷史教科書。《龍巖紅色文化保護、傳承與弘揚工程實施方案》今年內將制定出臺。同時,編制原中央蘇區革命舊址群保護規劃,推進以古田會議舊址群為代表的一批紅色文物保護、利用和提升工程。
「從土地革命到新中國成立,閩西是唯一一個保持了黨組織一直健全、革命武裝力量始終存在和土地改革成果一直保存的地區。」除了重保護,閩西人講好紅色故事的另一個做法是創精品:注重從豐富的紅色資源中挖掘素材、激發靈感、編製作品,通過小說、電視劇、歌舞和小品等形式,讓廣大幹部群眾接受革命精神洗禮。
根據閩西「二十年紅旗不倒」歷史創作的大型交響合唱《紅旗不倒》,全景式地還原了閩西革命歷史。該交響樂總策劃盧偉耀介紹說,時長一個多小時的《紅旗不倒》,不僅填補了我省大型交響合唱紅色音樂題材的空白,更是從文藝作品的角度出發,完整地反映了這段厚重歷史,對塑造閩西紅色文化品牌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龍巖通過眾籌、合資、獨資等多種投資形式,挖掘提煉紅色文化,打磨紅色文藝精品。參與拍攝的《古田會議》《紅色搖籃》《鄧子恢》等文獻片、電視劇在央視播出,並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中國「十佳紀錄片」等。目前,電視劇《絕命後衛師》正在熱播,歷史文獻片《閩西:紅色記憶》正在拍攝,文獻專題片《陳丕顯在閩贛》拍攝完成,紅色題材電視劇《連城決》即將開播……
23日,龍巖市檔案局局長黃玲告訴記者,近年來,他們徵集到300多件龍巖紅色檔案資料、5000多張珍貴紅色歷史照片,而且每年都利用這些珍貴檔案資料舉辦展覽,「這樣能讓更多的人了解閩西紅色歷史,讓紅色文化代代相傳」。
紅色閩西是共和國的搖籃,鑄就了「鬧革命走前頭,搞生產力爭上遊」的蘇區光榮傳統。該如何深挖精神,思想引導建新章?
「充分利用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周年紀念開展活動,傳承紅色基因,打造紅色文化品牌。」龍巖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蘇俊才說,近年來,龍巖成功主辦、參與主辦古田會議召開85周年、紀念毛澤東才溪鄉調查80周年、中央蘇區與黨的建設等10多場的全國性理論研討會,開展紀念譚震林誕辰110周年、劉亞樓將軍誕辰100周年等10多場紀念活動,大大提升了紅色文化的影響力。
同時,藉助這些紀念活動,深化對革命傳統的理論研究,加強對古田會議精神、才溪鄉調查精神、蘇區幹部好作風等精神的研究闡釋,推出《紀念古田會議召開85周年理論研討論文集》《紀念毛澤東才溪鄉調查80周年理論研討論文集》等一批高水平的理論研究成果,幫助人們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認同。此外,立足閩西豐富的黨史資源,徵研編纂出版近30部、1000多萬字的黨史著作,為打造紅色文化品牌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
不僅有精神提升,還有好傳承。「龍巖在傳承紅色基因這一塊,其一個重要的做法就是注重日常,並將其融入到課堂和學校教育中。」中央蘇區(閩西)歷史博物館館長鄧澤村介紹說,目前當地把開展紅色主題實踐活動作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方式,以七一、八一、國慶節和中央紅軍長徵周年紀念等日期為切入點,組織文化進社區、進農村、進學校和進軍營等「六進」活動。同時,龍巖還編撰了《古田會議精神讀本》《紅色閩西》《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閩西》等30多種紅色鄉土教材,並相繼走進課堂,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注入紅色基因。
福建古田黨員幹部教育(基地)培訓中心等4個教育培訓中心,以紅色培訓為主線,充分利用龍巖現有的4個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5個省級、25個市級和120多個縣級革命傳統基地,開展情景教學和走紅軍路、唱紅歌、吃紅飯體驗式教學等培訓,使紅色教育鮮活生動、易學易懂。據統計,2015年至今年上半年,完成中央、省級調訓近270人次,市級調訓6634人次;依託古田紅色教育基地,承接全國各地黨員幹部來龍巖培訓866期61883人次。(福建日報記者 唐亞新 通訊員 溫連光林斯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