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巖以物引人講好閩西紅色故事 讓紅色文化看得見傳得下

2020-12-14 中國文明網

  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獻禮之作——《絕命後衛師》17日晚起在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時段播出。這部攝於長汀的革命題材電視劇,全景式地再現了以閩西子弟為主體的紅34師作為後衛部隊,為掩護中央紅軍主力長徵浴血湘江、幾乎全軍犧牲的悲壯歷史事跡。

  「通過電視劇這種群眾容易接受的形式,對做活閩西紅色文化品牌、進一步擴大閩西紅色文化在全國的影響力,是非常有意義的。」龍巖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傅柒生說。

  近年來,龍巖市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的精神,以實施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和弘揚工程為契機,突出紅色基因「見人見物見精神」,讓紅色文化「看得見、摸得著、記得住、傳得下」,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百姓講師,典型帶動爭先熱

  「『振綱立紀,成德達材』這副對聯,反映了我們客家人忠孝仁義禮智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也是客家家訓裡邊的精華和經典。」今年國慶黃金周過後,永定土樓景區熱度不減,龍巖業餘講師團成員、永定振成樓樓主林日耕,正用樸實的語言向遊客宣講客家家訓,遊客和村民表示收穫頗多。

  「百姓講師」們都是從各個縣(市、區)經層層選拔出來的「草根明星」,來自各行各業,能說會道,才藝出眾,深受老百姓喜愛。在龍巖,像林日耕一樣的業餘講師團成員還有不少。發掘社區、農村、企業中的文化能人和熱心人士,將其吸納至業餘宣講團,經指導培訓後,再將話筒交給他們,讓其回到百姓中宣講,使理論宣講更接地氣,這是近年來龍巖開展理論宣講教育的創新之舉。事實證明,這種弘揚革命傳統、詮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做法收效良好。

  「我們講的是老百姓的土話,說的是老百姓的身邊故事,所以老百姓聽得懂、喜歡聽。」連城縣「百姓講師」吳美熙說,「這種將『大報告』變成『小課堂』,將深奧的理論『翻譯』出來的宣講方式,很適合基層宣傳工作。」

  如今,龍巖全市共組建了各類宣講隊伍50多支,宣講骨幹500多人,開展宣講1000多場,受眾10多萬人次。各縣(市、區)宣講隊伍還根據各自的特點和優勢,因地制宜地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各類宣講活動。如新羅區委業餘講師團組成百姓宣講團,開展「愛的堅守」主題巡迴宣講;武平縣委業餘講師團組織「家文化進鄉村」主題宣講團,分赴9個鄉鎮開展巡迴宣講;上杭豐稔片區分團運用李氏大宗祠資源,開展《李氏大宗祠的宗祠文化》專題宣講等。

  較之過去理論宣講進基層時經常遭遇到群眾聽不懂、不愛聽的尷尬,龍巖業餘講師團的土話、土教材群眾一聽就明白,大道理聽上去入耳又走心,「說先進」效果明顯,帶動了學先進和做先進的熱潮。近年來,龍巖先後湧現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章聯生、全國見義勇為道德模範王樹先等先進典型,並有1人入選「全國十佳孝心少年」、9人被評為省道德模範、28人入選「中國好人榜」、79人入選「福建好人榜」。

  以物引人,講好閩西紅色故事

  金秋十月,在上杭古田,五湖四海的遊客接踵而至。

  不單是古田,龍巖的紅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目前,當地共有革命遺址410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7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02處。

  「最近三年來,市裡投入4.9億元用於革命舊址維修和保護以及陳列展改版,實施以古田會議會址、長汀革命舊址群等為代表的革命舊址維修保護工程。」龍巖市文廣新局局長盧偉耀告訴記者,

  近年來,龍巖通過對主要革命舊址進行保護、維修,來留住諸多紅色文化的載體和閩西寶貴的紅色記憶。

  以物引人,讓這些歷經滄桑的革命舊址保持原來的面貌,成為活著的歷史教科書。《龍巖紅色文化保護、傳承與弘揚工程實施方案》今年內將制定出臺。同時,編制原中央蘇區革命舊址群保護規劃,推進以古田會議舊址群為代表的一批紅色文物保護、利用和提升工程。

  「從土地革命到新中國成立,閩西是唯一一個保持了黨組織一直健全、革命武裝力量始終存在和土地改革成果一直保存的地區。」除了重保護,閩西人講好紅色故事的另一個做法是創精品:注重從豐富的紅色資源中挖掘素材、激發靈感、編製作品,通過小說、電視劇、歌舞和小品等形式,讓廣大幹部群眾接受革命精神洗禮。

  根據閩西「二十年紅旗不倒」歷史創作的大型交響合唱《紅旗不倒》,全景式地還原了閩西革命歷史。該交響樂總策劃盧偉耀介紹說,時長一個多小時的《紅旗不倒》,不僅填補了我省大型交響合唱紅色音樂題材的空白,更是從文藝作品的角度出發,完整地反映了這段厚重歷史,對塑造閩西紅色文化品牌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龍巖通過眾籌、合資、獨資等多種投資形式,挖掘提煉紅色文化,打磨紅色文藝精品。參與拍攝的《古田會議》《紅色搖籃》《鄧子恢》等文獻片、電視劇在央視播出,並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中國「十佳紀錄片」等。目前,電視劇《絕命後衛師》正在熱播,歷史文獻片《閩西:紅色記憶》正在拍攝,文獻專題片《陳丕顯在閩贛》拍攝完成,紅色題材電視劇《連城決》即將開播……

  23日,龍巖市檔案局局長黃玲告訴記者,近年來,他們徵集到300多件龍巖紅色檔案資料、5000多張珍貴紅色歷史照片,而且每年都利用這些珍貴檔案資料舉辦展覽,「這樣能讓更多的人了解閩西紅色歷史,讓紅色文化代代相傳」。

  紅色閩西是共和國的搖籃,鑄就了「鬧革命走前頭,搞生產力爭上遊」的蘇區光榮傳統。該如何深挖精神,思想引導建新章?

  「充分利用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周年紀念開展活動,傳承紅色基因,打造紅色文化品牌。」龍巖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蘇俊才說,近年來,龍巖成功主辦、參與主辦古田會議召開85周年、紀念毛澤東才溪鄉調查80周年、中央蘇區與黨的建設等10多場的全國性理論研討會,開展紀念譚震林誕辰110周年、劉亞樓將軍誕辰100周年等10多場紀念活動,大大提升了紅色文化的影響力。

  同時,藉助這些紀念活動,深化對革命傳統的理論研究,加強對古田會議精神、才溪鄉調查精神、蘇區幹部好作風等精神的研究闡釋,推出《紀念古田會議召開85周年理論研討論文集》《紀念毛澤東才溪鄉調查80周年理論研討論文集》等一批高水平的理論研究成果,幫助人們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認同。此外,立足閩西豐富的黨史資源,徵研編纂出版近30部、1000多萬字的黨史著作,為打造紅色文化品牌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

  不僅有精神提升,還有好傳承。「龍巖在傳承紅色基因這一塊,其一個重要的做法就是注重日常,並將其融入到課堂和學校教育中。」中央蘇區(閩西)歷史博物館館長鄧澤村介紹說,目前當地把開展紅色主題實踐活動作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方式,以七一、八一、國慶節和中央紅軍長徵周年紀念等日期為切入點,組織文化進社區、進農村、進學校和進軍營等「六進」活動。同時,龍巖還編撰了《古田會議精神讀本》《紅色閩西》《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閩西》等30多種紅色鄉土教材,並相繼走進課堂,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注入紅色基因。

  福建古田黨員幹部教育(基地)培訓中心等4個教育培訓中心,以紅色培訓為主線,充分利用龍巖現有的4個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5個省級、25個市級和120多個縣級革命傳統基地,開展情景教學和走紅軍路、唱紅歌、吃紅飯體驗式教學等培訓,使紅色教育鮮活生動、易學易懂。據統計,2015年至今年上半年,完成中央、省級調訓近270人次,市級調訓6634人次;依託古田紅色教育基地,承接全國各地黨員幹部來龍巖培訓866期61883人次。(福建日報記者 唐亞新 通訊員 溫連光林斯乾)

相關焦點

  • 閩西紅軍標語 紅色文化的生動記載
    閩西紅軍標語分布密集度高,在各縣市(區)都有存在。紅軍標語調查徵集的工作人員在普查之外,也對現存瀕臨損毀的標語進行搶救性保護,這也是推動閩西的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和弘揚工作的重要部分。  今年9月,龍巖市委宣傳部下發了向全市徵集閩西紅軍標語圖片資料的通知,並要求加強對紅軍標語等閩西紅色文化遺產的管理和保護力度,及時派出專技人員,通過各鄉鎮黨委、政府的配合,深入到各鄉村進行普查,進一步摸清全市各鄉、鎮、村的閩西紅色標語數量和現狀分布情況,並要求所在縣(市、區)黨史研究室進行相關的研究、考證,調查清楚每條(則)紅軍標語的「生命史」。
  • 閩西紅色故事 | 巫先科:落戶龍巖 獻身革命
    新四軍二支隊北上後,龍巖國民黨當局不講信譽,企圖推翻先前達成的協議,千方百計地策劃支持豪紳地主收租奪田。巫先科參加了保田鬥爭,同國民黨頑固派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1941年1月,頑固派在巖永杭地區全面發動軍事進攻,製造了反共的「閩西事變」。
  • 「客家祖地」福建龍巖:打造「紅色文化之都」
    龍巖市市長林興祿在第五屆人大三次會議上表示,要高質量推進文旅康養產業,突出紅色、生態、客家三大主題,打造「紅色文化之都」。 張金川 攝中新網龍巖1月9日電 (記者 張金川)「紅色文化是客家文化的集中體現。」
  • 講好紅色故事,盤活紅色文化資源
    您知道南京有多少紅色文化資源點嗎?答案是165處,但大多數並不為人們所熟知。市人大代表仇學富在調查走訪中發現,目前南京在紅色文化資源保護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非文物類的紅色文化遺存保護力度不夠,紅色文化重要作用發揮不夠,紅色文化資源的豐富內涵在深度宣傳上不充分。 紅色文化是共產黨人留給中華兒女的寶貴精神財富。
  • 福建龍巖紅色文化遺存保護條例獲批,標語口號等都將納入保護
    福建龍巖紅色文化遺存保護條例獲批,標語口號等都將納入保護 吳亞東/法制日報 2017-12-26 17:09
  • 《國寶檔案》「展翅之初」專題 連續五天開講閩西紅色故事
    閩西是中央蘇區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中央蘇區的經濟、文化中心,是中國共產黨最初學習治國理政的實踐基地。閩西是紅軍長徵的重要出發地,是中國南方三年遊擊戰爭的重要區域,是中國革命在南方的重要戰略支點。據了解,這五集系列節目分別是:《紅旗過汀江》《古田挽狂瀾》《毛澤東的調查研究》《紅色小上海》《中央蘇區裡的「第一」》,由中共龍巖市委宣傳部協助拍攝製作,旨在通過深挖我市紅色歷史文化資源,講述古田會議會址、福建省蘇維埃政府舊址等遺址遺蹟,以及中央蘇區(閩西)歷史博物館等館藏文物背後的故事,讓海內外觀眾對我市紅色文化有更深刻的感知和認識
  • 講好紅色故事 傳承紅色基因
    「紅旗渠通水的那天,所有的人閃出了一條路,讓他的母親去挑這渠裡的第一擔水。母親來到父親的墳前說,今天,水終於進村了,全村人讓我把這第一口水給你喝,你嘗一口吧!」 12月初,當林州紅旗渠風景區牛琳琳在全國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上,為大家講述這段真實的往事時,臺下有不少評委和聽眾在悄悄地擦拭眼淚。是啊,雖然歲月輪轉,鋼釺鐵錘的交響早已遠去,但這樣自強不息的紅旗渠故事卻歷久彌新,永遠那麼激蕩人心。
  • 博物館如何變成「全國十大紅色景區」——閩西革命歷史博物館...
    ……   7月正是學校放暑假期間,許多龍巖市民帶著孩子前往閩西革命歷史博物館參觀,大家饒有興致地沿著設定路線參觀,不時發出陣陣驚嘆和稱讚。   山還是那座山,樓還是那座樓,自從2009年陳列改版以來,閩西革命歷史博物館實現了顛覆性的改變,一舉跨入「全國一流革命歷史類展館」之列。
  • 突出「紅」的特色做足「紅」的文章——福建龍巖傳承紅色基因推動...
    「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1929年,毛澤東同志在馬背上吟出紅軍向閩西進軍,建立革命根據地的壯麗詩篇。龍巖市又稱閩西,是中國革命老區和中央蘇區的組成部分,長徵出發地之一,享有「二十年紅旗不倒」的美譽。 作為思想建黨的發源地,閩西人民「聽黨的話、跟黨走」的紅色基因已深深融入血脈。
  • 永不褪色的紅色兵工廠
    在新羅江山山塘、湖洋,永定虎崗、西溪、金砂,長汀四都等地都留有兵工廠的舊址和遺址,這些兵工廠也為之後的閩西暴動、遊擊戰爭等奠定了很好的武器裝備基礎。如今,閩西的這些紅色兵工廠現狀如何呢?近日,記者前往閩西的部分紅色兵工廠實地探訪。
  • 講好紅色故事,發展紅色旅遊
    長沙晚報11月14日訊(全媒體記者 趙紫名)作為2020中國紅色旅遊博覽會的重要組成活動之一,「愛上紅土地」紅色旅遊發展論壇暨2020湘贛紅色旅遊推介會14日下午在長沙舉行。怎樣更好地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怎樣更好地推進紅色旅遊高質量發展?專家們齊聚一堂,帶來了紅色文化旅遊的新理論、新觀點、新思想和新資訊。
  • 陳發良 用好紅色資源 講好紅色故事
    益陽人唐鐸在與法西斯軍隊的空戰中戰果纍纍,是唯一一位佩戴外國勳章的開國少將,其聲名享譽海外。講好唐鐸故事、用好唐鐸紅色資源、弘揚紅色傳統,有利於擴大益陽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為此提出如下建議:就近選址重建唐鐸故居及生平事跡陳列館,並將其建設成為湖南省的「名人故居」和「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加快打造成益陽紅色文化現場教學基地和紅色文化旅遊基地。廣泛收集有關唐鐸將軍的資料,組建專家團隊精心出版《唐鐸將軍傳》。加強與影視傳媒對接,以唐鐸將軍為原型拍攝一部愛國主義題材的電視劇或電影。媒體開闢專欄或專題節目,讓唐鐸將軍被更多的人熟知和敬仰。
  • 深挖紅色「富礦」,講好紅色故事
    人群當中,像王可欣一樣身著紅色馬甲、佩戴藍牌講解證的「小小講解員」個個精神抖擻,用清脆響亮的童聲向大家講述紅色故事,成為博物館一道亮麗風景。當年一顆顆「紅色火種」,如今又燃亮一盞盞「心燈」。近年來,河南省信陽市軍地不斷挖掘紅色資源,聚力推動全民國防教育深入普及和創新發展,讓大別山精神在代代相傳中煥發出新時代的光芒。
  • 知龍巖丨人民公安從閩西走來
    從1928年3月至6月,閩西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從此,區鄉級的紅色蘇維埃政府在閩西相繼成立。1929年3月,朱毛紅軍首次入閩,就立即幫助汀州鎮黨組織建立了一支100多人的赤衛隊,撥給20多支槍,並從紅軍幹部中抽調王廷瑛同志任長汀赤衛隊長。隨著革命鬥爭形勢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從蘇區創建初期到1930年前後,閩西中央蘇區有糾察隊和赤衛隊3萬人,少先隊5萬人,擁有槍枝3600多支。這些地方武裝保衛組織和成員,是紅色人民公安的最早雛形。
  • 嶽麓山下紅色沃土:讓紅色文化活起來 把紅色基因傳下去
    習近平指出,今天,我們重溫這個故事,仍然倍受感動。要用好這樣的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搞好紅色教育,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景區每個景點旁都豎著一塊標牌,輕輕掃描二維碼,就能隨時、隨地聆聽革命先輩的故事。下山後拐個彎,便來到了肖勁光故居,人民海軍的主要創建人就在這裡度過了童年及青年時光,故居的陳設仿佛帶人回到了那段紅色歲月。除了定點講學,嶽麓山的「紅色課堂」更是流動的。麓山景區以重大歷史事件為脈絡,精心規劃、連點串線,形成了紅色經典遊、辛亥名人紀念遊、抗戰紀念遊三條紅色精品紅色宣講線路。
  • 知龍巖丨閩西這個村有兩對「紅色三兄弟」,你知道嗎?
    是閩西革命老區的一個紅色村莊全村在革命戰爭中光榮犧牲的烈士有34人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下敵人對他嚴刑拷打,百般摧殘後,將他的身軀裝進豬籠裡拋下深水潭中殺害,光榮犧牲。來源:龍巖全媒體新聞中心
  • 挖掘上海紅色文化資源 講好「紅色故事」
    這些歷史是上海的榮耀,也為上海留下了眾多紅色文化資源。上海市中共黨史學會會長、上海大學教授忻平近日做客第45期學習讀書會,分享他對如何更好發掘與開發紅色文化資源的研究與思考。  何謂紅色文化資源?忻平教授認為,就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走向獨立解放和繁榮富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承載革命精神的遺址、文物、人物故居和革命活動地。
  • 惠州推出11條紅色旅遊線路,講好紅色文化故事
    同時還推出了11條紅色旅遊精品路線,講好惠州紅色故事,推動惠州紅色文化的薪火相傳。93年前,就在國民黨反動派的白色恐怖席捲全國之時,彭湃在高潭點燃了農民運動的烈火,播下了革命種子。1927年11月11日,高潭區蘇維埃政府宣布成立,這是全國第一批蘇維埃政權之一。
  • 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
    他強調,西路軍不畏艱險、浴血奮戰的英雄主義氣概,為黨為人民英勇獻身的精神,同長徵精神一脈相承,是中國共產黨人紅色基因和中華民族寶貴精神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講好黨的故事,講好紅軍的故事,講好西路軍的故事,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 巍巍祁連山,英雄埋骨處。冬季的河西走廊,天高雲淡。
  • 高臺在行動:傳承紅色基因 講好紅色故事
    為了講好西路軍的故事,館裡會派遣講解員參加全省、全國的講解比賽,館內還會定期進行崗位練兵,藉此提升講解員的講解水平。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VR全景展體驗 張掖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圖館裡的紅色故事講得更好了,越來越多的人知道悲壯無畏的西路軍,來訪者也就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