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這句話用在路易·讚佩裡尼身上恰如其分。這位傳奇人物是奧林匹克長跑選手,參加二戰墜機在海上漂流47天,被俘後經受日軍三年的殘酷折磨,高齡80之年跑步傳遞聖火,並在臨終前見證了自傳電影的完成。如此彪悍的人生,放在新手導演安吉麗娜·朱莉手裡,難免叫人掌心捏汗。實際上,《堅不可摧》已經是朱莉的第三部作品,她於2007年拍過紀錄片《天涯共此時》,2011年又導出同為戰爭題材的《血與蜜之地》。她的野心也異常彪悍,第三部作品就要衝擊奧斯卡。但預想中的三步登天則遇到了困境:讚佩裡尼的人生實在太豐富,以至於很難選擇把哪些做重點展示。
不過朱莉找到了應對之策,在博覽了數十部同題材佳片後,她認為只需博採眾家之長,依樣畫葫蘆,便能打造出一部傳記佳作。於是在《堅不可摧》中,有經驗的觀眾便能依次看到《珍珠港》、《火的戰車》、《少年派》、《重見天日》、《戰場上的快樂聖誕》、《登陸之日》、《阿甘正傳》、《鐵路勞工》、《太陽帝國》等片的影子(在筆者看來,有一個鏡頭還頗像《雪國列車》)。材料異常充足,一番攢零為整之後,「衝奧大片」磅礴雄厚的賣相便具備了八九成。即使不同敘事線之間的銜接稍顯僵硬,有了羅傑·狄金斯由始至終光鮮奪目的攝影,不至於叫人懷疑前後段落歸屬不同。
說到似曾相識,倒也無可厚非,畢竟衝奧電影越來越趨於一個獨立的片種,從題材選拔,到起承轉合,同質化十分嚴重。朱莉要在這個圈子裡玩,不得不遵循學院派那一系列約定俗成的潛規則,比如片尾打出補充字幕和人物簡歷,均屬標配。這方面值得商榷的是,戰後讚佩裡尼對日軍軍官選擇原諒的情節,本可以進一步升華主題,卻僅用了寥寥數行字幕就交代完畢,多少顯得避重就輕。如果結合原著,釋放歸國後的經歷顯然比戰俘營受虐更有戲劇價值。為何他能心安理得寬恕?不妨大膽聯想,進入戰俘營後,影片基調越來越向「虐戀情深」轉移,也許隱藏的動機早已交代清楚——是「因為愛情」?值得開一番腦洞。
劇本由大名鼎鼎的科恩兄弟操刀,除了情節選取令人費解,並無短板,遺憾的是朱莉導演手法仍顯稚嫩,場景轉換多有遲滯,暴露出新導演被老編劇牽著鼻子走的被動,藝術視野和敘述功底差點火候。好在雖全局失當,細節仍足夠抓人。片名《堅不可摧》,體現在汪洋漂流和戰俘求生。於前者,是顏值登天的小鮮肉們逐漸憔悴虛弱,皮膚斑駁,臉色從蠟黃到枯灰,周身瘦骨嶙峋,被迫吞食生肉,在驚濤駭浪中祈禱,頭頂是日本戰機,身下是漏氣的皮筏和虎視眈眈的鯊魚,並要忍受同伴的死去。進入47天,生命像是進入了一種靜止,白雲凝滯不動,海水也成了死水,日艦的影子倒映在水裡就像幽靈,對此他們連惶恐的力氣也不剩了。
此後作為重頭戲的戰俘生涯,進一步強化意志的考驗。表面來看,虐囚段位並不高,無非毆打、澆涼水、大聲呵斥、做苦力、跑到死、賞耳光和舉重物,而且變態軍官施虐時還受到下級阻力(該片公映前曾遭致日本國內人士抗議,但影片恰恰表現了禽獸只是日軍中的一小撮,實則具有一定「美化」意義)。刑罰僅停留在皮肉傷害,未能動搖戰俘團結患難之情,但對求生本能的摧殘卻是徹底而決絕的。戰俘沒有生的希望——盟軍戰敗,他們將永無天日,盟軍勝利,他們又會遭到屠殺,所以此時堅持活著反倒需要真正堅不可摧的勇氣——這也是影片在勵志層面釋放的正能量。總的來說,《堅不可摧》像雞湯,沒多少內涵,也沒太多營養,但成色光鮮,分量夠足,喝下去暖胃挺舒服。寒冬臘月裡,不寄經典之望,來上一碗無妨。
【小波波愛娛樂原創,未經允許,謝絕轉載!】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