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中國城市化的七個猜想

2020-12-08 騰訊網

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本質在於進一步城市化

綠水青山是不是金山銀山?是,而且就是。這怎麼理解?怎麼貫徹?這是未來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性問題。

我們知道,漫長的農業社會時,綠水青山只是養活了不到今天一半的人口,而且從綠水青山要糧食和木材,還使得過度開墾,使之變成了廢水荒山。

改革開放之後,尤其是我國大規模「退耕還林還草」之後,環境得以恢復,但這是以成本投入為代價的。當然環境改善,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還要進一步問,「利」到底怎麼體現?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時代來到21世紀上半場,青山變金山的可能性,不在於幾千年的深耕細作,而在於進一步的城市化:

1、「綠水青山」的顯性價值體現在其使用價值上,直接表現在交換價值,即價格上;

2、農業產品的產業不足以成為「金銀」這樣的硬通貨;

3、交換價值的對象,不是農村人口,而是城市人口;

4、現在中國城市化率與美國上世紀20年代末相當,比例為6:4,如果到了8:2,交換對象的比例才與發達國家相當;

5、綠水青山的多場景、多模式只有在龐大的客戶群和需求下,成為真正資本化的金山銀山。

幾千年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還是要城市化進一步提升,這將是中國城市化下半場,最偉大的功績。

二、市民化城市是內循環的動力

未來「雙循環、內循環為主」的經濟格局,其基本的動力是什麼?我們知道「需求」和「能力」是循環經濟的基礎,循環經濟絕對不是小農社會自產自足的「內卷」經濟。循環經濟的關鍵在於「循環」,即經濟主體和消費者之間的交換。

為什麼要提「市民城市」,而不只是「工業城市」、「產業城市」、「高科技城市」等目前大行其道的城市發展概念?

過去中國城市化速度是不低的,但我們的城市化其實還是落後於「工業化」和「產業化」的速度;或者說,我們的城市化主要服務於「工業化」和「產業化」,而不是服務於「人」。這當然有其必然性,但也是不完全的,不平衡的城市化。

我們知道,「工業化」和「產業化」,在技術、材料和勞動力齊備的條件下,在國際大循環的需求下,就可以快速複製,而「人」是生產線的一部分,這從深圳戶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學校醫院等社會公共服務的嚴重不足都可以明顯感受到。

城市化≠工業化≠產業化

其中重要的區別是:工業化和產業化的指標是「生產能力」,而城市化的指標是「服務能力」。

在國際大循環需求不確定的情況下,城市的市民才是大需求的動力,而城市市民的分工與交換才是城市的本來意義。

三、城市不是一棵樹

為什麼中國城市千城一面?因為我們城市規劃的理念、方法、規範等,各個城市都是一樣的。為什麼中國古城鎮幾乎都不一樣?因為那時的政府沒有規劃師,沒有理想的模型。而模型,把城市這個生態森林徹底抽象成了一棵樹。我現在特別害怕去到美麗鄉村的文旅小鎮,因為不只是還是同樣的樹,甚至連樹上的每一片樹葉都一樣,建築當然是假古董,且一旦連吃的都相似的話就徹底毀了。

城市,是生態森林:

1、 當然要接地氣,而非全引進外來物種;

2、 生態就是多層次,互為營養和食物鏈,比如不能徹底消滅蚊蟲,否則鳥也就活不了;

3、 生態森林是一個自平衡系統,具有自足性,而公共資源,比如陽光和水,分擔成本下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比庭院中的一棵樹節省太多;

4、 生態森林系統就是一個超複雜的系統,雖然我們不能確切地知道每種生物的作用,但又如何?乾淨、統一,從來與生態無緣,自然發生的物種就是有生命力的物種。

當然也有森林大火,這就是城市與自然的不同,公共硬服務,才是政府確定性的職責。

四、城市的等級標誌是文化

人類文明的發育和成長之地,不是農村而是城市。這從人類文明史中可以確切地證明,無論是古希臘還是中國的唐宋,而且城市也是文化的傳播與傳承的載體。

城市的等級標誌,不是以人口、面積、歷史、單一產業為標誌,而是以經濟輻射力,亦即平移城市的獨特文化為標誌。

問題是,什麼是文化?

那些藝術史都將建築列入,可見建築就是文化,這也是中國城市目前競相修建高樓和各類場館的原因。這完全可以理解,也符合國情。

建築之所以被列入藝術門類,其實不在高、不在奇、不在大,而是在於建築思想的進步,是文化意義上的,而不是「武化」的。「文化」取代「武化」,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進步,即人類交往擺脫武力、強制、脅迫和鬥爭,而是以交流、互惠、規則和接納的「文化」來取代,因為這將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而促進整體利益。

城市的建築正應該是文化的體現,而不是:先比高、再比大、拼豪華、不互聯、風水大戰、色彩衝撞、小區封閉、古典與現代齊飛、歐陸共江南一色……

文化這個話題太大,就此打住,既然各城市都在追求文化,請用文化的方式來競爭吧,這必定成為城市等級的標誌:與其十幾個億建場館,何不花錢買內容?

五、老城區「不拆遷」的價值

舊城改造,現在叫「城市更新」非常合適,因為一涉及「舊改」,必然聯想的就是「拆遷」。改造也好,更新也罷,其實質無外就是改變規劃,從而做到城市價值的重塑。

談到價值,就是一系列成本、收益的算法博弈。站在舊城的利益相關人立場來說,這是一個動態的、算法常變的博弈。

首先誰是「舊改」的利益相關人,這本身就是個值得研究的事。比如「地方政府」一定是,那麼,是哪一級的政府?這個之所以重要,因可能涉及局部利益與總體利益(區和市),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這就不是一本帳。比如「不拆遷」的價值算不算?怎麼算?

我們往往在「拆遷」 立項之前,不做系統的城市價值評估,一旦啟動計劃,又沒有剎車機制,造成了太多遺憾,不堪回首。

舊城和新城在城市建設中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能用新城的產業思維和功能定位來簡單粗暴地打「舊城」的主意。尤其在目前規劃標準下,大規模拆遷,所能新建的東西,不可能與老城協調,只能是將新城的模板平移,既破壞老城的肌理又與新城競爭。

那麼,城市如何更新?空間的重新定位,內容的時代性,並不只是需要大的外在變化,真正的改變在於根據城市人的需求,而改變我們的規範和政策本身。

且,城市的變化、市場的變換又非常快,而舊改項目的實施又非常慢,怎麼保證現在的算法標準就一定適應未來?

舊城微改,變功能、改性質、不大動、保文脈,應該是一條記得住「鄉愁」的路子。

六、城市營銷的困局與突破

鑑於五年以上的中國城市搶人大戰,已有了顯著成果,即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人口外流,且房價陰跌,加上「創新」成為發展動力,相信未來城市營銷會成為非常重要的城市看點。

這有兩個重要的前提條件:

1、 金融投資正在從大規模生產的領域與空間向城市的消費空間大轉移;

2、全球化的新規則正在重新建立,而中國的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使「虹吸」與「分流」同時並存。

中國城市間的競爭會更加激烈,並在二十年內定下未來的基本格局。

城市會不遺餘力地進行城市符號系統再開發規劃和城市形象的重塑,最終目標就是將自己與其他城市加以區分,成為一個獨具特色、頗具吸引力的生活、觀光和工作的地方,以及一個充滿活力、可供工商業紮根發展的中心。

困境在於,目的是創造一種與眾不同的風格,一種場所感覺,然而打造出來往往是非常雷同的,可以相互替代,彼此抄襲的城市景觀:看上去差不多的水岸、給人感覺類同的燈光秀、相同系列的古墟鎮、差不多煽情的大表演、有著同樣建築學編碼的場館和會展、提供同樣一套的場所和本土性的人為概念……

突破點顯然已不在套路,而在於更深的東西:肯定感、身份認同、實在的生活細節、受人稱頌的社會公平……

因此,「文化規劃」不僅關注城市的設計,也要關注「城市的管理」,同時要規劃和建設文化市民身份。這當然是不容易的,但確是一個城市真正的魅力。

七、「包容城市」和「分裂城市」

美國的「鐵鏽城市」,俄國的「廢棄城市」,是中國「收縮城市」的先導和示範,那麼未來中國會有多少城市步他們的後塵?太多依靠單一產業和資源的城市,已被歷史證明「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的命運。

那麼單一的服務型縣地級城市會如何?也就是說農村人口如果城市化,他們會在縣級市安家落戶,長期生活嗎?我的猜想是不會。這只能是過去三十年中國全面城市化的初級階段,未來他們最有可能的還是奔向更發達的城市群。

這與中國的條件和人未來的生存和發展是相聯繫的。與外國,尤其是歐美和除東亞以外的國家不同:

1、 未來二十年,我們是少子化和老齡化同時發生的國家,家庭未來發展以孩子為中心是必然;

2、 中國過去三十年全國大移民產生的直接後果是語言、飲食、文化、網絡已沒有地區分割;

3、 大城市與城市群,無論從第二產業的豐富,還是第三產業服務的深化,服務半徑都可以包容更多層次的就業;

4、 公共服務因人口而分擔的成本,在城市群會更低,效率更高。

中國城市化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人口遷移,人們遷移不止是為了活著,當這個過程在2035年完成時,中國夢就實現了。

相關焦點

  • 中國未來高質量發展要實現「雙重城市化」
    一方面,國際國內發展環境越來越錯綜複雜,一系列支撐傳統經濟高速發展的動力逐漸衰弱,給中國經濟的下一步高質量發展帶來了新的巨大挑戰。另一方面,中國經濟具有非常大的增長改進空間和潛能釋放空間,城市化進程推進、所有制結構改革、戶籍制度改革、壟斷壁壘破除、土地制度改革……未來在發展的過程中,如果能夠對這些「改革短板」進行破解,則可以帶來高質量發展的巨大空間和潛力。
  • 未來城市化發展趨勢是什麼?
    截至到2019年,中國城鎮化比率已經達到了60%,雖然與發達國家大於80%的比率相比仍有很大距離,但是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城鎮化比率的上升,城市化發展比率會越來越高。通過幾十年的發展,可以看出政府主導下的城市化發展模式已經不可持續了,但城市化的發展不會中止。
  • 「智庫思享」中國未來高質量發展要實現「雙重城市化」
    文|劉瑞明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教授自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城市化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城市化率從1978年的17.9%上升到了2019年的60.6%。這種城市化進程,構成了中國過去40多年高速增長的持續支撐動力。然而,儘管中國的城市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是,從理想的角度看,中國目前的城市化發展既不平衡、也不充分,呈現出一種「跛行城市化」的態勢。一方面,中國的城市化率表現出「不充分性」,依然有著巨大的提升空間;另一方面,中國的城市化率在地區間、人群間表現出明顯的「不平衡性」。
  • 農村城鎮化與農村城市化,誰才是中國農村的未來?
    中國農村正處於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傳統的農村社會正在慢慢萎縮,新的社會結構正在形成中。目前,中國農村主要主要有兩個發展方向:1、農村城市化即農村人口進入城市,融入城市生活,農民不再從事農業生產,而是變成城市市民,與土地完全脫鉤。
  • 【思考】在未來10-30年中國城市化進程中,中國基督教藉福音當肩負...
    編者按:未來的10-30年,是中國城市化繼續發展的幾十年,也是中國現代化進程最關鍵的幾十年,它將會深深影響中國的未來。
  • 從三間房城市化規劃圖 看雙橋地區未來交通發展
    據筆者了解,朝陽區三間房鄉為北京市政府同意實施的本市第一道綠化隔離地區城市化建設朝陽區的第二批試點,該鄉規劃實施方案涉及農民回遷安置房、勞動力安置產業用地、資金平衡地塊、相關配套及基礎設施用地、綠地等,共計約40個地塊的規劃調整,涉及的總用地面積約41公頃。
  • 徐建國:中國城市化接力工業化
    工業化的長足發展已經為我們奠定了經濟基礎、技術基礎、人力資源基礎,未來技術創新、產業升級、消費升級,都可以依靠市場力量往前迭代。 城市是市場發育的空間載體 「三個反超」和「一個分化」的背後,反映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動能開始從工業化轉向城市化。
  • 未來中國第五大直轄市的猜想
    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後,經濟快速騰飛,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目前中國有四大直轄市,北京,天津,上海和重慶,這四個地方是中國經濟增長很快的地方,如果中國能再增加一個直轄市,對這個地方的經濟發展將會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那麼我們下面就對下一個直轄市選地進行猜想一下,看下哪裡設置一個直轄市比較好一點。
  • 當前中國城市化的趨勢與特徵
    同時,經過30年的發展,這些地區已積累了雄厚的經濟基礎(成為中國的經濟發達地區),也在轉型和升級,向著服務業發展:一方面是商業貿易,另一方面是生產性服務業。這樣,該地區的城市化就在原來初級工業化基礎上開始進行再城市化過程,即商業化過程。根據中國的實踐經驗,城市化有三個階段:工業化—商業化—都市化。當然,這樣的城市化主要是集中型城市化,地區中心城市將得到優先發展,如廣州、深圳、溫州、蘇州、上海等。
  • 鎮江市長:區域化發展是未來城市化發展的趨勢
    鎮江市長:區域化發展是未來城市化發展的趨勢   中新網鎮江9月24日電(鍾升)24日,在會見來訪的「文化中國—海外華文媒體江蘇行」採訪團時,江蘇省鎮江市市長朱曉明提出在當前中國城市化發展的進程中區域競爭力的影響正逐漸取代城市競爭力,將來應該靠區域競爭力的提升來帶動城市競爭力的發展。
  • 經過幾十年大規模的城市化,未來上海閔行區還有多少農村和農田?
    這裡面的問題就來了:經過20年大規模的城市化,閔行區已經有了規模宏大的城市,未來的閔行區還有多少農田?而中間的閔行區,則是大片農村包圍的幾個小範圍的城市化地區。相比之下,原本的城市化地區:莘莊工業區、顓橋老街、北橋老街,反而顯得比較老舊,不如新市區有活力。閔行區未來建設用地面積有多少?按照閔行區總體規劃的精神,閔行區總面積是373.3平方公裡,其中建設用地288. 8平方公裡,非建設用地84.5平方公裡。
  • 關於中國城市化進程和房價的思考
    中國城市化的歷史其實並不長,從改革開放這段城市化的歷史就得到了明顯的加速,比較明顯的特徵就是,很多農民工隨著改革開放來到沿海去打工,這樣就提升了當地的城市化的水準,當他們在城市聚集的時候,他們就真正成為了城市的源。在城市化的過程中,房價上漲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現象。
  • 《九界》PVE未來大猜想
    目前《九界》團隊正在為下一輪測試緊鑼密鼓的籌備中,今天我們的策劃Elwin,工作之餘也不忘和玩家們眾樂樂,來此抒發下對PVE未來之路的大猜想。歡迎玩家和我們一起,搭乘想像之翅暢想《九界》。PVE猜想三:技能結果產生連擊效果當你使用A技能打怪時,觸發了某種狀態可以使用B技能,B技能又觸發了某種狀態可以使用C技能,並且產生連擊效果,有額外的傷害輸出,改變了原來的輸出節奏。
  • 從城市演變史看中國城市化和華夏幸福產業新城未來之路
    2018年1月31日,是個特殊的日子。這一天,首屆華夏幸福產業新城合作夥伴大會在北京召開,這也意味著房地產企業和行業將走進字典,成為歷史。我們將這次具有歷史意義的大會發言,稱之為「2018年中國房地產工作一號文件」!
  • 梁建章:隨著中國城市化率的提高,中國生育率可能會更低
    未來科技對貧富差距和城市化的影響是巨大的,美國農業人口已經接近1%,未來農業和工業一樣都能實現自動化,農業人口會更少,製造業會非常少,大部分人口都是從事服務業的。從事服務業以後,大部分人就會生活在城市裡,城市化的比重就會迅速上升,現在發達國家城市化率達到百分之八十至九十之間,中國城市化率是50%,未來也可能會達到百分之八九十。城市化對於中國人口有何影響?
  • 劉鶴:城市化、國際化和產業結構的高度化——未來二十年中國經濟...
    原標題:劉鶴:城市化、國際化和產業結構的高度化——未來二十年中國經濟發展基調的判斷(1994) 編者語: 九十年代後期,城市化、國際化和產業結構的高度化是我國經濟發展進一步實現小康水平並向中等收入國家邁進的內生性需要
  • 煦明經濟筆記|中國的「消極城市化」階段已經開始
    從某種意義上講,居民城市化才是城市化真正的應有之意,也是當前抵禦經濟增速下行壓力、優化宏觀消費儲蓄結構的一把鑰匙。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城市化進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勞動力城市化」,第二階段是「居民城市化」,第三階段是「消極城市化」。
  • 城市化豈是城市包圍農村
    >  最近,國家發改委的一個課題組對12個省區的調查顯示,平均每個地級市要建約1.5個新城新區,144個地級城市竟然要建200餘個新城新區。  誠然,我們已經走上了不可逆的城市化道路。但是城市化絕不等同於城市毫無顧忌地包圍農村。  城市化,至少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要「化」起來。所謂「化」起來的反面正是城市淪為空城、鬼城。城市化要有產業載體,要實現工業化、信息化、知識化、現代化與城市化的同步協調推進。
  • 中國城市化滯後原因分析(之一)
    溫鐵軍    國家工業化過程中形成的結構偏差及其派生的「資本排斥勞動」    由於以戶籍身份登記表現的中國總體城市化水平大大低於世界平均值,人們一般以此為論據,普遍認為中國城市化滯後,但是,原因是什麼?
  • 全球城市③|中國的城市化有多特殊
    Chris Hamnett教授在中國人民大學進行講座。本文圖片均由趙益民提供中國的城市化是否獨一無二在中國乃至全球範圍內,中國城市的未來都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這不僅因為中國城市化的規模巨大和迅速,一定程度上也由於中國學者和研究中國的學者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著越來越多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