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必然」和「必然性」之間有個空檔,才給了腐敗分子可乘之機,而我們的工作就在於大大壓縮這個空間。
陳毅詩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這是人們經常引用的名言,意在印證「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可是,事實告訴我們,「伸手」不一定「必被捉」。如果犯罪者能得到百分之百的懲罰,天底下就不會有犯罪了。那麼,我們又如何來理解這一名言呢?
陝西「表叔」事發以後,好事者提出一連串的假設:如果那一刻他沒那麼來個傻笑,如果那天他有急事沒到現場,如果他在來的路上遇事晚到了一會,如果抓拍者動作慢一秒這樣的「如果」我們可以假設出無數,其中只要一個「如果」成立,「表叔」很可能還在局長的位子上大講反腐倡廉,還在當他的省紀委委員。
這種貪官東窗事發的例子並非個案。比如,有被收廢品者「撿」出來的貪官,有被小偷「偷」出來的貪官。更有離奇的,一個財務檢查團在一單位查帳,由於這個單位假帳做得幾乎天衣無縫,檢查團認為帳目正常,就在執筆人當場填寫合格報告時,一陣風吹來,報告單掉在地上。執筆人彎腰下去撿時,無意間從桌子下撿到一張紙條,是一筆不小數額的欠據和欠款人的籤押,一細查,於是,一樁貪汙案被一陣風吹了出來。
如此的信息頻頻傳來,給人的印象是,貪官的暴露太過蹊蹺,太出人意外,簡直是瞎貓碰到死耗子,難怪坊間有語:隔牆扔磚頭,砸到誰算誰。
蹊蹺、意外就是不確定性,也就是偶然性。如何看待這種偶然性,這裡實際上涉及到一個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關係問題。必然性是指事物聯繫和發展中合乎規律的、一定要發生的、不可避免的趨勢。偶然性則是事物聯繫和發展中可能出現也可能不出現;可能這樣出現,也可能那樣出現的不確定趨勢。
從表面上,事物都是由偶然性構成的,那麼偶然性對事物的發展起決定作用嗎?這是一個千百年來爭論不休的問題。有一個著名的例子,17世紀的思想家帕斯卡爾在《思想錄》中有一段論述,這段論述後來被廣為傳誦:「克拉奧巴特拉的鼻子,如果它生得短一些,那麼整個大地的面貌都會改觀。」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克拉奧巴特拉是古埃及的女王,美豔無比。正因為她長得漂亮,所以地中海對岸古羅馬的幾位統帥,愷撒、安東尼等都圍著她轉。安東尼最後與她一起戰敗自殺。因此有人說,她的漂亮在某種意義上決定了古代歷史的演化方式。帕斯卡爾說這種微細的東西卻動搖了全世界。「如果克拉奧巴特拉的鼻子生得短一點」,就是說長得稍微難看一點,世界歷史就得改寫。克拉奧巴特拉的鼻子這個例子,實際說的就是偶然性。
有人認為,歷史就是由偶然性決定的,人就應該聽天由命,但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就能認識到,事物的發展演進起決定作用的是必然性。我們讀古羅馬歷史就能清楚地看到,「克拉奧巴特拉的鼻子」只是一個歷史發展中的偶然因素,愷撒的養子屋大維與安東尼決戰的根本原因在於爭奪地中海霸權,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性決定的。我們不能盲目放大偶然性的作用。近年來有一句很流行的話:「細節決定成敗。」這句話容易引起誤解,細節即偶然,事實上細節不能決定成敗,決定成敗的只能是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伸手必被捉」,從必然性的角度來講,只要你動手拿了不該拿的,就必被捉,這就是事物的規律。
其一,你只要拿了,就不可能不留一點蛛絲馬跡。只要有一個漏洞,就會延伸出無數個漏洞,也就埋下了無數顆定時炸彈。比如,你受賄於一個做建築工程的老闆,他用於行賄的錢必定算在成本裡,這個工程的質量一定會打折扣,鋼筋細了,水泥標號不對,工程質量早晚會出紕漏。不光是這個項目,這個老闆承包的其他工程,只要出了問題你都可能跑不了。
其二,只要拿了第一次,就進入貪的軌道,就開啟了一種慣性,要剎住車是很難的。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有一段名言:「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有權力的人們使用權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同樣,腐敗分子在權力貪贓上也按這一規律行事,腐敗就像上了毒癮、賭癮,欲罷不能,很難金盆洗手,腐敗一旦繼續下去,被發現和查處的概率就大大增加了。
其三,貪的目的是為了滿足私慾,花錢的過程比貪拿的過程風險更大。錢多了,基本生活消費不了,就要進行炫耀性消費,炫耀性消費是做給別人看的,既然是外露的,你總會露出馬腳的。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這個「必」,就指必然性,當然,必然性並不等同於必然。比如,所有的交通事故都在於違章,但並不是所有違章都會發生交通事故。如上所說,如果只要犯法,必然受到懲罰,無一脫逃,犯罪就沒有了,正是「必然」
(作者系中央紀委駐新華社紀檢組副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