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劇難逃爛尾,《權遊》的「死亡藝術」在最終季玩砸了

2020-12-12 陪你觀影

文 / 觀影君

《權遊》八年,迎來終章。

但結果並不美妙,第八季的口碑呈斷崖式崩盤,豆瓣評分從開局的9.8一路跌至6.4,最後一集的IMDb評分僅為4.3,創下歷史新低。更狠的是,目前已有超過100萬人在網上聯名請求重拍第八季,果然是民憤難息。

「爛番茄」新鮮度也是一路走低

作為世界範圍內的現象級神劇,《權遊》也難逃爛尾的命運。這口鍋誰來背,要我說,還得是並稱「雙D」的兩位編劇 — 戴維·貝尼奧夫和D·B·威斯。在他們的妙筆之下,夜王死了,瓦裡斯死了,瑟曦死了,龍媽,也死了。

戴維·貝尼奧夫(左)& D·B·威斯(右)

隨著《權遊》的完結,最終季的幕後紀錄片《權力的遊戲:最後的守夜人》也於近期在HBO播出。影片開頭是主演們關在一個房間內一起觀看最終季的劇本。

《權力的遊戲:最後的守夜人》

在讀到「夜王被二丫殺死」的段落時,每個人都興奮不已,甚至鼓掌歡呼;

可是當讀到「龍媽被雪諾殺死」的時候,氣氛明顯變得格外凝重,雪諾的飾演者基特·哈靈頓雙手抱頭,兩眼發紅,哽咽到不知該說些什麼。

這麼多年來,每個演員對自己的角色都傾注了全部的感情,面對這樣倉促草率的結局,茫然不知所措也在所難免。

其實,死人從來都不是問題所在。有那麼多重要的角色在前幾季不也死了嗎,可沒有人會炮轟喬治·馬丁,每一季的評分也都在9.0以上。

說白了,《權遊》已然把死亡變成了一門藝術,這也是《權遊》的特色,可惜在最終季,它被玩砸了。那麼,《權遊》的死亡藝術 ,該從何談起?

01、「 凡人皆有一死 」

1983年開始,喬治·馬丁開始了自己在好萊塢的編劇生涯。1990年,馬丁在自己工作的空閒之餘構思了一部名為《Avalon》的小說。

喬治·馬丁

在寫出《Avalon》前三章的草稿後,馬丁腦海裡突然冒出這樣的畫面:一個男孩去刑場觀看斬首,然後在雪地裡找到了一隻冰原狼。就是這個看似平淡無奇的靈感瞬間,卻點燃了馬丁久違的創作熱情。

1994年,馬丁以此寫出了《冰與火之歌》的第一卷《權力的遊戲》。於是在那之後,一個恢弘壯闊的世界就在他面前徐徐展開。

《冰與火之歌》的故事分為三條線進行:第一條主線是維斯特洛大陸上的各大家族為爭奪王位而不斷發生衝突;第二條主線發生在北境,守夜人對異鬼的抵抗;第三條主線屬於龍媽,講述她從東方的厄索斯返回西方的維斯特洛,力圖奪回王座的過程。

小說在被改編成電視劇《權力的遊戲》的同時,不僅保留了這三大主線,對於在原著中佔比極大的死亡敘事也全盤保留。通過毫不掩飾的,血淋淋的死亡展示,繼承了西方文學中對生命和存在的探索。《權力的遊戲》以其黑暗、詭異、沉重的基調,為死亡敘事提供了肆意生長的土壤。

有人曾問過馬丁,為何如此熱衷於殺死自己親手創造出的人物?他說這種死亡的不確定性簡直太棒了。網上盛傳一張這樣的圖:馬丁正用石頭砸扁一個又一個角色,並且面帶微笑。他本人也開玩笑道:「每次有讀者向我抱怨的時候,我就殺一個史塔克。」

不過對於挺過兩季以上的觀眾來說,便能完全習慣這樣的設定,因為「凡人皆有一死」正是《權力的遊戲》最強大的魅力之一。

02、死亡的意義

《權力的遊戲》中的死亡敘事,既有對死亡最直觀的描述,也有由豐富的想像力支撐的意象設置。這不僅會給觀眾帶來對死亡更為多樣化的思考,也傳遞出了作品的美學追求。死亡不單單只是感官層面的刺激或是對觀眾情感的挑釁。

「斷掌」科林的死亡是一種表現為反抗態勢的死亡,令人印象十分深刻。「倘若長城淪陷,天下的火將全部熄滅」,作為遊騎兵,科林深知自己的職責所在,他佯裝在戰鬥中失手,以自己的性命換來雪諾打入野人隊伍的機會。

科林代表了劇中一個特殊的群體:守夜人。他們有著永恆的誓言,不娶妻、不封地、不生子,拼死守衛北境長城。當權力的遊戲以不可抗拒之勢碾壓著所有人的時候,即便命若螻蟻,他們仍能做到大義凜然,不辱使命。這種頑強的反抗姿態,是對死亡的最好回應。

另一種常出現的是意外性死亡,乍一看來突如其來、漫不經心,實則表現除了個人與世界的不容,兩者之間的矛盾激化,造成了這樣荒謬的結果。

第一個意外死去的野心家是韋賽裡斯·坦格利安,為助自己重歸王座,他決定將丹妮莉絲·坦格利安賣給坐擁十萬大軍的「馬王」卓戈·卡奧,以換取對方軍事上的支持。但這位偏執自負的王子一再惹怒卓戈·卡奧,最終換回的是迎頭澆下的死亡,「國王夢」也隨之灰飛煙滅。

死亡本是日常生活中的突然遭遇,而這種遭遇本身就具備了藝術性。死亡與個體身份無關,它可以公平地讓每個個體的追求與理想在一瞬間化為虛空。

喬佛裡算是《權力的遊戲》中最招人恨的角色之一,但對於他在自己婚禮上被毒殺一事,劇中也沒有過多強調他死得其所,反倒是輕描淡寫帶過,轉而用更多的畫面去表現了瀕死的國王給眾人帶來的恐慌:總主教高聲祈禱,派席爾學士嚷著命人扶自己回去取藥,託曼王子啼哭個沒完,在場所有人的反應都像在例行公事,顯得徒勞而荒唐。這樣的死亡背後,是難以名狀的恐慌和焦慮。

「紅毒蛇」奧柏倫被「魔山」格雷果·克裡岡爆頭的血腥場面,表現了奧柏倫對他人施加的暴力最終反噬到了自己身上。儘管他是在為「小惡魔」比武審判,可動機的相對正義難以改變以眼還眼這種原始復仇法則的錯誤性。這種對暴力最直白的展現,正是譴貴了暴力本身。

如果說這些有頭有臉的角色的死亡是為了探討死亡本身的價值與意義,那麼在戰爭之中大量失去生命的無辜民眾,則是來自主創的道德譴責,這個時候死亡本身就變得沒有意義,真正該關注的是引起死亡的動亂。

03、死亡的意象

既然《權力的遊戲》原著叫作《冰與火之歌》,那麼顧名思義,「冰」與「火」 是作品中最主要的兩個意象。「冰」指代的是寒冬、史塔克家族、舊神、長城、雪諾,以及白靈;「火」指代的是戰爭、獻祭、塔格利安家族、丹妮莉絲,以及龍。

除「冰」與「火」兩大貫穿全劇的主意象外,《權力的遊戲》還融合進了諸多象徵著死亡的意象,用以討論什麼是死亡以及人如何應對死亡。並將這些意象與不同的宗教劃上等號,埋在了每一條故事線索之中,如異鬼、拉赫洛(光之王)、千面之神、不朽之殿等。

維斯特洛大陸只有兩個季節,冬季和夏季。故事從一個持續了十年之久的長夏開始,再往後,凜冬將至,長夜覆蓋,終年不見天日。因此異鬼不僅僅只是一種神秘群體,更是冬天的代名詞,是象徵著冰冷和死亡的意象。

世代生活在北境的史塔克家族,承襲了北歐神話的精神內核,其家訓便是「凜冬將至(Winter Is Coming)」。這句話如同懸於史塔克家族每個人頭上的斯摩達克斯之劍,使他們時刻保持警覺,準備抗敵。

東方的「紅神」拉赫洛(光之王)的靈感來源於古波斯帝國的拜火教,它與火焰緊密相關,象徵著以生命為名的硬幣兩面:一面是給予,一面是掠奪。正如代言「紅神」的「紅袍女」梅麗珊卓所言,「在審判到來之前,每個人都必須選擇立場。我們的選擇不是拜拉席恩或蘭尼斯特, 葛雷喬伊或史塔克,我們的選擇是生與死,光明與黑暗」。

在《權力的遊戲》中,最接近死亡的意象當屬「千面之神」,他們將死亡作為禮物賜予眾生。作為「千面之神」的信徒,「無面者」需要全身心侍奉「千面之神」,才能得到他們想要的解脫。其中一類人喝下黑色池水,進入無夢的沉睡,永不再醒來;另一類人則與「千面之神」達成黑暗契約,以奪走某人性命為目的。

這些意象就像劇集推進過程中打下的一個個木樁,傳送著每一個角色,若有不慎踩空者,便一去不回,喜提盒飯。但這種死亡是有跡可循,也遵循著因果關聯的,它在情理之外,也在意料之中,是站得住腳的。

04、死亡帶來的刺激效應

有人說,在看《權力的遊戲》的時候,不要輕易愛上其中任何一個角色,因為很可能他下一秒就死了。也有人忿忿不平,說馬丁這老頭子壞得很,又把我喜歡的xxx寫死了,棄劇了。可是等到新一季開播的時候還是:真香。

其實對於《權力的遊戲》的觀眾而言,嘴上說著不要,身體還是很誠實的,因為支撐他們追劇的最大動力,恰恰就是劇中對死亡、暴力、血腥赤裸而高頻的展現。

《權力的遊戲》作為一部體量龐大的史詩劇,紛繁的線索和複雜的謎團被精心放置在了各個死亡事件之間,加上視點人物(POV)式的獨特敘事方式,對於沒讀過原著的人來說,也大大增加了觀劇過程中的解謎樂趣:讓我猜猜,下個誰死?

其次,《權力的遊戲》中對於極端場景和死亡事件的描述,與以神秘和恐怖為審美特徵的哥特風一脈相承,劇中的怪誕情節比比皆是:「瘋王」伊裡斯在國王大廳裡將布蘭登公爵活活炙烤而死,甚至在君臨城地下布滿火種,幻想著全城同他一起浴火重生;被學城驅逐的科本看起來溫和慈樣,卻熱衷於活人實驗,還將「魔山」改造成了一個半死不活的人形機器。

「瘋王」伊裡斯
「魔山」

這種令人感到陌生的怪誕是構成死亡敘事的重要元素,也是揭露黑暗與醜惡的某種誇張方式,因為人類不僅僅會為眼前的危險而感到驚恐,更容易為意識領域中陌生的東西而不安。未知就是最大的恐懼,這種藝術加工過的死亡,帶來的是對生命、存在和社會文化的思考。

《權力的遊戲》不僅讓觀眾爽到,震撼到他們,更多時候是用一種完整宏偉的「第二世界」對觀眾的認知進行了重構。在豐富史料的構建之上,「維斯特洛大陸」擁有準確的地理位置和縝密的歷史文化傳承,部分戰爭劇情取自英國歷史上真實發生的「玫瑰戰爭」,絕境長城是哈德良長城的縮影,這使得故事發生的空間具有高度的擬真性。

這樣的「第二世界」像一座冰山,僅僅只是展示了劇情需要的那百分二十,在一定程度上拉開信息內容與觀眾期待視界之間的距離。隨著新信息的出現,觀眾的期待視界也不斷重構,使劇情保持一種不可知性,吸引著觀眾一步步陷得更深。

05、如何對待死亡?

當所有人都知道權遊是一部以死亡敘事為主導的電視劇後,編劇還能否認真地對待每一次死亡就顯得至關重要了。明知死亡在所難免,還是否願意為其寫下縝密的布局和構思呢?

在馬丁離開《權力的遊戲》編劇組的前六季裡面,確實做到了。對死亡的處理看似粗暴,實則極為細膩,換句話講,「死得沒話講,認了」。

死亡不會被單拎出來作為買點,也不會把死亡堂而皇之當作噱頭,更不是有意挑動觀眾敏感神經的工具。死亡是只是死亡,是一門藝術,被認真對待,被仔細打磨,每一次死亡的背後,都另有深意。

馬丁退出編劇組之後,電視劇開始脫離原著小說,最終草草收尾,留下眾人一片唏噓。死亡這門藝術,在最終季被玩砸了。

人固有一死,或死於馬丁,或死於「雙D」。在一個影視作品中,重要人物的死亡從來都不是問題,關鍵在於電視劇是把觀眾當作朋友,一起在電視劇中成長前進,還只是把他們當作了流量和數字,敷衍了事。這會從根本上決定了電視劇本身的質量。

「神劇必爛尾」只個不高明的說辭,像《絕命毒師》、《老友記》、《火線》這些早些年的「神劇」,它們從一而終,沒有虎頭蛇尾的情況出現。而神劇之所以是神劇,不僅要接受時間的洗禮,也體現在,當它完結的那一天,只有撒花,沒有臭雞蛋。

《絕命毒師》第五季
《老友記》
《火線》第五季

之前有傳言稱,因為黑客黑進了HBO的後臺,洩露了第八季的原始劇本,所以編劇組臨時決定再寫一個結局,這才導致了爛尾。且不論這件事是真是假,都已不重要了,罵也罵了,吐槽也吐槽不動了,完結也是真完結了。八年時光,權遊相伴,暫告一段落,也好。

但生活還在繼續。相信會有另外的劇集陪伴我們下一個八年,乃至更長。畢竟,生活的終點可不僅僅只是鐵王座。

(完)

相關焦點

  • 權遊大結局被吐槽爛尾 很多觀眾紛紛請求劇方重拍第八季
    權遊大結局被吐槽爛尾 很多觀眾紛紛請求劇方重拍第八季時間:2019-05-20 16:34   來源:東方頭條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權遊大結局被吐槽爛尾 很多觀眾紛紛請求劇方重拍第八季 東方頭條網 新金牌娛樂觀察家知道,權力的遊戲最終迎來了大結局。
  • 神劇《權遊》爛尾「甩鍋」黑客?粉絲自編結局都比官方強
    所以編劇只能夠選擇了重新編劇第八季,然而當他們再次編輯第八季的時候,編劇的腦子很明顯的不夠用了,也似乎是在報復黑客們,將劇情寫的一塌糊塗。當然也有另一種可能,那就是編劇在此期間負責了隔壁星戰的編輯,這可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原因之一吧。
  • "神劇"《權遊》爛尾令人窒息 中外觀眾都不認可結局
    原標題:鐵王座爭奪戰這事總算翻篇了,但平均分9.5的「神劇」以5.2分收尾    《權力的遊戲》2011年開播到現在,觀眾跟著看了8季,一共73集。昨日,《權遊8》第6集也就是整部《權力的遊戲》的大結局播出。圍繞維斯特洛大陸君臨城裡鐵王座的爭奪戰,終於有了最終結果。
  • 《權遊》爛尾的真正原因曝光:原來還有另一個結局!
    近段時間影視圈裡,最悲憤的消息,莫過於《權遊》最終季的爛尾。一部電視劇爛尾的話題熱度,能從圈內發展到圈外,空前絕後。被視為美劇行業標杆的《權遊》,就連爛尾所帶來的連鎖反應,那也必須是行業領頭級的。《權遊》的原作者馬丁老爺子,早就表示《權遊》不再是自己的娃,已經送人領養了。娃娃的未來走向,有網友總結得貼切又到位——一到四季是曹雪芹寫的,五到七是高鶚續的,第八季是找郭敬明來寫的......
  • 史詩級美劇將完結 《權遊》最終季引發12億劇迷狂歡
    七季結束過半角色死亡,誰能活到最後?一位劇迷指出,除了一個偉大的故事和一部精彩的劇集,背後還有一個洞悉觀眾心理、將劇集的社交媒體營銷做到了極致的HBO。史詩級美劇 最終季每集都是部電影  「現在整個星球上五分之一的人類都在等待著史詩最終章的降臨。仿佛在等待一場屬於全體劇迷的狂歡。」
  • 你在吐槽《權遊》爛尾,而老外正在膜拜《三國演義》
    外國網友:「《權遊》裡沒有哪個角色能比得上曹操。」《權遊》不出意外地爛尾了,除了請願重拍外,不少老外居然轉向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來尋求慰藉。有朋友討論後得出結論:哪有電視劇不爛尾的?看看《迷失》、《黑道家族》,還有《宋飛正傳》,這些紅極一時的劇都避免不了爛尾的結局。所以還是得把期待值降低一點,就不會這麼失落了。作者想了想,不對啊,明明有電視劇從頭到尾一路精彩,那就是1994年版的《三國演義》。
  • 你在吐槽《權遊》爛尾 而老外正膜拜《三國演義》
    《權遊》不出意外地爛尾了,除了請願重拍外,不少老外居然轉向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來尋求慰藉。
  • 《權遊》爛尾?沒有吧……
    《權遊》最終季第一集就有一千七百四十萬人觀看。可是換來了什麼?是在「爛番茄」只有57%的新鮮度。據美國CNBC網站20日報導稱,大量的權遊迷在自發籤名請願重拍。他們表示:這樣的爛尾結局寶寶不接受。國內的權遊迷情緒也很激動。有人「心平氣和」地說:「其實沒必要重拍。
  • 權遊大結局解析系列(為什麼我們都認為權遊爛尾了)
    權遊是我,也可能是很多人唯一一個追了八年的電視劇平心而論,權遊無論是從製作水平還是演員陣容,還是劇中的恩怨糾葛,戰爭場面,權力爭鬥上來看,都是電視劇這個範疇中的佼佼者,我第一次看權遊的感覺,就像是看一部類似於指環王電影的電視劇版,當然還有整體的尺度上也非常吸引人,給人以一種電視劇還能這麼拍的驚豔!
  • 超130萬人籤名請願重拍《權遊》第八季,女演員痛斥粉絲不尊重人
    但是,《權遊》第八季播出後,得到的反饋,大部分都是吐槽和不滿。《權力的遊戲》第一季播出後,刷爆了各大影視平臺,豆瓣分值9.4分,到了第六季,第七季的時候,評分還高達9.5分,9.3分,但是到第八季,分值已經降低到了7.3分,從一部神劇,因為結局爛尾而走下了神壇。
  • 權遊最終季第四集評析:「從頭到尾都在給龍母挖墳」
    權遊最終季第四集評析:從頭到尾都在給龍母挖墳龍母北上,一路失去。失去喬拉騎士,失去一半兵力,失去「女王」的威嚴,失去鐵王座的合法繼承權,失去龍兒子雷加,失去彌桑黛,失去理智,失去臣子的忠誠,失去民心,失去初心。
  • 《權遊8》二丫殺死夜王第3季就已確定,雪諾到最後都以為是自己
    雖然《權利的遊戲》距離最終季完結已經過去很久了,但是每當談起「爛尾劇」這個詞時,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還是這部意難平的美劇。雖然系列前幾部的口碑都非常不錯,但是後面的情節特別是對於第八季中最終BOSS夜王之死,很多觀眾完全無法接受。
  • 皮卡丘毀童年了,權遊爛尾了,《黑鏡》也跌下神壇摔了個粉碎
    皮卡丘毀童年了,權遊爛尾了,現在無數科幻迷奉為圭臬的《黑鏡》,也跌下神壇,摔了個粉碎。新出的第五季,不僅海報難看,而且評分僅為6.6......這部以立意深刻、製作精良著稱的神劇,從前被捧得多高,現在就摔得有多狠。
  • 神劇歸來,指日可待
    神劇爛尾。是身為劇迷的魚叔,最怕的事情。不怕爛劇一直連載,畢竟眼不見為淨;就怕神劇突然爛尾,心心念念迎來一盆冷水。據數據顯示,最終季最後一集播出時,有1070萬美國人在周一翹班,造成了共計33億美元的損失。(HBO:這真不怪我)史無前例,空前絕後。
  • 又一外國神劇!豆瓣評分9.4,口碑趕超《權遊》,憑超強腦洞封神
    最近有一部名為《DARK》(《暗黑》)的劇集力壓美劇《權遊》,被海外觀眾奉為新一代神劇,第三季剛上線不久後在豆瓣拿到了9.4分的高分。一向嚴謹的德國人拍起懸疑劇來居然也頗為令人驚喜,不過,它的口碑又憑什麼能超過被譽為「電影質感」的美劇《權遊》呢?
  • 收起你的聖母心,何來爛尾?權遊的結局很權遊!
    之所以寫這篇文章,是因為從第八季一開始到結束,網上關於這部劇最終季的負面文章實在太多了,好聽點的說「大跌眼鏡」,難聽點的說「爛尾」「失望」,甚至還有文章破口大罵認為「辜負了等待」,僅有的幾篇感激與情懷的文章,點擊率還不如這些抨擊類文章的零頭。
  • 《權遊》10個變態細節,這才叫神劇!
    對於很多入了《權遊》坑的粉絲們來說,看《權遊》的樂趣,就在於發現這些細節。很多細節,只看一遍劇集,你會飛快的忽略和忘記。片片不才,帶著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權遊》之愛,做了《權遊》專欄。一次又一次的重刷中,我就像欣賞一座華麗的哥特或巴洛克建築一般,不斷驚嘆劇本的巧奪天工。
  • 困擾《權遊》粉絲一年的謎團解開了,龍!到底去哪了
    反正我是真的很愛很愛這部劇集,儘管第八季存在爛尾嫌疑,(其實不是嫌疑,它就是爛尾了)但是依然不能改變它在我心目中神劇第一的位置。相信絕大多數真真喜歡《權遊》的朋友也是這麼認為的。當然也是有可以與《權遊》匹敵的其他神劇。
  • 八個令人窒息的難忘瞬間,它們奠定了《權遊》的神劇地位
    《權力的遊戲》第八季即將結束。早在第七季的時候,HBO就證實了這個系列沒有拍攝番外篇的計劃,因此看完第六集,《權力的遊戲》系列將全部結束,劇迷能看到衍生劇的可能性不大。儘管觀眾對於第八季多有微詞,確實第八季的劇情不太讓人滿意,但想要給這部史詩巨著收個尾,確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並且,縱觀整個8季,會回想出特別多讓人難忘的瞬間,這些難忘的畫面,讓《權遊》系列穩坐美劇劇王的頭把交椅,我們歷數出整個系列的八個難忘瞬間,下面就來回顧一下。1、 第一季第一個鏡頭要問我什麼時候開始迷上《權遊》的?我的回答是第一個鏡頭。
  • 別再糾結爛尾了,這幾點足以讓《權遊》在電視劇史上有一席之地
    雖然大多數人認為這部劇已經在爛尾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了,甚至覺得第八季似乎不屬於《權遊》系列,因為它改變了原有的框架,使劇情結構無限的簡單化,但是仍然不妨礙它在最後一集播出前,有數百萬人守候在屏幕前靜靜地等待著。由此,《權遊》系列的成功可見一斑。這個系列整整持續了八年之久,如此的鴻篇巨製一定有他的過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