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效平事跡短片 視頻來源:浙江新聞網
「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在無邊的黑暗中,盲人作家陳效平用耳朵刻苦寫作,以三百多萬字的文學作品、六十多個沉甸甸的獎項,充分詮釋了這句名言。
堅持用耳朵寫作的陳效平。圖片來源:中國網
不公的命運,坎坷的人生
陳效平生於1971年,命運一開始就對陳效平很殘酷,剛滿周歲的他不幸患上了小兒麻痺症,導致左腿殘疾。儘管如此,他依然樂觀面對,但命運之神並未眷顧他,32歲的陳效平又因視網膜脫離導致雙目失明。
「從光明一下子墮入黑暗,這種落差讓我無法承受,有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我沉浸在失明的痛苦中難以自拔。」回憶起那段日子,陳效平坦言,他曾多次有過輕生的念頭,「但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
勇敢面對生活的陳效平。圖片來源:中國網
面對生命裡的風浪,陳效平選擇勇敢面對。失明後,陳效平覺得人生沒了希望,把所有的藏書送給了親朋好友,自己只留了個收音機,「沒有工作,只有一片黑暗,分不清白天和黑夜,只能用耳朵聽聽收音機。」一次,陳效平用耳朵聽電臺時,聽到了曾經看過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突然他的腦海裡閃過一個念頭,雖然自己眼睛看不見了,但耳朵是完好的,讀書也可以用耳朵傾聽。這個想法為他走出人生低谷,點亮了前行的路。此後,陳效平學會了使用專供盲人使用的電腦讀屏軟體,學會了電腦操作,開始用耳朵閱讀、用耳朵寫作。克服了許多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開始了奮發圖強的文學新生涯。閱讀清單、電臺新聞、公眾號文章,這些都是他的「每月功課」,通過耳朵,陳效平無時無刻不在汲取著文學創作的靈感。
盲人作家陳效平利用電腦語音軟體創作文學作品。圖片來源:中國網
「如果人生是一艘船,自信便是那鼓起的風帆。我從黑暗走向光明的心路歷程,充分印證了這一點。」陳效平如此評價自己失明以後的經歷。
文學撫慰心靈,寫作燃起希望
多年來,陳效平從未停止創業創新的腳步。2016年,不少作家把目光投向了網絡文學,陳效平就是其中之一。他籤約電子閱讀,通過網絡平臺讓作品傳播更遠,被更多人讀到。
陳效平在「閱讀·有理」講黨課。圖片來源:中國網
「對生活充滿希望,生活也會眷顧你。」這是陳效鼓勵身邊人時常說的一句話,也是他堅持創作的動力源泉。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為了生活,這個自由撰稿人不得不以筆為犁,在堅硬的生活田地裡,一個逗號一個句號地播下纖細柔弱的秧苗。
2016年7月,陳效平開始創作百萬字長篇小說《陳宮恨》。「為了寫好這部小說,我每天要在電腦前工作10多個小時,經常累到站不起來,但我的內心是快樂的。」因為熱愛,陳效平在文學創作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有位網文圈的文友曾對陳效平說:「你創造了一個奇蹟,第一次寫網文就駕馭百萬字的長篇,並且拿到了大神級的稿酬,榮獲省網絡作協的扶持獎。」
陳效平回答道:「那不是奇蹟,那是我辛勤的汗水在閃光。」
獲獎後的陳效平手捧鮮花。圖片來源:中國網
「有時一些作品得了獎,對方來電需要出席頒獎禮,但我一般都很抱歉地回答,身體不方便。經不住對方細問,我就說出自己是盲人的事情,對方難以置信。」陳效平說,既然選擇了作家這條路,就要用作品來說話,看重文學本身的價值,至於自己的故事,還是少說為宜。「就算到現在,很多合作的雜誌主編也都不知道我的身體狀況呢!」
「我收到了許多關愛,也想將這些愛再傳遞下去」
坎坷的經歷,造就了陳效平一顆感恩的心,在做好文學創作的同時,他還積極反哺社會。
陳效平(右三)用盲文軟體閱讀。圖片來源:中國網
2014年,陳效平在海曙馨之園社會助殘服務中心,開設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公益課堂,免費為殘疾學生和殘疾人子女提供作文輔導。上課之餘,他不斷和學生們談心,鼓勵他們不畏艱難,勇於做生活的強者。五年來已累計輔導22名同學。
不止如此,2018年5月,陳效平作為發起人,推動建立了海曙區「聞華」盲人讀書會。他引導盲友用電腦語音軟體、聽書機廣泛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提高學識,豐富精神生活;每月精選長篇小說,鼓勵盲友閱讀,並通過組織閱讀分享交流會,幫助他們打開文學的大門,乃至心門;多方呼籲努力奔走,聯繫多個助殘公益組織,開辦盲人智慧型手機培訓班,幫助盲友學會智慧型手機操作……「我收到了許多關愛,也想將這些愛再傳遞下去。」陳效平說。
陳效平(右三)和盲友分享閱讀快樂。圖片來源:中國網
十多年下來,陳效平已坦然接受雙目失明的殘酷現實,但在文學創作上,陳效平從來沒把自己當作殘疾人,他要用耳朵代替眼睛,頑強地追尋著自己的文學夢,並將愛心公益繼續走下去。
陳效平說:「我很慶幸苦難並沒有壓垮我,反而給了我力量,我將繼續努力用一己之力為這個社會、為身邊和我有同樣遭遇的人帶去光明!」
(中國文明網綜合中國網、寧波日報報導 實習編輯 武燁 責任編輯 陶恆)
快評
笑看人生峰高處
唯有磨難多正果
只要不懈努力
成功離每個人都不會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