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中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優秀傳統文化中積澱著中華民族深層次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致力於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利於培養愛國主義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愛國主義作為文藝創作的主旋律,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在我國歷史上,愛國主義從來就是動員和鼓舞人民團結奮鬥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抵禦外來侵略和推動社會進步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在愛國主義精神的激勵下,我們的國家和民族自強不息,具有偉大的生命力。在古代中國,雖然有分有統,但統一是主流,國家的統一和興旺一直是世世代代中華兒女願望和追求。陸遊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于謙的「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詩句,永遠激勵著中華兒女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擺在第一位,不斷向前,勇敢追求光明進步,以國家統一、國強民富、民族振興為自己的奮鬥目標。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有利於人們砥礪品德修煉人格。習近平總書記十分注重黨員幹部的道德修養,強調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務必把加強道德修養作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課,自覺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體現了積極進取奮發有為的人生態度;「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體現了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體現了不畏艱險、開拓奮進的革新思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重返躬內省、自律慎獨,自省是傳統道德最根本、最重要的修養方法。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就是倡導個人每天都要反省自己的言行,以便發現有違背常禮和倫理道德要求之處並及時糾正。每個人只有具備了不斷自我反省的能力,才能不斷提高,逐漸走向完美。繼承和發展上述優秀道德傳統,將對人的思想、意識、行為模式產生積極的影響。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有利於確立正確價值取向。習近平總書記說,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著獨特的價值體系,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非常注重先義後利、義以為上。所謂義,就是道義、正義,或社會國家的整體利益;所謂利,就是個體的名譽、地位、權力、金錢等個人利益。義利觀的核心問題實質上是如何處理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關係。孔子主張在對百姓予之以利的同時,應該曉之以義,進行必要的道德教育,用精神價值來引導和制約他們的物質追求。傳統文化倡導「義以生利」、「見利思義」、「取之有義」、「先義後利」、「重義輕利」,力圖解決「義」與「利」二者之間矛盾,把精神價值與物質價值融合和統一起來。傳統文化鄙視只顧一己之利的自私自利,讚揚謀「天下之人利」,崇尚為社會、為國家、為民族「夙夜在公」「以公後私」和「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集體思想和行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以義生利、義以為上的價值觀,有利於克服一切向錢看的拜金主義、本位主義、個人主義等錯誤思想。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有利於促進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一直追求和傳承著和平、和睦、和諧的堅定理念。以和為貴,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理念在中國代代相傳,深深植根於中國人的精神中,深深體現在中國人的行為上。 「和諧」理念潛移默化深植於中國人的文化心理,內化為國人的思維方式、行為取向、風俗習慣、審美情趣等各個方面。中國傳統文化的和諧包括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禮之用,和為貴」就是指無論是典章制度的設置、社會關係的協調,還是人與人的關係的處理,都要體現「和」的精神,發揮「和」的作用。傳統文化倡導人天和諧,主張天人合一,人與自然是統一和諧的整體。弘揚人天和諧精神,有利於保護自然環境,推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創建世代傳承的美好家園。推進人與人的和諧,促進社會安定,除了用政治手段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用經濟手段實現收入分配的合理化外,文化在促進社會和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於社會團結、人心凝聚。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要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的生活模式和思維樣式,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之間存在著血脈相連、薪火相傳的內在聯繫,那種全盤否定傳統文化的歷史虛無主義態度是錯誤的,但是傳統文化也應該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我們弘揚傳統文化,絕非復古,而是批判繼承,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做到古為今用。每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如果失去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它的生命也就終止了。所以,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只能在不斷改造創新中煥發。我們要緊密結合當代中國的社會文化實情,把傳統文化的主導價值觀與當代中國的現實價值導向、價值理想有機結合起來,創造源於中國傳統文化又高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觀。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發揮其現代價值的關鍵。當下的社會生產生活實踐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換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也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怎麼轉換、轉換成什麼必須以社會實踐為立足點,以能夠回答和解決當代社會的現實問題作為重要尺度和標準。狹義上的傳統文化可能一代代地不斷淡化,如同河水衝刷著河床一樣,但一代代人又創造著他們那個時代的新傳統並不斷匯流進來,民族的傳統文化才得以源遠流長。可見,傳統文化只有在發展中才能流傳和保持。發展不是原有內涵的簡單重複與數量擴大,而是不斷產生新的涵義。如革命和建設過程中的長徵精神、延安精神、雷鋒精神、小崗村精神、沈浩精神等,都是伴時代前行而升華和發展傳統文化的事例。把傳統文化轉換為現實的話語表達,與時代精神融為一體,才能提升傳統文化的時代感召力,充分發揮其當代價值。
(作者:姜華有 單位:安徽省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