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姜不停 看電影雜誌
春節假日臨近。
車票買上了嗎?
年薪百萬了嗎?年終獎發了嗎?對象有了嗎?怎麼不回家考個公務員?
想家是一回事兒,敢不敢回家是另一回事兒。想到這些充滿年味兒的溫暖問候,現在就是後悔,非常後悔。
想看部電影讓自己不再胡思亂想吧,看了這部[別告訴她]。
亞裔演員奧卡菲娜不久前憑本片拿了金球獎音樂/喜劇片最佳女主角。去看一是趕個熱鬧,二是探探虛實。
這部電影由華裔導演王子逸執導,改編自她自己的真實故事。六年前,她的奶奶被診斷出癌症。分散在海外的家人,藉口為她的表弟辦了一場假婚禮,好去見奶奶一面。
家族決議,隱瞞病情,不告訴奶奶真相。
關於這部講述中國故事的好萊塢電影,坊間爭執不休。
從2019年初亮相聖丹斯電影節,它就收穫業界好評,西方影評人盛讚它「充滿熱情和誠實,是今年最好的電影之一」。頒獎季它的呼聲也不低,在金球獎、英國電影電影學院獎,都提名最佳外語片。
而一些中國觀眾則說,它還是對中國、對東方,充滿刻板印象。
害,咱現在就需要點傻乎乎的刻板印象,越能讓人不想那真實的中國春節生活越好。
看完出來,才知道上了當,這下更喪。這哪裡是刻板印象,這就是春節回家的我。
▼
過年之家鄉氣氛氣氛從一開始就起來了。
女主角碧莉一下飛機,你就能聞到了,是,就是我大中華的氣味,是轟隆隆的車,還停著起重機的新樓盤,還有……一擁而上的司機師傅:「去哪兒啊,上車吧。」
完蛋,簡直錯覺自己身上也染了春運綠皮火車上的方便麵味兒,被這幫左邊畫了龍右邊畫了彩虹的師傅,直接拉回了巷子裡的家。
和大伯走在街道上,煙燻火燎的,是各種烤串小攤、蒼蠅館子,反正就是你在北上廣怎麼都吃不到的味道。
你聽,你細聽,背景裡還有喇叭的聲音,單曲循環著「涼皮、烤粉、烤腸」。
可能放的「曲」跟你家的不一樣,有的地方是「奶茶,熱的,三元兩大杯」,有的地方是「嘎嘎甜,不甜不要錢」。但對,一樣的,就是這喇叭的噪音感。
當碧莉的姨奶奶抱著小狗,要小狗「唱一個」,沒錯了,這氣氛就是過年一那大家子。
只不過,你能看到的表演不一定是小狗唱一個,也有可能是小貓擊個掌,小外甥說句英語,小侄女彈個鋼琴。
但你知道,過年回家,一定有什麼小貓小狗小孩的表演,等著你。
走進電影院,你卻回到了家。
▼
過年之我沒有對象碧莉在還沒有回到家之前,熟悉的家的感覺就回來了。
先是給奶奶打電話。
奶奶在電話那頭,埋怨著李老頭,這全片都悶聲不吭的李爺爺,把水灑地上了,奶奶支使著他快把地收拾乾淨。
奶奶順口就跟念叨了起來:唉,我是為什麼要找你李爺爺一起過啊。不過吧,家裡起碼有個活人,要不然啊,每天早上起來上廁所,冷冷清清的,只能看見自己的影子。
剛感到一絲不對勁,奶奶就問出了那個問題:「碧莉啊,我問你,你找朋友了嗎?」
好!大!一!盤!棋!前面一連串袒露心扉,包括拉無辜李爺爺下水,都是為了順理成章問出這一句:我找到了我的活人,你找到了嗎?
這不就是傳說中的那個豆瓣話題:#為了逼你找對象,你的父母有過哪些表演?#
「活人」一詞過分精確。「活」,對催婚的長輩而言,就是那個最重要的條件,他們甚至都不需要認識這些活人。
就比方說,醫院牆上貼著一排醫生照片,那不個個是年輕有為、眉清目秀的活人嗎。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在看到這牆的時候,命運賜給他們一種強烈的預感:這,就是我未來的女婿/孫女婿/兒媳婦/孫媳婦。
奶奶就是如此。她去看病,見碧莉和醫生用英文聊天,眼角都笑開了。
她哪裡知道碧莉是瞞著她在詢問病情。那邊在一言一語爭論可怕的癌症,不懂英語的奶奶卻越聽越喜歡,自以為有技巧地問醫生,「結婚了嗎?沒?我不信。」
看看孫女婿→看看孫女→給家人遞個眼色→瞭然於胸(不對您瞭然了什麼??!)
明明沒回家,你就在影院被催婚的恐懼所支配。
▼
過年之貧窮的我情關難過,錢關更難過。
當你說我不需要對象,我可以掙錢養活自己時,親戚試探的目光,「月薪多少」的質問,絆住了你。
「怎麼啦你又缺錢啦你打算一直這樣過嗎你怎麼不省點用存點錢你不該再這麼亂花錢了……」當碧莉的媽媽的連珠炮飛射過來,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你和我,心連心。
親戚在飯桌上也這麼問。
「在美國,要多長時間才能掙上100萬美金啊?」
「很長時間。」
「真的假的啊?在中國可是分分鐘的事。」
鮮活。
總有那麼一個親戚要問。
「你在大城市掙很多錢吧?」
「沒有,而且消費也高。」
「真的假的啊?那趕緊回來吧。」
癟了的荷包就像你失去靈魂的心,大銀幕裡親戚的質問讓你覺得入錯了行,怎麼沒入個武行。
▼
過年之必胖三斤就算你人在美國,剛下飛機,博士學位,年入百萬,家有嬌妻/郎君,貓狗雙全,你還是躲不過過年胖三斤的詛咒。
你看看[別告訴她]裡那五分鐘出現一次的滿桌碳水,就能想起認命是什麼感覺。
「你要吃幾個餛飩?」「五個。」「五個太少了。」碧莉的媽媽給她塞了十個餛飩。
「我給你烙餡餅呢。餓壞了吧?我記得你小時候最喜歡吃餡餅了。」小姨奶奶做的,不得不吃。
「你咋不吃呢?不餓嗎?來,咬一大口。」奶奶親手搛菜,可不管你真不餓還是假不餓。
奶奶還愛回憶,碧莉兩歲的時候,整個人「瘦得跟麻杆一樣」,因為保姆偷吃她的雞蛋。
當年沒吃到的雞蛋,也不知道多少個春節加餐才能補回來。
▼
過年之還是要過年的誰不被催婚、問工資,誰不吃年夜飯吃胖啊?
誰有底氣說這麼一句,才好說[別告訴她]不真實、刻板印象。
種種細節太鮮活了。甚至,服務員自然而然,臉不紅心不跳地叫每個女顧客美女;有幾位形跡可疑的男女,熟門熟路地向賓館前臺要房卡。
看得人瑟瑟發抖。
但[別告訴她]在種種喚起人「焦慮」回憶的同時,也讓人回憶起,什麼是中國式煩人的愛。
搛菜是愛,催你找對象是愛,轉口說「女人獨立也很好」是愛,給一個30歲大孫女壓歲錢,還要她別用來交房租,要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也是愛。
外國影評人雖然喜歡這部電影,但未必能理解「別告訴她」的決定。實際上,連電影本身,也沒有完全認同這個決定,它只是表達了碧莉尊重這個決定,無奈地接受。
但就像這種種中國生活化的細節,「別告訴她」,也是愛。
它們也許煩人,也許不科學,也許不現代,甚至有些有點冒犯。但它們都來自於愛。
我們也許不堪其擾,但還是一次次回家過年,接受催婚、催生、催回家、逼問工資的拷打,不就是因為,心知肚明,它是愛嗎?
我們為那些煩人的細節而焦慮,可在家鄉,在長輩那裡,這些不那麼現代的舉動,是和他們的愛囫圇著長在一塊,硬要扯開,流血傷人。
碧莉到最後心裡也還是有個結,她問了很多人,為什麼不能告訴奶奶,最終的答案,也是湊湊合合,不能令人信服。
但碧莉最後還是沒有告訴奶奶,而原型,導演王子逸的奶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六年後的現在依然活得硬朗。
因為這確確實實就是中國人愛的方式。即使不理解,不認同,但她能感應到,我應該以相同的方式,回報這份糊塗但真摯的愛。
害,難道還真不回家過年咋的?看老爹不打斷你的腿。
原標題:《這就是過年回家的我》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