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員、降薪蔓延,券商度日維艱

2020-11-28 鳳凰河南站

牛市的年終獎還沒焐熱,熊市裁員減薪就來了。

剛過立秋,寒氣襲來:多家券商已啟動「過冬計劃」迎接行業寒冬,讓金融機構的風光不復如前。

這是證券行業寒冬下的一個縮影,除華融證券之外,不少券商已經開始了新一輪的降薪,或者也動了降薪裁員的心思。

均降薪50%?華融證券薪資調整開始

每個月的第5個工作日,是華融證券的工資發放日,但是8月的薪酬發放日格外讓員工關注和不安。

「降薪的傳聞已經有段時間,但一直沒有確定的方案,所以大家都等著在這一天確認是否是真的。平時一般下午就到帳的工資,7月份的工資一直拖到了凌晨2點才到」。就在這兩天,多位華融證券員工發現薪酬降了,即便如此,員工發現到手工資打五折開始了比慘模式。「大多降薪幅度在40%-60%,平均降幅50%,且前後臺部門均受影響。降薪50%、降薪60%、拿到手的還不到之前的25%。」

對於「此輪降薪是結構性調整,確實會拉開員工薪酬水平,多勞多得,少勞少得,要用市場化薪酬替代大鍋飯式的薪酬分配」的說法,顯然不少員工並不買帳,最新落地薪酬方案引員工焦慮,情緒波動較大,有評論說「感覺對華融越來越絕望」。

根據券商中國拿到的一份工資結構調整方式顯示,調整後的每月工資結構調整為職位工資+考核工資,原本隨月發放的績效工資調整為季度發放,各部門領導薪酬調整的自主權加大,考核工資標準浮動為±35%。

早在1個月前,中國華融就宣布要全員降薪18%。薪酬調整主要包括了公司高管層全部停發預發績效和遞延獎金。公司部門負責人以下暫停發放預發績效和遞延獎金,待風險考評結果決定後續的發放。發放稅前固定工資部分扣除五險一金後全員減薪18%,再繳所得稅後發放,上述計算結果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按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發放。

據華融證券員工介紹,此次調整後,原先的職位工資被調低,約為六成左右,剩下的四成以及績效工資當月不發,要等到季度或年度根據業績達標情況發放,獎金部分未提,因業績指標較高,這讓大部分員工感到了壓力,「肯定完不成,不能達標,一旦年底完不成任務,績效就要泡湯,並且原本屬於自己的職位工資也打了折扣,薪酬明顯降低,而且部門領導手中的薪酬調配權利更大了」。

證券行業寒冬才剛剛開始?

二級市場成交低迷導致券商經紀業務不景氣,資管業務處在規範階段多處受限,自營業績不理想,IPO縮水投行業務戰線收縮,證券行業正在經歷一場寒冬。

結合上半年整體情況來看,券商的業績不容樂觀。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前7月有可比數據的28家上市券商累計淨利潤372.39億元,同比下滑16.8%。

在這場寒冬之下,行業生態格局也開始發生變化,證券從業人員也在經歷著一場大變革。比如曾經頭頂金領光環的投行保代如今也開始被「去產能」了,券商始於上半年的降薪裁員動作正在向各個業務條線蔓延,已有券商在薪酬和考核等環節進行調整,縮衣節食、開源節流。

申萬宏源證券是今年最早被傳大刀闊斧進行裁員降薪的券商,收入降幅普遍達到40%以上,甚至有申萬投行人員曬出了月薪不足5000元的工資單,瞬間在朋友圈掀起一陣波瀾。中信、廣發、國泰君安等緊跟其後,幾乎同步調整了投行人員的業務條線和薪酬架構,正式掀起了大規模的裁員降薪潮。據《券商中國》報導,今年投行裁員比例將達到40%。這一薪酬結構在5月份已經實施,受行情影響較大的投行、固收、資管、機構銷售等部門或條線員工普遍難以達到既定目標,薪酬降幅最大。

存在調整薪酬結構的還有興業證券。

興業證券於5月正式修訂發布《績效獎勵遞延管理辦法》,首次明確對全體正式員工實行績效獎勵遞延,根據崗位不同,遞延比例為10-30%。但此後將遞延比例和基數都進行了調整。在滿足監管部門遞延要求的基礎上,遞延比例減半執行。也就是說,最終興業證券執行的方案是,中層及業務部門員工的年終獎有15%被遞延至未來三年發放,其他員工的遞延比例只有5%。這個比例的基數也有所扣減,實際發放比例提高。當前拿到手的薪酬自然也就少了。

中信建投12位高管更是帶頭降薪,最高的降了三成,還有的券商停掉了通訊補貼、午餐補貼和電腦補貼,目前券商多採取提高績效工資佔比、執行績效獎勵遞延的方式縮減成本。

業內人士指出,調整薪酬結構也是變被動為主動、壓縮成本的一條出路。國內某大型券商就對全業務條線進行薪酬結構調整,大幅提高業務部門績效佔比,並將獎金發放比例與利潤目標完成直接掛鈎。另有大型券商採取了修改業務部門薪酬制度、設置更高考核指標等方法,同時將經紀人客戶資產收歸公司所有。

不願意支付離職員工績效獎金銀河證券輸了官司

除了主動降薪,有些券商還因為不願意支付離職員工的績效獎金吃了官司。

8月4日,中國裁判文書網公布了一份中國銀河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銀河證券,601881)與前員工鄭職權勞動爭議二審民事裁判書。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二審判決,銀河證券應支付離職員工鄭職權績效獎金共計89.6萬元,並負擔二審案件受理費10元。

裁判文書截圖

8月9日,銀河證券董秘辦公室相關人員對媒體表示:公司會依法合規的來處理此事。以後也會儘量完善制度,隨著制度方面的改革,這些歷史問題都會解決。

銀河證券成立於2007年,2017年在上證所上市。根據證監會最新公布的券商分類評級結果,銀河證券被評為AA級。證券業協會公布的2017年券商淨資產排名中,銀河證券位列第7位,淨資產為634.04億元。根據中國銀河披露的2018年半年度業績快報,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43.12億元,同比下降23.92%;實現淨利13.26億元,同比下降37.22%。

2007年7月1日,鄭職權入職銀河證券。2015年8月25日,鄭職權從銀河證券辭職。

在職期間,鄭職權參與「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項目(下稱「國泰君安項目」),該項目已於2015年6月9日核准發行。

在2017年,鄭職權向北京市西城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勞動仲裁,要求銀河證券支付國泰君安項目績效獎金89.6萬元。此次勞動仲裁裁決銀河證券支付鄭職權績效獎金89.6萬元。銀河證券公司不服,向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一審判決結果是,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認為銀河證券主張的不具備發放條件的意見無事實及法律依據,法院不予採信,並要求銀河證券支付鄭職權承做「國泰君安首次公開發行股票項目」績效獎金89.6萬元。

銀河證券不服一審判決結果,再次向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並於2018年7月2日立案。但二審的判決結果是,銀河證券被駁回上訴,維持原判,且本次判決為終審判決。

這不是銀河證券首次捲入類似糾紛。

天眼查數據顯示,銀河證券自2018年初至今,還牽扯到另外5起勞動爭議案中。2017年7月,銀河證券也被媒體曝出,投行員工集體「討薪」,銀河證券自2012年至2017年連續五年獎金拖欠發放。

券商評級大考:中原連降6級華信降5級首現D類券商

7月27日,證監會網站公布了一個2018年證券公司分類結果顯示,無AAA級證券公司,評為D級的只有華信證券。

證監會指出,證券公司分類結果不是對證券公司資信狀況及等級的評價,而是證券監管部門根據審慎監管的需要,以證券公司風險管理能力為基礎,結合公司市場競爭力和合規管理水平,對證券公司進行的綜合性評價,主要體現的是證券公司合規管理和風險控制的整體狀況。

2018年證券公司分類結果證監會網站截圖

根據投融研究院整理,A類券商共有40家,與去年保持一致。升級與降級的數量一樣,各有24家;其中中原證券降6級,降幅最大,方正證券則連跨6級重返A類。此外,另一熱門看點在於史上首度出現D類券商——華信證券,打破近九年來D類零記錄。

在證監會最新的券商分類評級結果中,中原證券的分類評級被下調最為嚴重,被下調了6個級別,直接由2017年的A調至2018年的C。

對於連降6級的中原證券,可謂禍不單行,8月3日,中原證券收到了證監會的下發的《行政處罰決定書》。事情的緣起是該券商擔任天津豐利收購節能科技項目財務顧問時,未能發現天津豐利使用上市公司關聯方傑能科技的資金用於收購其股權。

根據相關法規,中原證券被認定為「未勤勉盡責,所製作、出具的文件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疏漏」。

最終,中原證券被處罰沒40萬元,兩位負責主管人被分別處以10萬元和5萬元罰款。

截至2017年年末,中原證券各項業務中,經紀業務和承銷業務收入下滑最為嚴重,分別同比下滑了24%和62%。而這兩項確卻是券商行業的「看家本領」。對於關注度很高的投行業務,中原證券在2017年該項業務手續費收入1.17 億元,同比下降62%,股票承銷收入更是為零!2018年一季報顯示,中原證券的扣非淨利潤為9416萬元,同比下跌5%。

在評級下調的券商中,華信證券也引起了市場關注。華信證券今年的評級下調5個級別,由BB級調至D級,這也是今年唯一一家被評為D級的券商。通過查詢2016年、2017年證券公司分類結果,C級是券商評級中出現的最低級別,2016年、2017年從未有券商公司被評為D類。

淨利腰斬,無項目可做,裁員降薪潮蔓延

此前數月,A股大盤指數跌跌不休,讓二級市場成交量表現低迷,直接導致券商經紀業務和自營業績雙雙觸底。前不久資管新規靴子落地,資管業務全面受限,投行業務戰線緊縮,無疑,往昔風光無限的券商行業正在經歷一場寒冬。

寒潮來臨之際,證券行業生態格局也開始發生變化。曾經那個新人入職都極有可能年薪百萬的金領圈,如今也開始變成銀領、銅領,走上了「去產能化」的道路。券商始於上半年的降薪裁員動作正在向全行業蔓延。

當下,「去產能化」變成了降薪裁員的另一種洋氣表達方式。而像這樣被「去產能」的人,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

無項目可做,淨利潤腰斬,是當前很多券商面臨的尷尬情境。

據彭博數據顯示,中國券商6月份淨利潤同比下降51%,慘澹的業績也在股價上得到反映,在篩選出的發行一年以上的25支券商股中,截至7月27日,已有15支股票跌破發行價,較去年同期的7支翻了一倍。在98家從事IPO保薦業務的券商中只有44家參與上半年的IPO盛宴中,參與數量不足一半。而在44家參與的券商中,只有31家有所收穫,剩餘13家均無項目過會。這意味著,在上半年近1/3的券商顆粒無收。

相較於滬指,券商板塊的估值溢價也來到了一年來最低,進一步給券商下半年的發展空間添上一層悲觀暗示:降薪已是小case,裁員才是重點,投行每個業務部門均領幾個裁員指標。

明面上是「管理體系和薪酬體制改革」,實際就是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熊市是導致券商崗位流動性頻繁的一個原因,另外,目前IPO過會率總體較低,也直接給以中小項目為主的中小券商沉重打擊。而某些券商本身業績平平,個別券商還頻頻「踩雷」,都為「去產能化」這項運動附上了更多的慘澹愁雲。業務量的急劇緊縮,使得各家券商走上降薪裁員的道路也變得更加順理成章,「看天吃飯」仍然是券商擺脫不了的厄運怪圈。

相關焦點

  • 我們整理了一份疫情以來的裁員降薪的企業名單
    2020 年伊始最大的「黑天鵝」新冠病毒已駛入深水區,在全球蔓延,但盤踞在中國的兩個月對社會經濟的衝擊,各行各業的企業在資金鍊的危機之下,裁員、降薪、停薪留職等屢見不鮮。尚德機構全體員工公積金繳存比例從之前的12%下調到5%,新潮傳媒復工首日裁員 500 人,OYO酒店中國區裁員80%,華夏幸福裁員千人以上,水滴高管自願降薪20%,上汽分三個檔位降薪,攜程高管自願降薪,員工輪崗輪休……據盒飯財經不完全統計,至少數十家知名企業開啟了降薪裁員的大潮,降本增效,準備迎接後疫情時期的挑戰。
  • 抖音母公司裁員,攜程CEO降薪:我看到了職場最殘酷的一面
    疫情正在多角度考驗著企業,「裁員」、「降薪」,甚至「轉崗」這些字眼都會變得格外敏感。字節跳動爆出「部門一鍋端」的猛料:疫情後,TNS國際化部門就地解散,100多號員工集體被迫轉崗。房天下、優信二手車、新潮傳媒紛紛裁員降薪,說實話,全員降薪倒是沒有引起多大風波,但高管自願降薪,看似是「身先士卒」,卻飽受爭議。高管的「自願」更凸顯了普通員工的「不情願」。
  • 我查找了今年裁員降薪倒閉企業名單 發現比這更可怕的真相是
    >隨手記裁員宜信裁員網宿科技裁員瑞星裁員航班管家降薪作業盒子裁員58到家裁員去哪兒裁員>每日優鮮裁員每日一淘裁員依圖醫療裁撤試用期員工平安好醫生裁撤試用期員工【停薪降薪企業名單】迪士尼10萬員工被停薪上汽大眾總體降薪約40%
  • 不裁員、不降薪、不延薪、不降目標,這是什麼神仙操作?
    財報發布會上,吉利控股集團總裁安聰慧明確表示:哪怕受到疫情影響,吉利也不裁員、不降薪、不延期支付員工的薪酬,同時不會下調年初制定的141萬輛銷量目標,公司會想方設法通過內部組織變革,提高效率,完成目標。這是一枚絕對的王炸。風蕭蕭兮易水寒,汽車行業入冬天2020年經濟將會大幅萎縮。
  • 裁員超10萬人!多家國際銀行重啟裁員計劃,降費用大裁員,是行業寒冬還是業務轉型?
    全球銀行業裁員潮仍在蔓延。多家外資銀行曾承諾在疫情期間不裁員,但經濟低迷、低利率環境影響銀行收入,外資銀行重啟裁員計劃成為意料之中的事情。近日,滙豐銀行重啟了3.5萬人的裁員計劃,以削減45億美元的成本,並凍結幾乎所有外部招聘。券商中國記者注意到,這已經不是外資銀行首次提及降薪或裁員,今年上半年的疫情或加劇這一情況。
  • 強制降薪變相裁員 DaDa英語怎麼了
    3月18日,DaDa英語有多名員工向北京商報記者反映遭遇不公平降薪、裁員,甚至被公司轉走名下會員,目前北京分公司離職人員已超百人。對此,記者聯繫到DaDa英語的北京地區負責人,對方表示,薪酬調整屬於公司正常運作,員工不滿可仲裁。作為在線教育的明星企業,DaDa英語自成立以來備受資本青睞,曾與VIPKID、iTutorGroup和51 Talk並稱為在線少兒英語四小龍。
  • 券商首席從年薪百萬到月薪9000?CPAer笑了
    今天一張「月薪9000」的微信聊天截圖讓券商分析師們都落淚了,沒想到A股的熊市這麼冰冷。一天風分析師劉章明曝光券商首席薪水:月薪9000元10月18日,網傳天風零售行業分析師劉章明聊天截圖,劉在聊天中稱「最近面了友商行業首席」,「月薪9000」。
  • DaDa英語被曝退費拖延、強制降薪、變相裁員,官方:是組織升級
    繼去年年初被曝出融資金額與實際不符、上海銷售團隊裁員近九成等消息後,在線少兒英語機構DaDa英語近期再傳負面消息,引發大眾熱議。退費一再拖延據經濟觀察報報導,近期有多位消費者反映稱,DaDa英語過了約定的退費時間遲遲不打款,部門之間相互推諉。
  • 發錢,快發錢:網上驚現券商員工打油詩「討薪」
    每年的三到五月,都是「高大上」的券商發放「年終獎時間」。2015年年報數據顯示,23家上市券商共實現營業收入近4000億元,較前一年增長近125.56%,這也更讓券商的員工們對去年的年終獎翹首以盼。一個月前,有未經證實的網絡圖片顯示,華泰證券某員工斬獲103個月年終獎。
  • 多房企降薪裁員優化組織結構 聚焦「精總部強一線回款」
    在這一目標下,所有的「術」都在試圖先推動一個財務指標的提升,即回款,連裁員也不外如是。2月底以來,減員、變相降薪、調整組織架構等一系列動作在大小房企悄然上演,既有因組織架構優化引發的人事換防,也有因業績成績單不及格被優化掉的裁員,還有因銷售停擺導致付不起工資的企業讓員工主動離職,甚至有中高管層「自願」降薪的自救舉措。
  • 調崗降薪、末位淘汰……企業花式裁員有多少套路?
    時至歲末,裁員的話題引發員工的高度關切。為了節約成本,企業HR往往會有諸多「套路」。比如,不合理的調崗降薪、加大考核難度、末位淘汰等,這些裁員手段讓許多員工被迫忍氣吞聲。「花式裁員」實則「花式違法」。企業裁員須依法依規進行,員工也要擦亮眼,提高維權意識。
  • 變相裁員?優信發布停工待崗通知書!降薪40%!核心高管離職_手機網易網
    業內人士認為,這是在「變相裁員」,倒逼員工離開。據了解,優信是國內二手車電商頭部平臺,素有「二手車電商第一股」稱號,「每分鐘成交2輛車」是優信一直對外界宣傳的重點。然而因這次疫情影響,以優信為代表的二手車平臺正在經歷企業經營的艱難時期。與此同時,優信還對內發出了一則降薪通知。降薪的員工包括一般員工與高管,減幅在20%—40%之間不等。
  • 比特大陸春節前第二次裁員:員工稱離職條款不平等 不離職就被降薪
    三言財經 1月17日消息,今日,在騰訊新聞有認證的比特大陸AI晶片研發員工爆料稱,比特大陸要進行裁員,這是春節前比特大陸第二次爆出大規模裁員。爆料員工稱,「離職協議」是不平等條款,比如「甲方將不再向乙方負有任何未付工資、獎金、補貼、加班費、社會保險費用、住房公積金、未休年假補償、附加福利及其他任何形式的應付款項」等這名員工表示,在僵持了一周以後,HR說「如果這周五不籤字,從下周起公司可能會讓你待崗降薪、一個月只發三千塊錢」。
  • 不裁員不降薪,金鑫集團董事長年永安的內部講話流出
    金鑫集團、鑫融基董事長年永安先生 深夜,這段董事長致全體員工的講話和鄭重的承諾:「不裁員!不降薪!確保每一位員工的切身利益不受損害!
  • 特斯拉在美國裁員降薪,在中國生意興隆
    監測時間:2020年04月03日 13時——2020年04月10日 14時簡介:特斯拉在華業務繁忙、生意興隆,這與特斯拉美國降薪裁員截然相反。受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Model 3車型「減配門」影響,特斯拉一度出現信譽風險問題。隨著特斯拉解釋因疫情導致供應商晶片產品短缺,並承諾會給中國車主升級後,聲譽影響逐步消除。
  • 大搜車、優信和人人車降薪裁員,危機下的二手車電商何去何從?
    據媒體公開報導,優信部分員工3月1日起停工待崗;瓜子員工降薪;人人車錢荒、裁員後,其關聯公司被列入被執行人;車置寶寶人去樓空;大搜車被爆裁員比例達70%。昔日的資本寵兒,將何去何從?而在疫情面前採取的降薪,停工待崗的種種措施也不過是無奈之舉。而這些舉措雖然在疫情期間可以幫助公司,保持足夠的資金運營公司,但是這也同時損害者員工的合法權利。在特殊時期,面對復產復工,雖然實行在家辦公,但是面對消費者對於二手車消費欲望的消減也不是員工所能左右的。二手車電商其實還是對線下的二手車供應商和消費者存在著高度依賴,這也是在疫情期間產生雪上加霜的主要原因。
  • ...裁員28000人;9月中國製造業PMI為51.5%;胡厚崑當值華為輪值董事長
    盤面上,光伏、疫苗、白酒、軍工等板塊漲幅居前;旅遊、煤炭、保險、券商等板塊跌幅居前。【光伏概念股大幅拉升】青島中程、億晶光電、恆星科技漲停,易成新能漲逾15%,中能電氣等跟漲。【註冊制次新股拉升】惠雲鈦業大漲逾16%,龍利得、康泰醫學、翔豐華、華業香料等跟漲。
  • 國務院:努力做到央企出資企業不要出現倒閉和大幅度降薪、裁員
    彭華崗介紹稱,三穩」一是要穩經營,統籌國際國內市場,統籌產運銷儲,努力保持中央企業經濟運行穩定;二是要穩產業鏈,發揮中央企業產業龍頭牽引作用,打通供應鏈、協同上下遊,保持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三是要穩企業,抓好各類風險防範,守住不發生重大風險的底線,除了像「殭屍企業」處置外,努力做到出資企業不要出現倒閉和大幅度降薪、裁員,不要給社會增添不穩定因素。
  • 浦發總行全員降薪20% 底薪獎金全覆蓋
    【財新網】(記者 吳紅毓然)一邊是券商動輒36個月到48個月的年終獎,一邊是部分銀行總行的全員大降薪。2015年的春天,金融圈出現了薪酬的「冰火兩重天」。  面對越來越大的業績壓力,各家銀行的分支行因未能完成考核目標降薪屬於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