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的年終獎還沒焐熱,熊市裁員減薪就來了。
剛過立秋,寒氣襲來:多家券商已啟動「過冬計劃」迎接行業寒冬,讓金融機構的風光不復如前。
這是證券行業寒冬下的一個縮影,除華融證券之外,不少券商已經開始了新一輪的降薪,或者也動了降薪裁員的心思。
均降薪50%?華融證券薪資調整開始
每個月的第5個工作日,是華融證券的工資發放日,但是8月的薪酬發放日格外讓員工關注和不安。
「降薪的傳聞已經有段時間,但一直沒有確定的方案,所以大家都等著在這一天確認是否是真的。平時一般下午就到帳的工資,7月份的工資一直拖到了凌晨2點才到」。就在這兩天,多位華融證券員工發現薪酬降了,即便如此,員工發現到手工資打五折開始了比慘模式。「大多降薪幅度在40%-60%,平均降幅50%,且前後臺部門均受影響。降薪50%、降薪60%、拿到手的還不到之前的25%。」
對於「此輪降薪是結構性調整,確實會拉開員工薪酬水平,多勞多得,少勞少得,要用市場化薪酬替代大鍋飯式的薪酬分配」的說法,顯然不少員工並不買帳,最新落地薪酬方案引員工焦慮,情緒波動較大,有評論說「感覺對華融越來越絕望」。
根據券商中國拿到的一份工資結構調整方式顯示,調整後的每月工資結構調整為職位工資+考核工資,原本隨月發放的績效工資調整為季度發放,各部門領導薪酬調整的自主權加大,考核工資標準浮動為±35%。
早在1個月前,中國華融就宣布要全員降薪18%。薪酬調整主要包括了公司高管層全部停發預發績效和遞延獎金。公司部門負責人以下暫停發放預發績效和遞延獎金,待風險考評結果決定後續的發放。發放稅前固定工資部分扣除五險一金後全員減薪18%,再繳所得稅後發放,上述計算結果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按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發放。
據華融證券員工介紹,此次調整後,原先的職位工資被調低,約為六成左右,剩下的四成以及績效工資當月不發,要等到季度或年度根據業績達標情況發放,獎金部分未提,因業績指標較高,這讓大部分員工感到了壓力,「肯定完不成,不能達標,一旦年底完不成任務,績效就要泡湯,並且原本屬於自己的職位工資也打了折扣,薪酬明顯降低,而且部門領導手中的薪酬調配權利更大了」。
證券行業寒冬才剛剛開始?
二級市場成交低迷導致券商經紀業務不景氣,資管業務處在規範階段多處受限,自營業績不理想,IPO縮水投行業務戰線收縮,證券行業正在經歷一場寒冬。
結合上半年整體情況來看,券商的業績不容樂觀。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前7月有可比數據的28家上市券商累計淨利潤372.39億元,同比下滑16.8%。
在這場寒冬之下,行業生態格局也開始發生變化,證券從業人員也在經歷著一場大變革。比如曾經頭頂金領光環的投行保代如今也開始被「去產能」了,券商始於上半年的降薪裁員動作正在向各個業務條線蔓延,已有券商在薪酬和考核等環節進行調整,縮衣節食、開源節流。
申萬宏源證券是今年最早被傳大刀闊斧進行裁員降薪的券商,收入降幅普遍達到40%以上,甚至有申萬投行人員曬出了月薪不足5000元的工資單,瞬間在朋友圈掀起一陣波瀾。中信、廣發、國泰君安等緊跟其後,幾乎同步調整了投行人員的業務條線和薪酬架構,正式掀起了大規模的裁員降薪潮。據《券商中國》報導,今年投行裁員比例將達到40%。這一薪酬結構在5月份已經實施,受行情影響較大的投行、固收、資管、機構銷售等部門或條線員工普遍難以達到既定目標,薪酬降幅最大。
存在調整薪酬結構的還有興業證券。
興業證券於5月正式修訂發布《績效獎勵遞延管理辦法》,首次明確對全體正式員工實行績效獎勵遞延,根據崗位不同,遞延比例為10-30%。但此後將遞延比例和基數都進行了調整。在滿足監管部門遞延要求的基礎上,遞延比例減半執行。也就是說,最終興業證券執行的方案是,中層及業務部門員工的年終獎有15%被遞延至未來三年發放,其他員工的遞延比例只有5%。這個比例的基數也有所扣減,實際發放比例提高。當前拿到手的薪酬自然也就少了。
中信建投12位高管更是帶頭降薪,最高的降了三成,還有的券商停掉了通訊補貼、午餐補貼和電腦補貼,目前券商多採取提高績效工資佔比、執行績效獎勵遞延的方式縮減成本。
業內人士指出,調整薪酬結構也是變被動為主動、壓縮成本的一條出路。國內某大型券商就對全業務條線進行薪酬結構調整,大幅提高業務部門績效佔比,並將獎金發放比例與利潤目標完成直接掛鈎。另有大型券商採取了修改業務部門薪酬制度、設置更高考核指標等方法,同時將經紀人客戶資產收歸公司所有。
不願意支付離職員工績效獎金銀河證券輸了官司
除了主動降薪,有些券商還因為不願意支付離職員工的績效獎金吃了官司。
8月4日,中國裁判文書網公布了一份中國銀河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銀河證券,601881)與前員工鄭職權勞動爭議二審民事裁判書。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二審判決,銀河證券應支付離職員工鄭職權績效獎金共計89.6萬元,並負擔二審案件受理費10元。
裁判文書截圖
8月9日,銀河證券董秘辦公室相關人員對媒體表示:公司會依法合規的來處理此事。以後也會儘量完善制度,隨著制度方面的改革,這些歷史問題都會解決。
銀河證券成立於2007年,2017年在上證所上市。根據證監會最新公布的券商分類評級結果,銀河證券被評為AA級。證券業協會公布的2017年券商淨資產排名中,銀河證券位列第7位,淨資產為634.04億元。根據中國銀河披露的2018年半年度業績快報,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43.12億元,同比下降23.92%;實現淨利13.26億元,同比下降37.22%。
2007年7月1日,鄭職權入職銀河證券。2015年8月25日,鄭職權從銀河證券辭職。
在職期間,鄭職權參與「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項目(下稱「國泰君安項目」),該項目已於2015年6月9日核准發行。
在2017年,鄭職權向北京市西城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勞動仲裁,要求銀河證券支付國泰君安項目績效獎金89.6萬元。此次勞動仲裁裁決銀河證券支付鄭職權績效獎金89.6萬元。銀河證券公司不服,向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一審判決結果是,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認為銀河證券主張的不具備發放條件的意見無事實及法律依據,法院不予採信,並要求銀河證券支付鄭職權承做「國泰君安首次公開發行股票項目」績效獎金89.6萬元。
銀河證券不服一審判決結果,再次向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並於2018年7月2日立案。但二審的判決結果是,銀河證券被駁回上訴,維持原判,且本次判決為終審判決。
這不是銀河證券首次捲入類似糾紛。
天眼查數據顯示,銀河證券自2018年初至今,還牽扯到另外5起勞動爭議案中。2017年7月,銀河證券也被媒體曝出,投行員工集體「討薪」,銀河證券自2012年至2017年連續五年獎金拖欠發放。
券商評級大考:中原連降6級華信降5級首現D類券商
7月27日,證監會網站公布了一個2018年證券公司分類結果顯示,無AAA級證券公司,評為D級的只有華信證券。
證監會指出,證券公司分類結果不是對證券公司資信狀況及等級的評價,而是證券監管部門根據審慎監管的需要,以證券公司風險管理能力為基礎,結合公司市場競爭力和合規管理水平,對證券公司進行的綜合性評價,主要體現的是證券公司合規管理和風險控制的整體狀況。
2018年證券公司分類結果證監會網站截圖
根據投融研究院整理,A類券商共有40家,與去年保持一致。升級與降級的數量一樣,各有24家;其中中原證券降6級,降幅最大,方正證券則連跨6級重返A類。此外,另一熱門看點在於史上首度出現D類券商——華信證券,打破近九年來D類零記錄。
在證監會最新的券商分類評級結果中,中原證券的分類評級被下調最為嚴重,被下調了6個級別,直接由2017年的A調至2018年的C。
對於連降6級的中原證券,可謂禍不單行,8月3日,中原證券收到了證監會的下發的《行政處罰決定書》。事情的緣起是該券商擔任天津豐利收購節能科技項目財務顧問時,未能發現天津豐利使用上市公司關聯方傑能科技的資金用於收購其股權。
根據相關法規,中原證券被認定為「未勤勉盡責,所製作、出具的文件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疏漏」。
最終,中原證券被處罰沒40萬元,兩位負責主管人被分別處以10萬元和5萬元罰款。
截至2017年年末,中原證券各項業務中,經紀業務和承銷業務收入下滑最為嚴重,分別同比下滑了24%和62%。而這兩項確卻是券商行業的「看家本領」。對於關注度很高的投行業務,中原證券在2017年該項業務手續費收入1.17 億元,同比下降62%,股票承銷收入更是為零!2018年一季報顯示,中原證券的扣非淨利潤為9416萬元,同比下跌5%。
在評級下調的券商中,華信證券也引起了市場關注。華信證券今年的評級下調5個級別,由BB級調至D級,這也是今年唯一一家被評為D級的券商。通過查詢2016年、2017年證券公司分類結果,C級是券商評級中出現的最低級別,2016年、2017年從未有券商公司被評為D類。
淨利腰斬,無項目可做,裁員降薪潮蔓延
此前數月,A股大盤指數跌跌不休,讓二級市場成交量表現低迷,直接導致券商經紀業務和自營業績雙雙觸底。前不久資管新規靴子落地,資管業務全面受限,投行業務戰線緊縮,無疑,往昔風光無限的券商行業正在經歷一場寒冬。
寒潮來臨之際,證券行業生態格局也開始發生變化。曾經那個新人入職都極有可能年薪百萬的金領圈,如今也開始變成銀領、銅領,走上了「去產能化」的道路。券商始於上半年的降薪裁員動作正在向全行業蔓延。
當下,「去產能化」變成了降薪裁員的另一種洋氣表達方式。而像這樣被「去產能」的人,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
無項目可做,淨利潤腰斬,是當前很多券商面臨的尷尬情境。
據彭博數據顯示,中國券商6月份淨利潤同比下降51%,慘澹的業績也在股價上得到反映,在篩選出的發行一年以上的25支券商股中,截至7月27日,已有15支股票跌破發行價,較去年同期的7支翻了一倍。在98家從事IPO保薦業務的券商中只有44家參與上半年的IPO盛宴中,參與數量不足一半。而在44家參與的券商中,只有31家有所收穫,剩餘13家均無項目過會。這意味著,在上半年近1/3的券商顆粒無收。
相較於滬指,券商板塊的估值溢價也來到了一年來最低,進一步給券商下半年的發展空間添上一層悲觀暗示:降薪已是小case,裁員才是重點,投行每個業務部門均領幾個裁員指標。
明面上是「管理體系和薪酬體制改革」,實際就是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熊市是導致券商崗位流動性頻繁的一個原因,另外,目前IPO過會率總體較低,也直接給以中小項目為主的中小券商沉重打擊。而某些券商本身業績平平,個別券商還頻頻「踩雷」,都為「去產能化」這項運動附上了更多的慘澹愁雲。業務量的急劇緊縮,使得各家券商走上降薪裁員的道路也變得更加順理成章,「看天吃飯」仍然是券商擺脫不了的厄運怪圈。